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不分東西》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69K

《不分東西》讀後感精品多篇

《不分東西》讀後感 篇一

這是一本關於媒體的書。書名叫《不分東西》,大意是拋卻一切左右、敵我等偏見,不加預設,一心求真。具體內容以案例分析為主,多為故宮星巴克**、哈佛女孩、抵制家樂福等近年熱___。——説到這裏,你是不是已經有了一種“這本書我好像讀過”的錯覺?不錯,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曾是喧囂一時的熱___,每個事件都曾經過連篇累牘的媒體報道,有錯漏,有誤會,有斷章取義。我們關注過,評議過,爭論過:既包括事件本身,也包括媒體在其中的表現。我們受過偏見的矇蔽,討論過怎樣避免偏見,更曾經思考過面對偏見如何應對。

所以,如果你要問我這本書裏有什麼東西可令人耳目一新,那麼答案是:沒有。

但這依然是一本好書。

首先,因為這是一本系統的書。閭丘露薇自05年在新浪開博客以來,已經寫了近千篇博文,此書卻並非博文彙編。書中案例亦非簡單堆砌。剛又翻了一下目錄,章節脈絡清晰可辨:偏見的主要成因 – 摒除偏見的總原則 – 結合不同案例分別具體分析 – 如何應對偏見……這樣經過系統組織的材料,價值遠大於每一部分之和。即便你對書中的每個案例都已足夠熟稔,跟着閭丘露薇重新梳理一趟,亦能查漏補缺,温故知新。

其次,閭丘露薇身為名記,或曾直接參與事件,或能獲取更全面的諮詢,更能從新聞從業者角度感同身受。做慣了新聞媒體受眾的我們,難免好奇:同一件事,在媒體從業者角度看來是什麼樣子?這本書多少能滿足我們“用閭丘露薇的眼睛看新聞”這一好奇心。即便看完之後發現並無太大不同,這一“發現”本身也是收穫。就好比,能發現“山那邊也沒什麼不同”,也並不枉這一趟爬山的辛苦。

以上絕非空話。既然在態度、認識上“並無太大不同”,那麼我們與一位高水平新聞從業者的不同之處在哪呢?倘不能問出這個問題,這本書就未免白看了。許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難,關乎毅力,更關乎能力。我們都知道偏見從哪裏來,但在生活中卻總是放鬆警惕,以好惡代替真偽。即便提高警惕,但世事複雜難辨,個人亦難免缺乏去偽存真的能力。回頭看書中案例,當然清清楚楚,昭然若揭。但在當時,我們當中又有幾人能靈台清澈,全身而退?今後若能加倍反省自覺,知難而進,就正是讀完此書後的大收穫。

“反省自覺,知難而進”更不是一句空話。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世界已成一塊奶酪,偏見謠言的陷阱遍佈其間。閭丘露薇在書中特意提到了微博,固然大力讚揚了其積極作用,也對其散佈不實信息的情況表示了擔憂。而後者正是我近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網絡時代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公民,以往我們往往致力於積極傳播各種信息,但今天看來,“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成問題,反倒是“核實”顯得尤為稀缺,因而也尤為重要。前幾天我還在【我説】裏提及,是否可以組一個“謠言揭穿社”這樣的社團?

半年前,一位學新聞出身的朋友曾向我分享了“如何與記者打交道”的諸多經驗,大部分記者在其口中都不可信、需提防,但她又説:“有一類記者,業務水平和職業操守極高,對他們就可以完全信任。比如説,閭丘露薇。”——這番話給我留下印象極深。如今想來,要是閭丘露薇自己聽到這番話,只怕也要冷汗涔涔。任何人或實體都會犯錯,世上並無絕對公正中立的媒體,——即便CNN,08年的時候不也鬧過斷章取義的醜聞麼。就好比這本書封面上的視力表:你知道,那些東倒西歪的E,一行小過一行,無窮無盡,總有一行你看不清。偏見無止境,對真相的尋求亦無止境。

《不分東西》讀後感 篇二

閭丘的這本書,雖然有點專業性,但又不囿於新聞專業。她從專業出發,告訴了我們溝通、理解的重要性,告訴我們要學會思考,做一個理性的公民。她的文字流暢,使得枯燥的主題顯得生動,就算不是新聞專業的人讀起來也沒有障礙。

第一部分着重講了偏見的形成、事例、以及避免偏見的一些想法。我曾看到一句話,認為偏見只存在在別人身上而不存在於自己身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所以我們要杜絕偏見,首先就要客觀地承認偏見的存在。我們任何人,難免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產生偏見的時候。而偏見的產生,其實就是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理解的結果。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對方,對話不失為避免偏見的好方法。世界是多元的,我們要能容忍不同觀點的存在,而不是將偏見加諸其上。必須保證,每個人都有説話的權利,都應該獲得尊重。專門拿了一節來寫CNN,這樣一傢俬營媒體的觀點,不足以代表政府,同樣,他們對我們的政府指手畫腳並不是代表他們的政府在指手畫腳。書中寫到的關於美國媒體,美國記者,美國人的部分,是閭丘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也是對以前官方媒體強加給我們的觀點的一種澄清。是的,在不瞭解美國的新聞體制情況下輕易下判斷是草率的。

第二部分跳出了記者的身份,閭丘以她的理解講述了對於公民社會的期盼。那是每個人都能做出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而不需要諸如韓寒這樣的意見領袖來發聲。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更美好,所以我們要思考,所以我們要提出它目前的不出以待改進。

最後我想説説我對於閭丘個人的理解。我個人覺得,閭丘露薇做新聞,是有一種使命感在裏面的。她有點像我們上課講到的新聞專業主義的操作方法,客觀、真實,深入思考。她思考的是一個個的新聞事件,社會體制方面的問題,對社會的明天有美好的期盼。理解是從個人出發,但閭丘強調的新聞要從新聞事實出發。這就是她和柴靜的不同,柴靜做節目,是從個人出發的,她強調“人”。其實閭丘也重視具體的、個體的情感,只是在新聞事件面前她會覺得一個人的觀點太片面,可能會走向偏見。所以我想説閭丘和柴靜都是很出色的記者,電視的豐富性,給了柴靜以人性化視角切入和表現的可能,而純粹做新聞的閭丘,則是客觀、冷靜、全面思考的。

《不分東西》讀後感 篇三

不好意思,全書幾乎是在特殊地點特殊時間看完的,但也因為總是有所觸動,以致於我在不該久留的地方滯留的時間有點長,呵呵,原諒我的有失恭敬。

此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一個媒體人的自覺意識,我眼中的她原來只是一個敢於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憑着責任與擔當在無所畏懼的工作。之後在鳳凰的一檔與網絡相關的節目中發現她主持的身影,甚感遺憾,演播室中的她失去了現場鏡頭前的鋭度,變身女主播的狀態無法讓我適應。但讀過此書,我站在一個新的視角解讀了一個真正的媒體人,用生命在無限地去接近真實與真理,這是一種信仰,媒體人的對責任的自覺意識,她的很多認知是一個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該有的認知。

想起我看電影《通天塔》後走出影院的感覺——壓抑得喘不上氣,那是一種悲劇心理,因為電影通過一個偶然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意外事件串聯起不同地域的人們,引發了猜疑,不信任,甚至爭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同的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帶給人的是無法根除的隔閡,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偶然事件都有其文化的必然性,而這些必然永遠無法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真正的理解。那是人類的共同的痛。

《不分東西》讀後感 篇四

客觀是我很看重的東西。不僅是在敍述一件事的時候,在發表個人觀點的時候也儘量客觀(雖然觀點本身就是主觀的東西,可是當觀點考慮到足夠多的因素,通過正常的邏輯,總會得出一個為大多數人易於接受的觀點。當然,不能否定個人的經歷會對觀點造成偏差。)。因為我總相信,只有當去掉了情緒的表述才能最大程度上剔除講述者的影響,讓傾聽者更加了解事實真相,加入自己思想。這樣才有助於交流。否則一次次的對話將會在偏見中深入,然後離原本越來越遠。當然,很多獨立思考具有質疑精神的傾聽者不會那麼容易上當,因為他們會思辨會從常理出發判斷事件的正常發展是否符合講述者的敍述。而這將是一次為了還原真相的你來我往。一方面傾聽者希望聽到真相,一方面講述者極力在敍述的同時引導傾聽者站在自己的一方。在我看來,這是一次浪費的對話。最有效的對話是雙方建立在幾乎真實的事件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百家爭鳴,這將是一次愉悦的體驗。

可是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太多試圖還原真相的掙扎。一方面是因為講述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不斷加入偏見,以至於傾聽者很容易就發現其自相矛盾和邏輯不符之處。另一方面,很可能講述者就是在刻意爭取傾聽者,所以不斷用非中性詞語邀請傾聽者。這個時候,一般我會提高警惕。但這建立在對説話人的足夠了解。或者,是講述者習慣用一些誇大的詞語,讓事件顯得生動活潑以吸引傾聽者,或者,是因為講述者的技巧而本身無法客觀敍述。

或許會有人覺得,生活中是否就不需要這些刻板的“客觀”,刻意為之顯得太累。可是,很多時候,身邊發生的誤解和偏見往往正是這樣的溝通引起的。

客觀,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因為新聞強調不剝奪任何一方的發言權。涉及的因素越多,越能夠向真相靠攏。

媒體的watchdog的職能我很贊成。可是,時點的選擇也是產生爭議。比如作者質問地震中學校”太易碎“。我覺得這是再fair不過的事。可是,是不是應該在把救災放在第一位的時間提出這樣的問題就值得商榷了。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我認為,只有最利於好結果出現的事才應該在最正確的時點做。那個時候的當下之急應該在救人。一些不利於此目的的東西試待我們秋後算賬不遲。

最後,無所謂”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只有新聞和宣傳之分。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