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這部文學著作描繪了近200個人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的一系列故事,“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筆下的這句詞無疑將那時的英雄風略呈現到極致,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請您閲讀。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1

劉備逝世前究竟是心有不甘,還是認為一生是滿足的?儘管劉備的遺詔中説:“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是,更多的,或許是對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的不捨。在第一章桃園三結義,劉備就顯露出想成為皇帝的雄心:“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皇帝,是他的夢想,雖然未能一統天下,未能身着龍袍指點江山,但在逝世前那種渴望,仍未消散,以至於他在對三個兒子的話和遺屬中反覆提出:“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

劉備的希望在臨終前寄託在了宰相諸葛亮身上了。那麼劉備又把蜀國託給了誰?書中有一句話不得不提:“若是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句話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上千斤的擔子壓在了諸葛亮身上。諸葛亮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或許劉備正是因為了解他才説出了這樣有分量的話語。所以,我認為劉備不僅將希望寄託給了諸葛亮,實際也把蜀國交付給了諸葛亮。

白帝城託的,是劉備一生的事業。也是劉備畢生的夢想。劉備用他的“計謀”,深得人心,這無疑是他的“必殺技”,在他死後,蜀國依然得以長久的運行。

當然,劉備逝世後,魏吳兩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認為應當派人馬五路圍攻蜀國。雖然計劃得很詳細,但是劉備雖然死去,但永遠活在了他的忠臣的心中。諸葛亮,趙子龍等馬上想好了對策,並前去守關,我認為,正是劉備的聰明和有遠見的作用,使蜀國逢凶化吉。

讀白帝城託孤,彷彿在讀劉備辛苦一生後,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因為,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國家,在君主滅亡後羣龍無首,奸臣篡位,蜀國卻沒有,原因不僅僅是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更有決定性的是,劉備的怒摔阿斗,愛才惜才,用眼淚無數次的打動着臣子的心,所以,蜀國一次次重新站起。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被塑造成德仁寬厚的形象,我卻讀出了劉備的心計和聰明。

知事論人,讀白帝城託孤,論劉備,也許比起文人學者的談論要顯得狹隘。但是,讀三國思三國,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不一樣的三國人物。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2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輕歎一口氣。你的背影緩緩浮現在我眼前。曹操,你像一本書,讓我思索着,回味着……

從曹操身上,我懂得了做人不要盲目自信。

記赤壁之戰時,曹敗如山。然而,素以老奸巨猾著稱的曹操怎麼操軍20萬,攻打孫劉聯軍區區5萬人馬,卻是兵會敗的這麼慘,那些水土不服,冬天刮東南風等原因只是次要因素,而主要原因就是由於思想上的輕視。對自己大軍的盲目自信。

不管是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因為敵人的弱小就輕視對方。記得有一次,在做一道題時,發現題目做過的,就沒多想,隨手一寫,也沒驗算便做好了。結果確卻是大意失荊州,做錯了,原來這條題目與做過的題目數值不一樣。

從曹操身上,我懂得了要不斷地去反省自己,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每次打了敗仗曹操總是去深刻反省自己,而不是去怪自己的將士,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他總是很坦誠的去承認自己的錯誤,有一次曹操的坐騎因受驚而踩塌了百姓的莊稼,他叫來了掌管法律的官員問應怎樣處罰,官員説應改處斬,曹操便説那你行刑吧,官員不敢,於是曹操割下了自己的一縷頭髮,按照當時的觀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是不能隨便割得,這對於當時一個軍隊的最高統帥來説是難得可貴的。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之中許許多多的人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造成了更大的錯誤。在這一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有時做錯了事情總是想去逃避而不是坦然的接受錯誤。記得有一次考試,老師髮捲子下來做,沒説要收,我便慢悠悠地做,過了一會,老師讓收捲了可我還有幾題沒做,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我卻不反省自己做作業慢,悠哉悠哉的毛病,去怪老師沒説收卷。我想在今後的生活之中我會努力的去改掉我這一個缺點。

從曹操身上,我懂得了對人要大度,要包容。

曹操對於他的手下,從來都不計較他們的一些小缺點,只要他們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就行。我舉例一個例子,曹操的一位官員很有才華,但是這個人很愛貪小便宜他用自己的瘦牛換了公家的肥牛,結果被人舉報,但是曹操並沒有處罰他而是一笑而過。在此方面曹操可以説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我們應該懂得去包容別人,在此方面我們應該向曹操去學習一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別人是一種美德,我們在包容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包容我們。

斗轉星移,雲捲雲舒,曹操,一本凝聚着滄桑,奸詐,梟雄,卑鄙的傳奇書本,給我以啟迪。讓我回味無窮……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3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文以一句話作為開篇,引領着全文。這是一句令我熱血沸騰的話語,接下來便開展了閲讀。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個國都在政治和軍事上矛盾激烈。書中最充滿神祕色彩的便是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了,他被知恩圖報、大義凌然的劉備三顧茅廬的行為打動了出山輔助的劉備。在當時的社會,在作者的生動描寫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奸雄”曹操。東漢末年的他,因為刺殺董卓計劃失敗,為了保命被迫逃路,因此胸有大志的他走了統一全國的道路。曹操的謀略是無可置疑的,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事件中,他料知其他諸侯只會坐觀其變,然後他主動救駕,最後挾持了天子,體現了曹操的精明之處。不僅如此,曹操對賢才的渴望,更是日思夜想。對部下態度豪邁,“望梅止渴”事件中更能體現曹操的精明之處。在文字的渲染下,曹操的形象越發真實,當然《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英雄豪傑。

《三國演義》還記錄了許多著名戰役。最令我感觸深刻的便是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戰。草船借箭中的諸葛亮利用天氣迷惑敵人,以稻草人佯攻從而得到十萬只箭,這也暗示我們生活中不該被“迷霧”迷住眼睛,不要盲目地前進,否則到時候吃虧的可能是自己。赤壁之戰的以少勝多令我感到不可思議,人數上的差距按道理講應該很追回,可戰鬥中蜀軍的團隊合作彌補了人數上的差距,最後痛擊敵人,講曹軍打得屁滾尿流,也讓我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是繁重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技巧,軍隊如果不團結就會亂成一團,好比我們學習中遇到困難就應藉助團隊的力量攻克難關,一個人的學習正像是一個人的軍隊,實力上的差距就不用提了。

《三國演義》記錄的事件讓我對歷史有了新的瞭解,它講述的道理已印在了我的腦子裏了,讓我的精神更加振奮,我會好好學習、拼搏向上,將道理運用在學習上,大步前進,繼承先人精神。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4

在書香氛圍的薰陶下,本學期我閲讀了我國古典四大名著,其中《三國演義》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描寫的眾多人物中,最使我敬佩的就是諸葛亮。

他,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效忠國家和扶持劉氏父子,他一心幫助劉備完成統一蜀漢大業,劉備逝世後擔負起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臨出征前給劉禪寫了千古名篇《出師表》,分析當時的形勢,表明北伐的決心,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化作戾氣以死效忠,報效國家。作為國小生的我,深受感觸,如果我們每一個小孩從小立志愛國、愛家,有愛國主義情懷,那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就指日可待了,夥伴們加油,我們都向諸葛先生學習他的愛國精神,向中國夢奮力邁進吧!

他,是會學習、會處事的明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教育兒子時寫的《誡子書》,他告訴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勤儉節約,靜心學習。小時候的諸葛亮就是這樣做的,為了能靜心學習,偷偷的給公雞喂米粒,不讓它啼叫,老師就不用下課休息,我們就可以多學到一些知識。小小諸葛亮為了,多學習能想盡辦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呢?夥伴們努力讓吧,從現在起就用美好的品德滋潤心田。愛學習、多學習,提升品德修養,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裏閃着耀眼的光芒。他一出山就顯示了他的非凡才能,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劉備提出聯吳抗魏的主張,開創了“三國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這説明他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遠見,胸懷大志的人。否則他高卧隆中,怎能知道天下大局呢?真不愧是我們的卧龍先生呀。夥伴們,我們要向他學習成為智慧的小孩、成為有能力的人,將來才能有好的前途、好的命運,興旺家族,為國家、為人民獻計、獻策,發光發熱。

《三國演義》真是經典中的經典,它讓我認識了忠君愛國的諸葛亮,它讓我認識了會學習會處世的諸葛亮,它讓我認識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敬佩您,諸葛亮,我愛閲讀——《三國演義》!

國中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爭霸,經過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最後三國歸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讀到這首蕩氣迴腸的詞,我就會想起三國時的一位位英雄,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刻畫了多少個典型人物,數也説不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稱“三絕”的“義絕”——關羽、“智絕”——諸葛亮和“奸絕”——曹操。

稱關羽為“義絕”我覺得很恰當,不説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這些耳熟生巧的故事,便是他的坐騎赤兔馬在他被擒後竟選擇絕食而死,從這點就能看出關羽的“義絕”,一匹馬尚且對主人如此忠心,更別説它的主人了。美中不足的是,關羽過於自大,不然便不會有敗走麥城的結局。

再説諸葛亮“智絕”,他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擺下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這些事件使我對諸葛亮特別敬佩,只恨自己沒有像他那樣聰明的腦子。然而要説他聰明絕頂我卻要反對,一個聰明的軍師會在大事上犯錯誤嗎?我想不能,而他卻在街亭戰時誤用馬謖,結果導致慘敗,軍事要地被敵方奪取。但是爸爸説諸葛亮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到底是為什麼呢?我也沒想明白。

至於曹操稱為“奸絕”,我可有點反對,雖然他有“夢中殺人”這樣奸詐的一面,但他愛惜人才,也有可愛的一面,而且很會用兵打仗,僅用“奸絕”來評價他,我想太不公平了。

《三國演義》中的一場場戰爭,也讓我這個軍事迷看得欲罷不能。至今,我的眼前還時時浮現出戰場中的刀光劍影,耳朵還回響着戰鬥的號角。我好想穿越到古代,去曹操身邊當一個士兵,跟隨曹操去征戰大江南北;想看看曹操在敗退中的三次豪邁大笑;想親自去體驗赤壁之戰;我還想看看劉、關、張三顧茅廬,是以什麼樣的誠意讓諸葛亮同意的;想看看關羽刮骨療傷,我還敢看嗎?肯定嚇得睜不開眼;想看看張飛睜着眼睡覺的樣子,一定很搞笑吧;我還要看看諸葛亮失算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算了,我的白日夢也不會實現的,倒不如再讀讀《三國演義》,不就是與作者穿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