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上學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4W

《上學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上學記》讀後感 篇一

去年,媽媽帶我在平湖的新華書店裏買了一本叫《米小圈上學記——大自然的祕密》的書。我一看就喜歡上了,就叫媽媽在網上把這一套書都買齊了。

《米小圈上學記》是一套如此特別的日記,它以漫畫和日記的形式描寫了一個特別“倒黴”的小男孩米小圈和一羣特別可樂的國小生的趣事。其中一本《新同桌的煩惱》裏講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開學第一天,米小圈來到學校,發現教室裏一個同學也沒有。他等啊等啊,等了二十分鐘還沒有一個同學來。米小圈覺得很奇怪。這時,一年級五班的老師帶來了一羣嘰嘰喳喳的新學生,告訴米小圈二年級五班已經搬到四樓去了。原來米小圈已經上二年級了,他還在一年級的教室裏等。結果米小圈又遲到了,被班主任魏老師狠狠批評了。嗚嗚嗚!米小圈真是夠粗心的。還有一本《好朋友鐵頭》裏又講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有一天,米小圈班裏的同學鐵頭失蹤了,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鐵頭走錯了教室,在四班的教室裏上了半節課才發現這個不是自己的教室。鐵頭不好意思地溜出四班的教室,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學們都快要笑瘋了……

聽了我的介紹,不要以為這一套書只講有趣的事,也講一些有意義的事。有一天,米小圈、姜小牙、鐵頭在森林植物園的裝甲車裏發現了一個全身長滿毛的小孩子,叫毛孩兒。因為他長得特別,所以壞人總想抓住他去賺錢,他就躲在森林植物園的破裝甲車裏。米小圈他們幾個知道毛孩兒是個孤兒後,就一直偷偷幫助他。米小圈過生日的時候,他和幾個好朋友還把他們最喜歡的蛋糕省下來,留給毛孩兒吃。後來他們班的班長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魏老師又把這件事告訴了班裏的同學,大家知道後都拿出了自己的玩具、書包、鉛筆、尺等很多東西捐給毛孩兒。後來,電視台的記者也知道了毛孩兒,把毛孩兒送進了兒童福利院。毛孩兒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讀完了《米小圈上學記》這套書後,我想對米小圈説幾句話:“米小圈,謝謝你,讓我感受到了幫助別人是多麼快樂的事情。還讓我明白了,做錯了事,只要努力改正,就還是個好孩子。”

每天睡覺前,我都會看本課外書。媽媽給我買好多好多的課外書,有《大中華尋寶記》全套,《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米小圈上學記》,《動物百科》,《時間未解之謎》……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米小上學記》。

《米小圈上學記》裏主人公是米小圈,他一個一年級的學生,搗蛋、調皮、活潑好動、心底善良,愛樂於助人,很受同學們的喜歡!他有兩特別好的朋友,一個叫姜小牙,因為長個兩顆大大的門牙,人送外號“小鏟子”;另一個叫刑鐵,因為長着大大的腦袋,人送外號“鐵頭”!他們是最鐵哥們,經常一起學習和玩耍!米小圈的班主任莫老師是一位嚴厲卻不失温柔的女老師,很關心大家的。體育老師因為長着滿身的肌肉,看起來特別的壯,大家親切的叫他“肌肉老師”,尤其是男生很羨慕他身上的肌肉!

米小圈的好朋友還有李黎,何偉,許豆豆,車馳……他們之前發生着許許多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雖然有誤會,但很快就解除了,又成了無話不説的好朋友!我要學習米小圈的優點,不學他的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和大家一起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上學記》讀後感 篇二

這個國慶裏我看了許多書籍,讓我最難忘、收穫最大的書是《丁丁上學記》。

《《丁丁上學記》》裏面記載着許許多多的學習方法,其中對我最有幫助的就是記憶法。它介紹了一個叫做“吃甘蔗”的方法,對我學習的幫助極大。在我學到這種記憶方法以前,我背一篇課文,要花費許多的時間。背了上面又忘記了下面,真是顧此失彼。自從我學會“吃甘蔗”記憶法後,我背誦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所謂吃甘蔗記憶法就是:第一步,要讀多幾篇你要背的文章,熟悉要背的自然段。第二步,從每一段去背,讀一段,背一段。讀到在理解基礎上記住每一段。第三步,如果課文的自然段太長的話可以一句句來背。最後,再把每一句自然段連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把一篇課文連起來背了。而我以前背課文,就憑着一股“死牛勁”,一個勁地從上一味往下背,剛背熟了上面部分,再往下背後,由於相隔時間過長,上面的又開始忘記了。由於斷斷續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難把一篇課文背下來,而現在我學會了這種方法,太好了。

總的來説,多讀書,讀好書,確實很重要!

《上學記》讀後感 篇三

《上學記》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憶錄,敍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學之路。書不厚,200多頁的樣子,大約2天時間就能讀完。敍述的風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徵:恬淡、平靜,但骨子裏透着一種堅韌。由於之前受《南渡北歸》的影響,對舊中國(非貶義)知識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聯大的故事頗感興趣,何先生的書很快吸引了我。讀罷此書,心裏有一種難以言述的感慨和嚮往,之前看完《南渡北歸》後積留在心中的那股“氣”似乎一下子被引發了,不吐不快,説説我對本書、作者和那個時代幾點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話語中充溢着幸福感,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享受喜歡的事,不強求成績,只是因為喜歡而沉醉,這是多麼愜意的心境。記得自己在讀研時,導師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驕)不躁”八個字以勉勵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這種境界,但越刻意的結果卻是漸行漸遠。曾感覺自己可能一輩子與這種心境無緣,但何先生的書又讓我感覺到希望。他告訴我們,幸福不是閉門造車,幸福也不是用各種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幸福是一種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希望並經受了生活的洗禮,你就是幸福的。我現在學習,工作,心中有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期盼,而且這種感覺有時很真實可以觸摸到,雖然也經常被一些煩心事所攪擾,但總得趨勢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這股熱情和勢頭,用越來越好的希望支撐起一種平和的心境,讓自己在生活中變得成熟和強大。

二、樸實

何先生讀書時的學風是非常淳樸的,雖然戰火紛飛,但學生們都能靜下心來學習,所以何先生説他一生中最快樂的讀書時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淳樸的學風有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生不勢利、不物質、不攀比,★★不會將家境作為劃分地位的標準。何先生特別説了幾個同學,比如孫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書,此外還有北洋總理的孫女,都是赫赫顯貴之家,但子孫毫無驕矜之氣,也和普通學生同學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實在讓人感慨這社會到底在進步還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時心中也難免(雖然儘量避免)會產生對金錢、物質、地位的欲求(所謂虛榮)的“俗”氣,看了何先生的書,對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習氣頗有幫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謂名校和專家,何先生就讀的西南聯大可謂是真正的羣星璀璨。這裏有飽學博識的大師:陳寅恪、華羅庚、葉企孫、吳大猷、樑思成、梅貽琦、朱自清……,這裏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楊振寧、王浩、殷海光……,看着這一個個世界級的名字,何先生點出了英雄輩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學模式的自由,老師上課可以不用教材,不限範圍,往往信手拈來,不拘一格卻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圍的自由,從校長到學生,遵從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各種主義、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談闊論,可謂是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學校真正實踐着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並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中),不以文憑論英雄,像華羅庚、沈從文等人,均是連中學文憑都沒有的,但學校卻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見當時的學術風氣是如何的開明。

記得《南渡北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讀完《上學記》後,我更清晰的感覺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思想以及他們對於人生的“悟”對於今天的我們,對於整個社會來説是多麼寶貴的財富。只要用心去閲讀,我想,每個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收穫良多。

《上學記》讀後感 篇四

何兆武,1921年9月生於北京,原籍湖南嶽陽,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大外文系讀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和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

《上學記》以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執筆的方式帶讀者走進了何兆武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那個愚昧腐敗,動盪不安卻又充滿希望,激起活力的時代。《上學記》是一部口述歷史,但卻藴含着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整個20世紀曆史的反思,對我們重新認識過往,觀察現在以及展望未來都有着重要的啟迪。何先生將我們帶進他的世界,用他的眼光重新審視了那個戰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時代。

什麼是幸福?書中曾多次提及到,何先生對幸福的理解,最早的一次是何先生在湘江上剛滿十六歲的時候,那是對幸福的理解還只是懵懵懂懂,後來是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時候,何先生是這樣説的: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非常模糊,非常朦朧,並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就是在何先生上學的那個時代,是中國最艱苦的時代,大部分老百姓過的都會窮苦,儘管如此,也擋不住學生,知識分子對生活,對社會,對未來,對學術抱有的積極的希望,雖然正好是戰爭的年代,但學子們也堅定的相信戰爭一定會結束,美好的生活,未來一定會到來。所以當我看到這裏,就有一點點感覺,我們對幸福的理解可能顯得稍許付錢,我們在生活中的抱怨顯得很沒有必要,幸福其實是簡單的,只不過在這花花綠綠的世界上待太久了,人們的期望彷彿變得永遠都難以滿足,我覺得這是我們自己要儘量避免的,要對生活充滿期待與希望,別總是盯着眼前的利益,生活本身也是很美好的。

在這本書中,何先生回憶了從小時候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這片深沉的土地上的記憶,從小時候北京的衚衕巷再到在西南聯大靜享讀書的時光,一切都好像艱難而卻又值得,這是一批知識分子寶貴的記憶,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許多愛國分子,知識分子以自己的方式參加着愛國遊行,但是對政治知識又避之不及,我無法忘記在序言中,葛兆光先生回憶起自己父親的那一段,他在書中説到“他們拿一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執着的追求國家富強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真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有點像精衞填海,也有點想飛蛾撲火。”這是一種無奈,更是那骨子裏透出來的義無反顧,義無反顧的奔向自己心裏的那片淨土,儘管前方道路黑暗,但他們仍是勇往直前,這是大部分後代所沒有的堅韌,這是隻屬於那個時代的愛國與遠大抱負。

細細品着每一頁散發出來的淡淡墨香,聽老人講着他獨有的美好故事。當我合上這本書,何先生真的是一位很愛讀書的人,無論何時(除了升學統考的時候看的少)何先生都暢遊在書的海洋中,其中何先生説過“讀書本身就是目的”這是我在接觸到何兆武先生後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在我以前的認知裏,人們讀書總是要有目的的,或是提升自己的涵養,或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更或是為了打發時間看一些雜文,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説讀書這個過程本來就是美好的,讀書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目的。

同時讓我印象最深的,當屬何先生在西南聯大時的上學生活了,在西南聯大上學的七年裏,沒有四處奔波,沒有嚴格管制,學術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何先生學習讀書的做好時光,是一段最愜意的時光。

在西南連大,於在中學裏不同,不用再念口號,學習、思想不用再被約束,這裏的學術氛圍是自由的,學生、老師可以各持己見,可以爭論,這是最好的學習環境,也是最好的讓自己的思想得到發展,完善的最好環境,想必,這也是為什麼何先生如此喜愛西南聯大的理由,不是一味地聽取,而是大家一同討論,一同交流。

同時,這裏的老師教學也是很自由的,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不會一味將自己禁錮在一個很死板的框架裏,他們會將自己的思想淋漓盡致的展露在學生的面前,但是並不會逼迫自己的學生全盤接受,學生可以何老師討論,可以和老師爭辯,其中,何先生就在書中舉了幾個例子,讓我不禁想要到現場去看看,去體驗一下這樣的大學生後,充滿了年輕人的朝氣蓬勃,那是陽光穿過綠葉之間的縫隙,緩緩從老舊的教學樓上滑下,看着學生和老師思想的碰撞。就如何先生所講的“舊社會沒有標準教科室,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各個老師教的不一樣,各個學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在何先生眼裏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的過程本身充斥着的就是美好。如今,在這樣快速發展的世界裏,每個人都加快了腳步,為了生活,為了富裕,為了一切可以滿足自己的物質,大家最終目光放在了最後的結果上,但是,可曾有人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世界,抬頭享受人生的真個過程。

這是何先生的一生,我彷彿坐上了一輛列車,看到何先生的一部分人生,從北京到湖南,長沙,雲南,台灣,看到何先生沉浸在每一本書,看他眼裏溢出的對學習的熱愛,當列車到站,我下了車,內心剩下的是久久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