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蛙》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3W

《蛙》讀後感(精品多篇)

莫言的《蛙》讀後感 篇一

10個小時,看完了這本書,留在心底的震撼去遲遲不能消退。

《蛙》,一部簡短而直面現實的小説。讀罷該書,就像走過了國人的心靈長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尋了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歷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堅實捍衞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價,費盡心機,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個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寧可血流成河,也堅決不會讓超生一個。在她強大的攻勢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許,我們會禁不住的厭惡計劃生育政策,對“姑姑”也會產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並沒有就此停筆,在小説的後半部分,“姑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我”的超生卻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讀完這部書,留下的不只是對心靈的震撼,還有是對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始終是國人內心的傷痛,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像“姑姑”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而現實往往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很多。

我們有活着的權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是無論什麼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藉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力。

《蛙》讀後感 篇二

《蛙》,作者是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莫言,高密人,第一次聽説莫言是在高三的語文課堂上,當語文老師向我們介紹莫言及其代表作《蛙》時,我們班的氣氛無不為之沸騰,歡呼聲此起彼伏。老師當時只是簡單的讓我們瞭解一下,而我真正讀這本長篇小説是在前年。

翻開小説的第一頁,是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上發言的致辭,第二頁則是由莫言本人作的一段詞,表達了自己的一種心境的體驗。小説《蛙》中的主人翁姑姑,是高密的一名普通的婦產科醫生,她每天奔波於高密的土地上,當時正是計劃生育的特殊時期,由姑姑接生的嬰兒遍佈高密,在姑姑手中夭折的嬰兒也遍佈高密,在小説中除了姑姑之外,還有一羣性格鮮明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有爭吵,有和解,有抗爭,有妥協,正是這麼一羣人讓計劃生育那段歷史變得鮮明,計劃生育這個國家政策讓人們的人性與政策變得那麼衝突,一面要考慮到人類的人性與情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小説是以人們日常的生活為主要的敍述話題,也是由時間這條線來平鋪直敍,由遠到近,文中也介紹了一些人物的命運,有的創業成了大資產家,有的事業有成,而姑姑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大家都從計劃生育那段歲月走到現在,往回一看,原來生命是如此的珍貴。以至於“我”去廟中祈福。

小説《蛙》是莫言寫的一篇長篇小説,採用了現實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方式,所以讀起來通俗易懂,又讓讀者體會到神幻的感受,到了小説後面,特別是姑姑在野外與蛙的那一段,則可以充分感到魔幻現實主義,蛙的叫聲,如泣如訴,無不在為高密未降生的嬰兒哭訴,也為姑姑和那段歷史低述。

《蛙》讓我們瞭解那段歷史,也讓我們在那段歷史進步。

《蛙》讀後感 篇三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粧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説到最後,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隻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説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説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鬥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後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麼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後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説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説,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