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摘抄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3W

三國演義讀後感摘抄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摘抄,方便大家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摘抄1

曹操。説曹操就太複雜了,不知如何説起。在曹操時代,許劭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有兩層意思,一是如果生在治世就是能臣,如果生在亂世,那就是奸雄。二是如果曹操想治世,就是能臣,如果曹操想亂世,那就是奸雄。當代易中天的評價是:可愛的奸雄。我的評價:這是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評價一個人好與壞,那是小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分出是非黑白,才好行事。而人本來就是複雜的。我不喜歡説這個人怎麼樣,然後舉一兩個例子來説明。因為這樣會顯得片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全面。而以此人是否有益於社會作為標準,就顯得更有意義些。這個人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曹操至少統一了中國北方,避免了大分裂,這就是最大的功勞。

劉備。劉備有個特點,做事每每與曹操相反,就成功了。如果有曹操是真小人,那麼劉備就是偽君子了。如果説徐州是陶謙主動相讓,讓有能者居之,正所謂功成不必在我。那麼荊州就有很大的問題了。明明是想要,劉表也願意給,但就是硬得推掉,搞到後來有向孫權借荊州一事,間接地害死關羽。如果當時就要到手了,孫權就沒有正當的藉口進攻荊州了。而奪取益州劉璋的基業,那也是犧牲了龐統的生命,才換來正當的藉口。在當時的亂世,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才不管你道德不道德。劉備陣營本來人才就不多,還要犧牲掉這麼有用的大才,確實是不應該。

孫權。孫權繼承的是父兄開創的基業,只不過在孫權手中,把基業進行了鞏固。孫權不能開創基業,但能坐穩江山,屬於守備型人才。好比如果你是富二代,而你剛好又非常適合理財,那麼你就像孫權一樣,有非常好的運氣。

諸葛亮。諸葛亮高卧隆中,等着劉備來求才,一出場架子就非常大。故意放出風聲,説自己如何了得,搞得劉備不得不親自前來,還一而再,再而三。放在現在,就是求職者高卧家中,老闆親自前來。其實,一次就差不多了,搞三次就有點過分了。雖然劉備沒有明説,但心裏肯定不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劉備要與孫權開戰時,諸葛亮怎麼勸都沒用。劉備想,難道沒有你諸葛亮,我就搞不成事了。事實是,確實如此。以諸葛亮的才能,到曹操或孫權陣營,都有非常好的表現,為什麼選擇劉備呢?很簡單,因為到劉備這裏,我的才能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世人知道我的才華。表演是需要舞台的,哪怕你的表演才能多麼厲害,如果沒有足夠大的舞台,那也沒用,表現不出來,也就沒人知道了。可惜,諸葛亮遇到劉備時,人對時不對,所以最終結果是不能成功。小説和電視劇中,水鏡先生都講了這句話:“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但是,都沒有進行詳細解釋,故弄玄虛。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也不難。所謂人對,就是諸葛亮跟劉備是對的,跟曹操孫權都不對。而時不對,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早點認識劉備,諸葛亮和劉備是可以做成大事的,打下江山或守住江山,都不是大問題。因為早點出山,曹操、孫權都不算強大,軍閥割據嚴重,這時出來混水摸魚,是能摸到大魚的。而如果再拖下去,晚點出山,那麼諸葛亮出山的意義就不大了。劉備也不會再請諸葛亮了。請出來也沒用了,天下已經被瓜分完了。當時大勢就是,大漢已經是個空殼子,興復漢室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門閥與軍閥。簡單講,門閥就是紅章,是文的代表,象徵着文化的力量;軍閥就是槍桿子,是武的代表,象徵着武力的力量。

和平年代,門閥比軍閥重要,大家都講道理,做人做事更多是以理服人。如果要辦事了,只要象徵權力的紅章,就好辦。只要我把紅章一蓋,文件一發,事情就辦好了。

戰爭年代,軍閥比門閥重要,大家都講武力,做人做事更多是以拳頭説話,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誰要是不聽話,軍隊開過去,事情就擺平了。正所謂,槍桿子裏出政權。在表面上,大家都還是大漢王朝的臣民,奉天子詔。但是,私底下,就是不執行。正是陽奉陰違,奉詔而不執行。因為誰的實力強大誰説得就算,所以大家都很忙,忙着搶地盤,擴大軍隊,攻佔城池。

家庭教育的普遍失敗。這是三國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教訓,由於沒有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導致自己辛苦得到的事業變成為他人做嫁衣裳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很忙,要攻城掠地,整天工作都忙得累成狗,哪裏還有時間做好子女教育呢?而當時的婦女,恪守三從四德,更是無法正確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下面用實例來説明。

袁紹的家庭教育,廢長立幼。導致袁氏三兄弟成見太深,袁紹死後,兄弟自相殘殺,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袁氏政權退出歷史舞台。

劉表的家庭教育,廢長立幼。本來劉琦繼位,聯合劉備還可以抵抗曹操,結果傳位於劉琮,劉琮又被母親和舅舅蔡瑁控制,結果蔡氏投降曹操,把劉表的事業拱手讓給了曹操,劉表退出歷史舞台。

曹操的家庭教育,本來長子曹昂是最好的繼承人,可惜因為曹操攻打張繡時,調戲了張繡的嬸嬸,張繡覺得沒面子,投降了又叛變,導致曹昂死了。一起死的還有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説明好色不是好事。接下來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相比曹植,曹丕更合適,但也不是最好的繼承人。沒辦法,有總比沒有強,就讓曹丕繼承了。曹丕繼位後,馬上就推翻了曹操的法家路線,選擇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導致了曹氏政權的覆滅。

劉備的家庭教育,這個就家喻户曉,婦孺皆知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是也。雖然也有種説法,劉禪是裝傻,其實是在韜光養晦,是種權宜之計。但普遍看法,還是説劉禪能力不行,不是説幾個反例就能説明問題。畢竟看一個人,要看大多數時候的表現。後來,鄧艾一打過來,就投降了,把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連反抗都懶得反抗下。

孫權的家庭教育,前期表現還可以,後期表現卻很差,一是老了,聽不見意見了;二是年輕時受的戾氣太多了,被大臣們説來説去,聽得都煩,童年經歷不愉快。所以,等到自己真正掌權了,可就不那麼好説話了。結果就是孫權的子孫自相殘殺,最後一個皇帝孫皓還是暴君。孫氏政權覆滅。

家庭教育比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堅。培育了孫策和孫權。孫堅死後,傳位給長子孫策,這屬正常。孫策死後,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是很難得的,孫策是為了大局考慮,因為守江山孫權更合適。就連敵方陣營的曹操也説:“生子當如孫仲謀也。”説明孫權適合當兒子。可惜,不適合當老子。

還有一個就是司馬懿。培育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奪取政權後不久就死了,然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共同執政,司馬師死後,就由司馬昭執政了。這些都為西晉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摘抄2

一提起諸葛亮,大家就會想起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神機妙算,一提起劉備,大家就會想起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英雄故事。

賢能之主劉備和智能之士諸葛亮共商國家大事,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這就是著名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其中講劉備在第三次造訪諸葛亮的茅廬時,見到諸葛亮後,劉備問諸葛亮説:“現在漢室處在危急存亡之時,但我才疏學淺,又沒有什麼計謀,請問先生您有何高見?”諸葛亮展開一張地圖,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劉備聽後茅塞頓開,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最終諸葛亮被劉備一片誠心打動,隨劉備出山,共同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國。讀了這篇文章,我被劉備求賢若渴,愛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誠之心所震撼。同時,也被諸葛亮忠心扶漢,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

特別是諸葛亮雖然身居茅廬,但仍然苦心鑽研,學習兵法,分析國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説:“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諸葛亮辛勤的汗水終於沒有白費,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終於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又一次得到驗證,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潛心學習,總有一天你發光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摘抄3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國小生必讀的一本好書。是由我國的羅貫中寫的,以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為引線,寫天下大亂,魏、蜀、吳國從興起到衰敗的過程,最後三國歸晉,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書中寫到了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的呂布,武功高強,簡直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書中我最欣賞的片段就是關於呂布的一個故事。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身懷絕技,與呂布大戰,呂布先收兵,卻以一敵三,而且在三人圍攻前呂布已經斬獲了多員將領,表面上呂布先收兵是失敗了,實際上卻是贏了,有句話叫雖敗猶榮,用在這裏形容呂布應該很合適。

除了呂布,還有聰明機智的諸葛亮軍師。他用聰明才智巧奪了一萬支箭,果然是精通兵法、做事謹慎的軍師!

《三國演義》給我們講述了中國的那一段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彷彿有一種聲臨其境的感覺,如同人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耳邊是車馬的嘶吼和將軍、士卒的吶喊。從書中的人物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道理:做人要忠義、誠實不奸詐,做事要穩妥多思考。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摘抄4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着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為“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渡之戰,曹操以“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眾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説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為。曹操處在一個羣雄角逐的年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説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摘抄5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着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湧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揹負着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着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鬆……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裏,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餘秋雨説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藴含着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説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裏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