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震撼讀書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77K

中國震撼讀書心得多篇

《中國震撼》是“中國模式”論的最堅實有力的理論著作,其歸納的“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和八大理念,是“中國模式”論精闢的理論總結。下面是本站帶來的中國震撼讀書心得體會,歡迎欣賞。

中國震撼讀書心得篇一:

中國近30年發展創造的經濟奇蹟,是非常偉大的。中國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總結中國模式離不開房地產,進行中外對比也離不開房地產。

中國人向來特別謙虛,總是愛用國外的語言體系來衡量中國的情況。這樣一衡量,就麻煩了,沒自信了,沒話語權了,沒自己的模式了,也沒了對未來的信心。這是錯的,我們不能完全套用國外的理論體系,得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即便要用國外的,也要把它的實質情況搞清楚,然後再進行比較。

中國的“平均温度”沒有意義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按人均計算,卻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後,真是一會兒膨脹,一會兒難受。為什麼會陷入這麼麻煩且説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為我們對中國本身沒有進行細分,這是有問題的,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來判斷全中國的情況。

打個比方,拿氣温來説。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可以説平均氣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就全中國説平均氣温,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從中國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羣島,有時氣温相差好幾十度。所以,如果總是用國際通用的語言或標準來描述中國的情況,就有可能總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亂。中國的事得分片兒來説。説平均氣温,如果分成東北、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西北、青藏高原,就會相對比較準確了。分析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也一樣。

“準發達板塊”與“發展中板塊”

我們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就説高得離譜,完全可以跟紐約、東京、香港比了,而中國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很低,這個悖論讓中國房地產人都很糾結。如果懂得“中國即世界”,我們就能知道,中國即使是房地產行業,也要分塊兒來講。我們不能把整個中國跟一個歐洲國家比。事實上,中國光蘇州一個城市的人口就跟瑞士差不多,所以拿蘇州跟瑞士比就比較合適,如果拿整個中國跟瑞士比,那人均就沒法比,就好比拿大海比小湖,容易對比出問題來。

中國的房地產也可以大概分成兩個板塊,一個以東南沿海及一線城市為主,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代表,這個板塊叫“準發達板塊”。另一個叫做“發展中板塊”,就是中西部地區,這個板塊更大。

比的應該是家庭淨資產

用購買力平價(註解見文章末尾)來説,可以認為“準發達板塊”人均GDP大概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中國整個發達板塊經濟總量有多大?大概是30箇中等歐洲國家之和。單單一個上海的經濟總量,就接近芬蘭一個國家的量,相當於兩個希臘了。中國幾個一線城市的公共投入,像是地鐵、高鐵以及體育館、圖書館等,都是參照國際一流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懸浮列車、北京的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等。這樣看來,上海、北京正在跟紐約、東京這些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比肩,廣州、深圳等也是一樣,瞄準的是世界最發達的城市。

再來看人均情況。如果按照納税收入來比,中國人均收入很低,世界排名很靠後,甚至落後於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菲律賓、泰國這些國家。但中國的情況實際上是人為偏低,因為中國人的很多收入是沒有計入納税收入的,我們和其他國家不在一個同等可比較的範圍內。深圳農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們幾乎沒有收入,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當地農民非常富裕,有好幾套房子在出租,這些卻都沒納入收入統計。這樣比就顯然不對了。

應該比什麼呢?應該比家庭淨資產,即家庭總資產減去負債。這麼一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沿海板塊的家庭淨資產不比美國家庭差。去年的統計,美國中位家庭淨資產約合60~70萬人民幣,而中國沿海板塊家庭比這高多了,甚至城鎮也跟這差不多。當然,美國有過度消費、過度借債的問題,而中國人很勤奮、很省錢。但即便這樣,也是可比的。美國次貸,就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也給你貸款,而在中國則絕對不給你貸,當首付漲到3成甚至5成時,樓價卻都不跌,這是解釋為什麼中國沿海房價高的原因之一。這其中很多疑問需要解開,否則房地產從業者都沒有自信了。

兩個板塊間的互通與流動

中國同時存在着一個“準發達板塊”和“發展中板塊”,這使得中國的未來更有前途,因為“準發達板塊”和“發展中板塊”之間有人口流動。中國每年新參加工作的人口中,僅包括大學和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就將近1300萬人,這相當於一個歐洲中等國家比如捷克的人口。而由於中國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語言,又減少了這種流動性的障礙。再加上高鐵的四橫四縱,連起整個中國,使得中國的未來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是一個小國家,例如瑞士以手錶為主要產業,如果手錶賣不動,國家就有可能出現問題。而中國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現在“準發達板塊”的生產成本高了,便可向“發展中板塊”轉移,富士康、TCL這類企業正在進行這種轉移。中國的沿海“發達板塊”帶動內陸“發展中板塊”,兩個板塊之間的互動推動中國城市化進一步加強,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這就是中國的情況,不能簡單地去跟其他國家做比較,要不然無法弄懂中國房地產市場。研究中國問題要有國際視野,但又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的語言模式和話語體系,這有利於目前中國解決自身問題。

註解: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使我們能夠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較精準。

中國震撼讀書心得篇二:

一、世界變化真快。

美國媒體監測機構“全球語言觀察”於2009年末,對全球紙質媒體、電子媒體和互聯網進行檢索後發展:“中國崛起"竟是全球十年最熱門新聞主題,超過美國911和伊拉克戰爭。

1979年以來,中國的GDP增加了18倍。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做了估算:如果説英國工業革命期間,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週期裏翻了一翻的話,那麼在中國這場現代化大潮下,一箇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週期內可以翻7倍。

2010年,世界銀行資產排名前五席有三個都是中國的銀行。

托馬斯 弗裏德曼:我不由得回想過去這七年中美兩國的不同經歷,中國一直在忙於奧運會的準備工作,我們忙於對付基地組織;他們一直在建設更好地體育館、地鐵、機場、道路以及公園,而我們一直在建更好地金屬探測器、悍馬軍車和無人駕駛偵察機。差異已將開始顯現,你可以比較一下紐約骯髒陳舊的拉瓜迪亞機場和上海造型優美的國際機場,當你驅車前往曼哈頓時,你會發現一路上的基礎設施有多麼破敗不堪,再體驗一下上海時速高達220英里的磁懸浮列車,眨眼工夫,你已經到了上海市區,你捫心自問,究竟誰生活在第三世界。

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其名著《資本的年代》(1848-1875)把當時的美國定性為世界上最無法無天的地方,腐敗猖獗,私人僱傭的警察可以任意處死罪犯,整個美國沒有歐洲意義上的政府,結果人人自危,人人自衞。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特點也是大規模的官商勾結,今天日本大部分的大公司當年都是廉價賣給與政府有特殊關係者。

無論是再哪一種文化中,腐敗都是在現代化進行得最激烈的階段最為嚴重。主要原因就是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國家的法制水平和監管水平還跟不上。

歷史上歐洲的污染比中國還要嚴重, 倫敦在1952年曾出現一週內4000多人死於煤煙污染,萊茵河曾被宣佈為死河。

中國模式的特點是一旦認清了目標,其行動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短短几年時間,中國的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等領域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大學畢業就可以考慮買房子,女孩子坦然地把擁有產權房作為結婚的條件。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歲前就擁有自己的房子對絕大多數瑞士人來説是不可思議的。

整個西方崛起時期的GDP是血流稱河的GDP.

中國已經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進行這樣一場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在自己的境內消化所有的問題,沒有發動戰爭,沒有對外掠奪,而是給大部分國人和全球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安格斯麥迪森採用購買力平價法對世界經濟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跨長度的比較研究,認為中國早在1992年經濟規模就超過了日本,2009年就超過了西歐12個老牌發達國家的總和。到2015年講超過美國,到2030年,將是美國的1.13倍。

中國震撼讀書心得篇三:

近日讀了一本好書,是張維為教授寫的《中國震撼》。初讀書名,便有感慨。中國這些年的變化的確巨大,但僅從我資淺質薄的視角還難以深刻理解其翻天覆地的變化程度。

張教授走過100多個國家。他以客觀和全面的視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國在特有發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並以樸實易懂的文風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讓我對祖國的發展大勢以及曾經對此的疑問有了全新的認知與釋然。

中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發展之迅猛,令西方國家詫異和恐懼。因此,在我們的周圍,時常出現編造中國威脅論調、想扼制中國發展的聲音。中國的腐敗、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等問題的存在也令部分國人對祖國的建設成就產生質疑。但這並不能成為否認中國三十年輝煌成就的理由。正視自己的成就,正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是我們對中國發展大勢的應有態度。

中國現在強大了,西方在騷動。“中國模式”、“中國崛起”的各種言論在傳播。中國似乎對“模式”、“崛起”這類的説法抱着謹慎謙虛的態度,提倡“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思想。但事實的確是中國靠自己的發展模式迅速地壯大起來,崛起在世界的東方。

書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國發展與西方國家發展過程和做法的本質差異。歷覽西方發達國家的崛起,幾乎是由血淚與屍骨築起的,而中國崛起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平。恰恰這個“和”是很多中國人鮮有提起的成功之處。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國的疆域國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國之和”。小家庭的“和”帶來了生活的動力,單位的“和”促進了工作的效率,國家的“和”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一個簡單的“和”創造了不簡單的財富:面對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少了“和”,就不會這麼迅速地實現災區重建;舉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無與倫比的完美表現;發展載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會有這麼驕人的成果;即便經濟快速發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種人文基礎的支撐,就很難有百姓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就拿我自己説説吧,作為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不長的人生經歷,就讓我感受到了生活變化的巨大。而這一切卻又這樣平和自然。二十年前,我的家從農村搬進了當時還是很小的海濱城市。那時,我們住的是父親單位集資的一套兩居室,潮濕昏暗。經歷了兩次搬家,我們現在的房子是嶄新小區裏的一套三室朝陽寬敞明亮的商品房。我家的住房改善了,我們的城市也大了,也美了。開通了市區公共汽車,那站台不比大上海的差。家家户户通上了管道天然氣,城市防洪閘等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備。一條條寬敞的馬路,一幢幢高聳的樓房,一片片井然的小區,一張張歡欣的笑臉,讓我們實實在在享受着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我還上國小時,港口的一期碼頭的引堤還只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待我大學畢業後回到港口工作,變化之大,讓我驚詫。一期二期碼頭吞吐量巨大,三期碼頭正加快建設,即將投入運營,工業園區已經成形,海港新城嶄新靚麗,到處顯現生機與活力。以我們小城的發展來看整個國家的發展,中國的成就自然不可磨滅。我們的發展正是“和”的發展的體現,沒有如西方崛起的戰爭和掠奪,沒有對異己的排斥,靠的是自己的實力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自然,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忽視,但也不能一味誇大這些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書中把中西方在發展道路上帶來的問題也做過多次對比。中國存在的問題在西方發展的同階段也同樣出現過,甚至更嚴重。我們切不可因為問題的存在而妄自菲薄。《廉政準則》的出台表示了黨在反腐方面的決心;貧富差距雖然存在,但貧困人口的羣體正在加速度的萎縮;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在逐步得到治理,環保能源的研發也在進行……要徹底地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可一蹴而就,一定需要相當的過程。但現在一時達不到的理想狀態,在未來總會得以實現。事實上,中國在發展的同時已經十分重視對發展不利的因素,科學發展觀的踐行正在不斷緩解與消化着存在的矛盾與問題,發展環境正日趨改善。

近期央視《朝聞天下》欄目的《走基層》系列報道,記者親歷基層體驗生活,從貧困地區孩子上學難、吃飯難,到農民賣菜愁銷路,再到百姓看病難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現到改善進行了跟蹤報道。透過這一系列事例,就能看出中國作為人口眾多的大國,其為民謀福利之細心,其民族凝聚力之強大。世界上能有多少國家可以做到像中國這樣以民為本,時刻為民着想?不能不説這是中國強大的表現。在世界上許多大國都被經濟危機困擾的時候,中國居民的生活持續得到改善。中國不光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是經濟大國,科學技術發展也突飛猛進,我們正邁進經濟強國之列。最近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在太空完美的交會對接,充分顯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又一大進步。

通讀《中國震撼》,我理解了中國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了。中國是始終以民生為大的國家,其發展強大是為了十三億人口的共同利益,極具普惠特徵。正是因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績。所以,我們應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中國崛起這個不爭的事實。中國震撼是“文明型國家”超強文化底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無國可比!

作為新時期的年輕人,秉承祖國的優良傳統,學習他人長處,發揚自身優勢是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質。我們的奮鬥依賴祖國,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我相信,依靠自己的發展模式,依靠自己的治國理念,依靠對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光大,加之我們每個中國人不懈努力地創新創業、拼搏奮鬥,未來的中國一定會不斷地給世界帶來新的更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