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們仨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79K

我們仨讀後感【精品多篇】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一

楊絳先生走的時候,我買回來我們仨這本書。讀書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讀到動情之處,沉浸於其中,若有人前來説一些無關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沒有往常的和顏悦色,所以喜歡一個人安靜的讀書,仿若這世界就只剩下書與我。

一本書,寫的就是作者的靈魂。楊絳先生的筆墨透着對生死的超然,一個88歲高齡的老人,接連遭受喪女逝夫的人間極痛,一個人兀自孤獨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個春秋,在92歲高齡寫下了這本女兒未完成的遺願之作。人間的疾苦,世事的滄桑,都沒有讓這位老人倒下。人為什麼而活着?怎樣才算活的有意義?楊絳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飽含深情的筆調和她自己獨有的語言,回憶這個曾經甜蜜温馨又歷經坎坷的家,寧靜如斯,娓娓道來,讓我們跟隨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讀到我們仨失散了中的最後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我竟無語凝咽。

我們是幸福的,如今的我與老公,女兒,另外居住,我們的生活平靜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兒半個月回一次家,與她我且是有虧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時候,也是店裏忙碌的時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顧自己,讀書與我們這個家庭卻是例外的了。女兒正是學習的年齡,唯願她能夠飽讀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將來能做個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現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閒時誦讀寫作,重拾這份愛好也只不過是期許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讀我們仨,學楊絳先生的寫作方法。她採用虛實相生,巧設懸念,象徵性手法等方法的運用。第一遍讀我更多體會的是書中的情節。再讀,結合那些文學家對此書的評論,不禁感歎先生的匠心與寫作方法的純熟運用。先生語言樸實無華卻透露着最真實的情感。看似輕描淡寫且隱含着深刻的人生內涵。這也是許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無法與之相比的。一本好書,經得起一讀再讀。讀書使人明智,讀一本好書,也如同與一個高尚的人對話,我們的生活沒有波瀾壯闊,只是平淡,或許還有些乏味,每天重複着同樣的事情,心靈漸漸荒蕪。那就讀書吧,讀書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資。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恍然頓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驛道,我們不言離情。

天國,先生終與丈夫,女兒,我們仨重逢。在那裏,書香縈繞,其樂融融的家又開始了。

我們仨讀後感 篇二

第一次讀楊絳女士《我們仨》這本書應該是在06年或07年間,那時候還年輕吧,只是為那份真情而感動過。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這個樸素的家庭讓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對災難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面對苦難時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

隨着年齡的增長,當我再次打開這本書時,從翻看目錄起便開始了感動: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92歲高齡的老人,一個先失愛女後失愛人的女人,我在想,當楊絳女士寫下目錄的那一刻,承受的是怎樣的一種心境?

年輕時我讀不懂第二部分,第二次翻閲,因為經歷,深深體會到了楊絳女士當時有着怎樣的情感,一句“我有沒有説明天見呢”道出了她內心翻滾的辛酸,然而,再沒有明天了,錢瑗走了,鍾書先生走了,就這樣“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仨失散了”,我為楊絳女士心痛不已!雖然書中沒有多少淒涼的詞句,但我讀着卻倍感淒涼,這也許跟我父母相繼過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有關吧。

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這個老人用文字無聲的記錄着她對愛人和愛女的思念。

含着淚花掩上書,感慨由然而生,那份無法表達的愛,無人訴説的情,迴盪在心裏很久很久……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願楊絳女士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在另一個世界找到他們曾經温馨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三

對於楊絳老先生,我的瞭解還只是停留在國中那篇《老王》上。整篇語言樸實無華,但字裏行間卻深深映出她對老王的愧怍。在《我們仨》中,我又見到了她那樸素而真摯的語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她淡雅、寧靜的筆觸下,化作墨跡,浮現在我眼前。

隨老先生走入她記憶的漫漫長河,我伸手撈取着一塊又一塊的碎片。碎片上,映着一又一的生活瑣事。從一起做飯泡茶、學習讀書,到女兒降生、動物園遊樂,沒有一事不是映着親情的光輝。他們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都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展現出。但其中,也不乏艱難的時期,比如在革時,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徹徹底底隔離開,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這樣,他們一家仍緊密地靠在一起,度過這段艱苦歲月,迎曙光。但人終將老去,迎最後的時光。隨老先生踏上古驛道,我彷彿也經歷着那段生死離別。老先生的女兒身體越越差,漸漸住進醫院,最後悄然離世。而她的伴侶也因此事倍受打擊,先她一步而去。他們仨,到最後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在寒風中孤獨、無助地飄蕩。儘管經歷着錐心的痛苦,楊絳老先生卻能以她那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態度整理並完成了《我們仨》這部感人至深長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憶可以追尋。從這篇散、從楊絳老先生的筆下,我彷彿真切經歷了一遍他們這麼多年的生活。我驚歎於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記錄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瑣事,竟然能夠如此妙筆生花,生動地再現出當年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而這些細節之處,正是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不僅讓我體驗了他們仨的生活,更讓我能夠重新思考、回憶這幾年我們家裏那些温馨、動人的小事、瑣事。

在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便是姥姥、姥爺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喝水吧。”“吃點水果。”“出去多穿點衣服,彆着涼了。”這些話不光是我,我相信許多人都聽了不下上百遍。這些話,現在給我的感覺大多隻有兩個字——嘮叨。但這本書使我能夠重新思考他們説過的這些話。同樣的叮囑,不厭其煩地重複,不知他們是何等地關心我們才能做到這樣。他們之前關切的話語,因為我的不耐煩,已經隨風離去。而現在,我終於認識到了這種關愛。我無法追尋已經錯過的愛,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後他們的。叮嚀。真情,現於瑣碎的話語中。

乘船在記憶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寶物就是自父親的平日裏的玩笑與教誨。我爸爸平時很喜歡跟我侃大,他的話語總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這次重新回憶,我才發現這些話裏藴藏着深刻的道理。爸爸講的話中總藴含着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獨特的教誨不僅能通過令我發笑讓我由陰轉晴,更能讓我從心裏領會接受,從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種解脱。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僅僅是一笑而過,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後,對於父親的話,需要多一份專注,聽在耳畔,記在心田。真情,現於真心的教誨中。

船行許久,我又看到另一寶物,那便是母親的呵護和温暖。在我鼻炎嚴重的時候,我媽媽十分着急,一個月下添了許多白髮。她四處打聽治療鼻炎的名醫,早上4點就去醫院門口排隊為我掛號。那是已是深秋,雖然媽媽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風依舊十分寒冷。看完醫生,我才發現媽媽在一個勁地打噴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媽媽也經常為了我而犧牲自己。而我有時還會因為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後的日子裏,對於母親的呵護,需要少一些任性,受於自身,饋於行動。真情,現於温暖的關懷中。

感謝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樸實的語言,瑣碎的小事中讓我體會到了真情,也讓我能靜下心,重温生活中那些温暖的小事。通過重温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親的人,永遠在離你最近的地方,關注着那些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的細微之處,並傾盡全力去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