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的朝花夕拾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63K

九年級的朝花夕拾的讀後感

魯迅的文筆很美,駕馭語言的能力也很強,文章着墨不多,但寥寥數筆卻刻畫出人物的獨特個性。如:長媽媽的淳樸善良;辛亥革命失敗後範愛農的苦悶和放浪等。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具有和高的文學價值。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朝花夕拾的讀後感,請您閲讀。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

我一直認為文章的寫作與那個人對於將要寫作的事情的情感有關。只有表達出情感,文章才有靈性,文章才真實。《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人物都非常真實,那也離不開魯迅先生對文章中人物的情感。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分析魯迅先生的感情變化。首先是大體不是很喜歡,到有些尊敬,再到謀害死隱鼠時的憎惡,最後是因為買到了《山海經》又升起了強烈的敬意,每一個感情變化可以説是起伏很大。它可以因為一件事情升到定點,也可以因為一件事情跌落到低端。感情的變化一點都不拖泥帶水,表現了魯迅先生情感的果斷。

而魯迅先生對於朋友還有另一種情感。

在《範愛農》一文中,魯迅先生對於朋友的情感是十分厭惡,到重見以後的驚訝和驚喜,再到後來的手足之情,以及朋友死後對他的懷念與不捨。還疑心他是自殺,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朋友一生命運坎坷的惋惜與無奈。

初看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會覺得他很無情。對於“正人君子”也好,對於那些反對他的人也好。但他似乎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冷酷。

《五猖會》和《父親的病》這兩篇文章都是魯迅先生來描寫父親的。《五猖會》中,父親的形象在魯迅眼中是嚴厲的,不善解人意的。而《五猖會》中,則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對父親的愛。正因為愛父親,才會想要“早點死去不是更好嗎”的想法。但是在《五猖會》中,魯迅先生對父親沒有愛麼?其實我認為並不是這樣。“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文章中魯迅背完書以後覺得迎神賽會沒了太大意思,我認為也説明了他對於父親讓他在臨走前背《鑑略》後的深思。他或許在努力理解父親的用意以及良苦的用心,但是文中沒有寫。《五猖會》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急切地需要一個批判對象那麼就是父親。但他也在事情過後嘗試着去體會父親,也可以説成這是對父親的一種深沉的愛。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也是他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時光。他講述了魯迅先生一生中的轉折。我認為它對與魯迅先生不僅僅是一個慰藉,也算是一個激勵。他人生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人依然飽受封建統治的折磨,但是當時的他卻無法改變。越想,就越憎惡這封建統治;越寫,就越想投身於革命之中。把對於這些人的情感化成寫作的動力,更好的發揮能力,將更多的人從磨難中解脱。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2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他常常會忘記戴領結,冬天也只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在我看來,藤野先生對工作的極其認真,是絕對不會被讀者所忽略的。藤野先生把魯迅的講義都用紅筆修改過了,就連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通過藤野先生的穿着和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負責做比較,寫出了藤野先生高貴的品質,也體現了魯迅對他的景仰。藤野先生對中國的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是讓我覺得很景仰的。再把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生的蔑視拿來對比,就更加體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他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

還有令我難忘的就是“阿長”。在“阿長”的身上保留了很多迂腐的習俗,比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還有點喜歡告狀。這讓魯迅對“阿長”有些不滿。再加上“阿長”還踩死了魯迅喜愛的隱鼠。因此,魯迅對“阿長”懷恨在心。魯迅在這裏的描寫,讓我的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守舊的婦女形象。但是,“阿長”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阿長”知道魯迅喜歡《山海經》,就跑了許多路,幫魯迅買來了《山海經》。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還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懇切的希望阿長能夠安息。

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魯迅覺得是他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慫恿孩子們吃冰,還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去偷母親的首飾。衍太太對自己孩子也是十分苛刻的。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就會打罵他們。在我看來,衍太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喜歡使壞的婦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課文裏學過的,但再次細讀這篇文章,就會感受到從字裏行間所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這篇文章能讓我讀出魯迅心底那份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嚮往。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舊抵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

現在,我或許是真的能夠理解,為什麼魯迅的文章能夠成為名著,魯迅為什麼會被稱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正是因為他能用很抽象的思想寫出具有哲學性的文章。他能用他他獨特的思維方式,諷刺當時舊社會的一些“醜人鬼臉”。魯迅嘔心瀝血,有時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險去寫下充滿憤怒的言辭。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3

晨曦剛至,植花於園。暮色降臨,拾起散落的花瓣,聆聽着花語,回憶着童年……那本書依舊靜靜地卧在書桌上,我已牢牢記住了那充滿詩意的書名——朝花夕拾。

著書者是魯迅。他一生只有一部散文集,便是《朝花夕拾》……

不知大家是否有這種感覺,一聽到有人提起魯迅,腦海中就會不自覺地跳出一幅畫面——魯迅先生抽着煙斗,愁容滿面。是啊!他一生都在為革命奉獻心力,我也一直以為他的生活中只有愁苦。

但書中的一篇散文讓我徹底改了觀,讓我永遠記住了那個美麗的令人神往的百草園……

從前,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物,可能從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才能有這番救國救民的決心。但不曾想,魯迅先生幼時也是那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我能想象先生幼時也是一個調皮蛋,偶然翹課溜到百草園裏,聽着油蛉低唱、蟋蟀伴奏,偶爾又按住斑蝥的後脊,捉弄它們,常常躺在軟綿綿的草地上仰望蔚藍的天空。初生牛犢不怕虎,即使知道會被壽鏡吾老先生髮現,會被訓斥,卻依舊“我行我素”,把學習拋之腦後,只顧着玩,在百草園裏盡情發泄童真。

開始讀來我都不相信,這還是魯迅嗎?此番的天真爛漫應該出現在一個憂國憂民的偉大人物身上嗎?後來轉念一想,不論如何,每個人終究有童年,那是一個人最為歡樂自由的時光。那時無憂無慮,懂的少,閲歷也不豐富,少年不識愁滋味,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牽掛,也不會面臨什麼逆境。

現如今,不知多少人在感慨時間飛逝,青春一去不復返,想再回到過去,然而世上沒有時光機器。這些回憶,我們也只能作為美夢來度過了……

我想魯迅先生是為了告訴我們,要珍惜童年時光,寶貴的回憶一定要好好保存,不要失去了再去後悔。

童年對於我們而言,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現如今,望子成龍的父母越來越多,有的孩子還沒進入學校學習,他們就為孩子排滿了課程。為了讓他們不輸在起跑線上,扼殺了他們真正的興趣,這樣做真的是為他們好嗎?

學習固然重要,但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是更加重要的。童年一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度過。試想,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勞碌大半生,可以在晚年時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也是人生一大趣事啊。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4

《朝花夕拾》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無常》和《二十四孝圖》這兩個故事。《無常》中的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通過無常和閻羅王這兩個人物的鮮明對比,諷刺了現實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在閲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卻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後來家裏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裏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而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欺世盜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説:“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説:“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敍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5

心目中,有兩位文人一生銘記,一位是現代童話大王鄭淵潔,他給了我最初的啟蒙;另一位便是魯迅,那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

人們常説,一本好書,見證了一段歷史,《朝花夕拾》便是如此。

一本只有十篇文章的回憶散文集,見證了近代中國三十年的文化變遷,也留給了讀者太多太多的感觸。封建思想,帝國主意的壓迫,中國六億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時的魯迅,只有十四歲。

十四歲,父親去世,魯迅陰遭受誹謗而遠離紹興,到了南京進入雷電學堂。十八歲,隻身一人又開始了怨毒日本求學之路。不該那些年齡承受的苦楚,魯迅用他瘦弱的肩膀擔着。初到日本,魯迅和孫中山先生一樣,懷着相同的夢想——學醫救國而努力。不同的是,一場講述日俄戰爭的電影,改變了魯迅今後的人生,從此棄醫從文。這是莫大的勇氣啊!一介平民,硬是用短小的筆尖,劃開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埋下的陰霾,讓一縷縷陽光,温暖了無數愛國青年的內心。

之後,魯迅在北京東交民巷的舊屋裏,多了一張藤野嚴九郎先生的照片,沒有了完好的講義,卻給魯迅今後的生涯做出了無限的鋪墊……

在幼時的魯迅,也有着平常的童年:“謀殺”自己隱鼠的阿長,卻幫自己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山海經》;背完了《孟子見梁惠王》的前三卷,也傷逝了去看五猖會的熱情;告別了逸趣橫生的百草園,隨着大多數學子一起,進入了三味書屋,請教了鏡壽吾先生。彷彿人生都不會有偏差,直到自己父親瀕危,家境衰落。魯迅的人生也從此逆轉。

《朝花夕拾》並不如《百草集》那樣有着濃厚的諷刺意味。相反,書中的背景,沒有了誇張的手法,沒有了可以的抨擊,留下的只是一張張回憶的影子和一段段歷史的記憶。腐朽的封建教育,崇洋媚外的社會風尚,還有大鬧牛鬼蛇神的迷信之事,這些在《朝花夕拾》的任務裏充分的體現出來。魯迅就是魯迅,只有經歷了許多常人無法經歷的故事,才會有今天所見的《朝花夕拾》。

魯迅再給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曾提到:這十篇,原文載莽原上,後來被集成書了,原名叫“舊事重提”……後來想一想覺得……於是改名為《朝花夕拾》。起初,魯迅準備寫的十一篇,結果只寫了最後一篇《範愛農》便草草結尾了。據回憶錄中講述:這篇寫法較差,大概是路途奔波,思路有點亂罷!其實知曉魯迅當時狀況的人都知曉,魯迅再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住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閣樓上,一邊與“名人志士”作鬥爭的同時,望着一輪明月,寫着這十篇——《朝花夕拾》。

魯迅的遺體上蓋着親手寫的“民族魂”三個紅字。這也是當今社會所缺少的。區別於日本的民族排擠,中國人至少應該團結起來,面對未來許許多多魯迅先生還未曾面臨過的,民族危難……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靜靜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