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3W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讀後感多篇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讀後感 篇一

首先要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比如孩子把濕毛巾放到你的牀上,但是你肯定很生氣, 如果按我們正常的習慣就會對孩子大喊:“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把濕毛巾放到牀上,你怎麼就沒記性呢?快點拿走。”這時孩子肯定會很不高興,但是,本書卻提供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比如:牀上有一塊濕毛巾。孩子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就會把毛巾拿走了,無需大喊,無需生氣,就解決了一個問題。還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濕了。或者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毛巾!”。也可以説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歡睡在濕牀上。

其實,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情節是把問題寫出來的辦法。遇見一個問題,父母並不是去急着怎樣懲罰孩子,而是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和孩子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接受的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寫在紙上,父母並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觀點,之後互相把解決的辦法都寫出來,之後再進行分析,哪項可行,哪項不可行,這樣孩子就會心服口服,也會遵守自己的諾言。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篇二

當我一看到書名,我便覺得這本書會在我困惑的時候幫助我。走上教師的崗位已經第十個年頭了,一輪教學已經完成,當我把一個班級從七年級帶到九年級,很多學生已經產生厭學情緒。為什麼孩子漸漸會變得不肯學習,我的教學模式沒有產生很大的變化。這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翻開這本書,首先在第一章“如何處理干擾學習的情緒”中的關注學生的情緒,讓我思緒萬千。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而我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讓他們做什麼事情。你們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必須要怎麼樣,必須不能怎麼樣。發火也是家常便飯。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別人這樣命令我做什麼,我肯定也是極不情願的。也許這這種方式在七年級還能適用,但是到了九年級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我要隨時提醒自己:認同孩子的感受,用語氣或語言接納孩子的感情。當然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在接納、認同的同時,最好能説出孩子的感受,即便“哦”、“恩”、“啊”或“我明白”等簡單的語言,也要以一種關心的態度迴應孩子的沮喪,偶爾點頭或理解的迴應一聲,使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這樣孩子有可能自己解決問題。為何認同接納孩子的情緒,會有如此的效果呢?原因很簡單,仔細想想,即便是大人,當負面情緒得到認同和接受時,都會覺得受到鼓舞,會繼續努力。

書中還提到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哲學家詹姆士曾説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要求的就是被肯定,而學生更是如此。如果給與學生太多的否定,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便產生了一種挫折感,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

此時,我不禁想起: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彼此心靈的交換。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篇三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一書沿用了《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的思路,針對家長當今面對的一大棘手問題——在這個充斥着各種娛樂和享受而又自由叛逆的年代,如何激勵孩子在學習上擁有最大的積極性呢?在書中,作者化身為一位年輕無經驗的教師,通過和父母們一起不斷的探尋和討論,從而尋找到了與一堆調皮不聽話的學生溝通對話的有效方法,比如如何處理干擾孩子學習的情緒、如何吸引孩子合作、懲罰的隱患與替代懲罰培養自律的方法等。通過獨特的溝通視角、實用的對話場景和令人一目瞭然的卡通漫畫,讓家長們很快便能領會到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每天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

從上個學期來,我一直拜讀着這本書,感覺非常的受用。因為自己教的是二年級的孩子,我對他們依然還是兇不起來。對待他們上課不認真,就用了很特別的方式,提醒沒有坐在位置上的孩子,讓他們找一找自己的凳子和桌子在哪裏?孩子們微笑着,於是坐得正正的。有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把語文課當成了形體課,一直不停地做着各種各樣的小動作。我示意全班:“今天有一位特別的男生要留下來了,是哪一組的男生呢?”下課以後,他主動留下來了,問我:“老師,是我要留下來嗎?留下來幹什麼呢?”我説:“我們練習坐正。”他説:“坐多久呢?”我説:“看你的表現。”一分鐘裏,他坐得正正的,於是我問:“下一節課你該怎麼做呢?”他微笑着,説:“知道了!”説完很開心地走了。

我想:我這樣做,是對的,至少對於他來説,這樣的教育是正確的。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篇四

我是一位教師,而且還是一位班主任。原本以為除了孩子的父母,我就是最瞭解學生的人。但是我發現與他們相處的時間越多,我對他們的瞭解就越少。當突發事件降臨時,我的主場地位失控了,這時從我的心底裏湧出一種莫名的恐慌。為了尋求正解,我再次走進“教師學校”聆聽導師的教誨。

與閲讀《如何説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説》的方式不同,我沒有從頭到尾通讀一遍,而是直奔主題尋找我需要的教育實例以尋求解決辦法。我最感興趣的一章是《懲罰的隱患與替代的懲罰培養自律的方法》、《如何使孩子從角色定型中解脱出來》和《吸引孩子合作的七個技巧》。利用零散的閒餘時間匆忙讀完這三個章節後,感到意猶未盡,索性又將其餘章節一氣讀完,大有茅塞頓開之感。現將點滴心得攢字成文,與存有同樣困惑的各位同仁共享。

一、懲罰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傷害學生的利劍。

當我們面對不服管教且屢次犯錯的孩子時,往往採取各種方式去懲罰他,比如罰站、罰抄寫、取消活動時間等,希望他們能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但是懲罰過後發現,之前學生受懲罰的行為並未消除,甚至犯錯的頻率更加頻繁了。於是愚昧的教育者就會思考:“是不是懲罰的力度不夠?”他便開始琢磨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比如打手掌等。在進行體罰之後發現,學生已經產生了強大的。抵抗力,他們面對教育者的體罰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麻木了。於是在對學生百般摧殘之後,失敗的教育者放棄了,他無奈的説:“這個學生沒救了!”

是什麼導致教育的無力?又是什麼把學生推向了不可教育的邊緣?這不正是我們應該深思和反省的嗎?《懲罰的隱患與替代的懲罰培養自律的方法》中發表了四位權威人士的觀點:

海姆·吉諾特博士説: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能使罪犯在犯錯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埃文·海曼博士説:體罰教給孩子的是:暴力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研究表明,遭受懲罰痛苦的人、受到懲罰的人以及看人受罰的人都會這樣認為。懲罰並不能幫助孩子形成民主社會所需要的自我約束力。

魯道夫·德瑞克博士認為:現在的孩子讓父母和老師很難管理。現實要求我採用新的方式去影響和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諸如打手掌、剝奪權利、貶斥之類的懲罰都已過時,這都不能有效管理孩子們。

阿爾伯特·班杜拉博士説:懲罰能控制不良行為,但是不能交給孩子正確行為,甚至不能減少他們做壞事的念頭。

看到這些,親愛的家長和老師們,你還要用“懲罰”來教育您的孩子和學生嗎?如果你不想再懲罰您的孩子和學生,那麼就嘗試替代懲罰的辦法吧。替代懲罰的辦法有:

1、提出有幫助性的辦法。

2、表達你強烈的不滿(不做人身攻擊)

3、説出你的期望。

4、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5、提供選擇。

6、讓孩子體驗行為的後果。

二、給學生角色定位,教育會誤入歧途。

我剛剛把相處兩年的學生移交給了新的同事,自己又迎來了一批新的學生。在交接工作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了學生。我的同事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們都怎麼樣?”我回答説:“你問的是哪方面?”同事回答説:“我哪方面都想知道。”於是我就把這些學生從生活到學習,從衞生到紀律全面地向她作以介紹。我是這樣表述的:“全班學生都認真學習,你無需為此煩心。他們都很遵守學校的紀律,你無需費心。班級的衞生你更不用擔心,學生們會幫助你打掃得妥妥當當。”同事聽了又問:“有沒有讓你操心的特殊學生?”我回答説:“有,他讓人操心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他的進步很大。”她最後問我:“家長怎麼樣?”我回答説:“每位家長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的同事帶着一臉的困惑離開了,我看的出來她不十分相信我所説的。我的教育經驗告訴我,不要給學生“貼標籤”,更不要把“標籤”傳遞給你的接班人,那樣會使你的同事和你的學生陷入尷尬的師生關係中。

當學生的某個行為在教育者的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時候,教育者就很容易將學生框定在某個角色中。就像導演在一部電影裏安排角色一樣,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在教育者的眼中反面人物往往是“行為不端的學生”,某位學生的某種不良行為在教育者的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就不斷地被負強化,不斷地被擴大,以致於這位學生的正確行為擺在他的面前,都無動於衷,視為不見。這種角色定型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長此以往,教育者對這類學生就產生了“狹隘的意想的偏見”。導致在解決這類學生的問題時,採取極端的甚至不公平的方式。不給學生貼標籤,是維護教育公平性,維持良好師生關係,維繫學生間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必要做法。使學生從角色定型中解脱出來,是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也是提升教育者教育素養的必修課。書中提到了集中使孩子從角色定型中解脱出來的幾種做法,僅供參考:

1、找機會讓孩子展示他新的一面。

2、將孩子置身於使他能看到自身某種能力的情景中。

3、讓孩子聽到你的言談話語中對他的肯定。

4、以身作則。

5、指出孩子曾取得的成績。

6、説出你的感受和期望。

書中的有些技巧和做法我已經在教育實踐中使用,有些我即將投入使用。有了強大的精神導師無微不至地指導,我相信我會走出一條正確的教育之路。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讀後感 篇五

一直在飛翔,一直在找尋,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前行。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因職業的關係,我接觸到了很多小孩子,這些孩子的個性不相同,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也是都不一樣。從中看到很多失敗的教育例子,也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瞬間。對如何跟孩子溝通心中也有了很深的疑問。

在網上購買了《如何説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説》的書,讀完一遍,感慨甚多。我想老師們和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吧,而作為尚未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回想自己並不太遙遠的童年,也能發現書中所列出的或對或錯的場景。

看完後,真的被書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這本書通篇用豐富、實用的案例,生動的漫畫以及針對性很強的練習題等形式來表現,將孩子與父母的錯誤對話和正確對話進行對比展示,當你看到那些錯誤的對話方式時,你會不自覺聯想到:原來之前我也是如此對待孩子的,那我以後應該如何與他交流呢?旁邊就是告訴你正確的對話方式。本書共分了六個實用章節,我只拿第一章來簡單説説自己歸納的重點,大家看了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答案:承認並接納他們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精彩對話舉例:錯誤方式: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父親:不要這麼傷心,寶貝。孩子傷心的哭。父親:不要哭,不過是一隻小烏龜嘛,我明天再去給你買一隻來。

孩子哭倒:我不要另外一隻!父親:不許不講道理。正確方式: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父親:噢,不會吧?太讓人震驚了!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父親: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孩子:我還教它怎麼玩把戲呢。父親: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高興。孩子:我每天餵它。父親:你對那隻小烏龜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離開你,也不想看到你這麼傷心,所以你要開心,它也會開心的!總結: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邊(不論我們説得多麼親切),孩子似乎越傷心。很多時候,家長們通常都不會像第二種方式那樣回答孩子,他們擔心一旦把這種感情點明瞭,情況會更糟。可是事實恰恰相反,當孩子聽到可以描述他內心感受的詞語時,他會深感安慰,因為有人認可了他的內心感受。

關於這段對話,我有個同事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她將這兩種錯誤和正確的對話方式都念給孩子聽,並且告訴孩子,如果他遇到這種情況,他也有可能會得到這兩種回答,這是每個人的思維差異所決定的,也要孩子諒解爸爸和媽媽教育方式的不同。她的用意是,讓孩子也能從這邊書的案例中去了解對方的感受。

可以説,這本書不單單只是家長看的,聰明的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這本書的案例,即時與孩子互動。其實我單單看完第一章,已經從內心認可了這本書的魅力,也完全瞭解了為什麼這本書會被稱作“破譯父母與孩子交流密碼的神奇語言”。相信更多朋友看到了,也會與我有一樣的感受。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讀後感 篇六

我打開看這本《如何説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説》書時,當時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白痴,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點。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卻不知道給孩子一個好的開端。我知道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一些問題,該怎麼去解決呢?當我看到《如何説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説》後,我才知道自己與孩子的溝通上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好的溝通方式,即使説得再好、再對孩子也不會聽。書中所列關於親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對方法和方式,幾乎就是我的翻版,虧我還是幼兒園老師呢,真是慚愧啊!如何才能與孩子有一個好的溝通呢?如何説孩子才能聽?

我們要學會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當他覺得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時,那麼在親子談話中就不會有爭吵和責罵,他就會講出許多事情,使你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感覺被否定,他就會覺得你不理解他,他就對你沒什麼好説的,同時他也會懷疑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孩子對大人的責罵、命令、説教、警告、比較等等都是很反感的。出了事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補救,而不是一個勁的埋怨,那樣於事無補,還惹得孩子煩。什麼事情做錯了就説什麼事情,不要把往事全部拿出來説。鼓勵孩子要獨立自主,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那樣他永遠長不大。平時孩子要多稱讚他,當他聽到這些稱讚,才會更有信心向前邁,同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書中有所列的方法和技巧,我覺得非常實用,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用。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看法,如果是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優點就會越找越多,如果不欣賞用指責、抱怨、比較來看他,那他的缺點就越挖越多。最艱難的是家長的改變,習以為常的語言和心態會讓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故態復萌,用最傷害的語言對孩子發泄自己的怨氣和不滿。

如何説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篇七

昨天收到了《如何説孩子才肯學》。扔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幾乎是一目十行地讀完整本書,因為我太想知道,我和女兒之間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從何説起呢?先拋開我和女兒的是是非非,説説這本書。它是《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的延續,一本難得的好書。很多種原因可以令一本書成為好書,文字優美、立論新穎、哲理深刻……而它則是因為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書中提到許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養孩子自律、激發孩子創造力等等。但是令我最有感觸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我突然意識到,接納孩子的情緒是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開始。書中講到“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好。如何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情緒?接納他們的情緒!”一邊讀書,我一邊在想,是否接納過女兒的情緒。有,但大多數是在無意中做出的,或者説是一種本能的驅使。更多的時候,我將女兒的情緒忽視掉或是否定掉了。

前幾天,看到一篇媽媽寫的博文,説如何培養孩子堅強與勇敢。文中提到,孩子摔倒了,媽媽走上前對孩子説,不要哭,要勇敢。“摔倒了,不要哭”這是一句很老套的話。小的時候,每次摔跤,我媽就説,不許哭,摔倒了,爬起來就是了,哭有什麼用。每次我都怯生生地看着她,強忍住哭,卻在心裏想,摔倒了,一定不許哭,對小孩子是一件多麼強人所難和殘忍的事呀。等到我長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摔倒之後號啕大哭。所以當我做了媽媽,女兒摔跤,我很少對女兒説不許哭。並且我不覺得摔倒了,哭幾聲就是不勇敢,就是不堅強,勇敢和堅強也不是靠摔倒了不哭培養出來的。人摔倒了,或輕或重都會感到疼痛,感到疼痛就要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或齜牙咧嘴,或喊叫,甚至是哭,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發泄,媽媽卻全然忽視掉,自然就更談不上接納了。

因為要期會考試,作業一下子多起來。前天和昨天,快十點鐘,女兒才將全部作業寫完。女兒苦着臉説,唉,又不能練琴了。我不假思索地説,沒關係,考完試再練。女兒説,説得輕巧,你知道《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有多難嗎?兩三天哪能練好呀。我説,你總不能現在再去練琴吧,都十點多了,快睡覺吧,要不明天上課又沒精神了。女兒滿臉不悦地瞪我一眼走開了。我自覺沒説錯話,女兒怎麼就和我戧起來了呢。仔細想想,我明白了,我的話令女兒反感,因為我完全忽視了她的想法和感受。女兒需要的不是我講道理擺事實,因為道理和事實她都懂,她只是告訴我,因為沒有練琴,所以她很煩躁。我呢,只要告訴她,我瞭解她的心情,我知道新曲子對她很有吸引力,她很想練習。可惜我沒有。

雖然我十二分的不想拿自己當反例,但是説別人也不合適,再説也沒誰可讓我拿來説的,還是反省自我吧。一直以來,我很納悶,明明是好話,是激勵女兒的話,為什麼女兒聽過之後,反而會產生厭學和逆反情緒呢。比如女兒説,今天作業真多。我説,不算多,抓緊時間寫就行。女兒立刻變得煩躁起來,並反駁,再抓緊時間,作業多還是多。再比如女兒説,老師教的新曲子很難。我説,不難,多練幾遍就行。女兒撇撇嘴説,只會紙上談兵。再再比如女兒説,這本書很無聊。我説,不會,我看過,挺有趣的。女兒説,那是你的想法,你又不是我。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很多事情,沒有對錯之分,就算有對錯,也要允許別人的想法存在,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我是懂得的。可是我為什麼要否定女兒的想法和感受呢?我擔心女兒因作業多而厭煩從而不想寫;我擔心女兒因曲子難而畏難從而不想練;我擔心女兒因書的內容比較枯燥而只讀故事書,從而不讀知識性的書。結果適得其反。

既然只有接受孩子的情緒才能帶給孩子好的情緒,就讓我試試看。昨天晚上,女兒一臉愠怒地進門。我問,怎麼啦?挨詞兒了?女兒搖搖頭説,數學作業得的是“A—”,只因為錯了一道計算!我沒有像往常那樣張口説,那怪誰,誰讓你粗心呢。而是改口説,這下完蛋了,不能得到水彩筆了。(解釋一下,前段時間,我和女兒商定實行作業獎勵制度。獎勵政策是這樣的,語文和英語作業不出現“B”,數學有三次是“A+”,也就是全對,女兒將得到獎勵。女兒一直做得很好,並且在這周自己提出,數學要四次是“A+”才可以得到獎勵,獎品就是水彩筆。)女兒聽到我的話,剛才的沮喪一掃而空,立刻撲到我的身上,説,就是呀,氣死我了,我只要再細心一點點就好。我説,是呀,如果老師再粗心一點點就好了。女兒笑着説,唉,沒可能的,只有這周再努力吧。嘞得,人家自己全明白,那咱自然也就啥也不用説啦。這事要是擱在往常,我倆非得打起來不可。不信?聽我解釋呀,女兒知道粗心是錯的,並且正在努力改正,得不到獎品,對她來講已經是最好的懲罰和告誡。如果我繼續嘮叨,只有令她厭煩,並且讓她覺得之前的努力是白費的,因為媽媽全沒看在眼裏。你説,她能老老實實聽你教訓,而不反擊嗎?!接納她因為最後的疏忽讓到手的“鴨子”飛了而產生的懊惱情緒,對她來講,不僅是安慰,也是媽媽對她之前努力的肯定。

小試牛刀,戰績不錯,但是能堅持多久,我對自己沒嘛信心。説實話,時時刻刻都能和顏悦色地接納女兒的情緒,真的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