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蛙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85K

蛙讀後感(精品多篇)

《蛙》讀後感 篇一

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説《蛙》,這篇小説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説,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世紀,北京大學校長、經濟學家馬寅初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高達22%。他測算,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50年以後,也就是2007年以後,中國的人口將會達到50億!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國人口的膨脹已經無可收拾了,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決定城市育齡夫婦只能生一胎,農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間隔5年生第二胎。這就是計劃生育政策。

從鼓勵生育到計劃生育,這樣的政策就像是是一劑猛藥,突然下來,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中國,尤其農村人接受不了,必須靠強制執行,於是就出現了一批像小説中的“姑姑”那樣的人,他們熱愛黨,熱愛國家,是優秀的黨員,為了執行國家政策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當然也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

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説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為一名黨員,應當像“姑姑”一樣,堅決徹底地執行國家政策,牢牢地站在黨的立場上,堅定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跟黨走,≤≥在執行政策的時候可以靈活一點,人性一點。

《蛙》讀後感 篇二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這個作品與其説是小説,不如説是中國計劃生育在羣眾生活中、在歷史中做了真實的記錄。

因為我瞭解到一些計劃生育的實際情況,這部小説並沒有誇張,而現實情況其實更加誇張。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很難進行褒貶,對個人絕對是慘無人道,但是對國家看起來像是好的,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好的,歷史與未來也難以評判。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對根的延續這種情節,又那麼特殊,它並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圖騰。通過計劃生育這個主線,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關的社會變化。在平實的文字下,卻充滿了各種諷刺。

尤其是老同學見面的寒暄與對白,太常見了,平時裏,人們真的就是這樣説話,但是在這本書裏,看起來卻是那麼諷刺,感覺人與人之間怎麼就變成了這樣呢?後面的話劇,一幕一幕,顯得更加怪誕與意識流,也扣住了主題“蛙”,這個粘膩與怪誕東西,與計劃生育之間莫名其妙的關係,讓人感覺計劃生育像蛙一樣奇怪、粘膩、甚至噁心,可能這個是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無法訴説的形容。

姑姑這個形象,是那個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她這樣的人,作品表達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意識又來自外界對她的灌輸?這個就是人物的悲劇人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和左右。真是個奇怪的世界,時代與人物彼此構造對方,人物有時厭惡這個時代,想擺脱這個時代,又依賴這個時代,又構成了這個時代,最終實際上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這個時代。

總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這樣,越想,就越覺得,好棒。

《蛙》讀後感 篇三

一口氣讀完了莫言醖釀十年而鑄就的新作《蛙》。此時已淚流滿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嗎?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擊隊》——那戲虐,調侃是對超生夫妻們的諷刺與規勸。我甚至聽到了自己當年那年幼無知的笑聲。《蛙》描述的是高密東北鄉的“超生游擊隊”從東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們的疼痛與哀號。許多母親們要從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讀完《蛙》,你也會為自己當年那年幼無知的笑聲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萬心的共產黨員,她曾是高密東北鄉的送子觀音,但卻成為當地計劃生育政策的基層。

2006年是我們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為女人我不幸”懷孕了,計劃外的,也就是腹中的這個“孽種”開始了我們的惡夢。後來政府知道了,後來多次帶人上門,恐嚇,嚇的我們夫妻倆帶着腹中的這個“孽種”一路逃亡,輾轉蘇北,後來由於中央型前置胎盤又亡命與南京,由於整日東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最後在市幼剖腹產下奄奄一息的男嬰,三天之後不幸夭折了。此時鎮政府已慘無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樓房。這是何等的絕望讓人撕心裂肺。而後只要看到人家懷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這大了。丈夫勸我説你不要這樣了你可不要成為祥林嫂呀。的確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與丈夫抱頭痛哭蛙裏發生着1也的確是場艱苦卓絕的戰鬥與爭奪,那些有着頑強的'身體曾經遭遇了怎樣的磨難,被追趕的孕婦張拳的老婆多麼渴望跳到河裏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時每一個人都看到了她雙腿間流下的鮮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將死亡,而對無情

姑姑,這個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詛咒;“萬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滿了負罪感,在一個夜晚她聽到了蛙鳴。彷彿成千上萬個嬰兒在哭泣和控訴!

感謝莫言,他的蛙提供給我們這個時代的譯質力量,它們是珍貴的。

《蛙》讀後感 篇四

莫言《蛙》是這個月讀完的第一本書,因為我原本選的第一本書看了很多天也沒看完,我順便看莫言。

但其實這本書也不好讀,背景是中國近六十年的農村生育史,開篇就物資匱乏到啃煤的畫面我着實無法想象。作者寫得很生動,一個個人物都躍然紙上,合上書本,我都還記得,用了半輩子在追逐愛情的王肝,侏儒妹妹王膽,雷厲風行還有些胡攪蠻纏的王腳,令人暗淡垂淚的陳眉,是個冰清玉潔卻被命運戲弄的女人……當然還有我們的主角,蝌蚪的姑姑。對黨忠心耿耿又傷痕累累的姑姑,她的父親是白求恩的學生,她從成為醫生的那一刻就是自帶光環。從打破老孃婆傳統的年輕女孩,到接生了成千上萬的孩子的送子娘娘,再到計劃生育裏手段雷霆的代表人物。村民們從敬愛到恨之入骨,也不過就一瞬間。他們打她罵她的時候從未記着家裏孩子還是人家接生的呢。

當時我就在想,人性是醜陋的吧。因為醜陋才會在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便變得忘恩負義,粗鄙不堪。這人性,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可消極終究不是我的風格啊,琢磨着反過來一看,嘿!因為人性是醜陋的,所以我們在遇到善良的時候,得覺得這是彌足珍貴的禮物,這是光,這是彩虹,這是難得可貴的東西。

蛙讀後感 篇五

以前只是從媽媽那裏聽説計劃生育在1990-1995年的時候抓得特別嚴,所以剛好就是我與所有和我一起長大的同學們都中招了,誰家裏有個兄弟姐妹,我們就會覺得特別新鮮,“肯定是做生意的吧?““是因為農村抓得不嚴吧?””你們搶玩具麼?”到了美國後、別人問起有沒有sibling,你説沒有,無論中國人美國人都説“ah,one child policy”然後相視一笑,彷彿在那一刻達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所以我對計劃生育其實沒什麼感覺,直到看完這本書。書中的`女主角”姑姑“作為一個鄉村醫生,從為人接生、迎接生命的英雄到逼人引產、萬人唾棄、手刃生命的”罪犯“,自己與自己之間就可以有這麼多衝突。

鄉村裏的民眾簡單地認為:傳宗接代、延續生命、自然規律、天經地義,更何況曾經這麼被鼓勵生孩子,現在突然間説不生就不讓生了,就好比大人一直讓你好好吃飯多點吃飯然後你愛上了吃飯、不吃就不行了,結果現在突然間揪着你的喉嚨説、不許吃飯!如果吃下了必須給我吐出來。

“姑姑”為了配合計劃生育,不斷地給人引產、打胎,在不發達的醫療條件下、不僅送走了未誕生的嬰兒,也送走了不少孕婦的生命。莫言舉了好幾個這樣的例子、但是每個都各不相同,每個都驚心動魄、讓人冷汗直下。最ridiculous的一個,大概是孕婦王膽躲起來想生第二胎(因為第一胎是女兒),直到將要臨盆了終於被“姑姑”發現了。“姑姑”帶兵在河上圍剿想要逃走的王膽一家,結果最後孕婦竟在河上生產,保住了孩子,沒保住自己的生命。書裏的人都恨“姑姑”,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卻格外同情她,她是時代的產物,她在對國家忠心耿耿與人們的愛戴中間選擇了前者,並走向了極端;作為一個女性、日日被恐嚇、被毆打、被控訴,成為眾矢之的,把所有人心裏的不忿、不理解與抗拒聚焦到她的身上。

蛙讀後感500字 篇六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為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麼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説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説的本意是為了讚揚還是批判,或是醖釀着什麼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説之後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麼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後。我一直以為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裏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麼艱難?在小説中,在落後的中國裏落後的小村莊,“姑姑”為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00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