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新版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2W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新版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恆的經典,通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截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1

朗讀者第五期,主題詞:第一次。董卿: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往往第一次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是相遇、,所以你的人生能夠擁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們的人生越豐富、越多彩。朱自清的《春》,麥克斯埃爾曼的《我們最需要的》,羅伯特彭斯的《往昔的時光》蕭乾先生的《夢之谷》。我們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第一次,難忘而保貴,它意味着我們的成長,其實細想來,我們每個人都在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不是嗎?這條不能回頭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許多不可複製的第一次,讓我們從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末來。第一位嘉賓王學圻,朗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大家首先會想到這位資深老戲骨塑造的軍人、硬漢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時候還當過電影導演,拍的是舞蹈家楊麗萍的故事,名叫《太陽鳥》。

時隔近20年,王學圻在《朗讀者》與大家分享他第一次當導演的故事,現場他時而開懷大笑,時而神情凝重,時而滔滔不絕,時而陷入沉思。第二位嘉賓柯潔,朗讀《哈利波特與死之聖器》,獻給來自末來的對手,年僅19歲的柯潔從國小習圍棋,現在是職業棋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月,谷歌宣佈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爾法圍棋。第三位嘉賓徐鏡清,朗讀了巴金的《燈》,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難忘的第一次,對於許鏡清先生來説,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過於舉辦音樂會,這也是他輾轉了30年的心願。

此次,許鏡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讀者》的舞台,與董卿講述舉辦音樂會的“九九八十一難”。第四位嘉賓劉震雲,朗讀了自己的《一句頂一萬句》,喜歡他的“喜歡跟兩分鐘之內能搞定事的人打交道”,2016年,劉震雲的兩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和《一句頂一萬句》電影版上映,掀起熱潮。《一句頂一萬句》由他的女兒劉雨霖執導,這是父女兩人的第一次合作。第五位嘉賓京劇名角王佩瑜,朗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王佩瑜14歲時由票友舅舅領進京劇大門,初學老旦,短短几個月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第六位嘉賓楊利偉,朗讀自己的《天地九重》“我們身為軍人,本身就準備風險和犧牲,存在風險是載人航天的正常現象,這不會動搖我。”表達對於戰友、同事以及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背後的每一個人的敬意。

開心到今天能及時寫完觀後感及自己想記錄的東西,也越發喜歡這檔節目,也越發喜歡文字。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2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説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説也在傳遞文字背後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於文字、關於閲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説:“《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説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閲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3

在教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於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所為一個寧可躺着無所事事,也絕不願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僅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麼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好不誇張的説,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週六晚8點,我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説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晰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有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戚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從此能夠跟正常孩子一樣了!能夠跑,能夠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度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可是對濮存晰來説,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資料講的是老舍對以往將自我領進血統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忙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一天理解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我們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完美,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完美的”遇見“。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4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的一、二兩期,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着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彷彿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衝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説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

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説,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在第二期“朗讀者”節目,我看到節目中朗讀的作品多種多樣:詩歌、散文、歌詞,甚至是柳傳志自己在兒子婚禮上的發言,有一個朗讀者講述自己故事的時間遠大於其朗讀的時間,節目組及觀眾所關注的重點並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誦技巧,而是朗讀者與作品間的情感關聯。

同一本書,不同基因、不同經歷的人所體會的是不同的。張愛玲八歲時便能讀出紅樓夢的續書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而我等到十八歲讀紅樓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對結局的理解,縱使有天分差異,張愛玲兒時的家庭環境或許也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她的經歷,將她自己帶入了紅樓夢的世界,與之發生了情感共鳴。可以説,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與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這個人本身。

一個人對作品的選擇,也可看出他是什麼樣的人。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讀過這樣一位女子,恰是芳齡二十出頭的女郎,卻偏好詩詞,窮盡她的朗誦技巧,去表現出她心目中主席詩詞的雄渾壯闊。我雖不能完全看懂,但卻能從她的選擇中,感受到她對豪情萬丈的嚮往。無國界醫生選擇的鮑勃·迪倫的歌詞,浪漫的花園主選擇的朱生豪情書,在他們選擇將這一作品帶到朗讀者的舞台上時,已經向我們表明了什麼才是他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朗讀者”這一節目透過朗讀看到了發聲的人,而我們若是迷失了自我,或許也不妨在朗讀與閲讀中看清自己。

朗讀者中學生觀後感5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着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藴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説,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着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着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