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記讀後感(精選2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6篇《學記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學記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學記讀後感(精選26篇)

篇一:《學記》讀後感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説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來源,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那裏。隨着閲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能夠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國小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十分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為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吸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鋭、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能夠啟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帶給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説教,為學生所不願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説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半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説,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羣眾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今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明白《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必須是!

篇二:《學記》讀後感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説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來源,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那裏。隨着閲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能夠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國小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十分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為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鋭、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國小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説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能夠啟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帶給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説教,為學生所不願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説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應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週記説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為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他們為我們的學習分心?應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週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説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明白“己所不語,勿施於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於生,用之於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説,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羣眾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明白《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必須是!

篇三:《學記》讀後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鬧學記》,三毛寫的,非常不錯。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寫到:“我看到有一本書叫《手牽手》,我猜還有一本書叫《肩並肩》。”三毛經歷了許多事情,最後決定回國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數學是怎麼樣的,美國的老師是怎麼樣的。看完我不僅驚歎!“太棒了!”在我看來,一些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國發生!如:上課講話、發糖、看電影、發漫畫、還要迎新年,包餃子等…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親中風後返回中國了,在後面,她寫到:“再見了!可愛的人兒們!”

如果,我是一個美國人,那我會不會跟現在不一樣嗎?!美國現在的人才比中國多,為什麼?是因為教學,我想,出生美國的好處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改善中國的教學!讓同齡不再產生“去美國”的想法!中國,一定是因為教育才這麼弱的,以後的以後,一定很強吧!

篇四:《學記》讀後感

《學記》讀後感

《學記》讀後感 ? ? 以往我對教育專著,尤其是古文閲讀和了解極少。在教研室開展特色教師網上教育理論學習活動的倡導和影響下,發現原來在我們祖國文化寶藏裏還有這麼一篇令世人矚目的教育教學專著!我利用課餘時間閲讀了《學記》,對於我來説,要讀懂並完全理解該著作的內涵,談何容易。第一次讀以失敗告終,或許是古文的緣故吧,流暢的閲讀真是很困難。查字典、查資料,經過一番奮戰,終於能夠讀下來了。學習就會有收穫的,每看一遍就會有思考,有提高。在反覆閲讀了《學記》的譯文後,也有很多的感想。《學記》全文雖然一千多個字,但都閃耀着真理的光芒。我們今天教育教學所倡導的新課改的理念,在《學記》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學習它、認識它,對我們的教學是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的。《學記》更多的是研究教學並揭示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指導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 一、教學相長 《學記》説:“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學習過後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這一原理,揭示了教與學的本質及其基本規律。它清楚地表明,教與學是一件事情的兩方面,學與教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正是新課程強調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也正是杜威“做中學”思想的體現。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從中體會思想。如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時,有的教師直接給出公式,讓學生去背誦記憶,然後是大量練習。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沒有讓學生明白(a+b)2 =a2+2ab+b2的來龍去脈。而如果能依據學生已掌握的多項式法則知識,讓學生先計算一下。或者利用圖形 ? b a a b a2 ab ab b2 ? ? ? ? ? ? ? ? ? 使學生直觀的看到大正方形面積(a+b)2,等於兩個小正方形的面積a2+b2加上兩個小矩形的面積2ab的即可。學生在直觀的感知和具體的運算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經驗和體驗,再經過觀察、總結,肯定會對公式有深刻的記憶和體會。所以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二、和易以思 教學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孔子就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一次精闢地表達了啟發式教育原則。《學記》繼承了孔子的教育原則並進一步提出了君子之教的標準,即“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優秀教師的教學總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而不是硬拖着學生走;策勵學生,而不是強迫推動着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達成結論。引導學生而不牽着學生走,師生關係才會和諧融洽;策勵學生而不推着學生走,學習就會感到順利容易,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學生才會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順利,學生又能獨立思考,才是善於誘導。説得多好啊,這“善喻”,不恰恰是現在我們強調的“啟發引導”嗎?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教學中應以“學會數學的本質”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動力,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鬆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鼓勵他們。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引導、點撥,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把學生思維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學記》博大精深,藴涵的教學思想不止這樣幾點。還需我們在實踐中仔細研讀,關注教學實踐,以期發揮《學記》對教學的重大指導作用。

篇五:《學記》讀後感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本《法布爾昆蟲記三蹁躚的身影》,這本書描寫了黃蜂、“裁縫”切葉蜂、“建築師”阿美德黑胡蜂、步甲蜂、石蛾、松毛蟲等許多動物,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的讓我感到放大鏡、潮濕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的蟲子身影以及它們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生怕驚擾了它們。

《昆蟲記》中所描述的昆蟲並不是十個手指頭能數的過來的,所以我也不多説,但有些令人震撼的生命在此非提不可。大概大家都不太見過,老實説,在讀《昆蟲記》之前,我也不知道松毛蟲長什麼樣,法布爾在裏面寫到:在正月裏,松毛蟲會進行第二次蜕皮,這次蜕皮結束,它們背部中央的毛就會變成橙黃色,在那些橙黃色的毛中間還夾着一些白色的毛,同時它們的背上還長了八條裂縫,這些裂縫可以自由開閉。法布爾為了知道松毛蟲的祕密,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在自己身上試驗。

一個人或許還比不上蟲子,這並不奇怪。有的昆蟲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時間比人還長,不要因為一隻蟲子爬到了你的身上而尖叫不已,翻翻《昆蟲記》,你會發現它們是那麼的可愛。

篇六:《學記》讀後感

中國現代化教育,只會葬送了孩子。

――題記

小明當時還是個孩子,他爸媽都是作家,他的語文特別好,尤其是作文。

他爸媽心一橫,不上學前班了。就去找萍城的夏蓮,託她找個關係,把小明託進國小。結果順水推舟,就進了北門國小,而“我”和老公卻因為還有一個書稿,要匆匆趕了回去,把小明交給了母親。

讀到這裏,我覺得,把孩子置於一個陌生之地,真的可以嗎?再説了,孩子只有五歲半,還沒懂事,到了學校那正規的地方,闖禍的次數不也就多了嗎?這也是“我”的顧慮。

第一個星期,還是比較心順的,母親説小明表現很好,心頭的那塊石頭落地了,但是第二個星期,反饋出來的都是小明闖禍的“事實”,小明推倒了小龍,但是,母親已經道過歉了,但小龍的媽媽還是不依不饒,直到聽説到小明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時,才放了小明。他們一直以為,萍城這條街一直是文明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可是,突然蹦出了那麼個潑婦,讓他們感覺很不自然。

更糟糕的事接踵不斷地來到――小明全身長滿了天皰瘡,許多泡都被他抓破了,流水、還流膿。作為一個母親,怎麼能不擔心呢?“我”惶恐不安,認為小明處在非常危險的地位。就是這書能得諾貝爾獎,我也不寫了,此時,“我”恨不得插翅飛回去。於是,我放下手頭的筆,訂了車票,回去了。

母愛是最偉大的,但是,誰又能像這位母親一樣為了孩子能拋開一切呢?就是世界的最高榮譽,在母親的眼裏,也抵不過孩子的喜怒哀樂,可見母愛多麼得偉大。

到了那,挪動矮櫃,“我”一下子就看見了兩寸厚的狗毛,趕緊喊來夏蓮,夏蓮説:“這一定是小狗茜茜掉的毛,放在這裏七八年了,髒死了!”這時,突然傳來一聲慘叫,原來,小明拿着注射器,就對着小狗茜茜亂射,嚇得小狗茜茜滿屋亂竄,最後竟鑽進了小明的牀上。

在晚上,讓小明睡覺時,“我”突然發現牀上有一大片水渣,很難聞。小明的褲子卻是乾的,猛地想起白天小狗鑽被窩那一幕,這尿,不可否認只能是他的。自此,“我”的顧慮又加深了一步。

小明現在還不懂事,很容易操控,就是“我”罵他的話,他也能聽進去,也能接受。但母親去了二弟家,於是,接送小明成了“我”雷打不動的責任。

校園裏的空氣還不錯,校風也很好,只是外面,人來人往,汽車在撕心裂肺地叫,讓人頭皮發麻。放學後,“我”問小明:你覺得這所學校怎麼樣,小明一口咬定,好!看來,小明對這所學校的熱情還是有的,很容易吊起小明對學習的興趣。在這,是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意外的事卻發生了。

“我”一跨進校門,就有一羣孩子湧上來,把我圍住,向“我”告狀,“我”氣憤不已,剛要一巴掌拍過去,可是,又忍住了。“我”只好去哄他們,讓小明向他們道歉,他們才善罷甘休。

“我”本以為,小明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仍有小朋友過來告狀。我只好這個哄哄,那個勸勸。當然,這段時間,小明沒少捱揍,還挺堅強,揍了也還是直哼哼,可憐巴巴地望着你。

一天放學,“我”碰到了小明的班主任趙老師。她説她觀察過小明,這孩子很好動,想幫別人,卻又幫了倒忙,而小明又很喜歡和那些調皮的孩子混在一起,經常惹是生非,家長就要花時間調教了。

又是一次放學,“我”看到了驚人的一幕:小龍突然衝了過去,一下子,就給了小明一拳,小明當下就彎着腰,痛得大哭起來,哭了一小會兒,小明又還擊,兩個人扭打在了一起。放學了,小龍倒是惡人先告狀,跑到“我”跟前,我那時還算温柔。那麼,母親説的小明推倒小龍也是有可能是由小龍引發的嘍!而小龍的媽媽,她死死地護住小龍,接着,絲毫不講理,就直接站在她兒子這邊,要小明給小龍道歉。而“我”覺得這女人太不講理了,拉着小明的手就要走。這是更吃驚的一幕――她居然還打了小龍一巴掌,分明是在指桑罵槐。有這樣的潑婦,這“文化”街的氣質就徹底支離破碎嘍!

而後來,小明居然以高票當選學習委員。“我”當時也很意外,這麼個愛闖禍的孩子,怎麼可能當選呢?但“我”還是很高興――這麼説,小明在班上還是受歡迎的。可是,小明在一年級下冊了後,作業量明顯增多,連睡覺的時間都耽擱了。

“我”認為,小明明顯可以減少一點,可是小明不肯,一定要拼了小命抄。連節假日陶冶一下性情的機會都沒有。

在最後,老公看中了一條文化路上“文化”兩個字,要求搬家,於是,也要轉學,也就是説,小明又要置身於一個陌生的環境裏,我們也像孟母一樣,開始了第一遷......

篇七:《學記》讀後感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笨狼的故事之鬧學記》。我最愛的書也是《笨狼的故事之鬧學記》。希望你們有時間的時候也能好好看看這一本書。

你知道的,教人聰明的書已經很多了,愛吃小羊的狼也很多。但是你卻不知道,在這世界上、在歷史上、還有一隻善良、天真、充滿了幻想和好奇心、充滿了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小狼。他的名字是――笨狼。笨狼其實是你、我、也是他。

我在小時候,也是另一個朋友教我讀的。也許就像羅丹所説的:“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也像魯迅所説的“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屠格涅夫也説過“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其中有幾個小故事是令我難忘的,第一個小故事是《井底之蛙》:“打中了!眼鏡蛇小姐,你又打中了!”笨狼高興地撿起粉筆頭,跑上去還給眼鏡蛇小姐,“這節課,你第十一次打中我的鼻子了!”

第二個小故事是《把愛藏進郵筒》:笨狼説:“又是一個國王。從前的國王太多了,會打起來的!”牛博士説的這個國王是個愛吹牛的國王,故事太精彩了,一會兒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笨狼也沒心思擔心國王太多會不會打架了,他被故事所吸引,比誰都笑得響。

第三個小故事是《誰的音樂書》:鵝太太滿不在乎地説:“把他的名字畫掉,寫上‘笨狼’,記得寫大一點啊!”“好啊!我的字一直就寫得很大!”笨狼高興地説。他掏出筆,把棕小熊的名字畫掉,寫上了“笨狼”兩個字。

我很喜歡這隻小笨狼,也希望能像他一樣童真、幽默、温暖並快樂着。也希望你在聰明過頭、自傲的那個時候,能夠想起小笨狼。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篇八:《學記》讀後感

《禮記?學記》道:“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意思是説,老師要學會根據一個孩子的家庭職業背景,找到這個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啟發他的智慧。

於是我想,也許可以從他的家庭關係裏面父母的職業找到突破口。我瞭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時工作比較忙,家裏還有一個小弟弟,家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媽媽性格比較急躁,平時對待孩子的批評和指責多於鼓勵和讚賞,於是,他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這些多是為了獲得別人更多的關注。

根據這個孩子的個性,我想先從他的紀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這個方面改進,獲得認可和成就感,那麼其他方面的進步就不是問題了。

9月下旬,我在班會課上鄭重任命他為紀律委員,強調職責同時提醒他,作為紀律委員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紀律,文明用語,上課認真,按質按量完成作業等等,他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表態,保證一定管好自己並做好紀律委員。

任命之後沒過幾天就是國慶假期,假期之後學堂孩子們去黃山遊學,我特別與陪伴遊學的老師們交流,留意並適當引導這個孩子的言行舉止。

遊學回來,我和所有的老師都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麼愛説髒話了,偶爾會有一兩次,但只要老師稍微提醒,他馬上就會主動認錯。一天天過去了,我發現,他已經不説不合適的語言了,上課坐姿也特別端正,各科作業和課堂反饋都有很大進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會課上,我當眾讚賞了這個孩子,並獎勵給一本課外書。他特別開心,也許很少真正獲得過正面的鼓勵,並且被作為榜樣效仿,他的自信度和個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來了,心結打開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並願意學習和積極幫助他人,在接下來的全校一日禮儀學習評比中被評為優秀。

除此之外,班級衞生每次輪到他打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僅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黑板擦得一塵不染,窗户乾淨明亮,而且主動細心地將桌椅下面、教室的門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掃得特別乾淨整潔。

我又利用班會課讚賞他,並且激勵他:“老師覺得你不僅可以在清潔衞生方面做榜樣,還可以在學業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單詞聽寫和閲讀,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會做得更好的,老師相信你,加油!”

我在單詞聽寫測試的前一天特別提醒他:“明天聽寫好好準備,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進步的!”第二天測試中,10個單詞聽寫他居然對了6個,在自然拼讀課上,如果學了20個詞,我不引導,他居然也能自己試着拼出10個以上,如果我給一些幫助,他能夠全部拼讀出來,我真的特別感動。

現在這個孩子每天都有進步和變化,這讓我找到了作為老師的成就感。我特別感謝學堂帶給我們的《禮記?學記》的研修,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我深深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着無限潛能的,作為老師需要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並適時引導和鼓勵;一個孩子只有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才能保持對大千世界濃厚的探索興趣,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好好善護孩子們最本真的東西。

篇九:《學記》讀後感

《學記》的精髓是對教育原理、原則、方法的論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與失敗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師。善教的老師引導學生而不是牽着學生走;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不施加壓力;為學生帶給解決問題的空間但不代其做出結論。引導而不逼迫、多鼓勵不諷刺打擊,師生間的關係融洽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容易了;啟發而不祥解,學生就會用心去思考。這不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嗎?這些不就是新課改的理念嗎?我們的祖先多麼有遠見、多麼偉大呀!“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為教師,務必瞭解學生的心理,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是貪多嚼不爛還是不肯多讀?是見異思遷還是淺嘗輒止?教師只有究其原因,對症下藥,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優勢,糾正其學習中的過失,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的潛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提高;同時更好的發揮教育的作用。

《學記》中所提到的教學方法,大都貼合此刻的教學規律,它所堅持的教育的全面性、連貫性,注重培養人的自主發展潛力,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有着用心地、現實地好處。《學記》為我們教師的教與學帶給了寶貴的經驗,是教師教學的法寶。

篇十:《學記》讀後感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與學生和女兒一起背誦蒙學經典,在課外還經常讀同事們推薦的教育經典書籍。後來, 我讀了《學記》,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儘管初讀《學記》時,感覺苦澀難懂,連有些字音也讀不對。於是,邊讀古文邊讀譯文,越讀越覺得有味、實用。下面我與大家一起分享讀後的感想。

在研讀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更多的是研究教學並揭示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指導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例如:“禁於未發”,重視預見性。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擾教學正常進行的不良現象發生,所以教師要有預見性。這讓我想到兩個方面,一是備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並要預測學生通過這堂課能夠達到的目標,充分備課,為上課做好準備。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學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發現問題,如果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我們的工作會事半功倍。

“相觀而善”,取長補短。師友之間互相觀摩切磋是古人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有句話就叫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這一點對於現在教育十分有指導作用,教孩子學會與別人合作,如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更長遠一點,為培養孩子在將來工作中有很強的團隊精神打下基礎。

讀完學記,讓我真正明白了兩個字,教、學。一句很老的話,但很有哲理,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深度和寬度,我想與書為伴的人生是充實的、精彩的,做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怎樣教?在學中教。

篇十一:《學記》讀後感

《亂説學記》是亂説系列之一,是非常老師引經據典,深入淺出的講述之一。因為非常老師,我得到了功夫作文的法門;也因為非常老師的諄諄教誨,讓我從對古文的深惡痛絕到慢慢喜歡,到如今會有一些感悟。

《亂説學記》,素雅白底、淡墨而出的竹子,給人莊嚴和親切感。翻開扉頁,醒目的橙黃內頁上有非常老師的親筆簽名:教育是熏習、是影響、是啟發、是挖掘。幾個字筆力剛健、圓融可親,想來字如其人,非常老師一定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吧。

書中有個禪師的故事,看完我還有些疑惑,這個禪師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嗎?經過一點一滴的生活實踐,我終於明白了:不管弟子們和孩子的答案是什麼,這些答案都是他們思考的結果,而不是權威下的指令。就像開而弗達,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育的本質是啟發而不是強灌,拔苗助長對孩子不能起好的助力作用,反而會生起很多麻煩。譬如會打壓他們的自信心、剝奪他們的創造力,還會養成他們遇事不願再思考的惰性。説來很慚愧,為了省事,我從來都是目標明確,標準答案一塞了事,結果,孩子每回都等我的答案,以前不明白,覺得自己很累,現在懂了,這個結果其實是自己找的。

深有感觸,暑假在網上買了軟呼啦圈,孩子和我認真地研究起來。結果沒幾下,孩子就能轉起幾個來,而我感覺很難控制,一脱手,那呼啦圈就軟塌塌的直掉到腳邊。看着女兒從不會到能轉,不禁表揚了她幾句,結果孩子更起勁了,還教我要領,儼然是個小老師,第二天孩子已經可以連續轉上百個了。雖然她教的方法我還是不能領會,但經過練習,我竟然也能轉幾個了。等到我能轉起來的時候,再仔細體會孩子的方法,覺得是很對的,但是要是我不做練習,方法對,不用也是枉然。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的反面就是安其心而能知其樂。孩子暑假報了游泳班,第一天連水都不敢碰,鼻尖還沒有碰到水就趕緊抬起頭了,孩子説怕水進到眼睛裏,我趕緊給買了個游泳鏡,結果第二天,她就敢進水了,這以後就每天很快樂的去學游泳,下了課也要求去泳池遊,最後教練還推薦她去參加結營的游泳比賽。

反思下,為什麼在我不擅長的領域,孩子的進步這麼大,而我能教的學業卻很不樂觀?應該是我的態度、我的方法造成的,自己覺得很容易,教了幾次就會有遷怒,態度就差了,嗓門也大了,臉色也難看了。還有方法上,沒有用善喻的方法,用的是開而達的方法,犯了教的大忌。

看了《亂説學記》更感到,教也者,長其善而救其失也。若是連其善也看不出,其用心努力也看不出,又怎麼可能去救其失呢,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不足,能反省,是學習的開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記得我剛拿駕照那會,我做公交司機的弟弟經常幫我一起練車。因為沒有經驗,膽子也小,又不熟練,每次都很慌張。弟弟馬上安慰我説,教孩子也是這樣的吧,不是她不想表現的好點,而是她還不能夠很熟練或是很有經驗,所以才叫學。我當時感觸也很深,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火候還沒有到。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記》幾千年前的老祖宗為後輩們留下的瑰寶,學與教的典範,早就告訴我們要如何做,翻開非常老師的《亂説學記》,我能感受到前人的愛護,學習是就是在教學相長中,在學學半中,在行且深行中。合上《亂説學記》,彷彿還能聞到思想的清香。

篇十二:《學記》讀後感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讀。佔,音(chān),同“覘”,注視。畢,竹簡,這裏指書。“呻其佔畢”意為“盯着課文大聲朗誦”。訊,告知,告誡。“多其訊言”意為“一味地灌輸”。

及,急迫。數,音(shuò),多次。“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意為“一味趕進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悖,違背教學原則。佛,音(fú),佛戾,違背,違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説教師在施教中違背教學規律,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實際。

隱,痛惡。疾,怨恨。“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於教師教學不當,使學生痛惡自己的學業,並怨恨自己的老師。

刑,成功。

這一段列述教學上的種種失誤,對於今天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警示。

失誤一,教學形式單一,死記硬背,滿堂灌,使學生不能自主學習,缺少獨立思考,不能融會貫通。

失誤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不研究學生的學情,不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失誤三,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不能從學習中體驗收穫和快樂,使學生產生厭學、厭師情緒。

《學記》很早就注意到教學中的弊端,並明確提出警示,但是,時至今日,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們在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實地參觀了杜郎口中學,並根據我校實際,實行了“新課堂”。新課堂的宗旨是: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評價者;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最大進步。如今,新課堂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新課堂已開出燦爛的花朵,並結出豐碩的成果。

篇十三:《學記》讀後感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説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夠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孔子總是瞭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説:“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説:“家裏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説:“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為老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説:“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忙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資料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儘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適宜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着它一齊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篇十四:《學記》讀後感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上學時,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取站在三尺講台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裏還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裏面説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理解潛力和狀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為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啟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説: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閲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還帶給了另一個教學原則,即“繼志”。它認為:善於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其音調,善於教人的人讓人繼續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説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學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務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徵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求教師具有必須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潛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時候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於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篇十五:《學記》讀後感

這本書師青研班的讀書活動推薦的第一本書,班主任當時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把這本書的重要價值講的已經非常清楚。首先,這是我們中國教育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本書。甚至要比我們之前熟知的國外教育大家盧梭、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其次,不僅僅是時間更早,我們當今所談的各種先進教育理念都在《學記》講到過。這讓我對我們的傳統經典又一次慨歎,熱衷效仿國外的先進教育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要把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幾千年積累沉澱的精華繼承下去。第三,《學記》雖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卻不是讀完一千字就能領會的,鳥瞰第一遍的時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這本書看似平靜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廣闊,在於每個人。但道理卻又用一個個生活的例子靈活展現,層層遞進,層層剝離,逐步帶領讀者走進大智慧。中國的教師,中國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緊密聯繫的。

摘錄批註及感悟:

這本書是我除了語文教科書之外批註最多的一本書,我用了兩天,只看了前四講,我不是閲讀障礙,而是我真的感受到這裏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廣度等我去探尋。我要一遍遍去體味,去感悟。

開篇第一段話,讓我牢牢記住的那四個字――化民成俗。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於教育,是要通過教化,實現良好的風尚,全社會積極向上,國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達到平常通俗那樣的境界。化民成俗,因為教育,讓這會可以到達一種夜不閉户、路不拾遺,一切優良傳統、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稱其為俗。

這四個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説,在大智慧面前,原來我所認為的教育真的狹隘到了極點,我的眼裏的教育往高了説,我想教會我的孩子做個好人,實際日常教學中,我又總是在糾結孩子的這道題怎麼算上,從來沒想過原來教育是有如此高度。這種感覺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質問我的孩子你這道題怎麼還不會?而我們的老祖宗,我們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來,俯瞰整個社會,為這個社會的發展,為民族的未來,為了改變社會,改變世界而努力培養人才。我慚愧至極。但同時也慶幸我沒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從今天起認識到了,我要努力帶着我的孩子們爬向峯頂。別再此時堂而皇之、言之鑿鑿的認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在峯頂,如何指點江山?不在高樓,如何窮極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懷,要有更高峯的高度。從今天起,努力做一個向教育峯頂努力攀爬的教師。

這段從生活中的佳餚入手,談到教育,讓無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鮮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參考,有了比較。更清晰的體會感悟教學的真諦。此段話中的“教學相長”也是我們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也讓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教學相長應該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本身教和學的能力會互相促進,各有提高;

二、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

三、教與學是一體的,不能拋開學習談教育,也不能拋開教育談學習;

四、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良性循環。

“知識淵博,為什麼還要謙虛?”“知識就好像一個圓,已知的在園內,未知的在圓外,知道的越多,這個圓就越大;圓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我們作為教師就要走這樣謙虛的胸懷,當了老師就什麼都知道了?就不用學習了?不能淺嘗輒止,不能貢高傲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合格教師應該做到的。

篇十六:《學記》讀後感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行業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這些經典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未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記》這段話談的是“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長善救失説的是:教育和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優長和潛能,並克服其缺點,彌補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層挖掘:長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所謂“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講的就是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教育和教學必須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許多教師研究教材有餘,研究學生不足,因此教學缺少針對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們也要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輕鬆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篇十七:《學記》的讀後感

《學記》的讀後感

對於《學記》,以前只是瞭解它是古代一部闡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的一篇文章,但是並沒有讀過它的原文,更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它、體會它內在的含義。最近學習國學,認真的把《學記》讀了一遍,感悟其精闢、敦厚、濃濃的書香在心間四溢。

學習了《學記》之後,我才發此刻這篇文章裏,藴含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説,更有重要的作用。

《學記》裏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自古至今,關於為師之道的闡述有很多,我想為師之人做好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厚積薄發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如果我們懶惰起來,教育的河流就將變得渾濁乃至枯竭。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閲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就應多去讀書,多學習。平時有各種理由為自己的不積累開脱,是的,時間是自己去找,而並非等時間來找你,只有厚積方可薄發。

二、方法引航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不學操縵,不能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在此告訴我們課外積累的重要性;“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在此説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為師者若提前掌握這些規律,再去教學生,相信教育效果會更好!有句俗話説“濃縮的都是精華”,而《學記》裏有關教育的闡述無疑是精華中的極品。好的東西相伴一生,今後在自己的教學上也要多運用裏面的方法。新學期伊始,《學記》為新的學期找到了引航座標。

三、師之道也

上學時,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站在三尺講台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藴更重要。

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潛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説的“善喻”。新課程改革個性強調培養個性健全、素質全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學生。只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啟發性原則,以啟發式教學方法思想為指導,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和調動學生,教育教學就能朝着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接近。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作為一名當代教師,我們肩負着每一個家庭的期望,時代賦予我們更重的職責,我們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同事虛心學習,永不滿足,努力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實踐潛力,做一名領導認可、同事認可、家長認可、學生認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好老師。

《學記》能夠説是中國人教育中國人的最好的教育方法。這天我們來認識它、學習它,瞭解、認識和掌握過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經驗,從小處説,是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與學;從長遠説,是為了預測未來教育的發展和創造更為完美的現實。

篇十八:學記讀後感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

《學記》開篇就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重”。雖然從一個方面闡述把教育視為政治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是否達到這一目的了呢?想到平日學生的一些思想及行為習慣,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有的學生自私自利,凡事只顧想着自己;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卻對人冷淡、嘲諷、狂妄自大;很多學生不知心疼自己的父母,對之呼來喚去……看到這些,很是難過。那麼作為我們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重視成績,忽視德育教育,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和家長在平日處理事宜時一定要身正為範,做孩子的榜樣。以德服人,在抓成績的同時,更要要重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僅要在思想品德課上進行,甚至是我們的語文、數學課也可適時地進行德育教育。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通過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人是要學習的,我們的學生要學習,孩子就像一塊璞玉,需要我們來精心雕琢,為他們來引路,我們就像勤勞的園丁,精心培育這些可愛的花朵。那麼我們教師為了不辜負國家交給我們的使命,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得要學習,平常我上網查資料,去圖書館借書,通過種種途徑不斷加強自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充實自己,不斷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正所謂“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個理。在業餘時間我加強自己對電腦知識的學習,在我的教學中,不時的通過錄像、實物投影、電腦等形式進行再現,讓學生可以親眼目睹,親自體驗。這樣做不僅能激發興趣,還能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

《學記》還指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學習過後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説:教與學相輔相成的。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以上僅是本人淺讀《學記》篇的一點個人體會。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應更認真的學習,領悟其中的理念,將其貫穿於我的教育教學中,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善於總結,為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而努力奮鬥。

篇十九:學記讀後感

學記讀後感

在反覆閲讀了《學記》的譯文後,也有諸多的感想。《學記》全文雖然只有1181個字,但都閃耀着真理的光芒。我們今天教育教學所倡導的新課改的理念,在《學記》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學習它、認識它,對我們的教學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

一、教育的目的:立德―立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學記》開篇就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重”。雖然從一個方面闡述把教育視為政治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正如《大學》開篇之語説:“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表明教育要煥發人的光明的天賦德性,修身養心,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到這裏引發思考: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人,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是否達到這一目的了呢?想到平日學生的一些思想及行為習慣,不得不引起老師的思考和關注。有的學生自私自利,凡事只顧想着自己;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卻對人冷淡、嘲諷、狂妄自大;很多學生不知心疼自己的父母,對之呼來喚去……想到這些,很是難過。解決辦法應該是及時發現,及時糾正,不能只重視成績,忽視德育教育,很重要的是教師和家長在平日處理事宜時一定要身正為範。

二、教學相長―教學反思

《學記》指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學習過後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説:教與學相輔相成的。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那我認為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胸襟,從“專政”的'“演講者”拓展為開放型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學習;善於從課堂教學學生的反應中總結所得,所需,所不足,並且積極的反思,然後改善和加強。《學記》中又説“《兑命》曰:學學半”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教學互進,就是這個意思。

三、和易以思――自主發展

教學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孔子就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一次精闢地表達了啟發式教育原則。《學記》繼承了孔子的教育原則並進一步提出了君子之教的標準,即: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引導而不牽逼,則師生感情融洽,關係和諧,説到師生關係,引起我的注意,目前媒體多次報導涉及師生關係不好的事件,甚至有的造成嚴重後果,孰是孰非暫且不談,但是作為教師不得不深思,對於一些“問題學生”應採取哪種教育方法合適,以至於避免不良後果產生,公司幾次進行師德教育培訓,使我們也受到很大教育,今後應加大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激勵而不壓抑,則學生學習就感到容易;啟發而不詳講,就會促進學生思考。“和易以思”就成為《學記》最重要的教育原則之一。

説得多好啊,這“善喻”,不恰恰是現在我們強調的“啟發引導”嗎?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教學中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動力。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鬆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求知慾是十分強烈的,一首好聽的流行歌曲,他們聽兩遍就聽會,其中有很多音樂主題來自經典音樂,那麼,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在引導學生逐漸產生欣賞音樂興趣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鼓勵他們真正的感受、體驗音樂,使其“創新意識”的種子得以萌發,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其對知識的理解產生“質”的飛躍,達到情感上美的薰陶。

在教學中,當教師明確了自己的身份與職責,給自己恰當的定位之後,就不會再高高在上地説教了,學生也不再忙於疲憊地應付或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了。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引導、點撥,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把學生思維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應該知道,音樂是神奇的、表達情感的,每個人聆聽同一首作品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不是教師能夠全部講出來的。有時,來自同學方面的感受更為豐富多彩,教師有必要認真地疏通那些感受,因為同學和同學之間彼此沒有顧慮和約束,最易碰撞出聯想的火花,引發出創造性的思維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想方設法點燃學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的火花,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音樂課堂充滿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以上僅是本人淺讀《學記》篇的一點個人體會。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應更認真的學習,領悟其中的理念,關鍵將其很好的應用於日常的教學當中,為教育教學服務。

篇二十:學記讀後感

“經典的魅力是他將穿越歷史,指導未來”這是讀完《學記》給我的最大感受。

讀完《學記》,我陷入沉思,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是多麼的貧乏!像這樣的經典為什麼不更早一點的去讀?

《學記》只有一千多字,可是他的每一句都值得我斟酌細思,因為他的每一句都包含了先人對教育認識的智慧、道理。他不僅僅講述了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而且這些方法還給了今天的我許多啟發和教益!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的説法,甚至將其應用到平日裏。但我從未真正探尋過他們的出處,直到讀到《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這裏。隨着對《學記》閲讀的深入,我的感觸頗深,才發現以上僅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的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這讓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來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真可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同時也讓我們明確了文化和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畢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是呀,教與學要相互促進,只有相互促進,才能真進步,也才符合“學無止境”的道理。

就這樣,我邊讀邊感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讀到這裏,我想這應該和我們所提倡的個性閲讀,以學生為主體所契合吧!

作為一名國中語文教師的我,對待國學,對待古文化還需要惡補,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簡,所以在惡補之時,首要的是深入《學記》之中的`精髓,學會與學生同成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把這作為前進的動力,我想還有什麼不能實現的呢?

“不待揚鞭自奮蹄”,讀完《學記》更是讓我有了一種緊迫感、責任感,不想無病呻吟,更不想再責怪自己曾蹉跎了歲月,辜負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實實地讓自己有所收穫。讓那恐慌、恐懼少一點,再少一點。

對於《學記》,我還將繼續學習……

篇二十一:學記讀後感

《學記》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完整而又有價值的一部著作。《學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全文1229字,卻包含了教育意義、任務、教育原則、方法以及學校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比較深刻地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的根本規律,對當時的社會乃至今天的社會教育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因為很久不接觸古文了,初讀《學記》頗有些費勁,參看了註解後,大概弄懂了十之八九,深為古人見解之獨到和精闢所折服,文中對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其所倡導的“教學相長,藏息相輔,豫、時、孫、摩,善喻和長善救失”五大原則,時至今日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記》中有這麼一句話:“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句話形象地闡明瞭有效教學的關鍵,即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它包含了這樣三種思想:一要注重引導,但又不牽着學生鼻子走,師生關係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比較容易;三要打開學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現成的答案,這樣學生才能獨立思考,發展智能。“和易以思”,從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明確了作為一個教師真正的角色,教師是啟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

聯想這幾年全國大範圍實施的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要求改變過去教育教學中強制灌輸知識點、壓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關係緊張、不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讓教育迴歸到它的本質和遠點,那就是培養人,培養各方面素質和諧、健康、全面、綜合發展的人,一方面服務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培養人來服務於社會的發展。

要想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我認為,藉助《學記》“和易以思”的觀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真正遵循和貫徹這樣一種教育教學原則,必將有助於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成長髮展。具體地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第一,實施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説的“善喻”。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培養個性健全、素質全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只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啟發性原則,以啟發式教學方法思想為指導,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和調動學生,教育教學就能朝着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接近。

第二,擺正教師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到底應該居於怎樣一種角色,有着怎樣一種地位,這也是影響教育教學行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這一觀點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既不能牽着學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和接受教師所希望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學生,直接幫助學生獲取問題的答案。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啟發者,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導學生科學、快捷地認識生活、認識世界;他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促進學生素質綜合、全面、和諧、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第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種活動組合而成的,只強調教師的教,就會使教師處於絕對領導的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造成師生關係的極度緊張。新課程要求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這包括了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和個性的健全發展。因此,教育教學中要強調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做到“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教學相長和心理相容”,《學記》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建立這種和諧關係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牽”。

《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教育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和借鑑意義,尤其是對於指導我國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更有重要的意義,我只是從“和易以思”這一觀點出發,闡述了個人對於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的一些具體做法,就當是我對《學記》一文的讀後感想吧。

篇二十二:學記讀後感

《學記》這篇文章涉及到教育、教學的很多方面,它提出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啟發誘導,還總結了教學成功的經驗、教學失敗的原因、學生在學習上的四種過失等等。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相長和啟發誘導兩個方面。

一.“教學相長”使老師走上專業化成長髮展之路。《學記》裏提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闡明瞭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要想教好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而不斷地學習反過來又提升了教的水平。這就好比一個老師要給予學生一杯水,他就必須有一桶水。教學相長的道理讓我認識到一位優秀的老師要善於反省、熱衷學習和鑽研,這樣他才能夠不斷地成長、發展。《論語》中孔子有這樣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善於反省的人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地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二.“啟發、誘導”讓老師“解放”,讓學生“樂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講的是怎樣啟發誘導;“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則説明了啟發誘導的作用。我認為老師要做好啟發誘導,關鍵是要明確老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老師處於主導地位,學生處於主體地位。這就像導演和演員的關係,一個導演只有充分調動演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讓演員被動的接受説教,才能算是好導演。作為老師也一樣,課堂這個舞台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啟發誘導,讓學生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孔子也曾有過“啟發誘導”的言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述而》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説: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説而説不出來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説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從《論語》中的很多內容可以看出來。

我認為一個老師如果真正做到了啟發誘導,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為他不必在課堂上大量灌輸了。其次,受益匪淺的還是學生。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如果啟發誘導運用得當,學生會有“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受,他自然會樂學,師生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如果老師課堂上大量灌輸,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那麼學生就會缺少反思,他的領悟就會有限,所學的東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由此可見啟發誘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待《學記》,我們要取其精華,由表及裏,才能真正落實到教學中去。

篇二十三:學記讀後感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自小耳濡目染,誰都能説幾句論語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些話歷經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發出智慧的光芒,為人所津津樂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淺的話語卻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衞靈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在教學中我也常常用這句話教育學生,如果在課堂上亂説話就會影響其他人,這樣你就是把你不喜歡做的事情強加在了別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不把自己都討厭的事情強加在學生或者是家長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學生,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告訴他們為人處世的一些方法。

篇二十四:學記讀後感

那天,我讀了《禮記?學記》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這樣的兩句話:“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意思是: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地鑽研。

這是關於教與學關係的精闢論述!確實如此,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學識是如何的淺薄。從而激發自己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下去……而在教授學生知識時,自己也能從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從而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所以説,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的教師確實是能做到細心鑽研教材,深入瞭解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地研習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當然,像這樣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教學成績是優秀的。他們更能為學生做出學習的榜樣,給學生好的影響。他們自身不斷地成長,也能引領其他教師的成長,更是一個學校成長的中堅力量!他們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敬重,也會受到社會的讚譽。像這樣的老師,真的是無愧為“人民教師”的神聖而光榮的稱號!

但是,也有一些人卻做得遠遠不夠……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我們對自己現有的知識真的不應該滿足。要知道,時代是迅速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地更新的。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那麼不去補充新的知識,就會造成知識枯竭,思維凝滯。漸漸地,更會逝去工作的激情與職業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無聊賴地等待着退休,這其實是很悲哀的事情。因為,工作期間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階段。如果連工作期間,都是那樣消極怠慢,那也只能説,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毫無意義的、失敗的。

作為教師,在如今的信息時代,需要學習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信息技術……並且,這些還會隨着時代不斷地更新換代、充盈完善。如果我們不去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長在網絡時代的孩子們。作為他們的老師,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還固守着原來的老傳統、老觀念,那真是要被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無情地淘汰掉……對於新生的事物,我們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態度,再懷有觀望、消極的心理。這樣做的後果,那隻能是誤人子弟!要知道,作為教師,誤人子弟是一件多麼後怕的事情!因為教書不像種莊稼,一季沒有用心管理,沒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誤了一季。而對於一屆學生來説,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負責任、知識貧瘠的老師,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為,在知識的銜接上,如果出現了斷裂,就不容易去彌補……可見,一個不學無術的老師,給學生造成了多麼大的嚴重後果!

任何一位教師,都需要後天的成長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都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去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稱職的教師。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對學生負責,對祖國的明天負責!

篇二十五:學記讀後感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於此。

《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學半。”人們總是説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祕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穫,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展很落後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於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歎服。而反觀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展。讀了《學記》之後,在想現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迴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説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二十六:學記讀後感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j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

學記第一段,開宗明義,給古往今來的人指出一條大道――學。

“君子”之名,在先秦經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總而言之,有位無德者,終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畢竟以德名。故宋儒釋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則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學乎!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無天下之胸懷者不足以為君子,亦不足以言學,否則只是學成個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與君子何干?

然須知,天下不在外,家國天下只在我心,修身與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論語》中説“古之學者為己”者,正是為天下也,説“今之學者為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學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於天下”,“其必由學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與《學記》,異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則發慮憲、求善良、就賢體遠皆為化民成俗之道,否則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論化民。

此章於為人師、為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啟發。今之慾施教於孩童者,紛紛向外求各種各樣之教育理論,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則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從者,或固執己見自尊自大而輕薄他人者,總而言之無非兩類,或自以為愚,或自以為智,此念一起便離道遠矣,傷於自棄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則人正,己修則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談教育者,不知要教出個什麼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