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蛙》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6W

《蛙》讀後感【多篇】

莫言的《蛙》讀後感 篇一

蛙和人類是同一個祖先,蛙和娃同音,為何造人的女神叫女媧,媧與蛙同音都説明蛙與人類不可分割的感情與聯繫。

剛剛看完莫言的著作《蛙》,此刻內心感觸良多。人性中有太多的搖擺不定的因素,到底何謂善何謂惡?姑姑在這個故事中扮演着這樣的一個角色,善非善,惡非惡,是惡魔又是聖母。她的雙手上沾的鮮血,既是對姑姑聖母的見證,又是姑姑無情的千萬個鮮活的生命扼殺的證據。讀到後來,姑姑的懺悔,姑姑所受的折磨,我開始慢慢同情她了。她有什麼錯,她所做的都是對工作負責的體現,都是對國家對黨的忠誠。如果她不做,也會有其他的人做的。對於這樣一個堅強的女人,對蛙卻有無盡的害怕和恐懼,看出了姑姑對所做的時的後悔和懺悔。我和姑姑一樣是個相信命運的人,不,姑姑是後來才信命的,所有高密鄉東北村的人都信姑姑是嫁給皇帝做皇后的料,可是封建制度已經過去了。大家相信姑姑所嫁的人肯定非富即貴,姑姑的第一個男友王小倜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是飛行員的身份也讓大家覺得幸運,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拋棄了姑姑,自己逃到了台灣。後來與姑姑在__時期有着説不清是干係的楊林工作地位和姑姑也是十分的相配,但是姑姑拒絕了。我一直以為姑姑一定會和秦河在一起的,秦河對姑姑的愛,有目共睹,姑姑沒有結婚他就一直等,姑姑結婚了,我以為他和王肝一樣病也好了,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過,是否正如《海上鋼琴師》那樣,一個人習慣了一樣東西一樣事,便不敢也不願意再接觸其他的了。秦河習慣了愛姑姑這樣的一個女人便不再看其他的女人。姑姑和郝大手的結合是命中註定的,郝大手通過泥娃娃的製作滿足了姑姑對自己所做的錯事的懺悔。他們三個人一起是最合理的組合。

蝌蚪,一個作家,對他唯一一點好的印象就是他依舊還在懷念他的前妻王仁美。我可以感覺到他的無奈,他不愛小獅子,一點也不。只是他有女兒需要照顧,以及姑姑的再三撮合,作為對姑姑的尊敬,他不好拒絕。和小獅子的散步他感覺是在履行義務,權利大家都喜歡使用,可履行義務是所有人的無奈之舉,陪妻子是作為丈夫的一項權利,而蝌蚪把它當成義務去做,我們可以瞭解他對小獅子的感情只是盡一個丈夫應盡的義務。我的確是喜歡王仁美,雖然她很二桿子,説話做事都不經大腦,甚至鬧了很多笑話,讓自己的丈夫婆婆感到羞愧,但她沒有那麼多的城府,心直口快,單純可愛。

王肝,痴情種,不,應該説他在追小獅子的那十幾年是個痴情種。我無法瞭解為何他會如此的愛一個人,就算眾叛親離也好,他願意出賣他的全部來換取小獅子的一個微笑,就算是出賣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妹妹。我原以為小獅子 結婚了他會死去活來,結果他活過來了。愛一個人是一種病,不愛了病就好了,從此他再也沒生病過,做一個只愛自己的人。

姑姑和小獅子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婦科工作者,都深愛孩子,一輩子都沒有孩子,最重要的是都沒有嫁給最愛自己的那個人,卻都嫁給了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也許,真的這個世界有一個主宰命運的上帝,我們都只是一羣被命運排布的棋子。

《蛙》讀後感 篇二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作家。但是説起來比較慚愧,對莫言的產品我其實沒有怎麼看過,趁着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這是一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説。在這本書中莫言首先講了他們那個地方的特別習俗,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用人體的器官來命名,比如王肝,祝膽等等。只是現在中國人都不願意這樣起名字,而且許多人都把之前的名字改了。在這裏作者暗喻社會在變化,時代不同了。

作者年輕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作者餓的都吃碳了。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就以他姑姑的名義發誓。而現在這部作品就引出了主人公“姑姑”。她是一位堅決捍衞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於超生,她六親不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想了很多辦法。在對待超生的問題,她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設置她還用剷車拔樹拆牆。她還利用心理手段,她説如果鄰居超生就要拆自己家的房。就這樣政策執行的很到位,上千個孩子因此流掉。

看到這裏我非常痛恨這個“姑姑”了,然後,莫言説他的“姑姑”其實是個好人。因為她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在當時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又貧窮,這樣的話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姑姑”當然也是有另一面的,她對過去的行為開始懺悔。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傷心。“姑姑”既捍衞了國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傳宗接代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個人無法左右。讀了《蛙》以後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為生活在變革年代的人感到無奈。

莫言的《蛙》讀後感 篇三

帶着欽佩之情,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説了所在的鄉村,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小説的名字叫《蛙》,聽説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的“殺人魔頭”,説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娃娃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很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的孩子,立刻變得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説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裏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

每個人都是自然人,都有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姑姑”也不願去做這樣一件與本性相悖的事。

《蛙》讀後感 篇四

暑假裏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説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説,在娘肚子裏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裏把雙胞胎説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緻,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麼地貼近生活,是那麼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於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着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説裏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後,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説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蛙》讀後感 篇五

《蛙》,一部簡短而直面現實的小説。讀罷該書,就像走過了國人的心靈長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尋了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歷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堅實捍衞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價,費盡心機,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個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寧可血流成河,也堅決不會讓超生一個。在她強大的攻勢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許,我們會禁不住的厭惡計劃生育政策,對“姑姑”也會產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並沒有就此停筆,在小説的後半部分,“姑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我”的超生卻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讀完這部書,留下的不只是對心靈的震撼,還有是對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始終是國人內心的傷痛,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像“姑姑”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而現實往往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很多。

我們有活着的權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是無論什麼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藉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力。

《蛙》讀後感 篇六

自己想讀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澀和暢銷書時髦我卻等待降温兩個原因,一直耽擱了。十天前,到縣圖書館辦了圖書證,借到了書,花了一週讀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記得大二的時候,我給班上同學講解美國文學,我列舉了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當時我給大學同學發出感歎,中國人何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的話題不了了之。關於諾獎文學夢,我在中學時代特別關注。據説魯迅有獲獎的資格,他放棄了,後來我讀了一些文章,沒有官方的資料。國小老師焦賀春説路遙有資格獲得諾獎,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兩部小説《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舉國歡慶,一時掀起諾獎熱。我看了莫言領獎的直播,記住了一句話。莫言説他是個講故事的人。的確,看莫言的書,語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農村氣息,故事讓人震撼。

《蛙》這部作品給我最大的印象是情節跌宕起伏,描寫生動形象。對於特定歷史時刻的低層人,引發讀者共鳴!姑姑這個角色特別給力,她晚年懺悔自己的罪惡,她也沒有孩子,一輩子給人接生,結果自己膝下無子,一個諷刺性的結局!

莫言的《蛙》讀後感 篇七

你們看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矛盾文學獎的《蛙》嗎?你看過有 22 萬字的長篇小説《蛙》嗎?我看過,這是莫言經歷十幾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一篇能觸及國人靈魂最深處的長篇力作!

主要以“我”和“姑姑”為中心人物,用僅僅 22 萬字就講述了新中國 60 年的歷史,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再到__,從生育高峯到計劃生育再到花錢請人代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令我感動,讓我能反省歷史之痛,呈現對生命的敬重與悲憫!

這本書的書名叫“蛙”你一定會想到是一篇寫蛙的文章,並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吧,那麼莫言為什麼要起一個這樣的題目呢?原來,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在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為什麼“蛙”與“娃”同音?為什麼嬰兒剛出母腹時哭聲與蛙的叫聲十分相似?為什麼我們東北鄉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許多懷抱着一隻蛙?為什麼人類的始祖叫女媧?“媧”與“蛙”同音,這説明人類始祖是一隻大母蛙,這説明人類就是由蛙進化而來,那種人由猿進化而來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看到這兒,心裏頓時茅塞頓開,知道了為什麼莫言要這麼寫了,此文章的體裁也很特別,別的小説是直接敍事,而莫言卻別出心裁,在小説中包含了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敍事和一部話劇組成,展現了新中國 60 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雖然我對這本書似懂非懂,但我知道,莫言用這本書,告訴我們計劃生育波瀾起伏!

當我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讓我明白了當時的人在生育年代的艱辛,知道了大作家莫言的特別寫法,所以我也要學習莫言的寫作方法,令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動、形象!

Tags:讀後感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