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勸學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3W

讀勸學有感(精品多篇)

讀勸學有感 篇一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説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讀勸學有感 篇二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便只帶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你的啼哭。除此外,我們每個人便都是一樣的了。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無法去評論這幾千年前的聖賢孰是孰非,可是我們瞭解自己內心的想法,我認為可能我的心裏更偏向於“人本惡”的,至少這樣我可以告訴自己社會沒有那麼不堪。人性本惡,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這正是學習的原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既然各種客觀條件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為我們敞開了大門,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在我們迷茫時,《去哪學》給了我們答案,首先是心態,從心中真正瞭解學習的意義,接受學習,享受學習,這不是負擔,而是提高自己,改變“性本惡”的工具,專心學習。

其次是積累,世上無一座山不是土石堆積成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均是鑄就台階的原料。一本一本書讀下去,便“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再者是堅持,無堅持便更無積累。世上先賢均將堅持看作是極重要的。若紅軍沒有堅持,那麼如今這政治局面將會如何?若八年抗日沒有堅持,那麼如今這泱泱中國豈非淪為小小日本的蠶食之物。堅持邊能成功,是再簡單而又再難不過的了。

勸學,勸學,勸而知學,別讓自己一直“惡”下去。

讀勸學有感 篇三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並非必然,而是因為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後,持之以恆,歷時十三年終於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鉅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説,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台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恆地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捨、永不言棄,我們才有機會品嚐勝利的甜美與酣暢!

讀勸學有感 篇四

生下來就是天才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後天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後天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神童變成普通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人還不如嗎?

人們常説:“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所以説: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

而《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講的是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也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我認識到只要肯學,擠出時間去學習,就會學有所成。當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呂蒙説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呂蒙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忙是肯定的。可貴的是他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説,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穫。不久後,魯肅經過尋陽,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論議,大為驚訝,發現呂蒙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了,真是士別三日,當人刮目相看。

從此我想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我明白了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

從這兩則文言文裏我得到了一些啟示:我們要後天努力學習,多讀書,珍惜學習的機會,通過學習和閲讀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豐富多彩。

讀勸學有感 篇五

《勸學》是荀子流傳最廣的著作之一,現在更是選段被編入教材之中讓廣大中學生閲讀體會。其中飽含着荀子對於學習這件事的重視和希望後人不要忘記學習的敦敦教誨。這篇文章開門見山,直接就是提出了主題,勸告後人學習不可以停止,必須要“活到老學到老”,之後又用了大量的例子從學習的意義、用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大量的比喻、舉例是本文的主要特點,更好的突出了主旨,闡明瞭要義。文章的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儒家文化中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荀子借君子之口説出這個看法,表示了他對於這個問題的重視。

荀子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呢?首先從思想上荀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所以要依靠後天的學習來改變這個本性,來解決這一問題,再來接下去荀子又舉了不少的例子來説明學習對於改變人的素質、文化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還提出了學習的方法認為學習不能埋頭苦學需要藉助外物、向現實學習,所以荀子會説“善假於物也”。這些都是荀子基於實際、基於自身的經驗提出來的。

接下來荀子又講到學習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就是堅持,針對很多人學習都是三分鐘熱度的狀況提出了必須要鍥而不捨才能有所成就,也切合了學習不可以停止的主題。還提到了學習時的心態,切忌心浮氣躁,必須腳踏實地,專心致志。

全文從學習的態度、學習能帶來的幫助、學習的重要程度等多個角度論證了“學不可以已”這個論點,全篇少有直接説理,多用比喻等方式來闡述論點,使得全文更加形象生動。

讀勸學有感 篇六

《勸學》主要是通過對先人的治學辦事理念的總結,詮釋,在我們能看懂的同時,起到一個修身養性,增強智慧的作用,以使我們在遇到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解決,而不至於手忙腳亂。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領會到平時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有待改進的地方也太多。雖然我們也學過有關勸學的文章,但是經典就自有它作為經典的道理,每看一次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

其中《勸學》當中的不少警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説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句話説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於運用工具,也説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該善於動腦,運用機巧。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不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言簡意賅,字字珠璣的説明了一個道理:為什麼許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學的東西不夠,下的功夫也不夠,這就是鍥而舍之啊!而有的人為什麼能夠出類拔萃?恰恰是因為他們鍥而不捨!

讀完《勸學》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書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精神需求,這正如“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一句所言。您是否孤獨過,抑或彷徨過,那麼書也不失為您開的一劑良藥,當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看看書時,那時您就會領悟到讀書的真正含義。有位哲人説過:“你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鏡子的錯呀!”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亮了我們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古人云:“開卷有益”,您讀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

愛書吧!讓書香充盈我們的心田。

讀勸學有感 篇七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嚴格要求,足夠優秀,才有資格給別人提意見。

我曾學過一篇文章——《孫權勸學》,讓我受益匪淺。《孫權勸學》出自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鑑》。在老師的引導和我個人的思考下,我發現這篇文章中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孫權勸學》中,孫權作為呂蒙的頂頭上司,勸説呂蒙多讀讀書,使得呂蒙從一介武夫,成為了一個能文能武的大將軍,個人修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只是呂蒙自身的學習能力強,又能虛心地聽取別人意見的結果。但我卻認為,勸説呂蒙的人是關鍵,勸學的是孫權。可以試想,若當初孫權不拿自己的親身經歷擺在呂蒙面前,呂蒙怎麼可能輕易地改變?促使呂蒙改變的,正是孫權勤奮好學的榜樣。因為孫權有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成功的履歷,才能夠成功勸説呂蒙。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就拿我個人來説吧,在班級,我是團支書,若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又怎麼能讓同學們心服口服?在家裏,我是弟弟的好姐姐,若我不會照顧別人,不夠優秀,我又怎麼成為弟弟的榜樣?在社會,我們是青少年的一分子,若我們不努力上進,又怎麼讓大家不看低我們青少年?

我認為,不管在哪裏,不管作為什麼人,我們都應該像孫權一樣,在教導別人之前,先做好自己。

《孫權勸學》讓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先律己,後才能誨人。

讀勸學有感 篇八

孫權特別喜歡讀書,因為他認為書是知識的源泉,書能使人進步,書能使人聰明,所以不管他多忙,他都會抽出時間讀書。即使他白天太忙,看不完書,他也會在睡覺前讀完所有他想讀的書。在孫權看來,讀書是一種樂趣和享受。

呂蒙是孫權最喜歡的將軍。他能帶兵作戰,在戰場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吳國著名的將軍。但他不喜歡讀書。在他看來,一個將軍只需要能夠領導軍隊,靈活運用戰術,就能在戰場上取勝。在生活中,他不拘小節,粗魯無禮,這使得許多大臣對他有意見。孫權決定説服他多讀書以提高自己。

這一天,孫權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對嚴猛説:“你現在處於重要的地位,沒有進一步的學習是不行的。多讀書,提高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現在的工作。”呂蒙聽了這話,尷尬地説:“我軍營裏每天都有這麼多東西。我在哪能有時間讀書?再説,我是將軍。只要我能帶領士兵打勝仗,我在哪裏能讀書呢?”孫權很生氣,嚴厲地説:“我不希望你為了成為一個有學問的學者而努力學習經典和歷史書籍,但你也需要每天花些時間,最好是瀏覽書籍,學習一些歷史典故。我經常看書,從中我學到了治國之道、為王之道、與諸侯大臣相處之道,我從中受益匪淺。你説你很忙,但你能和我一起忙嗎?

呂蒙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開始學習。一開始,他總是看不見。他總是想出去看看士兵們是如何訓練的。妻子看到後,急忙把他帶回書房,給他一柱禪香和他一起念。漸漸地,他被書中的典故所吸引,被戰爭書的藝術所吸引。慢慢地,他可以靜下來看書了。他一從軍營回來,就走進書房,興致勃勃地開始讀書。連來訪者都在書房裏。他吃飯時應該拿本書。後來,當他在法庭上談論公務時,他能引經據典,講真話,得到人們的認可,讓人們仰慕他。

通過孫權對文言文的勸説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要不斷學習,廣泛閲讀,拓寬視野,提高素質,適應發展中的社會。雖然我們的學習時間緊迫,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但正如魯迅所説:“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會有的。”。我們可以犧牲玩的時間來讀書;我們可以少睡一會兒,用這段時間來讀書;我們可以少看電視,用這段時間來讀書

讀勸學有感 篇九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膾炙人口的《勸學》就出自荀子之手。

勸學從題目上就已經告訴我們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重在“勸”,着眼於“學”。文章開篇提出了“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①荀子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自己學習上的觀點: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它既是全文的一個總起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這也可以和荀子的人性思想結合起來,荀子主張性惡論,提出要化性去偽,化性去偽的過程重在學習,所以更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也常説:學到老,活到老。知識是無止境的的,我們的學習也是無止境的。因此,我認為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驕傲自滿,認為自己學得很好很多了,不需要學習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就如莊子的《秋水》②中的河伯一樣:問道百,以為莫己若者,③最後終將貽笑大方。在知識層面上,人很多時候都是一隻井底之蛙,我們學到的僅僅是那一口井大小的知識,要想看到井外的天空,我們需不斷努力。荀子在後面的部分中也提到“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④不通過後天的學習,永遠不會明白自己學識是多麼的淺薄。

接着荀子又提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⑤從中我們明白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有教育才會“使之然也”。而且我們還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又鼓勵我們要學得更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中,我們不能怪自己資質太差,不是學習的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學有所成的可能,只在於你是否“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除此之外,荀子《勸學》中談到的學與思的關係也讓我受益匪淺。荀子説:“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⑥我曾經整天的思考,但不如片刻的學習所得的多。荀子用自己親身的實踐告訴我們“終日思”不如“須臾學”,學是基礎,思是建立在先學的知識上的。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該先打好基礎,把重要的、基本的知識學牢、學好,才會有深層次的思考,不然我們只能不切實際的空想。其次,他在“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⑦提出了君子的學習不僅僅完全依靠自己,還要懂得“善假於物也”。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能盲目地死讀書,善於利用一些資源能讓我們的學習事半功倍。就像現在我們的學習,我們知道的知識畢竟有限,大多時候我們都要借用一些工具幫助我們,就比如説網絡,還有圖書館,老師是我們最好的資源,也許一個問題我們想很久都不明白,但一經過老師的提點,我們就能恍然大悟。同時,同學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⑧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當我們的老師,更何況是你那些勤奮好學的同學了。善於藉助有利的條件也是學習的重要方面,但我認為荀子的“善假於物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卻不能過分依賴,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而且更不能投機取巧,學習還是要腳踏實地。

在荀子的思想中,“積”是很重要的觀點。荀子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⑩學習源自於積累,荀子很早就體會到了這一點,不管是一般的學科知識還是道德學問,我們都需要不斷積累,而且貴在堅持。我們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明白這個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有人認為這是修養的功夫,這種功夫從何而來,可以説幼年來自師長的科學培養與訓練,青年時來自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確切來説,我覺得這與個人的毅力有關,同樣也與自己的夢想或者目標有關,就與古時的愚公移山和精衞填海相似,只要你有那個目標與毅力,不斷地堅持,任何奇蹟都會發生。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從小時候的字詞句、加減乘除學到現在的知識,可以説經歷了一段非常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功利色彩鮮明的社會,凡事講究效率,本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卻壓縮到幾天完成,這樣也許效率很高,但質量呢?又有誰能保證?不管是老師們常説的某些學術課題,還是現在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都希望他們能“又快又好”的發展,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比如説中國,追求的經濟效益提上去了,那環境呢?而且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又得到了什麼呢?因此,我覺得我們做什麼事都應遵循它應有的一個過程,重在積累,貴在堅持,這樣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勸學》給我的啟示遠遠不只這些,它其中藴含的思想還需要我去進一步閲讀與體會,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讀勸學有感 篇十

讀了《孫權勸學》,真是有些吃驚,小説中叱吒風雲、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原來是個不愛讀書的“吳下阿蒙”啊!確實,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説是天壤之別吶!

不過,為什麼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而天生奇才的仲永卻落個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於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遊手好閒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説下“涉獵見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感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瞧方仲永,五歲能作詩,“且文理皆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矣”。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貧圖小利而毀於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先生好好調教調教,説不定也能是一位棟樑之材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真的是再恰當不過地表現了王安石先生的歎息吶!

的確,再説那句老話,才能夠培養是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壘沙灘,沙子越多,壘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峯。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就越多,基礎越紮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成果,無疑是痴人説夢。

看看身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們拼搏、奮鬥、努力得來:普通到衣食住行,特別到成明星大腕。都別説,這一切的一切都浸滿了人們奮鬥的汗水,倒映人們努力的身影。即使選秀得來的成功,那雖然不可否認地有些幸運的成份所在,但是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是沒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毅力和耐力,那連上台的機會和膽量都會沒有的。

《孫權勸説》給我莫大的啟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耕耘,更無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