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新版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4W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新版

楊絳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我們仨讀後感550字,供大家參考。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1

不知道多久沒有讀過“正經書”了,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普及讓紙質圖書成為了我的一種奢侈品。手裏的紙質書只是各種考試教材真題或是寫論文需要參閲的專業書籍,再也沒有國小國中時以泡書店看小説為享受的興致了。當看累了各種影像突然想看看小説的時候,也只是去網上搜一部兩部電子小説,什麼霸道總裁網遊修真一類的腦殘文,不費腦子不費感情迅速打發着時間,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看過就忘,《盜墓筆記》《鬼吹燈》一類是最為“高級”的文體了。

拿到《我們仨》這本書的時候,看到“楊絳”兩個字,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似乎是個很有名的作家;再看到書中“鍾書”兩字恍然大悟,原來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記起來我可是看過《圍城》的人。求助度娘普及了一下楊絳先生的資料,為其傳奇的一生所折服。曾經我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希望的樂觀女青年,可不知從何時開始最擅長的是定期為周圍人散步悲觀消極情緒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很短,只有一頁,我卻看得想哭。作為一個尚處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卻經常會想象人老後死後的事情,人總會歸於一抔黃土,再多的追求再多的慾望再多的爭鬥又有何意義,悲觀情緒自然產生。也或許是最近剛剛經歷家裏老人過世,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意味着自己一段感情的結束,時不時的竟會想到家裏尚且年輕的父母身上,悲傷不請自來。

兩個人共同生活幾十年,共同陪伴經歷過一切。人越老,越怕失去。如鍾書先生所説“那是老人的夢,我也常做”。老人的夢中,會害怕另一半突然丟下自己,再也尋不到對方。想到鍾書先生的逝世時間,看到楊絳先生所寫夢境,竟感覺這是一種預感。害怕失去,害怕突然被丟下,害怕再也尋不到。“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這樣一種感情,同樣讓我落淚。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2

古往今來,離愁也好,歡聚也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合上書,摩挲着它略帶粗糙的紙質,心中的思緒湧上,看着楊絳與愛女,丈夫的生離死別,不禁想起我們九年級畢業時那六月的陽光。或許我們經歷的別離的程度不一樣,但當我們回想起以前與別離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仨》是楊絳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往事。楊絳女士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寫這本書時,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傷。就像我們現在翻開在書桌上佔一席之位的同學錄,看着同學以往的筆跡,看着哪張照片將你帶入回憶的漩渦,既甜又苦。

在書中楊絳主要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與我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在性質上的差別。楊絳會收拾錢鍾書的殘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婦,為錢鍾書燒紅燒肉,做出血牛肉給阿瑗吃。在當時這些只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罷了,但在阿瑗和鍾書的相繼離開後,這一切都變得奢侈。不,確切地説,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們從前,和同桌爭論着題目的對錯,即使上一秒面紅耳赤,下一秒臉上便是晴空萬里。可現在,我們也沒有那個機會了,我們只有回憶,回憶着回憶,笑着笑着,哭了。

我們總希望我們當下的某個時間會是永恆的,可什麼都不是永恆的,就像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沒有永不凋謝的鮮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們眼前的時光都是可貴的,無論是與誰度過,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所以為的永恆,會是後人的歷史。

《我們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之家的生活,更讓我們明白,何人都畏懼別離,偉人也好,平民也罷。我們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將我們以後會懷念的現在的尋常日子,在以後懷念。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3

是因為自己老了吧,總覺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這是一個萬里長夢……

這本書很好,很深,必須要仔細研讀才行。

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絳,這時她大概在1981寫的,文中的我們仨指錢鍾書,錢媛,寫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作者在寫的文章時已經有一些年邁,自然,年長的人總會做夢,作者夢見自己與親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們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難過,十分不捨,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樸素,文學味兒特濃,想在讀小詩,字裏行間都寫出了我們仨關係密切,形影不離,相依相隨,但又突然分離,這使文章形成了一種對比,更能體現出作者在夢中的恐懼和無助……

這本書舉例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歡喜更多,女兒成了大學教授,笑談父女相,倆夫妻互相理髮等等。但也就是這樣,作者才會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憂自己與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見不到他們的面,這雖然只是一場夢,但更能體現出作者自己已經老了,作者與丈夫都已經老了。

文中多處用到環境描寫,主要背景十分陰暗,而這時年邁的自己突然與自己唯一的親人失散了,再使作者進入這樣陰森的環境,便會無比恐懼,無比害怕。《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雖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夢和鍾書的解釋更讓我害怕。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隨着年紀越來越大,每天晚上半夜總會驚醒幾次,有機會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可是因為工作,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實我也都知道。

也許,也就是這種恐懼分散,害怕離別的心吧。

不願分散,不願離開。

現在的我們還多陪陪老人們吧,別讓他們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4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真地審慎自己的所作所為,面對未來重新認識地球。如果説這場地震屬於自然現象的話,那麼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幹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從局長“雙軌”引發的地震,以及隨後波及的一次次餘震,全局乃至全系統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説句實話,我很心痛,現在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會,後年就是全運會了,這麼折騰下去還有什麼事業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現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極少看紙質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麼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着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為之濕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為對什麼事都看的很開,對於此次的幹部調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為我現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回事,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卻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整的範圍,因為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該是不二人選,於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説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為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問,問我為什麼調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麼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麼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鬆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嚮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修煉,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願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我們仨讀後感550字5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枱燈歎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