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多篇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一

那條叫做“悲傷”的河流,毫不心疼地從那一羣年輕人兒的身上,踐踏而過。所有曾經的美好或者不好都好像是休眠的音符,永遠定格在了過去。

一個優秀、乖巧又帥氣的男孩,從小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快樂地成長着。

一個沉默、倔強又不幸的女孩,由媽媽一手帶大,但是經常被媽媽打、罵。

一個張揚、叛逆又調皮的男孩,喜歡調皮搗蛋,所以在媽媽眼中,永遠比不上孿生姐姐。

一個乖巧、温柔又漂亮的女孩,很努力,也很優秀,所以一直得到爸爸媽媽的厚愛。

還有,一個嫉妒、仇恨又驕傲的女孩,為了爭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惜傷害別人和自己。

他們,都是一個個生命,都應該是一顆顆飽滿而甜美的果實,但是,他們卻被迫一層一層地剝去果皮、果肉,最後剩下一個個皺而堅硬的果核,被那些飢餓的蟲兒啃噬。

那間屋子裏,總會時不時地傳出吵鬧聲,那是她和媽媽發生了爭執。而每次爭執過後,留給她的都是媽媽的詛咒和毒打。但是,她從不抱怨,痛過、哭過後,接着迎接下一次的詛咒和毒打。

自從她爸爸和媽媽離婚後,她就不曾感覺到父愛的存在。至於母愛,也總是那麼的不明確,似有似無。媽媽總是打她、罵她,讓人感覺像是狠毒的繼母。但是,媽媽也會為了不讓她被退學而苦苦哀求校長,甚至偷偷為她買了保險,難道這不是愛嗎?

在學校裏,也總是被人看不起,甚至被人傳謠言,侮辱清白。.。.。.

所有的這一切,她都可以咬碎,往自己的肚子裏吞。

同住在一個巷子裏的他,作為她的好朋友,總是同情她,幫助她,陪着她,為她的不幸打抱不平,儘管自己的媽媽總是叫他不要跟她在一起。這樣,儘管疼痛,但至少她不會孤單。

但生活總是不沿着規矩的軌跡運轉,總要出點意外,不然就好像變得不真實了。

正是,由於他的關心與幫助,使得另外一個她對她產生嫉妒。她嫉妒,他總是陪她一起吃飯;她嫉妒,他總是跟她一起上下學;她嫉妒,他買禮物送給她;她嫉妒,她生病的時候他會陪她去醫院。.。.。.所以,她變成了雙面木偶,表面上寬容善良,背地裏卻驕傲惡毒。她為了報復,歪曲事實,侮辱她的清白;她為了報復,把她的書包扔進又髒又臭的池塘裏;她為了報復。.。.。

她的處心積慮,並不能擊垮她,因為她並沒有外表那麼的懦弱。反而,讓她多認識了一個朋友,也就是張揚、叛逆又調皮的他。此後,她多了一個朋友的陪伴,應該算是上帝對她的不幸的補償。但是,所有的結局彷彿早已內定了,這些只是暴風雨前的陽光,不管怎麼燦爛,暴風雨都會如期而至。

她懷孕的事情終於被學校得知而被勒令退學了,在媽媽的苦苦哀求下,終於保得住了學籍。但是,不久之後,媽媽卻意外去世了,這個經常打罵她的、與她相依為命的媽媽,以後再也不會詛咒和毒打她了。在媽媽離去的時候,爸爸也始終不出現。從此,她真的變成了無依無靠的獨自一人在生活裏唱獨角戲。.。.。.

這些穿針走線般地縫合進悲傷與疼痛,並一步一步地朝着最深處跳動着的心臟爬去,來勢兇猛,且鋭不可擋。但她始終不被這個“血盆大口”所吞噬,而是一步一步地朝着美好的明天掙扎着,直到再也沒有力氣了,終於停了下來。.。.。.

她,那個乖巧、温柔又漂亮的女孩,因為一條來自她的短信突然自殺身亡了。

這個噩耗,宣判了她的死亡,也預示了她命運的歸宿。

不管是他,還是他,都認為她的離去是她造成的,所以都叫她去自首。倘若真的是她造成的,那麼自首,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是的,不是她,而沒有人相信她。他和他,曾經一直相信她的朋友,都不相信她,她怎麼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呢?那對她來説,或許比起被全世界拋棄還要難受百倍、千倍、萬倍,所以最終,對這個冷冰冰的世界,她既沒有説“對不起”,也沒有説“我恨你”,只是選擇了永遠地沉默了。.。.。.

這就是這一羣年輕人兒的世界。那條叫做“悲傷”的河流,已經洶湧滂湃,使得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關節都跳了閘,太過激烈地衝擊着全身,於是再也沒辦法動彈了。

至於那過去的種種,儘管拼命地美化,想讓人忘記所有的痛苦,只留下美好的、令人瞻仰的記憶,但都似乎與他們,這一羣年輕人兒,再也沒有關係了。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二

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不再走唯美路線,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郭敬明説,這是自己的轉型之作,在寫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就連白燁讀過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評論到:“一是沒有想到他那種清新引人的文字,不僅沒有絲毫的減退成色,而且含帶了不少散文的韻致和詩的氣度"使得作品的文學品味更為濃郁。二是沒有想到作品裏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無告,在直面學生生態現狀的淋漓敍事中,一種叫做責任感的東西撲面而來,從這部小説新作裏,可以讀到郭敬明為學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態,也可以讀到他對於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諸種不諧之音的捕捉,揭示與批判這使得整部作品散發出了一種濃重的“審父”或“審母”意識。我覺得這應該是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與經典的故事敍述慣例不同,在《悲》中,郭敬明經常使用短促的句子和分行結構來暗喻情緒的變化。如果我們回溯一下《悲》的開端,就會發現,作者試圖以一種充滿暗喻色彩的氛圍來表達某種曖昧不明的情緒:“弄堂裏瀰漫起來的晨霧,被漸漸亮起來的燈光照射出一團一團黃暈來。”故事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霧氣中走出來。在整部作品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粗看很容易被認為是筆調的“明媚的哀傷”,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以“景”託“事”,以“事”喻“情”的手法,藉助大量情緒化的“景觀”氛圍供托出“悲傷”的事來,但結局並《悲傷逆流成河》《悲傷逆流成河》不是以讀者對“悲傷”事件的接受為目的,而是藉助這一悲傷氛圍傾訴某種情緒為旨歸。

意識經驗與身體經驗,顯示出在場的審美趣味表達方式。情緒像霧一樣,很難凝固化,更無法抽象為條規秩序,以來無影、去無蹤的情緒作為文本描述對象。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本文關注“情緒”話題’以“情緒”研究關注意識經驗與身體體驗,認為這是從《悲》中看到審美新意的突破口,是有理由的。首先,在《悲》中確實出現了大量的情緒描寫;其次,情緒描寫本身和情感有關,在美學的根源上,它與感性有着更親和的關係,值得探討;再次,情緒並非無可把握,在文本中,我們會看到,《悲》中所書寫的情緒與意識和身體密切關聯,情緒既涉及到意識的體驗變化,也涉及到身體的體驗變化,這些變化都是情緒的表達形式。所以,追索《悲》中的意識體驗和身體體驗,則能揭示《悲》所展示出來並以“情緒”書寫衍生的審美趣味:在場的感性表達。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三

近期,《少年派》《小歡喜》這類反應高三生活的電視劇在各大衞視熱播,受到廣大學生及家長的追捧,可見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追劇時,突然想到我最早讀過的這類題材的作品——《悲傷逆流成河》,就又翻找出來重新回味一遍,感慨良多。

感慨一:原生家庭在孩子成長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主人公易遙,17歲,卻不幸的成長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媽媽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做着被人瞧不起的工作,易遙耳濡目染,小小年紀卻會面不紅心不跳的講出很多污穢、骯髒的話語,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更是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作者塑造的這個形象,在絕大數成人眼裏是個地地道道的壞小孩,但當你走進小説,用心感受易遙的世界,你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一層防禦的盔甲。

作為一名教師,每年總會遇到那麼幾個“硌牙的壞小孩”,而這些孩子的身後非常相似的揹着一個不能承擔責任的家庭。當我試圖走近他們時,他們就像一隻只受到驚嚇的小刺蝟,用“玩世不恭的刺”包裹住自己“傷痕累累的心”,希望能堅守住自己最後的尊嚴。

偽裝的時間越長,脱下偽裝時就會越痛,而這種傷痛註定只能用時間治療。給這些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足夠的時間,相信他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陽光。

感慨二:信任在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

易遙的悲劇源於別人的不理解和對她殘酷無情的摧毀,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顧森西和齊銘的冷漠和不信任。

讀到這個結局,我就在想,如果易遙有一個值得信任的朋友願意聽她訴説,是不是就不會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如果周圍有一束信任的目光或一個鼓勵的微笑,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種悲劇;如果有一位懂得交流的家長或者洞悉一切的老師,是不是能夠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如果……

幸好這是小説,一切的如果還都來得及。

感慨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

從事教育行業,天天與孩子打交道,我們卻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想法。

就拿最常見的不交作業現象來説,當老師問原因時,幾乎沒有孩子會説我沒寫,原因是……,而最常見的回答是“落家裏了”。因為在學生看來,不寫作業在老師眼裏是罪不可赦的,是沒有原因可以被諒解的,他寧願選擇撒謊以逃避懲罰,也不願意跟老師真誠的交流,換言之就是教師的威嚴在逼迫着孩子們撒謊。還記得我第一次跟他們説“沒關係,今天補上”時,他們眼中泛出的是驚訝的光。

試着跟孩子説:相信你,今天能完成;相信你,這不是你的錯;相信你,你能做到;相信你……被信任的孩子一定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小説是一部徹底的悲劇,悲傷逆流都已成河,如果不加控制的任其奔流,淹沒的可能不只是小説中的這些。

悲傷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家庭的爭吵、社會的`摧殘、同學的冷漠、老師的忽略。小説中並沒有用過多的筆墨描寫老師在主人公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作為教育者,承擔着教書的責任,更承擔着育人的使命。當我含着眼淚讀完這本書時,頓時感覺到教師這份工作所承載的生命的重量,自己的工作再用心一點、再細緻一點,可能會挽救一個迷茫的生命。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四

生命被書寫成潦草和工整兩個版本,再被時間沖刷得褪去顏色。難以辨認。 日記

兩家只隔着一面牆,卻生活在兩個世界裏,每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面孔,卻又抑制不住的傷悲。

她,易遙。她的一生都在痛楚中度過,命運就像一條黑色的長鞭,一下下的在她的痛楚中打下去,她的痛楚似乎已不可抹滅,成了悲傷。18歲的她,在自殺中結束了生命,這個已承載了她無數無奈、痛楚的世界,因為尊嚴、信念,忽然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的“骯髒”和無法信任。

他,齊銘。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一個老師偏愛,父母疼愛的温室花朵。卻是時時刻刻看到易遙那無法抹去的悲傷。自己的女友顧森湘為自己而死,一無所有的易遙被自己所不信任,當成了兇手,最後自殺死去。一時間,顧森湘、易遙的悲傷化作河流逆流進了他的心底。

這並不是謳歌什麼愛情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一種宿命。

書中的主人公,或許認為死是從悲傷中解脱出來的好辦法。

總有一縷悲傷屬於你,你擁有家財萬貫也好,你是平民也好,都有一種悲傷在自己的心底。

有一種不可抹滅的痛楚叫悲傷。雖然如此,我們或許不該像書中的主人公那樣向命運低頭、向殘酷的現實低頭、向悲傷低頭!

有一種不可磨滅的痛楚叫悲傷,但有一種可以彌補悲傷的方法叫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