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震撼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中國震撼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中國震撼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中國震撼讀後感(精選5篇)

篇1:中國震撼讀後感

中國震撼讀後感

中國震撼讀後感

中國近30年發展創造的經濟奇蹟,是非常偉大的。中國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總結中國模式離不開房地產,進行中外對比也離不開房地產。

中國人向來特別謙虛,總是愛用國外的語言體系來衡量中國的情況。這樣一衡量,就麻煩了,沒自信了,沒話語權了,沒自己的模式了,也沒了對未來的信心。這是錯的,我們不能完全套用國外的理論體系,得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即便要用國外的,也要把它的實質情況搞清楚,然後再進行比較。

中國的“平均温度”沒有意義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按人均計算,卻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後,真是一會兒膨脹,一會兒難受。為什麼會陷入這麼麻煩且説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為我們對中國本身沒有進行細分,這是有問題的,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來判斷全中國的情況。

打個比方,拿氣温來説。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可以説平均氣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就全中國説平均氣温,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從中國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羣島,有時氣温相差好幾十度。所以,如果總是用國際通用的語言或標準來描述中國的情況,就有可能總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亂。中國的事得分片兒來説。説平均氣温,如果分成東北、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西北、青藏高原,就會相對比較準確了。分析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也一樣。

“準發達板塊”與“發展中板塊”

我們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就説高得離譜,完全可以跟紐約、東京、香港比了,而中國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很低,這個悖論讓中國房地產人都很糾結。如果懂得“中國即世界”,我們就能知道,中國即使是房地產行業,也要分塊兒來講。我們不能把整個中國跟一個歐洲國家比。事實上,中國光蘇州一個城市的'人口就跟瑞士差不多,所以拿蘇州跟瑞士比就比較合適,如果拿整個中國跟瑞士比,那人均就沒法比,就好比拿大海比小湖,容易對比出問題來。

中國的房地產也可以大概分成兩個板塊,一個以東南沿海及一線城市為主,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代表,這個板塊叫“準發達板塊”。另一個叫做“發展中板塊”,就是中西部地區,這個板塊更大。

比的應該是家庭淨資產

用購買力平價(註解見文章末尾)來説,可以認為“準發達板塊”人均GDP大概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中國整個發達板塊經濟總量有多大?大概是30箇中等歐洲國家之和。單單一個上海的經濟總量,就接近芬蘭一個國家的量,相當於兩個希臘了。中國幾個一線城市的公共投入,像是地鐵、高鐵以及體育館、圖書館等,都是參照國際一流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懸浮列車、北京的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等。(讀後感 )這樣看來,上海、北京正在跟紐約、東京這些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比肩,廣州、深圳等也是一樣,瞄準的是世界最發達的城市。

再來看人均情況。如果按照納税收入來比,中國人均收入很低,世界排名很靠後,甚至落後於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菲律賓、泰國這些國家。但中國的情況實際上是人為偏低,因為中國人的很多收入是沒有計入納税收入的,我們和其他國家不在一個同等可比較的範圍內。深圳農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們幾乎沒有收入,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當地農民非常富裕,有好幾套房子在出租,這些卻都沒納入收入統計。這樣比就顯然不對了。

應該比什麼呢?應該比家庭淨資產,即家庭總資產減去負債。這麼一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沿海板塊的家庭淨資產不比美國家庭差。去年的統計,美國中位家庭淨資產約合60~70萬人民幣,而中國沿海板塊家庭比這高多了,甚至城鎮也跟這差不多。當然,美國有過度消費、過度借債的問題,而中國人很勤奮、很省錢。但即便這樣,也是可比的。美國次貸,就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也給你貸款,而在中國則絕對不給你貸,當首付漲到3成甚至5成時,樓價卻都不跌,這是解釋為什麼中國沿海房價高的原因之一。這其中很多疑問需要解開,否則房地產從業者都沒有自信了。

兩個板塊間的互通與流動

中國同時存在着一個“準發達板塊”和“發展中板塊”,這使得中國的未來更有前途,因為“準發達板塊”和“發展中板塊”之間有人口流動。中國每年新參加工作的人口中,僅包括大學和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就將近1300萬人,這相當於一個歐洲中等國家比如捷克的人口。而由於中國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語言,又減少了這種流動性的障礙。再加上高鐵的四橫四縱,連起整個中國,使得中國的未來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是一個小國家,例如瑞士以手錶為主要產業,如果手錶賣不動,國家就有可能出現問題。而中國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現在“準發達板塊”的生產成本高了,便可向“發展中板塊”轉移,富士康、TCL這類企業正在進行這種轉移。中國的沿海“發達板塊”帶動內陸“發展中板塊”,兩個板塊之間的互動推動中國城市化進一步加強,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這就是中國的情況,不能簡單地去跟其他國家做比較,要不然無法弄懂中國房地產市場。研究中國問題要有國際視野,但又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的語言模式和話語體系,這有利於目前中國解決自身問題。

註解: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使我們能夠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較精準。

篇2:中國震撼讀後感800字

在世界逐漸變平的時代裏,中國作為“準發達國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張維為教授豐富的生活閲歷給予了《中國震撼》迷人的魅力。張教授做過偉人鄧小平的翻譯,走過100多個國家。他以客觀和全面的視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國在特有發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並以樸實易懂的文風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讓我對祖國的發展大勢以及曾經對此的疑問有了全新的認知與釋然。

這篇文章中,首節的“不再誤讀自己”留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他總結了中國崛起這個不爭的事實。告訴國人,中國發展時至今日,我們已沒有理由缺乏信心。對於腐敗、環境污染、貧富差距這些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作者通過不同國家的對比分析,告訴我們這既是發展中的矛盾,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還沒有解決的普遍矛盾。與我們慣常思維不同的是,作者強調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績,在基礎上再逐步解決困難。問題是要解決的,但需要一步步來。正是有了發展,才能有談下一步問題解決的資本。

通讀《中國震撼》,我理解了中國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中國是始終以民生為大的國家,其發展強大是為了十三億人口的共同利益,極具普惠特徵。正是因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績。中國震撼是“文明型國家”超強文化底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無國可比!

作為新時期的年輕人,秉承祖國的優良傳統,學習他人長處,發揚自身優勢是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質。我們的奮鬥依賴祖國,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我相信,依靠祖國自己的發展模式,依靠祖國自己的治國理念,依靠對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光大,加之我們每個中國人不懈努力地創新創業、拼搏奮鬥,未來的中國一定會不斷地給世界帶來新的更大的震撼!

篇3:中國震撼讀後感800字

讀《中國震撼》有感近一段時間了,由於時間的關係,每天忙於連隊的工作,只得利用平日空閒時間每天翻上幾頁,最近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份報紙看到過專家學者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文章,這本書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帶着這個是問題我不由多看了幾頁,發現作者張維為作為走過100多個國家、專注研究現實政治的作者,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深刻的理論總結,對中國道路的發展模式有着獨特的見解,文字通俗易懂,敍述清晰,許多論斷不乏精闢獨到之處,我是邊讀過聯想我身邊的事實,聯想最多的是身邊現實物質生活進步發展,以及部隊的這幾年條件改善,讓我倍感自豪,透過這本書讓我理解了中國的發展來之不易,民族崛起的艱苦歷程。

我平時比較關心國家的發展,私下裏也曾把中國國內發展與外國的發展對比了一下,但只是自己的淺膚的認識而已,自從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有的很多認識太膚淺了,還有不少錯誤的認識,由其是裏面有很多新視角、新思維、新觀念的值得我們去關注,特別是開卷第一章就從“不再誤讀自己”説起,總結了中國崛起這個不爭的事實,作者是深諳中國人謙虛謹慎、韜光養晦的秉性的,告訴國人,中國發展時至今日,我們已沒有理由缺乏信

心。樹立強大的信心是我們發展的思想基礎,做為一名軍人,面對新的國際形勢變化,特別是我們目前周邊安全環境並不樂觀,像--、鈎魚島爭端、黃巖島衝突等時刻提醒我們,軍人的使命還很重,軍人的責任重大。隨着這些年祖國的發展,我們要對祖國充滿信心,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去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我們平時看新聞讀報對於--、環境污染、貧富差距這些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比較關注敏感,就我們連隊來講很多戰友平時比較喜歡談論這些問題,對此,我通過看閲讀這本書之後,我自己不但明白了這些矛盾產生的問題由來,更重要的是通過我的學習,可以給戰士講課時引用其中,做好官兵的思想引導工作,讓官兵們明白這些現象在是發展中存在矛盾必然性,通過引用書中不同國家的對比分析,告訴官兵這既是發展中的矛盾,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還沒有解決的普遍矛盾,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尋找心理的平衡。

當我讀到作者説“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國人當下的問題,就是太不自信。”時我體會是,目前,社會出現各種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大多是來自自己的不自信,在我們連隊也是一樣,很多戰友談英國如何的好、美國的如何強、政府如何忍讓等等問題時,這就説明我們官兵中多少存在對自己國家的不自信,就像面對

“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滿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難是要解決的,但需要一步步來。正是有了發展,才能有談下一步問題解決的資本,殊不知,中國才發展多少年,美國和西方國家發展了多少年,中國發展這麼快的速度完全證明了我們的發展模式是正確的,因此,讀完這本書後我要告訴我身邊的戰友、朋友 你們應該對我們國家要留有足夠的信心。不肯定這一點,下一步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過去承認中國落後是實事求是,今天承認中國的巨大進步也是實事求是的。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該做一些未雨綢繆的長線思考,我們需要新的大國意識,需要自己的話語權,需要更加理性從容的國民心態。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

法國學者高大偉2009年2月在《亞洲時報》曾發表一篇評論文章寫到:“中國公民正在向世界公民轉變。”當我看到這麼一段時,我非常激動認為,中國軍人也正在向世界軍人轉變,你看看中國派出的多國維和部隊、世界反恐部隊、中國走出國門參加的索馬里護航海軍等等事件,充分表現了我們軍隊一步步向向世邁出了堅定的步伐,無不在展示出我們中國軍人向世界的轉變,體出我們強大的國防力量,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自信,也是我們中國軍人的自豪。

黨中央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

線,統籌兼顧、改革創新。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正在經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崛起已不可阻擋,中國發展的道路雖然還會有曲折坎坷、充滿風險,但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利用好自身優勢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篇4:中國震撼讀後感800字

中國人向來特別謙虛,總是愛用國外的語言體系來衡量中國的情況。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個個體,從懂事開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別人為榜樣,向別人學習,謙虛再謙虛,因為謙虛使人進步,媽媽和老師,乃至領導都這樣講。這樣一衡量,就麻煩了,沒自信了,沒話語權了,沒自己的模式了,也沒了對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來的信心。看了張維為先生所著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書,我自信地確認原來這是錯的,對於國家,國人,我們不能完全套用國外的理論體系,對個人,對自己同樣,必須得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即便要用國外的,別人的,也要把它的實質情況搞清楚,然後再進行比較。要逆向考慮、反問個為什麼,想起來創新、個性和獨立性也是這個道理。這本書好,值得讀,我已向身邊人推薦。

我本人自改革開放走來,看到許多人都用各種方式描述中國改革的整體畫面,從國家報紙、電視、電台、刊物和各研究單位每天都在努力從大道理、特製的畫面上説明中國改革的成績與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説是鋪天蓋地、司空見慣。但是像這樣通俗、坦誠、樸實、貼近大眾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實在是少的可憐。愛中國還是愛理論,個體強烈的創新型、大眾心態在字面上必然顯露無遺。看了還想看,翻了一頁還不過癮,深深地被張維為先生自然流露的愛國純情所感動,作為一個普通基礎建設工作者和一名思上進的普通黨員,我也早有同感。

張先生之所以能夠有這樣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熱愛學習,讀萬卷書時做了大量筆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對許多國家做過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謂“行萬里路”。相比之下,閉門造車的大塊文章,雖然邏輯嚴謹,但是頗有些作者自娛自樂的感覺。比如,講中國崛起,不從共產黨一次革命時期開始説起,就覺得不過癮。沒有深入實踐,沒有行萬里路,沒有市場參與經驗,要拼出個名頭來,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們做現場施工監理工作的同志來説,如果不親自參與到一個項目的具體工作過程中,很難感受到一個項目獲得什麼什麼獎,取得什麼什麼優的份量,就更別説寫一份象樣的項目監理工作報告出來了,我曾經親自經歷了三亞大隆水利樞紐主體土石壩的建設過程,也經歷了2005年積極抗擊“達維”颱風的抗洪搶險過程中,在得知該項目在2009年、2010年獲得大禹獎、魯班獎兩個大獎後,倍感振奮,親切,雖然過去了幾個春秋,當時自己還不是項目負責人,但也自信地説,這個項目該拿獎,也配的上這兩個大獎,因為我見證了他的質量形成過程,因為她抵禦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驗,於是,我把這個過程寫了一篇回顧性的探討文章,在2011年初竟然發表在省部級刊物了,與張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樣也能讓人產生共鳴。我很享受張先生這種讀書與走路相結合的問世態度。

張先生之所以能夠用樸素語言説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夠在兩種極端思維中發現能夠説明和解釋中國實踐的觀點。書中總結中國模式的“八個特點”,就是張維為先生獨創的一種表述體系。這種治學方法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極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兩端之後,人們才能認識到取中的難度、力量與高明。凡是能夠用樸素的語言傳達深刻觀點的,都是達到了“極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張先生的文字十分簡樸,卻挾帶着中國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學、朋友和親人中,有許多是闖南闖北的好漢、商場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差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然而,這個時候卻容易缺乏瞭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點的耐心。我本人雖然在國有企業工作十年,但是從來沒敢間斷過閲讀《參考消息》和收看相關新聞報道,並從中受益匪淺,卻只停留在表面上瞭解中國政府和執政黨的觀點,不能真正理解中國改革的成效,讀了此書,我才能理解《中國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今天,學習分析國際先進經驗的動力卻出現了一些降低。對一些明顯對中國國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於迫於形勢的壓力、或政策束縛、或利益糾纏,沒有輕裝上陣,沒有對一件事情、一項制度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變思維、改變做法。如我們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後,建設工程領域引入的三個制度,第一,建設監理制度快執行20年了,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不難看出,近幾年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質量、安全事故發生率有上升的苗頭,發生的不可思議性和規模也有嚴重的勢頭,中央三令五申,嚴查整頓,從嚴處治了相關責任人,如從在建工程倒樓、倒橋和大樓失火、腳手架倒塌等事件,我們應該認識到,建築體制上應該改革了,事後控制明顯亡羊補牢了,很多鮮活的生命應該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

篇5:中國震撼讀後感800字

中國的發展有屬於自己的模式,這種模式並非完美,但其總體的成功還是令那些採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望塵莫及,而西方國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

但在國內,由於種種原因,不少人對自己國家的崛起仍心存疑慮,他們對這種特殊的中國模式產生懷疑,甚至認為中國走這條道路,是死路一條。但事實上,《中國震撼》這本書告訴我們中國此刻的崛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這本書中,作者首創了“文明型國家”的概念。所謂“文明型國家”,就是擺脱了西方學者把“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對立起來的思維方法,能夠把這兩類國家的長處結合在一起的國家,這是他的創見。他認為,今日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種不同性質國家的崛起,是一個五千年文明與現代國家重疊的“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崛起。

與此相對應的,作者通過大量的事實説明陳述了一個道理:“沒有一個非西方國家取得過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

對於這種説法,我深以為然。這不僅僅是一種振奮人心的説法,更是一種充分認識自我、是一種建立在在中國這個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和 960萬平方公里廣闊疆域的與眾不同的華夏大國的國情分析和當前歷史階段分析的基礎上的必然結論。

“文明型國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們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未來也會沿着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並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這正是小平同志所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要義所在。

可以這樣説,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不是轉型,而是一種創新——汲取別人之長但不放棄自己的優勢。中國既是一個“文明型國家”,同時又是“百國之合”。歷史上中國也是成百上千的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這種國家的特點,四個超級因素,人口、地域、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資源,有最大的市場,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地緣優勢,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傳統,有獨立的思想體系,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資源。

如果我們放棄“中國模式”,轉而照搬西方模式,我們的四大特徵、四大超級因素,很可能一瞬間就轉變成我們最大的劣勢,就是“百國之合”變成“百國之異”。“百國之合”的人口成為中國混亂動盪的温牀,“百國之合”的疆土成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國之合”的傳統成為不同傳統對抗的藉口,“百國之合”的文化成為不同族羣衝突的根源。

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的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完全為西方話語捕獲,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經濟崩潰的世紀浩劫。

這篇文章中,首節的“不再誤讀自己”留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他總結了中國崛起這個不爭的事實。告訴國人,中國發展時至今日,我們已沒有理由缺乏信心。對於腐敗、環境污染、貧富差距這些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作者也沒有迴避,而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對比分析,告訴我們這既是發展中的矛盾,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還沒有解決的普遍矛盾。

與我們慣常思維不同的是,作者強調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績,在此基礎上再逐步解決困難。的確,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國人當下的問題,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對“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滿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難是要解決的,但需要一步步來。正是有了發展,才能有談下一步問題解決的資本。不肯定這一點,下一步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

過去承認中國落後是實事求是,今天承認中國的巨大進步也是實事求是的。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該做一些未雨綢繆的長線思考,我們需要新的大國意識,需要自己的話語權,需要更加理性從容的國民心態。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

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會是人類現代化歷史上最精彩的一幕,這種國家的崛起對世界影響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具有超大型的規模,在改變自己之後,就要開始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