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禮記學記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64K

禮記學記讀後感多篇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國古代比較早和比較系統的教育專論。它以精煉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我國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對於今天的教育教學有很深刻的啟發意義。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禮記學記讀後感

課堂練習,試卷中“名篇名句”題涉及到《禮記·學記》的一個句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許多同學沒有寫上。再聯繫以前試卷中出現過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時候集中學習《學記》了,於是我整理有關資料,為同學們印發了《學記》全篇,並把它作為課文來研讀。

在課堂學習中,我們除了完成詞句理解外,有意展開思考有關教育的問題,產生了不少感想,我們分幾個部分來談。

今天我們先看開篇兩段: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兑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這兩段談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關鍵句,它站在治理國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來談論教育的重要意義,實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於是我們不禁需要反思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

第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我們僅僅把教育當成培養人才的途徑,當作為經濟服務的手段,而忽視了教育和受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們現在許多地方的中學教育已經徹底淪為“應試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學和就業,教育的過程就只剩下了做題和考試。

我們過於強調教育的功利性,重視教育的短線作用,而對於教育“培養健全的人”“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等則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進步了,而是退步了,這實在是教育的悲哀。

禮記學記讀後感

今天我們來看《學記》中的一段話: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這段話談的是正業與居學的關係,即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係。教學按時令進行,在學校學習正式課業,而回家或放假時也有家庭作業。難能可貴的是,《學記》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都看得很重要,而且兩者密切相關。課外學習可以培養興趣,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也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鞏固和強化。

比如,在課外自行練習“操縵”(彈奏雜樂),課堂上就能很好地學習彈琴;在課外學習“博依”(比喻修辭),課堂上就能很很順利地學習《詩經》;在課外學習“雜服”(灑掃應對之事),在課堂上就能很好地學習禮儀。總而言之,課外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雜藝,既可發展自己的潛能,又可激發學習正業的興趣,大大促進了課堂的學習。

對於這種教學思想,一般論家稱之為“藏息相輔”原則。在學校,在課堂上,就要專心研修主業;在家裏,在課堂外,就要按自己的興趣自由學習。

藏息相輔的教學原則,是一種很大氣、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反思現在有些學校的“監獄式生活”,反思現在中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數理化”的現狀,我們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學校在抓好日常教學的同時,已經開展了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我們已有各種社團30多個。第二課堂和社團活動的展開,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生活,而且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喜歡學校,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成績.

禮記讀後感

禮記的禮運篇,回答了“人是什麼”的問題——“人,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這跟莎士比亞的“人類,宇宙之主宰,萬物之靈長”類似。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裏,這當然就是主觀唯心主義,人只是宇宙中的一種渺小的生物而已,卻自認為宇宙,天地,為自己而存在?

細細思索,我們能夠感受到,人是否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這信則有,不信則無。因為這無從證偽。而人是否只是宇宙中的一種渺小生物,這也無從證偽。這是個你選擇信什麼的問題。唯物主義本身,號稱客觀。但實則並不客觀,因為這個“客觀”的一切,都是由人來主觀地觀察的。人不能自證自己是渺小的普通生物,還是天地之心。若從功利的角度説,人們當然相信自己就是“天地之心”,宇宙為我們而存在。

何謂客觀?打個比方——大街上,你看到了這個人,他也看到了。大家都達成了共識——這是在大街上,核對各種信息無誤。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個人的存在是客觀的。説到底,這是主觀意識的疊加。一種“交叉論證”。然而問題就在這個交叉論證——我們是一個總機的不同分機呢?分機同步確保信息一致。我們就只是一個總機的不同角度的眼睛——在觀察總機自身。那麼這個交叉論證就沒有意義了。客觀的概念,完全可以自我塑造。假定如此,那麼人者,天地之心,就可以理解了。是我們,創造了天與地的概念,或者宇宙這個概念。它只是我們的“共同意識”,是意識塑造出來的。當然這就得推導出——總機是什麼,也就是人類賴以存在的那個“絕對精神”了,就是人類本身。人類創造了宇宙這個概念,來印證自己的存在。

這種思辨很有意思,拿上帝説套現代科學觀念。一切唯物的觀察,最終推導出來的是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怎麼回事——上帝第一推動。然而,上帝本身是人造出來的概念。歸根到底還是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這個認識要比上帝説要正確得多。

禮記讀後感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狀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又遠超於《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着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藴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

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於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鍊,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在這部書中,我也瞭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範的解釋。能夠説,《禮記》的出現,標誌着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於現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研究好處。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內含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禮記學記讀後感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讀。佔,音(chān),同“覘”,注視。畢,竹簡,這裏指書。“呻其佔畢”意為“盯着課文大聲朗誦”。訊,告知,告誡。“多其訊言”意為“一味地灌輸”。

及,急迫。數,音(shuò),多次。“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意為“一味趕進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悖,違背教學原則。佛,音(fú),佛戾,違背,違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説教師在施教中違背教學規律,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實際。

隱,痛惡。疾,怨恨。“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於教師教學不當,使學生痛惡自己的學業,並怨恨自己的老師。

刑,成功。

這一段列述教學上的種種失誤,對於今天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警示。

失誤一,教學形式單一,死記硬背,滿堂灌,使學生不能自主學習,缺少獨立思考,不能融會貫通。

失誤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不研究學生的學情,不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失誤三,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不能從學習中體驗收穫和快樂,使學生產生厭學、厭師情緒。

《學記》很早就注意到教學中的弊端,並明確提出警示,但是,時至今日,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們在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實地參觀了杜郎口中學,並根據我校實際,實行了“新課堂”。新課堂的宗旨是: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評價者;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最大進步。如今,新課堂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新課堂已開出燦爛的花朵,並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