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5W

《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

《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1

陸續花了兩個週末讀完了《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認識了一個低調、智慧、富有野心的碧桂園和楊主席,也看到了一位財技高超富有進取心的職業經理人。

最初讀此書一是受朋友圈《碧桂園的1000天》民間1萬元難求一本書的獵奇心影響(據説楊主席買斷了所有印刷本,可惜沒有買下百度,恩,可以考慮把百度收了……)剛好也想借地產高層視角瞭解一下內部人眼中的地產行業運行機制,探究一下這個低調的宇宙第一大地產商。

碧桂園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2個字:戰略眼光、極致效率、隨機應變

碧桂園的'船長——楊主席(楊國強,低調到不容易記得名字,還是跟着作者一起稱呼楊主席)

每個企業都有靈魂人物,王石之於萬科,許家印之於恆大,孫洪斌之於融創,這三個名字都是如雷貫耳,時不時霸佔財經頭條。楊主席之於碧桂園也是一樣的重要,但基本上除了胡潤百富榜公佈時會被上頭條外,幾乎聽不到“楊國強”這個名字,楊主席應該説最低調的。

從書中看,楊主席的戰略判斷能力極佳:在13、14地產困境時敢於逆勢拿地,為15、16年的興起儲備了充分彈藥;在15、16大家瘋搶一二線時,碧桂園精耕三四線;在大多人開始佈局三線線的16、17年,碧桂園又正式進軍一線城市;在大家糾結國內地產市場容量上限時,碧桂園又到了馬來西亞。幾次關鍵時刻的戰略判斷正確極大地推動了碧桂園發展,沒有楊主席的戰略眼光和魄力不會有碧桂園的飛躍。

碧桂園地產特色:極致的效率+垂直一體化

楊主席推崇兩本書,一本是李明博的《經營未來》,另一本是講沃爾瑪的《富甲美國》。楊主席推崇的是像沃爾瑪做超市一樣做房地產——薄利多銷,賣大眾買的起的好房子——這也是碧桂園的核心經營策略。楊主席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就算每平米賺100塊也可以做!”,雖有誇張之嫌,但表達了他的經營哲學,薄利多銷、極致效率。楊主席很認同雷軍的經營理念(打造爆款做出規模獲取規模經濟),兩位都用極致性價比成就了千億企業。

楊主席治下的碧桂園追求效率到了極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成就共享567法”:拿地後5個月賣樓,6個月現金回籠,7個月達到資金收支平衡。碧桂園關注的是自有資本回報率,而不是追求絕對毛利率,看中的是股東資本回報率。拿地後6個月收回自有投資(含利息),實現了資本高效利用。從這角度看地產項目並不是一個長週期產業,反而是一個週轉短、效率高、盈利強、複製性好的產業。

垂直一體化:自有園林配套,自有建造配套,自有酒店配套,自有學校配套。

自有園林配套:最大的好處是以低成本園林配套,而不是堆砌名貴樹木,用平常草木成不平常園林效果。碧桂園自己體量足夠大,這個模式可複製性強,規模效應顯著。

自有建造配套:最大好處是可以控制施工時間,雖然成本比外包要高出一些,但效率有保障很多,節約下來的時間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財務支出,算總賬是划算的。如果遇到價格、政策波動,時間更是生命,有了自己的建造隊伍,生命線就抓在了自己手中。

自有酒店配套:用酒店替代會所不失為一個妙招,很少見會所經營特別好的,會所規模小、成本高,規模不經濟。而升級為酒店,引入外部客户化不經濟為經濟,不僅僅可以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對社區配套也是一種提升,進而有利於周邊社區地產價值的提升(估計政府也很歡迎)。

自有學校配套:剛需客户特別關心的一點就是就學(幼兒園與國小配套),碧桂園有自己專業的教育產業配套,既滿足了客户需求,又佈局了一個朝陽產業,不得不説戰略佈局上的巧妙。(已經分拆美國上市)

(垂直一體化的好處不在於降低成本,而在於提高效率,通過效率提升來提高綜合競爭力。這一點上和比亞迪很像,碧桂園通過垂直一體化縮短了推盤速度,從而獲得更好的資金週轉,做大了規模;比亞迪通過垂直一體加快研發速度,迭代出更好的新能源車型。差異在於碧桂園通過此方式迅速做大規模後獲得了規模經濟,而比亞迪尚未做大規模,綜合優勢並未顯現出來)

最後要感謝一下作者——吳建斌,當時碧桂園的財務總監,現任陽光城副總兼財務總監。沒有他的記錄和創作,就無法看到碧桂園狂奔背後的種種抉擇。書中,作者從財務角度覆盤額碧桂園近三年的發展,作者從中海跳槽過來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別是大幅降低了碧桂園融資成本,部分歸功於吳總的中海經驗和財務專業,部分也離不開政策放寬地產公司(白名單)銀行直接融資限制。書中也能看到作者一直期待改變碧桂園更多,也作了很多努力(抗爭),但事後看作者也發現楊主席的判斷往往是正確的,楊主席強調了一點“在不違法的前提下,財務不應成為公司發展的制約“,這個定位和作者的期待恐怕有很大差別,也許是作者後來離開的因素。作者期待從財務角度治理公司,有全面預算,有負債率紅線(不超過70%),有現金流管控,這會是一個穩健發展的公司,但很難成為一家有爆發力的公司;而楊主席心中還有更高的山要攀登,源源不斷招募能幫他實現夢想的人才(已經招募了幾百名博士,號稱要招募1000人)。

作者關於楊主席最後概括了四個特點:眼光準(戰略)、善於反思(錯了馬上改)、執行力強(盯着幹部執行,不行就撤職)、善於分享(兩層合夥人制度)。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專注,比如定力,碧桂園應是幾大地產公司裏最專注地產行業的。

碧桂園與恆大、融創、萬科比較:

碧桂園VS恆大:都是三四五線起家,恆大膽子更大槓槓更高,好在這一把判斷正確一下子卸下了擔子。差別在於恆大一直在多元化,恆大冰泉、恆大糧油等耗費了不少集團資源,同時恆大的資本運作複雜,迴歸A股懸而未決,碧桂園相對簡單、專注,資本運作僅限於為實業服務。

碧桂園VS融創:融創也是效率高營銷狠,很會利用媒體宣傳,品牌形象上融創勝出碧桂園一大截,更受中產青睞。但連續接盤萬達、樂視、海航資產,創造了“孫宏斌輪“的融資神話讓人匪夷所思(我並不認為完全基於商業判斷,也許另有高人安排)。如果迴歸聚焦地產,兩者應該是難分伯仲,甚至融創更優,但成為接盤俠的融創多了幾分不確定。

碧桂園VS萬科:王石的白銀時代判斷讓萬科讓出了頭把交椅(不能説白銀時代完全錯了,但可能判斷早了三五年),沒了王石的萬科也很難奮起直追,萬科依然會是一家管理優秀盈利能力很強的地產公司,戰略眼光和風險偏好是萬科與其他企業的最大差別。如果危機來臨,相信萬科準備是最充分的,如果危機遲遲不來,萬科可能要為自己的保守而永遠地讓出江湖老大地位。

如此看來碧桂園成為宇宙第一大地產商並不是偶然,相信碧桂園不止於此,楊主席的全球“森林城市”才剛剛開始……

《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2

終於把《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這本書看完了。

全書以公司前高管的經歷和視野分析了公司老闆,自然讓老闆會多想一些。有時候,低調的人並不想讓外界過多剖析自己,尤其剖析非常精準的話。

但無論如何,這麼一本書,讓公司的員工還是很期待閲讀的,難得的從高層瞭解公司的一手資料。整體而言,讀後也可以確證書裏內容的真實性。

書籍之所以不能正常面市,據説是有人將其買斷。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類似槍版電影一樣的掃描電子版早已在網上很容易下載得到。

與之網上傳言的炒到5000元的價格,普通讀者讀後的收穫可能沒有那麼大,520頁的厚度甚至會顯得乏味,這些顯然沒有微信公眾號裏的八卦消息來得刺激。

而對於身處其中的人來説,書裏透露的信息,並不見得其它公司創始人不懂。只是懂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就兩説了,太多的情況是學也學不來。知易行難。

悲觀地講,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情,是眾多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但不去嘗試,顯然肯定不會成功。而對於我這樣的小人物而言,至少知道人家厲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在這片神奇的國土上,能有這樣一家民營公司存在並取得佳績,是幸事。

《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3

前些天,《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這本書被碧桂園老闆楊國強回收了,一時洛陽紙貴。我頓感好奇,心想這是本什麼樣的書,竟不讓公開出版,便有了閲讀的衝動。最近讀完了這本書,並且看了兩遍,覺的這本書不僅內容有料,而且有趣。

這本書的作者吳建斌是地產界的明星人物,曾長期在中海地產擔任CFO,而中海地產是家優秀的房地產公司,曾經是萬科學習的標杆。在2014年作者以CFO的身份加盟碧桂園,在碧桂園任職3年後寫下了此書。作者不僅是地產行家,而且酷愛寫作,曾出版過《財務智慧》、《海之龍》等書。因此這本書耐讀有趣也在情理之中了。

近期,北大校長林建華在校慶大會發言時錯讀“鴻鵠”,引來大家的熱議。固然,對人不能責備求全,也沒有完美的人。但識文斷字,學好語文,用得體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準確的表達出來,也是理工科出身的一項必備技能。人文素養和專業教育不可偏廢。

這本書主要講述楊國強和他經營的碧桂園,重點講述了楊國強的經營之道。楊國強把碧桂園從偏安一隅的小地產商,經營成為一個聞名全國的知名地產商,居功甚偉。2017年,碧桂園銷售額高達5500億元人民幣,位居5000億元俱樂部三家之首,其它兩家是萬科地產(銷售額5239億)和中國恆大(銷售額5139億)。

對楊國強的經營之道,本書做了精彩的講述,在此不再贅述。但作為公司的一把手和領導者,深深感到擁有夢想,有膽有識是多麼的重要。

李嘉誠曾經説過“若世界上有’成功祕方’,那其中最關鍵的是對成功的慾望遠大於對失敗的恐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很不景氣,轉變出現在2015年下半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了一絲暖意,嗅覺敏鋭的楊老闆感受到了這微妙的變化。看到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將迎來一波上行機遇,儘管擴大投資買地將導致負債率上升,也有可能導致信用評級下調,當然也會給企業帶來資金週轉壓力,在權衡利弊後,仍毅然加大了投資力度,大幅買地,在2016年、2017年房地產大牛市中賺的盆滿缽滿。

我想若沒有對成功的渴望,沒有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跟蹤和研究,很難在眾人一致看衰中感收到變好的苗頭。成功不僅要有夢想,更要有把夢想變為現實的膽識,二者缺一不可。

京東成功的例子也説明了擁有夢想和膽識的重要性。當時京東自建物流體系時,業內幾乎沒有看好的。當時互聯網行業流行的觀點是輕資產運營,對京東投入巨資自建物流的這種重資產運營方式很不理解,因為和主流觀點不符嘛。但劉強東認為只有自建物流才能更好的服務客户和提升用户體驗。事後也證明京東自建物流的正確性。另外,京東雖以做家電起家,但當家電做熟以後,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擴大品類,當時京東新增圖書品類在內部也是不被認可和反對的。反觀同時代的當當,雖然噹噹比京東起步早,也因上市早擁有自建物流的資金實力,但就是沒有行動,結果京東後來居上,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網絡購物的王者,這絕不是偶然。

做企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擁有夢想和膽識,方能成功。

做企業如此,做投資亦如是。等到布穀鳥叫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大凡成功的投資者,一般都會在眾人一致看衰中逆勢買入暫時不被看好的優秀公司股票,先人一步。

2008年,中國股市大跌,對投資者甚是煎熬。

楊天南先生在《嘉樹下成蹊》這篇文章中寫到:“最慘的遭遇當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從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我們的投資跌去了65%。股市投資最為殘酷的莫過於‘漲到你買,跌到你賣’,因為忍無可忍”。還好,我們忍過來了。”

天南先生説:“信念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人度過艱難的時光”。但是僅僅度過艱難時光還不夠。2008年下半年,中國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股市也於2018年12月見底。敏鋭的天南先生認為重大投資機會來臨,在市場咋暖還寒的時候,毅然加大槓桿買入股票,在2009年迎來了大豐收。

雖然領域不同,但成功的路徑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擁有成功的渴望,先人一步,提早佈局。

我個人的一些經歷也驗證了這一道理。考慮到孩子小生初的問題,2011年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準備買個學期房。自此對上海的房地產市場一直比較關注。2014年萬科張江的翡翠公園我也曾去看過。當時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很冷,大家都不看好。2014年投資業績不錯,2015年的中國股市跌宕起伏,2015年先是5月前大漲,後是6月後開始大跌。由於持續關注房地產市場,感覺2015年5月份房地產市場已有起色,也感受到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於是在股市高點賣掉了中國平安和大部分招商銀行股票,趁機於2017年6月在洋涇板塊買了一套學期房。2015年6月買的時候每平方米米4.1萬人民幣,到了2016年就漲到了8萬元。時機的選擇有時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