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2W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多篇)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一

看完這部小説《悲傷逆流成河》,心情激盪,在這裏把全書的感受和大家説一下,結束我對此書的依戀。.。.

實話説,看完書了沒什麼感覺。語言很華麗,內容很空洞。覺得有些誇張。不像小四的其他的書。那麼容易就觸動心中的痛。反正不是太喜歡,

甚至有些失望。.。.但是郭敬明以一個單純、率真在初世男孩子,竟然一下子觸摸到了藝術和美學的純粹和永恆這是那些已經成熟甚至圓滑的知名作家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兄弟我為你感動!

文章的過程就是作者很想把人物全都揪出來,依次為易遙的無助,齊銘的懦弱,唐小米的嫉妒,顧森西的憧莽,顧森湘的敏感,表露無遺。

易遙的墮胎,是文章的主線,也是全部悲傷的主導者。易遙的堅強是我很欣賞也很喜歡的,(她媽媽也很作孽)但是小説裏的其他人真是。.。.不大欣賞。

齊銘雖説是易遙的“青梅竹馬”,對她有複雜的感情,但卻缺少了一定的信任,和顧森湘在一起雖説無可厚非,但是為什麼同時又對易遙那麼好呢?是優等生那智商一定不低,為什麼就相信那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就是兇手呢?還有,他總是哭和最後自殺的結果都讓我覺得。.。莫名其妙。

對顧森西沒什麼感覺,他既沒作甚麼對的事也沒犯什麼錯,只是在情節需要的時候出來一下而已。

顧森湘她是女生,也需要別人的保護。那個人是顧森西而不是齊銘。她愛的是她的弟弟顧森西,不是別人。齊銘只是她的依靠,因為森西永遠都不會是她的。當她看見齊銘在她跟前哭的時候,她覺得,為什麼,他在我面前哭,主角是易遙。易遙比她自己重要吧。在易遙送醫院的過程中,她都表現的很冷漠。後來,在每個人都懷疑孩子是齊銘的時候,她別過了臉。齊銘在懊惱的時候……顧森湘説:我不是才是你的公主嗎?

嗨,情節不如人願呀,她自殺了。.。.世界很骯髒。.。不是骯髒,是絕望喲。.。.

易遙和齊銘,她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她,互相的不信任。很可悲。結局是這樣的:顧森湘自殺而顧森西和齊銘誤會是易遙殺的。易遙被冤枉加上流產被學校在大會上通報批評,還有林鳳華的死去,在齊銘面前跳樓自殺。

朋友們在看嗎?如果你想看希望你不要悲傷逆流成河。畢竟是小説沒有必要。.。.。

郭敬明以一個單純、率真在初世男孩子,竟然一下子觸摸到了藝術和美學的純粹和永恆這是那些已經成熟甚至圓滑的知名作家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兄弟我只為你感動!

當我合上這本我已經妄加評論為成功的書後,我笑了,笑的很瀟灑,笑的卻又很無奈。又是古龍式的結局,這算是我對這本書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吧,無論從劇情,從人物心理上,老郭都做到了無懈可擊,但是隻有結局,我不喜歡,很不喜歡,我不會象所有人一樣,去想知道唐小米或者其他誰誰誰的結局是怎麼樣的,會不會為自己的行動而付出代價,我只想知道,齊銘的內心深處究竟藏着什麼樣的痛苦,他和易遙最後的對白時心中究竟是揪心的痛,還是撕心的痛……到底他是從一開始就一直對易遙有猜忌,還是每次靜下心來就為自己的這種莫名其妙的猜疑而狠狠的給自己一耳光呢?他會不會和我一樣,為失去了而感到撕心裂肺,對於易遙的離去,到底會是心痛,還是會痛心…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二

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不再走唯美路線,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郭敬明説,這是自己的轉型之作,在寫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就連白燁讀過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評論到:“一是沒有想到他那種清新引人的文字,不僅沒有絲毫的減退成色,而且含帶了不少散文的韻致和詩的氣度"使得作品的文學品味更為濃郁。二是沒有想到作品裏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無告,在直面學生生態現狀的淋漓敍事中,一種叫做責任感的東西撲面而來,從這部小説新作裏,可以讀到郭敬明為學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態,也可以讀到他對於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諸種不諧之音的捕捉,揭示與批判這使得整部作品散發出了一種濃重的“審父”或“審母”意識。我覺得這應該是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與經典的故事敍述慣例不同,在《悲》中,郭敬明經常使用短促的句子和分行結構來暗喻情緒的變化。如果我們回溯一下《悲》的開端,就會發現,作者試圖以一種充滿暗喻色彩的氛圍來表達某種曖昧不明的情緒:“弄堂裏瀰漫起來的晨霧,被漸漸亮起來的燈光照射出一團一團黃暈來。”故事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霧氣中走出來。在整部作品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粗看很容易被認為是筆調的“明媚的哀傷”,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以“景”託“事”,以“事”喻“情”的手法,藉助大量情緒化的“景觀”氛圍供托出“悲傷”的事來,但結局並《悲傷逆流成河》《悲傷逆流成河》不是以讀者對“悲傷”事件的接受為目的,而是藉助這一悲傷氛圍傾訴某種情緒為旨歸。

意識經驗與身體經驗,顯示出在場的審美趣味表達方式。情緒像霧一樣,很難凝固化,更無法抽象為條規秩序,以來無影、去無蹤的情緒作為文本描述對象。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本文關注“情緒”話題’以“情緒”研究關注意識經驗與身體體驗,認為這是從《悲》中看到審美新意的突破口,是有理由的。首先,在《悲》中確實出現了大量的情緒描寫;其次,情緒描寫本身和情感有關,在美學的根源上,它與感性有着更親和的關係,值得探討;再次,情緒並非無可把握,在文本中,我們會看到,《悲》中所書寫的情緒與意識和身體密切關聯,情緒既涉及到意識的體驗變化,也涉及到身體的體驗變化,這些變化都是情緒的表達形式。所以,追索《悲》中的意識體驗和身體體驗,則能揭示《悲》所展示出來並以“情緒”書寫衍生的審美趣味:在場的感性表達。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三

在悲傷逆流成河中泡了一個晚上。下面,濕漉漉的。哭了都不知道。

(易遙)

易遙真的很不容易。易遙的媽媽是個妓—女,他的爸爸又離她們而去。易遙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沒有愛的世界裏。可以説,是她一個人支撐着自己弱小的身軀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十幾年。她的家境讓她變成了一個清高,孤傲,性格怪異的人。

在學校做廣播體操時,她還開玩笑的説,如果教導主任知道了她肚子裏還有一個孩子的話,不氣暈才怪。很難想象。在一個不應該懷孕的女生肚子裏懷了一個小孩時,還可以開玩笑,還可以笑的出來。或許,是多年生活的積累讓她變得成熟,變得把一切都看淡了吧!

我同情易遙,卻又對易遙有着那麼有着那麼一點點的恨。湘可以説是一個無辜的女孩,她不管從肉體和靈魂來説,她都是純潔的。易遙為什麼要把那條來路不明的信息發給湘。湘是温室裏的花朵,一點點的打擊她都經受不住,不知道湘去了那裏遭受了什麼樣的刑罰。

(齊銘)

因為有齊銘,易遙的黑暗有人可以分擔;因為有齊銘,她的悲傷不會一直纏繞着她;因為有齊銘,她才有了30%的快樂。

齊銘會情願把自己早上的牛奶給她喝;會情願為了她每天幫她抄筆記然後送到她家;會情願為了她曠課一上午送她去醫院;會情願為了她打人;會一直在遙遠的地方看着她,一直都在;會為了她對自己的母親説“你就當她是你兒媳婦好了”;會在乎那些關於她的流言;甚至會為了她去偷錢。

就是這樣的男孩子。

就是這樣的齊銘。

就是這樣為了易遙變得義無反顧的齊銘。

我愛齊銘,因為他給了易遙快樂,從小,他就在陪着易遙,直到長大。

我恨齊銘,因為在關鍵時刻,作為易遙的朋友,卻不相信她,不給她關心,卻潑她的冷水。在易遙打胎後,可以説,易遙又對生活有了一點希望。這時候,湘自殺了。齊銘又不相信她了。“你去死你去死你去死

你去死……”一遍又一遍,深深地印在了易遙的腦海裏。易遙自殺了。易遙的死可以説與齊銘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顧森湘顧森西)

顧家姐弟可以説是文中最倒黴的人。一個人無緣無故失去了生命,一個人莫名其妙失去了姐姐。我很同情他們。可能,湘有着那麼點做作,,但她的確是無辜的,一個好好的生命就這麼溜走了。

在易遙似乎有一點喜歡西的時候,易遙死了。永遠離開了。

(唐小米)

每個人都有着悲傷的一面。唐小米本身沒有錯,難道她喜歡齊銘也錯了嗎?沒有。而是她的喜歡方式錯了。她要為她所做出的極端的事情付出代價。齊銘沒有喜歡她,我相信,到易遙死,湘死了,齊銘也不會喜歡上唐小米。這就是她要付出的代價。

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錯了,但卻每一個人都有錯。齊銘與易遙之間~~~~是從小到大的關係,還是愛?

我不知道。但至少,他們有一段很美好很美好的回憶,是一般人不能擁有的回憶。

朦朧的愛情,混亂的愛情。悲傷,正逆流成河。

你曾經有夢見這樣無邊無際的月光下的水域麼?無聲起伏的黑色的巨浪,在地平線上爆發出沉默的力量。就這樣,從僅僅打濕腳底,到蓋住腳背,漫過小腿,一步一步地,走向寒冷寂靜的深淵。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四

前一段時間,姐姐向我推薦了小四的新書《悲傷逆流成河》。姐姐説這本書很傷感,內容悲傷到了令人絕望了的地步。我就買了一本回來翻翻,果然文章字裏行間都隱隱流露出一種無法形容的悲傷。看過的朋友都為易遙的堅強而感動,可是讓我流淚的不是文末易遙,顧森湘,齊銘的死亡,而是易遙的媽媽林華鳳對易遙的從未説出口的愛。

在易遙12歲的時候,她的爸爸狠心的拋棄了易遙和林華鳳,娶了另一個女人,林華鳳為了維持生計,為了給易遙上學,不得不去做妓的女,還不能對易遙説出真相,只能説易遙的爸爸給付易遙的學費。無休無止的壓抑使林華鳳變得暴躁,常常對易遙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儼然就是一個潑婦。易遙也無法忍受林華鳳的職業,脾氣,可畢竟是媽媽,易遙很恨她,有時卻很愛她。

正當易遙對心愛的男孩手機上自己的名字是易遙,而不是遙遙而難過時,林華鳳死了。這個讓易遙很恨也很愛的女人在給易遙拿櫃子頂端的學費時摔死了,易遙看到裝着錢的信封上寫着“遙遙的學費”。易遙從未想到自己在一個離自己最近的人的心中早就是“遙遙”了。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哭了,林華鳳一直很愛很愛易遙,只是從未表達。是的,真正的愛也許不是甜言蜜語,拳打腳踢,惡語相向也未必就不是愛。想到前些日子和媽媽鬧矛盾,媽媽除了罵我,基本上不和我講話。那段時間我甚至懷疑媽媽是否愛我,一天媽媽打電話回來我賭氣沒有接。過了一會媽媽就回來了,此後,媽媽對我好了很多,我們之間的冷戰也結束了。後來我才知道媽媽見電話沒人接以為我離家出走,放下電話就哭了。在後來我就從未和媽媽吵過架,因為我知道不能傷害愛我的人。

母愛有時並不表現在外,也許當你真正發現時已經離你而去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媽媽的愛。別讓媽媽受傷。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五

生命被書寫成潦草和工整兩個版本,再被時間沖刷得褪去顏色。難以辨認。 日記

兩家只隔着一面牆,卻生活在兩個世界裏,每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面孔,卻又抑制不住的傷悲。

她,易遙。她的一生都在痛楚中度過,命運就像一條黑色的長鞭,一下下的在她的痛楚中打下去,她的痛楚似乎已不可抹滅,成了悲傷。18歲的她,在自殺中結束了生命,這個已承載了她無數無奈、痛楚的世界,因為尊嚴、信念,忽然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的“骯髒”和無法信任。

他,齊銘。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一個老師偏愛,父母疼愛的温室花朵。卻是時時刻刻看到易遙那無法抹去的悲傷。自己的女友顧森湘為自己而死,一無所有的易遙被自己所不信任,當成了兇手,最後自殺死去。一時間,顧森湘、易遙的悲傷化作河流逆流進了他的心底。

這並不是謳歌什麼愛情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一種宿命。

書中的主人公,或許認為死是從悲傷中解脱出來的好辦法。

總有一縷悲傷屬於你,你擁有家財萬貫也好,你是平民也好,都有一種悲傷在自己的心底。

有一種不可抹滅的痛楚叫悲傷。雖然如此,我們或許不該像書中的主人公那樣向命運低頭、向殘酷的現實低頭、向悲傷低頭!

有一種不可磨滅的痛楚叫悲傷,但有一種可以彌補悲傷的方法叫堅強!

悲傷逆流成河名著讀後感 篇六

故事的結尾是,3個年輕的生命對這個世界如此失望。他們累了,選擇了離開。那個上海陰鬱狹小的弄堂裏,寒冷中的燈光慢慢暗下來,暗下來。

一向都覺得郭敬明的小説是囉裏八嗦莫名其妙的呻吟,並且抄襲風很重,分不清哪一句才是真正出自他的筆下,於是我在百無聊賴之下看了《悲傷逆流成河》,沒什麼異常的感受,就是心裏會有那種揉進碎玻璃的疼痛感,確實悲傷。

總的來説,24萬字的《悲傷逆流成河》在整個故事的結構和資料上是繁榮的,關懷的領域也是瑣碎而龐大的,日日穿梭的世界裏,有多少時刻我們想要逃避卻一向掙扎着?夜夜漂浮的睡夢裏,有多少東西值得我們用甜蜜的微笑來回復?愛慕,嫉妒,曖昧,早熟,隱忍,偽裝……小四撒下一張糾結的網,包裹起小説裏的每一個人物,讓他們如匕首的綠光般鋭利。

齊銘和易遙其實是同一個人,他們需要對方的温暖。他們都是孤獨的,僅有在一齊的時候才是完整的。而杯具的所在,恰恰是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99.,即使當他們嘗試以一種顯而易見卻又模稜兩可的的曖昧去索取温暖的時候,那片天空轟然開裂,是青春的單薄作祟。

每個人似乎都不可能完全對自我的感情誠實。林華鳳更是那樣極端的存在着,她對易遙的打罵何嘗不是一種逃避呢,她其實也是一個被生活折磨的柔弱者。於是很惆悵,我們都能對自我的感情誠實,能夠挽回多少錯過和傷害。悲哀就是,我們只能看見彼此的微笑和哭泣,而聽不到那破碎在涼風中的歎息聲。

像是砂紙在身體的某個部位揉搓不停,沉澱下的,是他們幾個那些彼此的習慣,而喧囂起來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懷疑和詰問。悲傷的感覺,塵埃一般翻滾在刺眼的白光下,靜謐無聲,匯流成河。這個世界,有多少值得我們守望,又有多少值得我們停留。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七

那條叫做“悲傷”的河流,毫不心疼地從那一羣年輕人兒的身上,踐踏而過。所有曾經的美好或者不好都好像是休眠的音符,永遠定格在了過去。

一個優秀、乖巧又帥氣的男孩,從小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快樂地成長着。

一個沉默、倔強又不幸的女孩,由媽媽一手帶大,但是經常被媽媽打、罵。

一個張揚、叛逆又調皮的男孩,喜歡調皮搗蛋,所以在媽媽眼中,永遠比不上孿生姐姐。

一個乖巧、温柔又漂亮的女孩,很努力,也很優秀,所以一直得到爸爸媽媽的厚愛。

還有,一個嫉妒、仇恨又驕傲的女孩,為了爭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惜傷害別人和自己。

他們,都是一個個生命,都應該是一顆顆飽滿而甜美的果實,但是,他們卻被迫一層一層地剝去果皮、果肉,最後剩下一個個皺而堅硬的果核,被那些飢餓的蟲兒啃噬。

那間屋子裏,總會時不時地傳出吵鬧聲,那是她和媽媽發生了爭執。而每次爭執過後,留給她的都是媽媽的詛咒和毒打。但是,她從不抱怨,痛過、哭過後,接着迎接下一次的詛咒和毒打。

自從她爸爸和媽媽離婚後,她就不曾感覺到父愛的存在。至於母愛,也總是那麼的不明確,似有似無。媽媽總是打她、罵她,讓人感覺像是狠毒的繼母。但是,媽媽也會為了不讓她被退學而苦苦哀求校長,甚至偷偷為她買了保險,難道這不是愛嗎?

在學校裏,也總是被人看不起,甚至被人傳謠言,侮辱清白。.。.。.

所有的這一切,她都可以咬碎,往自己的肚子裏吞。

同住在一個巷子裏的他,作為她的好朋友,總是同情她,幫助她,陪着她,為她的不幸打抱不平,儘管自己的媽媽總是叫他不要跟她在一起。這樣,儘管疼痛,但至少她不會孤單。

但生活總是不沿着規矩的軌跡運轉,總要出點意外,不然就好像變得不真實了。

正是,由於他的關心與幫助,使得另外一個她對她產生嫉妒。她嫉妒,他總是陪她一起吃飯;她嫉妒,他總是跟她一起上下學;她嫉妒,他買禮物送給她;她嫉妒,她生病的時候他會陪她去醫院。.。.。.所以,她變成了雙面木偶,表面上寬容善良,背地裏卻驕傲惡毒。她為了報復,歪曲事實,侮辱她的清白;她為了報復,把她的書包扔進又髒又臭的池塘裏;她為了報復。.。.。

她的處心積慮,並不能擊垮她,因為她並沒有外表那麼的懦弱。反而,讓她多認識了一個朋友,也就是張揚、叛逆又調皮的他。此後,她多了一個朋友的陪伴,應該算是上帝對她的不幸的補償。但是,所有的結局彷彿早已內定了,這些只是暴風雨前的陽光,不管怎麼燦爛,暴風雨都會如期而至。

她懷孕的事情終於被學校得知而被勒令退學了,在媽媽的苦苦哀求下,終於保得住了學籍。但是,不久之後,媽媽卻意外去世了,這個經常打罵她的、與她相依為命的媽媽,以後再也不會詛咒和毒打她了。在媽媽離去的時候,爸爸也始終不出現。從此,她真的變成了無依無靠的獨自一人在生活裏唱獨角戲。.。.。.

這些穿針走線般地縫合進悲傷與疼痛,並一步一步地朝着最深處跳動着的心臟爬去,來勢兇猛,且鋭不可擋。但她始終不被這個“血盆大口”所吞噬,而是一步一步地朝着美好的明天掙扎着,直到再也沒有力氣了,終於停了下來。.。.。.

她,那個乖巧、温柔又漂亮的女孩,因為一條來自她的短信突然自殺身亡了。

這個噩耗,宣判了她的死亡,也預示了她命運的歸宿。

不管是他,還是他,都認為她的離去是她造成的,所以都叫她去自首。倘若真的是她造成的,那麼自首,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是的,不是她,而沒有人相信她。他和他,曾經一直相信她的朋友,都不相信她,她怎麼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呢?那對她來説,或許比起被全世界拋棄還要難受百倍、千倍、萬倍,所以最終,對這個冷冰冰的世界,她既沒有説“對不起”,也沒有説“我恨你”,只是選擇了永遠地沉默了。.。.。.

這就是這一羣年輕人兒的世界。那條叫做“悲傷”的河流,已經洶湧滂湃,使得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關節都跳了閘,太過激烈地衝擊着全身,於是再也沒辦法動彈了。

至於那過去的種種,儘管拼命地美化,想讓人忘記所有的痛苦,只留下美好的、令人瞻仰的記憶,但都似乎與他們,這一羣年輕人兒,再也沒有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