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獵人筆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7W

《獵人筆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獵人筆記》讀後感 篇一

也許你看過這樣一幅畫: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羣衣衫襤褸的縴夫拖着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着……這幅畫,就是俄國名畫之一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不得不説,這幅畫形象地表現了十九世紀沙皇統治下的黑暗社會,幾個耷拉着腦袋的農民,不禁讓人產生深深的憐憫之心。

屠格涅夫,這位勇敢的作家,發表了等同於這幅畫的一本書——《獵人筆記》,而被放逐。這本現實主義小説,可謂是當時的力作,在此書發表20年後,農奴宣佈自由。

這本書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揭露了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而另一類則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德。為這本書平添了一份獨特的藝術魅力。作者在揭露社會現象不公時不是直接描寫,而是含蓄,委婉,使我們在讀這本書時能觸摸到十九世紀俄國的本質。

此外,作者屠格涅夫本是一位家族人民的少爺,出國留學,財產500多畝田地,300多個農奴,他能寫出這樣的書,着實令我佩服。因為他並不僅僅侷限於揭示農民的悲慘命運,還以一些角度表現了農民善良、勤勞等美好品質,更是從側面表現出那些低層社會的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生與憧憬。

“不公平”是我在讀完這部小説後對俄國社會的第一印象。地主們每天穿着華貴的大衣,農民們則衣衫襤褸;地主們衣食無憂,農民們則忍饑受餓,吃飽了上頓沒下頓;地主們常為一點小事打罵農民,而農民們則只能忍氣吞聲;地主們細皮嫩肉,生病了找大夫,農民們卻皮糙肉厚,生病也只能痛苦地忍受病魔的折磨;地主們專收租,農民們則專交租,打工……相比而言,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多麼民主,自由,真正的人人平等。

最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屠格涅夫那極富藝術色彩的神祕筆觸。這本小説結構嚴謹,情節緊湊,脈絡清晰,他筆下的人物一個個形象生動,躍然紙上,對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了詩情畫意,使你讀了他筆下的自然,不得不稱讚他為“大自然的詩人”。

屠格涅夫,這位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讀了他的《獵人筆記》,那幅畫,連同文學,一起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漠上,一羣衣衫襤褸的縴夫拖着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着……

一曲低沉的號子在炎夏的悶熱中與河水的悲吟交織在一起……那悲慘的號角聲,彷彿是在為農民們的悲慘命運打抱不公。那畫面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聲音更是令人發毛。

唉,可怕的十九世紀,可怕的沙皇統治……

《獵人筆記》讀後感 篇二

這個暑假,“品讀書香,誦讀經典”的活動又開始了。我也趁着暑假時間看了好幾本書,如《西湖民間故事》、《希臘神話故事》、《童年》、《百萬英鎊》……其中《獵人筆記》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

這本書的作者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紀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而《獵人筆記》是他獲得作家聲譽的成名作。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作者在鄉下的一段日子,反映農村生活的美妙。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美麗的農村。(。)

在這本書的第四章:“別任草地”描寫出七月的美景:“朝霞不是像火一樣燃燒,而是泛着柔和的紅暈。太陽——不是像炎熱的旱天那樣火紅、火辣辣的,不是像暴風雨前那樣暗紅色,而是明媚、燦爛可愛的——在一片狹長的雲彩下冉冉升起,迸射出明麗的光輝,隨即進入淡紫色的雲霧中。長長的雲彩上部那細細的邊兒亮閃閃的,像彎彎曲曲的蛇,那光彩好像剛出爐的銀子……可是,瞧,那亮閃閃的光芒迸射出來——於是一輪巨大的光球又愉快、又雄壯,像飛騰似的升上來。……”這段描寫天空的景色寫得很美,還用上了比喻和擬人。把雲彩比做蛇,是因為它們都是又細又長。朝霞怎麼會泛着柔和的紅暈呢?(它連不柔和的紅暈也不會泛)這樣段落讀起來就會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書中的最後一章——“樹林和草原”也描寫出了美麗的風景。只不過和第四章不同的是,這一章寫的是廣闊、充滿朝氣的自然景色,有藍天白雲,綠樹碧草,就算沒有圖片你也能想到這是多美妙。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完《獵人筆記》,我學到了一些寫作的方法。我也希望在這個暑假,大家能好讀書,讀好書。

讀《獵人筆記》有感 篇三

《獵人筆記》這本書是俄羅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全書記錄了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俄羅斯的農村生活的隨筆集,“反映了俄國當時的社會生活。

作者屠格涅夫非常注意人物的刻畫,揭露了真實的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也從一些角度揭示了農民的悲慘命運。但農民們卻有着善良、勤勞、誠懇、純樸的內在美。通讀完整本書,想必大家都可以發現,故事與故事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不過認真讀過的話便可以發現,它們看似沒聯繫,其實都是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通過各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來表現俄羅斯社會的本質。

閲讀時”不公平”三個字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裏,每天地主們穿着奢侈又名貴的服裝,而農奴們卻穿着洗的很乾淨但滿是補丁的衣服。幹農活,討好地主,為地主效勞,只為換一口飯吃,每天起早貪黑,努力掙麪包,並且常常有了上頓沒下頓……地主則每天吃着優良的食材,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如此鮮明的對比,作者從字裏行間裏都體現了對農奴的同情,同時也對貴族們的自私自利加以諷刺。

讀完此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些自認為出身尊貴的人,對待辛苦的農奴,因一點小事就破口大罵,這一切一切的差別,只跟出身有關,但我永遠也瞧不起那些有錢有勢卻瞧不起身份低的窮人的人!做人要不卑不亢,不然即使你是再有錢的人,有再多的金子,那也無法成為會發光的真金子!物質不重要,同時也代表不了一個人,只有內在美,有一個美好、善良的心靈才稱的上是真正的財富。物質上富裕而精神貧瘠的人,我永遠瞧不起他們!(此指書中的地主們)

此外,列夫·托爾斯泰評價這本書,説屠格涅夫的風景描寫是他的拿手本領,這一點絕對沒錯,作者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將大自然的風景描寫的淋漓盡致,這也是值得讓我們去學習的。

《獵人筆記》讀書筆記 篇四

俄國作家克魯泡特金説:“要評判屠格涅夫的作品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如他所願的——連續讀完他的六部小説:《狄米德里·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正是這樣的六部小説,被稱為俄羅斯19世紀40年至70年代的“藝術編年史”。我原本是想老老實實地照着這話去做的,可惜的是始終沒找到《處女地》這本書。《羅亭》以前是大略地看過了,不過印象已有些模糊了。《貴族之家》、《前夜》和《父與子》是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的作品,我想説什麼都不免是拾人牙慧,於是我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煙》上了。

小説採用的依舊是屠格涅夫一貫的寫作手法。“將時代的變革不着痕跡地滲入對愛情的極其細膩的詩意描繪中”,所以這部作品被很多人看作政治小説。小説的時代背景是俄國宣佈解放農奴後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作家不惜犯了小説藝術中的大忌,塑造出一個遊離於情節之外的人物——波圖金,來直接宣講社會改革理論。然而無論就構思還是就主要故事情節而言,我都覺得作品更適合看作為一部愛情小説。

小説講述了俄國青年利特維諾夫的戀愛故事。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俄國農奴制改革之後的一年,利特維諾夫為了幫助父親經營每況愈下的產業,出國學習工業和農業,小説中他正在德國的遊覽勝地——巴登等候未婚妻塔吉揚娜到來。在那裏,他偶遇了十年前與他熱戀過的伊琳娜,伊琳娜在十年前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而拋棄了他,成為一個將軍的妻子。他們舊情復燃,利特維諾夫撕毀了與未婚妻的婚約,決心和伊琳娜私奔。但伊琳娜最終不能捨棄優越浮華的生活,又一次背棄了他。利特維諾夫失望之餘只能隻身回國。

故事的情節是簡單的,但在作家的筆下卻顯得一波三折,作家把主人公利特維諾夫的心理刻畫的細緻入微:“開始時是一派雲淡風清般的平和寧靜;接着,燃燒的激情挾持着毀滅性的力量迅速掀起心靈世界的波詭雲譎;隨後一切又復歸平靜,但這已是一種痛苦至麻木的狀態,是一場浩劫之後的悲涼的荒蕪。”整篇小説充滿了對民族和個人命運的迷惘和悲哀,讓人在詩意中體會一種莫名的彷徨與虛無。小説中作家還專門用一段文字來對《煙》做了題解:“煙,煙。他念叨了幾次,於是他突然覺得一切不過都是煙,他這一生,俄國的生活,所有的人,尤其是俄國人——一切都不過是煙。一切都是煙和水蒸氣。他想:一切都似乎不斷變幻,新的人物,新的現象到處都層出不窮,而實際上一切依然如故;一切都匆匆忙忙奔向什麼地方,卻沒等到達目的地便消失得了無痕跡;一變風向,都跑到另一邊去,然後在那邊又是無止無休,惶惶不可終日——真是毫無必要的網遊。”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家希望通過《煙》來表達的體驗。

伊琳娜是屠格涅夫獨創的形象,在俄國文學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相較於屠格涅夫從前一些作品的女性形象相比,伊琳娜少了一份理想的光輝,多了一層真實的力量。她不像《貴族之家》中的麗莎一樣有迷信一般的宗教信仰,也不同於《前夜》中的葉琳娜的那種英雄主義形象。她更不會像普希金筆下的塔吉雅娜一樣説出“我嫁了別人,我要永遠對他忠實”之類的話。她更像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沒有被美化也沒有被醜化。十年前,她是愛利特維諾夫的。她的第一次背叛是為生活所迫,甚至可以説不完全是自覺的;可是十年後當她拒絕跟利特維諾夫私奔,再次的背叛就説明她清醒地認識到了這種愛情是不能持久的。她依舊是愛利特維諾夫的,但只希望保持情人關係,而情人關係則更是不能長久的。她不可能拋開她的浮華生活和將軍丈夫,跟着利特維諾夫去浪跡天涯。雖然她不滿意上流社會空虛墮落的生活狀態,卻又無法真正捨棄。事實上這時並沒有什麼真正外來的力量強制着伊琳娜的選擇,更多的限制來自她內心或者説是某種根植於人本性中的慾望。她內心中的鬥爭,實際上是一種純潔優美的人性與貧困、虛榮、浮華、物慾在鬥爭。鬥爭的結果是失敗的,反映的人性卻是真實的。

伊琳娜這個形象讓我聯想起了《呼嘯山莊》中的凱瑟琳,我覺得這兩個人物倒是有着許多的相似之處的。年輕的凱瑟琳也是敢愛敢恨的,她竭力地反抗着不平等的階級制度,把一腔熱愛勇敢地獻給沒有財產,地位低下的希思克厲夫。她和希思克厲夫在反抗壓迫的共同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關懷,萌生了至死不渝的愛情。為了這份愛,她不惜背叛自己所屬的階級。但是,凱瑟琳的叛逆又是不徹底的。她在畫眉山莊住了一段時間,受林頓一家資產階級文明生活方式的薰陶,心中的那份叛逆之情被虛榮和誘惑所取代。她愛希思克厲夫,但卻選擇嫁給了林頓。“因為他漂亮,又年輕又活潑”;因為“他將要很有錢,我願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有這麼一個丈夫就會覺得驕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凱瑟琳和伊琳娜一樣,她們都沒有在真正的外界壓力下低頭,卻經不起金錢、門第和引誘,從而背叛了自己為之驕傲的愛情。這樣的結局,誠然有着社會因素的責任在其中,但個人多少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我一向是願意把小説當作純粹的小説來看的,不想深究其中的政治意義。所以我的思緒也就不會一直糾纏在《煙》中對於國家、個人命運前途的追問中。或許記住了伊琳娜這個人物,便是我讀了這部小説的最大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