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井底之蛙》讀後感 《井底之蛙》心得感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6W

《井底之蛙》讀後感 《井底之蛙》心得感悟【精彩多篇】

《蛙》讀後感 篇一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這個題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只是一個題目就已經足夠吸引讀者,贏過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讀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並不是一開始我認為的只是為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樣一説,會顯示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小説中描寫了做了50多年婦產科工作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新中國60年間農村生育率的起伏,並描述了中國控制人口急劇增長和實現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艱苦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本小説的意圖是讚揚還是批評,還是在醖釀更深刻的東西。在這裏,我只是想談談看完小説後的感受。

我過去認為計劃生育是一項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國人口眾多,造成了資源匱乏、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我是獨生子女,我的親戚朋友也是獨生子女,偶爾也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裏觀念落後。

我一直認為計劃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實現的事情。我怎麼能想到執行這項政策會如此困難呢?在小説中,在落後中國的一個落後鄉村,“姑姑”為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親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兒,間接地摧毀了許多婦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話説的那樣,我不殺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蛙》讀後感 篇二

兩天時間,讀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讀完之後,沒有酣暢淋漓的暢快感。感覺缺了些什麼,或者就是“沒有感覺”。如果硬要説,就是力度不夠,作者似乎是要儘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説讀的不多,只能與餘華的《活着》進行比照。另外有關唐吉阿德的情節確實挺突兀的,與整體鄉土氣息不容。

小説中對計劃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讀後給人感覺該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惡劣,至於政策本身似乎還有認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手法的高超。至於政策執行到現在,作品中有段話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麼時代了,您還提什麼計劃生育的事?他説,現在是“有錢的罰着生”——像“破爛王”老賀,老婆生了第四胎,罰款六十萬,頭天來了罰款單,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萬送到計生委去了。“沒錢的偷着生”——人民公社時期,農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趕集都要請假,外出要開證明,現在,隨你去天南海北,無人過問。你到外地去彈棉花,修雨傘,補破鞋,販蔬菜,租間地下室,或者在大橋下搭個棚子,隨便生,想生幾個就生幾個。“當官的讓‘二奶’生”——這就不用解釋了,只有那些既無錢又膽小的公職人員不敢生。”“照你的説法,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實亡了嗎?”“沒有啊,他説,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麼做依據罰款呢?”。過往已成反思,將來如何繼續,也許高物價也是一個因素,讓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養不起。

姑姑這個角色,老年有些悲慘。但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也許是作惡多端、也許是過於懶惰,也許是其它的什麼原因,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過乞討者身邊的自我安慰。

莫言的《蛙》讀後感 篇三

從新聞中得知莫言的《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一方面是出於好奇,想知道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作品是什麼樣子;一方面純粹是為了時尚,在那個電視、廣播、網絡大肆宣揚莫言的日子裏自己不顯得那麼落伍。這本書是我讀了一週。

看到《蛙》這個書名(題目),我以為是關於青蛙的什麼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這一猜想大錯特錯。即然是講計劃生育的,為什麼不用“蟻”作題目呢?人生如蟻啊,人多得像螞蟻,也確實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這個小説,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題目的妙處,它不僅精準而且大有深意。因為蛙是由蝌蚪蜕變而來,而蝌蚪又與顯微鏡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據説也與人體胚胎初期發育形狀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強大,是支持計劃生育的強大論點。同時,我認為名字越短越能激發人的探知慾。《蛙》的一聲,莫老師的這個目的也實現了。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我也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説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説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通覽全篇,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又互相影響、相互交叉,人與人互相糾纏,故事情節相互糾纏,形成一幅人頭攢動攢動、人事紛紜的畫卷。

《蛙》讀後感 篇四

暑假裏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説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説,在娘肚子裏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裏把雙胞胎説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緻,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麼地貼近生活,是那麼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於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着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説裏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後,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説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莫言的《蛙》讀後感 篇五

蛙和人類是同一個祖先,蛙和娃同音,為何造人的女神叫女媧,媧與蛙同音都説明蛙與人類不可分割的感情與聯繫。

剛剛看完莫言的著作《蛙》,此刻內心感觸良多。人性中有太多的搖擺不定的因素,到底何謂善何謂惡?姑姑在這個故事中扮演着這樣的一個角色,善非善,惡非惡,是惡魔又是聖母。她的雙手上沾的鮮血,既是對姑姑聖母的見證,又是姑姑無情的千萬個鮮活的生命扼殺的證據。讀到後來,姑姑的懺悔,姑姑所受的折磨,我開始慢慢同情她了。她有什麼錯,她所做的都是對工作負責的體現,都是對國家對黨的忠誠。如果她不做,也會有其他的人做的。對於這樣一個堅強的女人,對蛙卻有無盡的害怕和恐懼,看出了姑姑對所做的時的後悔和懺悔。我和姑姑一樣是個相信命運的人,不,姑姑是後來才信命的,所有高密鄉東北村的人都信姑姑是嫁給皇帝做皇后的料,可是封建制度已經過去了。大家相信姑姑所嫁的人肯定非富即貴,姑姑的第一個男友王小倜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是飛行員的身份也讓大家覺得幸運,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拋棄了姑姑,自己逃到了台灣。後來與姑姑在__時期有着説不清是干係的楊林工作地位和姑姑也是十分的相配,但是姑姑拒絕了。我一直以為姑姑一定會和秦河在一起的,秦河對姑姑的愛,有目共睹,姑姑沒有結婚他就一直等,姑姑結婚了,我以為他和王肝一樣病也好了,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過,是否正如《海上鋼琴師》那樣,一個人習慣了一樣東西一樣事,便不敢也不願意再接觸其他的了。秦河習慣了愛姑姑這樣的一個女人便不再看其他的女人。姑姑和郝大手的結合是命中註定的,郝大手通過泥娃娃的製作滿足了姑姑對自己所做的錯事的懺悔。他們三個人一起是最合理的組合。

蝌蚪,一個作家,對他唯一一點好的印象就是他依舊還在懷念他的前妻王仁美。我可以感覺到他的無奈,他不愛小獅子,一點也不。只是他有女兒需要照顧,以及姑姑的再三撮合,作為對姑姑的尊敬,他不好拒絕。和小獅子的散步他感覺是在履行義務,權利大家都喜歡使用,可履行義務是所有人的無奈之舉,陪妻子是作為丈夫的一項權利,而蝌蚪把它當成義務去做,我們可以瞭解他對小獅子的感情只是盡一個丈夫應盡的義務。我的確是喜歡王仁美,雖然她很二桿子,説話做事都不經大腦,甚至鬧了很多笑話,讓自己的丈夫婆婆感到羞愧,但她沒有那麼多的城府,心直口快,單純可愛。

王肝,痴情種,不,應該説他在追小獅子的那十幾年是個痴情種。我無法瞭解為何他會如此的愛一個人,就算眾叛親離也好,他願意出賣他的全部來換取小獅子的一個微笑,就算是出賣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妹妹。我原以為小獅子 結婚了他會死去活來,結果他活過來了。愛一個人是一種病,不愛了病就好了,從此他再也沒生病過,做一個只愛自己的人。

姑姑和小獅子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婦科工作者,都深愛孩子,一輩子都沒有孩子,最重要的是都沒有嫁給最愛自己的那個人,卻都嫁給了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也許,真的這個世界有一個主宰命運的上帝,我們都只是一羣被命運排布的棋子。

《蛙》讀後感 篇六

從去年知道莫言榮獲諾貝爾獎之後,各種道聽途説地介紹《蛙》怎麼怎麼寫的好,沒有讀之前,設想過好多種關於它的版本,最後竟沒有一種是與原著的情節相符的,想來挺可笑。那是在書店貌似還是緊俏貨,第一次讀還是手機上下載的,讀起來真心不方便,直到網購得了一本,才真正開始認真的讀。

跟着莫言老師去的地方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我能看到一羣以身體器官命名的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啃着煤球,跟着“姑姑”走過她年輕時將職業視為生命的宗旨,又被稱為“松子娘娘”的光輝歲月,又目睹了她為履行社會主義號召成為了一名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婦產科醫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過新生命的誕生,也打擊過新生命的到來,在她的靈魂裏有罪惡,有鮮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個年代的歷史,因為她是社會主義的忠臣。

讀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淚。她的死無疑是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那個政策高於一切的年代,若非書中所言,生活在我們這兒幸福年代的人,估計很難體會到,有時候甚至不理解當時的政策如此無情。可是儘管這樣,如果沒有當時那些政策實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國又該是何種模樣。

讀完這本書,心裏劃了一道口子,不明白當初人們的無知和愚昧,又悲傷着無辜人們的犧牲,心疼着“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換來的僅是內心無盡的痛苦,這都是為了一個“忠”。如今,時代進步了,政策也改變了,願人性在新環境中能得到新的薰陶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