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的三國演義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4W

八年級的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如劉備的道德,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深謀,張飛的勇敢,關羽的為人等。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是一本書,也是一段歷史,更是一部文學精華,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請您閲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我到現在讀過很多本好書,有《論語》《三字經》還有《海底兩萬裏》和《八十天環遊地球》可是這些都不是我最喜歡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在中國暢銷了幾百年的中國四大名着之一——《三國演義》。

要提起《三國演義》這本文學名著就不得不提起寫他的著名小説家羅貫中了,羅貫中生於元末,猝於明初,據説在朝廷更替的變動中,它曾參加了張士誠的起義活動,在寫《三國演義》一書時,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馬仲相陰斷獄,劉備太行山落草之類荒誕的情結,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詩詞書表以加強歷史性,另一方面又對藝術進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上豐富多彩,他作為一個傑出的小説家與戲劇家,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外,還着有歷史演義《隋唐兩朝職傳》《殘唐五代演義傳》及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傑出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的故事精彩紛呈,分一百二十回,優秀的片段很多,有連環計,一部分取於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亭”和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催聽賈詡”中選的,故事為董卓進京後廢殺少帝,縱兵殺掠姦淫,無惡不作,越騎校尉伍孚與驍騎校尉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紹聯絡17路諸侯討伐失敗,董卓更加驕橫殘暴寫起。司徒王允表面趨奉董卓,回到府中憂心如焚,仰天垂淚。府中歌妓貂嬋大義獻身,與王允共定“連環計”:先將貂嬋許嫁呂布,後獻與董卓;貂嬋從中取便,離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結好友呂布,曉而大義,終於使呂布殺死了董卓,為朝廷出掉了大惡。這一段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董卓的驕橫跋扈,王允的深謀不漏,呂布的反覆無常,均令人過目不忘,貂嬋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很能顯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覺得《三國演義》真如它的開篇詞説的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椎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通過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爭霸之事,體現了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讀完全書,掩卷長思,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人物。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對》中所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具有江東三世,劉備憑何能與他們爭強,除了一個大漢皇叔的身份,他也不過是一個小老百姓罷了。憑什麼能讓百姓歸心,憑什麼能讓卧龍,鳳雛盡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為他對百姓好,寧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寧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於不顧,所以百姓願意跟着他。因為他待手下好,思賢若渴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能讓諸葛亮和手下諸位將領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切皆因他的仁愛。

劉備是仁的代表。

相較劉備,我則更偏愛諸葛亮,羽扇綸巾,八尺男兒,僅二十七歲之齡就擁有安邦定國之才,三國中的孔明實在是一個讓人無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戰羣儒·巧借東風·平定荊益·七擒孟獲······自他在這本書中出現,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傳誦。更難得的是他的忠心,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事親力親為,即使明知後主昏庸無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盡心竭力的興復漢室。他出山時曾説待功成之後必當歸隱,但最後卻在五丈原丟了性命,有一首詩曾歎“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叮嚀後,星落秋風五丈原。”正因為他這些品質,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贊他”託孤既受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雖然他沒有成功扭轉三國歸晉的結局,但他已成功改變了三國,沒有他,就沒有這個我心中的三國。

諸葛亮是智的化身。

憑心而論,其實我並不欣賞關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視清高,都讓我無法從心裏尊敬這個被萬人景仰的關公。但他的義是我所不能否認的。他可以為了兄弟之誼放棄高官厚祿,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和兄長並肩作戰。他也能為了以前的恩義,冒着砍頭的危險,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羽是義的詮釋。

三國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們構築了這段傳奇,讓無數人沉醉其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當我聽到林俊杰的這首昂揚的《曹操》時,心中不覺燃起了對三國的熱情,彷彿三國時期發生的種種都在我的眼前展現出來。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故事發生的重要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時代,在這個烽火肆意的背景裏,我們目睹了一場又一場激烈的戰爭,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家破人亡的場景,我們聽到一聲又一聲的呼喚,呼喚着我們前去拯救他們……

這就是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演義了三國時代的風風雨雨。

三國創作的背景是古代,所以使用的是文言文,讀起來會有點麻煩,有的人覺得麻煩,於是就選擇了白話版的三國,但其實讀最經典的還是更原滋原味。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樑,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

我總想着,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閲讀的愉悦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着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着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麼認為。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説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説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説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後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為曹操打了無數的勝仗,成為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最優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裏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説,他比劉備更佔據“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説曹操佔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後才懂,因為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生息、恢復經濟,而且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佔盡了天時。

再説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優勢在於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眾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為一個“繼承者”而非“創業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為“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佔據地利又認真經營,使得吳國穩穩地成為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後説説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爭,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兵將都少得可憐,佔領益州後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着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着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為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立了蜀國,建國之後,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為此奮鬥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麼完了!成為三國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裏藴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户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軍事教材,我以後還要不斷翻看、不斷髮現他的價值。

《三國演義》讀後感5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歎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説説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説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guǎnlǐ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脱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説,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説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台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台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