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邊學邊思 促成長——讀《教育科研那些事兒》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6K

假期拜讀了《教育科研那些事兒》這本書。作為一線教師,到底如何做教育科研?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路的方向在哪裏?怎樣走?誰引路?誰同行?路途中我們會發現什麼?教師們每天的辛勤勞動對孩子和自身能夠產生什麼變化?在書中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答案。

邊學邊思  促成長——讀《教育科研那些事兒》有感

全書分六章:教育科研,教師自我成長的途徑;課題研究,教育科研的開展之路;教育科研,反思中摸索前行;教育科研,教育敍事也發現;教育科研,同伴互助中進行;教育科研,專業引領很關鍵,共包含49個問題。

書中名家觀點和名言讀後如醍醐灌頂,當看到:“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這句樸實的句子時,我不禁要檢討自己,時時提醒自己。其實讀完這一本書很不容易,感覺在看《新華字典》:都能看懂,但很難記住。但是當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會想到它。這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工具書,就像是教師的《10萬個為什麼》一樣,將教師在教育教學職業生涯中可能遇到的無數個問題高度提煉、概括總結成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性的問題,覆蓋了教師職業生涯的方方面面,教師一冊在手,數個問題的編寫,每個問題都指向一個領域、一種方法、一個觀點,每個問題都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思路、理論參考、案例解讀,問題特別全面,關於教育教學的大部分疑問,都可以在這裏找到解決的參考辦法。

開篇看了幾個問題後,發現書本體例非常實用,將每個問題都條分縷析,分析闡述得特別透徹,明白易懂,簡單可行,可模仿可借鑑可引用。文章採用5段式寫作體例,包括“問題情境”、“問題分析”、“解決策略”、“理論鏈接”、“案例導讀”5個模塊。

文章的書寫極具親和力。作者大多是卓有實踐經驗的一線教師,是一本教師寫給同伴的書。堅持讓教師説自己工作中的事兒,這種零距離對話交流,極大增加了叢書的親和力和人文色彩。書中許多平實生動的實例以及對實例的“草根式”闡釋,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

結合對這本書中第三章“教育科研,反思中摸索前行”,我有了一些想法:

1. 認識教育反思的意義。

葉瀾教授也説過:三年的反思可以成就一位名師。問題在於對反思意義的認識程度。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反思不是一種能夠被簡單地包紮起來供教師運用的技術,而是一種面對問題和反映問題的主人翁方式。

只有當教師自覺地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剖析、解讀,形成一種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溝通,反映一個人對其身心狀況的認知時才成為真正的反思。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包括引起思維的懷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頓,還包括尋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動, 求得解決疑難、處理困惑的方法。

2.讓教育反思更真實。

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們會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學事件,是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源源不斷的素材。由於教育反思的對象是教師親歷親為的事件,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從自己的教育實踐出發,從校園生活出發,從真實教育事實出發,進行一種事實性、情境性和過程性的研究,因而不會出現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師“失語”或“模仿”的現象;教師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實的教育科研課題,不會再出現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或某些硬性指標而不得不為之的現象。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捕捉靈感,以某一堂課、某一單元的教學或教育中的某一偶發事件,甚至以自己與學生的某一次對話作為教育反思對象,也可以以學生一個學期、數年的成長史或以教師本人的成長曆程為研究對象,用敏鋭的眼光去探索這些外顯行為本身,以及行為背後的觀念或價值,從而促進教師本人快速成長。

3.讓教學反思針對性更強。

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師行動意義為目的。教育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活動為思考對象,以自己為研究工具,進而對自己的行為、決策及其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一種研究範式。它所追求的是對教師行動意義的探索,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在進行教育反思時,教師並不是以專業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師的職業角色和身份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就是做的是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教育反思把行動與研究和諧地統一在教學過程之中,體現出行動研究的“通過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動力來自於對高效、優質教育的追求,來自於自我成長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不是為了發現或貢獻原理性的知識和體系。

4.讓教學反思轉化成成果。

自主反思往往需要伴隨着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來進行。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論轉化為教學策略的橋樑。依靠同伴之間的討論、交流、碰撞才能抓住教學中最敏感的問題,然後通過專家的指導提煉就可以成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般説來,任何一種稱得上科學的教育理論,必定有其實踐的價值,能夠轉化成為學校管理的方法與技術、教師教學的方式與技能、學生學習方式與能力的實踐狀態和操作體系。但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育教學理論似乎並未發生過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阻隔或脱節的現象,通暢的渠道尚未形成。一方面,有些理論工作者熱衷於在象牙塔內製造新的理論與模式;另一方面,一線教師在工作中較多地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較少思考課堂教育教學事件背後的原因,對教育理論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缺乏認真思考。因為,在他們看來,理論是他人創建的,是高高在上、遠離實踐的“陽春白雪”,對具體的實踐活動是沒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線教師普遍存在輕視理論學習的現象。現在,提倡教師的教育反思,就是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教師在實踐中把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自覺實踐行為。因為,教師的教育反思是一種為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而進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種從實踐到理論的研究,即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或自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出發,不斷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基礎上,將普遍性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理論,從而實現自身行為的改進和提高。有關研究表明:通過寫反思日記, 18.5 %的教師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能夠深入思考教學中的理論問題,使自己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從而提高理論水平”;“從大的方面來説,是促使自己形成一種大教育觀,站在理論的層面去看待教學活動,從而跳出了‘小我’,着眼‘大我’,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讀書,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與溝通,只有當我們有了不滿與困惑時,我們才會對書本中稍縱即逝的隻言片語心領神會,“開卷有益”,一本書就是一條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