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7辛棄疾詞兩首【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9W

7辛棄疾詞兩首【多篇】

辛棄疾詞兩首 篇一

《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 永遇樂》教案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辛棄疾豪放詞的創作風格。

2.熟悉瞭解必要的歷史典故。

二、能力培養目標:

1.瞭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瞭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瞭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自古以來“蘇辛”並稱,蘇軾和辛棄疾分別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風格。(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1.瞭解作者生活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瞭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

(三)、檢查預習:

1、請給下列加點字註上音。

⑴遙岑遠目

⑵玉簪螺髻

⑶鱸魚堪膾

⑷揾英雄淚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含義。

⑴遙岑遠目

⑵斷鴻聲裏

⑶倩何人喚取

⑷揾英雄淚

⑸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⑹尋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 可堪回首

(四)、相關資料

1、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tuo1)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2、關於《水龍吟》 辛棄疾南渡歸宋後,南宋政府對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視。但抱着一顆熱切的愛國之心的辛棄疾還是不顧自己職位的低微,針對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論,寫成了《美芹十論》奏章,上奏皇帝。在這篇奏章中,辛棄疾分析了宋金形勢,和戰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統治者外強中乾的情況,而且有隙可乘。他不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義謬論,而且還詳細論述了南宋應採取的自強之策和收復中原的具體部署。他懷着滿腔熱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結果奉行投降主義路線的南宋政府以"講和方定,議不行"(《宋史本傳》)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棄疾回顧自己渡江南來以後,曾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説的忠心愛國的肺腑之言都陳奏給皇帝了。可是南宋統治集團好比是一個患了恐敵病的病人,任憑你怎樣想用議論去鼓舞他們,把他們拔出於消沉畏縮的氣氛之中,都是徒勞無功。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心中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是可想而知的。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賞心亭並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水龍吟》詞的背景。

3、關於《永遇樂》 此詞作於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閒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後,一方面積極佈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鬥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深感很難有所作為。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織複雜的心理狀態,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裏充分地表現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後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決定於作品深厚的思想內容,但同時也因為它代表辛詞在語言藝術上特殊的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恰到好處;通過一連串典故的暗示和啟發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五)、自主探究

1、學習《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誦讀原詞,把握大意。 詞的上片 下片 (2)、誦讀思考:詞的上片情景交融,靜中有情。作者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來陪襯自己的遊子之思?用了哪兩個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 (3)、詞的下片運用了哪幾個歷史典故?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思? (4)、詞作中,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表現自己的“登臨意”的? (5)、有感情的背誦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誦讀全詞,把握大意。上片 下片 (2)、誦讀思考:下片運用了哪些典故?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思? (3)、有感情的背誦全詞。 (六)、同步訓練。 1、辛棄疾,字 號 歷城人,宋代偉大愛國詞人。以其為代表的 派和以李清照為代表的 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 2、下列句子都有倒裝現象,請把它們調整成正常的語序。 ⑴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⑵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3、把下列名句填寫完整。 (1) 畢竟東流去。(《菩薩蠻》) (2) 那人卻在 。(《青玉案》) (3)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  (《醜奴兒》) (4)  可憐白髮生!(《破陣子》)

辛棄疾詞兩首 篇二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做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之意,一抒鬱結心頭的悲憤之情,抒發了詩人南渡以來,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統治下,報國無門、壯志難伸的憂憤情懷,它是詩人忠愛之心的表現,也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憤慨。

這首詞,上闋大段寫景抒情: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下闋則是直接言志。下闋十一句,引了三個典故,表明“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會貪圖安逸。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闋“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裏着筆的。寫作該詞時辛棄疾已六十五歲,經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經歷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這些東西全被作者揉進了作品之中。這首詞上闋感歎世無孫權、劉裕似的英雄。對孫權、劉裕進行讚頌。在下闋裏,作者用宋文帝劉義隆北伐的典故,是對宰相韓侂胄軍事上的準備明顯不足的嚴正警告。選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這就是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當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寫自己的感慨,賦予詞中的形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深化了詞的主題。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遙岑遠目(cén)  玉簪螺髻(zān)(jì)  鱸魚堪膾(kuài)

揾英雄淚(wèn)  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2.多音字

三、詞義

1.重點詞

遙岑:遠處小而高的山。

斷鴻:令人傷感的鴻雁的鳴聲。

流年:①指光陰。②迷信的人稱一年的運道。

膾:把魚、肉切細。

揾:擦拭。

2.近義詞

風流•風雅

風流:①有功業又有文采的,英俊傑出的。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②有才學而又不拘禮法。③與男女間愛情有關的。風雅:①泛指詩文方面的事。②文雅的舉止。

尋常•平常

尋常:平常(古代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尋和常都是平常的長度)。如“尋常巷陌”。平常:①普通,不特別。②平時。如:“他身體雖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請假。”

倉皇•驚慌

倉皇:匆忙而慌張。如“贏得倉皇北顧”。驚慌:害怕慌張。

3.相關成語

求田問舍:謂專營家產而無遠大志向。

金戈鐵馬:①指戰爭,兵事。②形容威武雄壯的軍旅兵馬。③借指武職、軍人。

四、文學常識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與蘇軾並稱“蘇辛”,是宋詞中成就卓著者。他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範圍。主要作品為《稼軒長短句》。

五、名篇名句

1.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2.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3.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剖析:“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裏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的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剖析:“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遠山之“獻”“供”,移寫內心的擔負。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昇華。

3.休説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

剖析:這裏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4.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剖析:這一句的意思是,孫權的風流餘韻現已不復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氣象的象徵。孫權處在羣雄紛爭的時代,而吳國能出現承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土不受外敵侵犯。“風流”,指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這裏引申為孫權的遺蹟。“雨打風吹”,指的是歷史的風雨,自孫權以後,京口一帶屢遭兵燹,到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餘韻已蕩然無存。詞人慨歎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孫權,又為當前的時局擔憂,忠義之心耿如日月。

5.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剖析:這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65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為國效力;可惜韓侂胄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很可能他會像當年趙國名將廉頗一樣,被執政者棄置不用。句中一個“憑”字用得極妙,把渴望有人問、可惜無人問的複雜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重點語段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剖析:前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復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後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鈎看了”(“吳鈎”是吳地所造的鈎形刀)。“吳鈎”,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杆拍遍”,是胸中有説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杆來發泄,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歎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卻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結構圖解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結構如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結構如下:

主旨探討

有關這兩首詞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描繪了江南秋景,抒發了詩人南渡以來,報國無門、壯志難伸的憂憤情懷,表現了詩人忠貞的愛國之心以及對南宋統治集團的憤慨。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借京口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表現了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和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為國效勞的忠心,隱約地表達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鑑賞

巧用典故 含蓄藴藉

用典是辛詞的一大藝術特色。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三處用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五處用典。現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五處用典略作分析。

開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孫權,然後聯想起在京口出生、起兵的南朝劉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漢代名將霍去病的典故。接下去,又慨歎拓拔燾的行宮被後人誤作太祖廟來祭祀的可悲。詞的最後,作者又引名將廉頗以自喻。

這首詞典故連典故,典中又套典,當時有人指責是“掉書袋”,辛棄疾自己也欲修改;但數日之後又原樣拿出,這説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達意所必需的,無法刪改,而後人對此也多是認可、讚賞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這些典故不是簡單的歷史故事的堆砌,而是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的。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難明之志,抒憂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託志於所用之典,借古人舊事抒胸中鬱悶,也就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後人評價他“運典雖多,卻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這些典故運用自然、貼切、圓暢,融敍事、寫景、議論為一體,無生硬造作之感。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詞,懷古就是緬懷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就免不了要用典。詞中幾處典故運用緊扣作者所處之地、所見之景、所思之事,圍繞題旨,聯想自然。最後借廉頗的故事作結,將全詞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讀者更深入地瞭解了詞人的內心之痛,不禁為之扼腕。作者發揮典故“辭約意豐”之所長,藉助精心選擇的人物典故,以儉省的筆墨表現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同時,典故的運用又使作品語言含蓄、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詞直接抒情的直白、淺露,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廣闊空間。

問題探究

問題:在宋代文壇上,蘇軾和辛棄疾一北一南,鑄成了豪放派的兩座頂峯。那麼蘇軾和辛棄疾的詞有什麼不同呢?

導思:探究這個問題,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加深對蘇辛詞的理解,在比較鑑賞中,能夠讓我們從內容到形式全面瞭解這兩位詞人,提高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鑑賞能力。比如:稼軒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熱情;東坡堪稱文豪卻於“武”之氣勢上稍遜。辛詞豪放中帶有憂國憂民之氣,是傳統的愛國主義者,這也是時代所賦予的;而蘇詞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沒有太多的愛國情懷。蘇軾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詩、詞、文、畫和書法都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峯;辛棄疾則沒有這樣全面。

探究:(1)廣泛閲讀辛詞和蘇詞,瞭解蘇、辛詞的內容,表現手法和風格,為比較鑑賞做好準備。

(2)瞭解蘇軾和辛棄疾生活的時代的差異,特別是由北宋到南宋的變更,這是蘇辛詞風不同的關鍵。

(3)藉助網絡資源和其他資料,查閲古人和今人對兩人的比較。如:蘇風格自高,而性情頗歉。辛卻纏綿悱惻,且辛之造語俊於蘇。蘇、辛並稱,東坡天趣獨到處,殆成絕詣,而苦不經意,完璧甚少。稼軒則沉着痛快,有轍可循,南宋諸公,無不傳其衣缽,固未可同年而語也。

(4)選取合適的角度,寫成一篇小評論。

辛棄疾詞兩首 篇三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瞭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藴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

3、培養鑑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三、思想教育目標

根據本詩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四、根據詩歌學習的要求、詩歌的體裁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明確詩中寄託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詩詞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並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 —— 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詠 —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名詩對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詩對接。

青山遮不住,畢竟動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師:你們能説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於金人佔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禦敵,統一中原的奮鬥。自符離之戰失敗後,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願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於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師:那麼,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示範朗讀呢?

2、聽讀 (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麼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願意來嘗試一下呢?

3、抽讀 (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杆拍遍的苦悶悲憤。我們為你精彩的朗讀而喝彩!

4、譯讀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並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5、質疑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麼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後的感受呢?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裏湧動着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 借景抒情

1、那麼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麼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遊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 (學生討論完成)

——( 1 )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麼詩人愁恨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於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餘暉的夕照裏,應合着離羣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悽清和冷寂。

3、其中的“遊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麼情感?

——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麼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 (1)看、拍、會、登

(2)“吳鈎”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鋭利武器,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説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杆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歎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鬱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麼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 樂於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温 —— 歎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麼態度?

張翰 —— 樂於歸隱

_____(正)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歎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麼用意嗎?

( 1分鐘後),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 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脱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悽苦。於是他想到了古人,並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 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裏,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並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遊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裏“遊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裏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裏是説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的憂懼。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麼呢?

——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後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呢?

—— 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歎。亦與上片的“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師: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師小結: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學們的理解,很多話是老師想説的,你們都説到了。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着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並説説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着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鑑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於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師生再次跟讀這首詞。

師:美的藝術我們該反覆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再次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

八、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彷彿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裏我們感謝辛棄疾,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麼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

九、課後作業

師: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説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與神靠得近一點呢?那就請大家完成下列作業:

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九、板書: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斷鴻

動作:看、拍、會、登

下片:張翰 —— 樂於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運用典故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温 —— 歎時光流逝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要點】

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內容】

一、課前導入

1、繼承蘇武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於辛棄疾。辛棄疾的詞, " 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於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2 .指導預習,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3 .補充注音:謝?

4 .補充註釋:

風流:這裏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問題:

( 1 )找出韻腳,並在朗讀中體會。

左、住、虎、顧、路、鼓、否。厭聲韻。

( 2 )這首詞用了哪些典故,有什麼含義?

6 .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 1161 年,金國大舉南犯, 21 歲的辛棄疾率羣眾 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 " 掌書記 " 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裏,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 50 騎兵,直閉駐有 5 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着遊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籤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 1203 ),辛棄疾 64 歲退居江西鄉!司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 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胄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7 .聽課文錄音帶或者教師範讀,疏通文字。

8 .講讀課文。

( 1 )閲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

①分兩層。 " 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衞了家園。辛棄疾以 " 英雄 " 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 舞謝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餘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② " 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 "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在那裏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 " 想當年 " 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裏,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 -- 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 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 " 在當時韓佳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③同學朗讀上片。總結: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蹟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 2 )閲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層: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説: " 聞王玄漠陳説,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倉皇北顧 " ,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 " 北顧涕交流 " 的詩句。

②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麼?借鑑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③第二層。 " 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 " 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説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聯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 " 佛狸調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④作者寫佛狸調一幕景象,表達什麼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⑤最後三句是第三層。抒發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 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 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説: "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玉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明確。 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道,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於言表。

總結下片。用劉帝、佛狸調、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並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9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10 .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説辛棄疾的詞有 " 掉書袋 " 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説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 " 京口懷古 " 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繫。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説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11 .總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這首詞借 " 懷古 " 讚揚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倉碎北伐的冒險行動,表達自己的積極抗金,恢復中原統一國家的熱切願望。運用典故,十分恰當,是它的一大藝術特色。

[ 附錄 ]

(一)重點內容圖示。

1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闊:寫景,讚歎山河美│(過渡句)

下闊:寫人,懷古發感慨

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上闊:盛讚歷史上多位英雄人物│(大量用典借古諷今)

下闊:力表自己抗金的態度

(二)作者介紹。

蘇軾( 036 ~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與父蘇洵、弟蘇轍進京,次年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號稱 " 三蘇 " 。同年,因母喪返川。 1060年,蘇軾再入京,次年,任鳳翔府籤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還朝,值史館,次年,蘇為卒,扶喪回川。 1069年(神宗熙寧二年),蘇軾又返朝。歷任官職,直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歷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突遭逮捕,審訊,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他經營東坡,務農,號東坡居士。

蘇軾本來一帆風順,為什麼會遇到坎坷呢?

當時朝廷政局多變。王安石兩相兩罷,有一些乘時而起的小人,得了權勢。在新政首領王安石等人或隱或罷之際,如果蘇較得到朝廷重用,豈不是於他們不利?於是,那些曾經依附過王安石的小人,從蘇軾知湖州的謝表中嗅出了蘇軾對皇帝不忠的味道來。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謝表之外,蒐羅蘇軾的詩作,加以" 分析",羅織罪名,構成文字獄"烏台詩案 " 。因為蘇武謝表中有 " 知其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其中 " 新進 "二字,正好觸犯了李、舒輩的忌諱。蘇軾的詩作中,反映民間疾苦,他寫過舊婦則,反映過變法中確實存在的問題,表示對新政的不滿。因為説了真話,讓李、舒輩抓到了把柄,蘇輪自被逮訊到結案,歷時五個月,不論在朝在野,政見同與不同,營救者絡繹不絕(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後,神它才決定不殺蘇武,而以貶滿了事。

總之,蘇武貶黃州,是因為遭人暗算,不知不覺轉入政治鬥爭漩渦,而不是什麼因寫詩攻擊新法。他這次受打擊,心情是複雜的,所以遊赤壁時寫了這首詞,抒發自己的抱負。

辛棄疾( 1140 ~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人。少年時聚眾二千參加農民領袖耿京的起義抗金軍,失敗後,南歸。歷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撫使(掌管一路軍政民政的長官),在政治軍事上都能採取積極的措施,以利國便民。朝廷當權者疑忌他,落職後長期沒有得到任用,從 43 歲起,閒居江西信州(今上饒市),達二十餘年(在這時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過浙東安撫使和鎮江知府。在鎮江任內,他特別重視抗金的準備工作。可是朝廷對他不重視,不能久於其位。終於懷着恢復中原的宏願,抑鬱以歿,他是南宋最傑出的愛國詞人。著有《稼軒詞》(一名《稼軒長短句》),總計 600 多首,辛詞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意境深遠,風格以豪放悲壯為主。他的愛國詞作情辭慷慨,愛憎分明,藝術感染力很強。他還以多彩的畫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描繪農村風光,讚美壯麗山河,進一步擴大了詞的表現範圍,推動了南宋前期詞風的變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關於赫壁懷古》中 " 人生如夢 " 所反映的思想情緒。

《宋詞賞析》中認為,這句話反映了作者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是無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達觀,其情緒不免趨於消極。他是見江山依舊而人事已非,淪落無聊而徒傷老大,於是引發 " 人生如夢 " 的感慨,從而借酒澆愁。張志嶽則在《文藝百家》( 1979 年第 1 期)中撰文認為,這句話不能作單純消極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對現實,表現得比較平靜和曠達。從作者遭遇看,寫這首詞時他已被貶多年,而他對王安石的新法在實踐過程中有了新的認識,對宋神宗,則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詞並不針對什麼具體的境遇,而是用 " 人生如夢 " 來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雖有感慨,更有不作具體計較的曠達態度,這態度又促使他能夠借酚月來感發 " 江月是能瞭解我的 " 那種堅持理想的精神。

(四)有關常識。

有關詞的知識:詞,詩歌的一種,起源於南北朝,成於唐,盛於宋。詞有很多別稱,如 " 長短句 " 、" 詩餘 " 、" 曲 " 、" 曲子詞 " 、" 曲詞 " 、" 樂府 " 、" 樂章 " 、" 歌詞 " 等。詞按字數的多少分類可分為 小令( 58 字以內)、中調( 59 字至 90 字)和長調( 91 字以上)三大類。按詞的段落的多少分類又分成幾種:全詞只有一段的叫 " 單詞 " ,二段的叫 " 雙調 " ,三段的叫 " 三疊 " ,四段的叫 " 四疊 " 。詞的段落叫 " 闋 " 或 " 片 " ,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後相承,叫 " 過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換頭 " 或 " 過變 " 。依照已有的詞調寫的叫 " 填詞 " 或 " 依聲填詞 " ,自己譜曲自己寫詞的叫 " 自度曲 " ,《揚州慢》屬後一類。詞常見有 " 令 " 、" 引 " 、"近" 、" 慢 " 的分別, " 令 " 即小令, " 引 " 是正歌之前引歌, "近" 又稱 "近拍 " ,相當於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較令、引、近的詞字數要多些。宋代詞風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 " 詞為豔科 " 、" 詩莊而詞媚 " ,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辛為代表,主張 " 以詩為詞 " 、" 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 ,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 " 故為豪放不羈之語 " ,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辛棄疾詞兩首 篇四

★★學習方法

誦讀與感悟、合作與探究、點撥與評説相結合。

★★學習目標

1、瞭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

3、繼續學習欣賞詞的藝術手法、品味語言。

4、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藴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體會並理解詞人的情感。

★★課前預習

1、完成《學習指導》“自主探究學習”部分。

2、查閲《學習指導》和《精析精練》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詞。

★★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 學習《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比如: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能説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一、☆★檢查預習

1、《學習指導》“自主探究學習”部分。

2、作者簡介。

3、背景材料:

二、☆★誦讀全詞,整體感知

1、指名學生試讀。

2、教師範讀。

3、譯讀。

【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並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4、抽讀。

點撥:把握詞的感情基調,正確把握讀音及停頓。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讀出欄杆拍遍的苦悶悲憤。

【讀完這首詞,我們心裏一定湧動着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三、☆★品味語言,探究鑑賞

●上片中詞人用了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

○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 他們分別描寫了什麼景色?【    、    、    、    、    】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請大家抓住關鍵詞“          ”具體解説】

【詞人落筆便是一幅           圖:由水寫到山,由無我之景寫到有我之景,“                ,

”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遼闊無邊。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然而,詞人縱目無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卻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         ”,這是移情及物的     手法。那麼詩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聯繫背景不難理解——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於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憂憤。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隱喻             之意,也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斷鴻”是          ,孤雁聲聲,又勾起自己                  、                  。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餘暉的夕照裏,應合着離羣孤雁的哀鳴,使得“身世浮沉雨打萍”般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悽清和冷寂。

“遊子”不單單是     之人,更是無國——被國家拋棄、沒了歸屬依靠之人!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它們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

【   、   、   、   。“吳鈎”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鋭利武器,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所用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              的苦悶透漏出來了。“欄杆拍遍”正是詞人慾借拍打欄杆來     胸中那説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作者那                          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然而“       、       ”,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鬱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4、全體男生朗讀上片。

●●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麼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1、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麼態度?【

◎2、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麼用意?

◎3、這種借古人之事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麼呢?這種寫法有何好處?

◇◇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後一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4、最後一句該如何理解呢?

◎5、全體女生朗讀下片。

四、☆★名句賞析,拓展延伸

1、你認為這首詞寫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請加以賞析。

◆策略點撥:第一步,聯想畫面;第二步,賞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辭(包括詞語使用);第四步,體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綜合表述。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玩味着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 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2、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都抒發                              。表現手法:都運用了                      。

意境:都          。語言:都          。】

◇◇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於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彷彿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 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裏我們感謝辛 棄疾,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麼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説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請大家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板書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景物:江水、遠山、落日、斷鴻、遊子

上片  情感:愁、恨                          借景抒情

動作:看、拍、會、登

張翰——樂於歸隱

下片  古人:   許汜——謀求私利         用典明志

劉備——雄才大略

第二課時

◆◆ 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於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於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一、☆★檢查預習

1、《學習指導》“自主探究學習”部分。

補充註釋:

風流:這裏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作者簡介。

3、背景材料:

二、☆★誦讀全詞,整體感知

1.指名學生試讀。

2.教師範讀。

點撥:把握詞的感情基調,正確把握讀音及停頓。

3、自讀。

三、☆★品味語言,探究鑑賞

1、閲讀上片,分層賞析。

【上片可分兩層。 “                   ”是第一層,寫遠眺              ,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衞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 ” 一詞讚頌他 ,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舞謝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餘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                ,也暗指                     。“                  ”是第二層,寫俯瞰          ,緬懷曾經在那裏居住的     。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想當年” 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裏,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 -- 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在當時韓佗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                   ,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 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縱觀上片,詞人借     和     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蹟隱約諷刺                 ,表達自己                。】(齊讀上片)

2、閲讀下片,分層賞析。

【下片可分三層:①第一層即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 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説: “ 聞王玄漠陳説,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倉皇北顧 ”,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                                     。②第二層。“                            ”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句,是詞人在京口北固亭          ,憶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                  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狸祠下”句,從上文           回到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作者寫佛狸祠一幕景象,心情是     的,表達了自己的     :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現出                           。③第三層是最後三句。抒發                      。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後來秦國攻打趙 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説:“廉將軍雖 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作者以     自比,表達了                                       ,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權奸當道,多用少年輕進 之士,根本無人會想到自己、重用自己的          之情。縱觀下片,詞人用     、           、      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並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齊讀下片)

四、☆★合作討論探究

○◆ 有人説辛棄疾這首詞有 “掉書袋 ”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説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的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繫。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説服力和感染力,正是這首詞的長處。這首詞借“懷古”讚揚    、    的抗敵業績,批評               的冒險行動,表達自己                         的熱切願望。運用     ,十分恰當,是它的一大藝術特色。】

五、☆★名句賞析,拓展延伸

¤¤ 你認為這首詞寫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請加以賞析。

◆策略點撥:第一步,聯想畫面;第二步,賞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辭(包括詞語使用);第四步,體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綜合表述。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完成《學習指導》《精析精煉》本課練習。

※※板書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上片:盛讚歷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下片:力表自己抗金主張和態度

(大量用典  借古諷今)

○● 有關詞的知識補充:詞的段落叫“闋”或“片”,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後相承,叫“過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換頭”或“過變”。依照已有的詞調寫 的叫“填詞”或“依聲填詞”,自己譜曲自己  寫詞的叫“自度曲”,《揚州慢》屬後一類。詞常見有“令”、“引”、“近”、“慢”的分別,“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稱“近拍”,相當於“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較令、引、近的詞字數要多些。宋代詞風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詞為豔科”、“詩莊而詞媚”,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辛為代表,主張“以詩為詞”、“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故為豪放不羈之語”,格調高昂、取材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