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45K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 篇一

《蘇東坡傳》敍述了蘇東波的一生,讓我們能夠對這位詩人有更深的瞭解。

《蘇東坡傳》似一位老人,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

《蘇東坡傳》似一盞香茶,把蘇軾的性格細細品味。

《蘇東坡傳》似一片大海,把蘇軾的命運包含其中。

説到蘇東坡,幾乎所有人都會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蘇東坡可謂聞名天下,婦孺皆知。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敍述了這一位偉人的一生,使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蘇東坡的性格十分鮮明。蘇夫人評價説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時急燥火暴,這樣的形容是十分貼切的。蘇東坡因為這樣的性格,似乎對很多人都以誠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為這樣的真心誠意,才足以讓他在當時的社會成為名人賢士。

蘇東坡的盡忠職守是令人感動的,他所管理過的地方,無不百姓和樂。他曾為陝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辯滔滔的奇才,也正是這一點,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為百姓驅鬼鬥魔。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為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盡到了一個為人父母官者的職責。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描述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這話足以概括出蘇東坡的一切了吧。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 篇二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樣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脱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此刻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説,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歎讚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歎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愛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此刻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必須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但是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2023年蘇東坡傳讀後感悟 篇三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浩然正氣,凝聚成了太陽。匆匆的時光雖然雖然過了七百多年,但那輪遙遠的太陽還燦爛在茫茫九天,浩浩蒼穹……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山河破碎風飄絮,生於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註定了要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不願隨遇而安,恥於與一手遮天的賈似道等人為伍,這也就註定了才華橫溢的他只能空有一腔熱血而報國無門。面對奸臣當道的局面,他直言不諱;面對來勢洶洶的元軍,他鎮定自若;面對當權者的膽小,懦弱,他痛心疾首。雖然君不明,羣臣不忠,但是他還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極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就是以這樣的執着走過了他的一生,雖然他的理想在那個時代顯得那麼卑微,但他卻用自己的抗爭書寫了不屈的一生。

我很慶幸文天祥並不是孤軍奮戰的,他的身邊還有那麼一些憂國憂民,敢於為家國犧牲小我的人。他的妻子歐陽小玉一直默默地替他恪守孝道,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迷茫的時候給他送上一盞明燈;他的父親文儀明知官場黑暗,國家動盪,還是鼓勵兒子爭取功名,為國家盡心盡責;他的同鄉們在他出仕的那天結伴相送,那天的淚別,是文天祥也一直鼓舞着他;他的弟媳婦金燕兒甚至還為了家國英勇就義,而她也因此萬古流芳。在他入仕之後,吳丞相等人也一直是他堅定地後盾。有點遺憾,他的弟弟文璧雖然也是才華橫溢,有一腔報國熱情,但他卻缺少文天祥的那份膽識,那份堅定。

看《文天祥》,我驚歎他的智慧與勇氣。為治水患,文天祥受任於危難之際,擔任瑞州知府,然而國庫空虛,治災經費便成了一大難題。而在此時,他得知八年前瑞州知府曾向朝廷請求過一批官銀,但在運送途中翻船,官銀不知去向。經人提醒,他也得知那八年前的翻船,其實是“驚天大劫”。為尋找那批失蹤的官銀,他用計敲山震虎,逼奸相賈似道現出原形,最終追回那批失竊的官銀,並把它們用於治理水患。雖然這中間犧牲了太多的人,尤其是當年的瑞州知府的女兒馮夢鵑,她用自己的青春與性命換回了全瑞州百姓的安寧。治理水患的時候,大家忙得熱火朝天,文天祥也加入其中。看,他衣衫襤褸,混在人羣中的他早已沒有了一個當官者的威嚴,那麼地隨和。

由於南宋朝廷的軟弱無能,這也讓虎視眈眈的元朝更加肆無忌憚,很快常州失守,臨安危急!此刻左相留夢炎逃之夭夭,右丞相陳宜中也“走為上計”,文天祥又一次受命於危難之中,被封為右丞相。文天祥不畏元的強勢,大義凜然赴元營與元談判。面對威逼利誘,他一如既往的那麼堅定,在朝堂上他迎頭痛擊呂師孟叔侄的不恥行徑。在被元軍押解過江的日子他沒有一天不在思念着南宋朝廷的大好河山,在途經零丁洋時他創作了千古絕唱《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便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有人説他是愚忠,為一個不值得他效忠的朝廷埋沒了自己一身的才華。而我卻深深地為他的執着所折服,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那個“忠君”時期,他的一切是那麼地可歌可泣!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英勇就義的那一剎那,他朝南跪拜,誓死心歸南宋。正如他的《正氣歌》所説,“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他走了,成了九霄之外的那輪太陽,照耀九州,生生世世!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 篇四

斷斷續續的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啃完,也終於讓宋詞的一位大家深深的引入自己的腦海中。他是一位偉大的詞人,親民的才子,廉潔的官員,還是一個讓人擔心的朋友。

蘇軾優點多,文學上的,做官上的,生活各方面的,同時缺點很明顯,就是朝雲索道破的滿肚子不合時宜。那麼蘇軾這個人,已經活生生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獨特的個人氣質令我這個後生不知道多少年的晚輩折服。對於蘇東坡,我覺得國士無雙來形容他,既恰如其分,又不粉飾過多。

説他是國士,畢竟他在北宋為官,而且擔任過吏部、兵部、禮部的。尚書過。當官便是要為百姓謀福祉,他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卻終究差了一口氣。王安石變法造成的民不聊生,人竟相食,牢獄滿盈等現象,他花了一輩子時間去糾正,但終歸失敗。有悔麼?他有悔,悔的是自己治下的百姓在豐收之年竟然會欠糧入獄,悔的是諫書十幾封中央卻對新法弊端無動於衷。可是他是蘇軾,悔恨不可能阻礙的了他,相反,他所任官之處,無不輕税,無不修建公共設施。這是以一己綿薄之力,去挽救頹唐的大宋一分。

説他是無雙。在此我特別想舉幾個例子,幾個讓所有中國讀書人聽了都會發自內心的暢然一笑的故事。一是:在蘇東坡任翰林學士知製法期間,他擬了約有八百道聖旨,現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史,富有例證譬喻,這類文字,蘇東坡寫來輕而易舉。蘇東坡去世後,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才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

老僕回答説:“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二是:有些低級官看見蘇東坡懲治腐敗的官,前去密告上級。蘇東坡告訴他們説:”這個你們不要管,這是我分內之事。若許下級官兵控告上級官長,軍紀豈不蕩然無存。於是他也將此告密者一併懲處。

其他方面,不必我這後生多贅述,蘇詞一讀就瞭然。

讀完蘇東坡傳,核心是想到信念對人的重要性。蘇軾的信念是儒家的禮、道家的道、佛家的釋。正是因為他有這種心境,所以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恨王安石麼,不,恨的是王安石的頑固以及盲目。

恨呂惠卿麼,不,恨的事這般小人的無理取鬧。

淡泊的國士無雙。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五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展現了北宋的一大文豪"東坡居士"蘇軾的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天才的成長曆程,更為讀者展現了一位參透世事奧祕的傳奇人物的心路歷程,給讀者面對困難和逆境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為讀者領略生命的本質與奧祕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於林語堂先生是用英文寫的《蘇東坡傳》,我想,這本書定能幫助國外的讀者不僅更好地瞭解蘇軾,而且更好地瞭解中國式智慧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蘇軾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人,散文家。他既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大氣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筆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遊的歡快與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為人民擔憂的辛苦,此外還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率意灑脱之筆。蘇東坡用一隻生花妙筆描繪着自己的色彩斑斕的一生。

作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順,但在被貶謫之際仍能淡然處之,為民謀利。在王安石強力推行變法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必要性及變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變法急於求成和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的弊端,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操之過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強度過於激烈,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拼死抵抗,而且變法在某些情況下並沒有切合農村與農民的實際情況,而且由於王安石的過於自信及用人不當,變法是極難成功的。蘇軾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發出了不同的聲音,當時變法一派的勢力如日中天,他被認為是變法的反對者,名列"元祐黨人碑"之首,後世永不得被朝廷錄用。後來變法失敗,守舊一派上台執政,廢除一切新法,這種行為顯然是十分愚蠢並且對國家有害的,所以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蘇東坡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力陳新法之尚存可取之處,又為守舊黨人所不容,仕途依舊坎坷,令人唏噓不已。但是蘇東坡就是蘇東坡,而非尋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時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貶於瓊州之時,教書育人,大力發展當地的教育,使瓊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可謂"功莫大焉",也體現了他的務實與愛民如子。

蘇東坡並沒有侷限於文學,他是一個興趣廣泛,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比如他在佛理,道法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赤壁賦》中其"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包含佛教的世界觀;在繪畫方面,他也絕非等閒之輩,開創了文人畫的先河;他也曾致力於在杭州和廣州興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也曾與百姓共同勞動,一起耕耘,留下了"東坡肉"的美談(也可以説是美食);在醫學方面,他還研究草藥,成為公認的權威······

林語堂先生似乎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極狹小的心胸,我認為很有道理。正是因為他的性格上過於執拗,在他當權之時,幾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願決定,正所謂"兼聽則明",而這位"拗相公"幾乎不聽,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麼的閉塞,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忠正賢良和仗義執言的大臣都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愛對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華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沒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為"拗相公"的脾氣和胸懷,另一方面是因為利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益決定選邊站的位置,反對派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法嚴重觸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而王安石並不僅僅是因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睞就能夠變法的,本質上變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權力的工具,因為在他之前的皇帝給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韓琦,范仲淹之流,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權重,可想而知當時剛剛即位的神宗皇帝難免會有權傾於下的擔憂,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經"杯酒釋兵權",神宗皇帝選擇了在自己為太子之時就跟隨自己的王安石,對當時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讓他全力變法,其實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個有力的身邊,替他馴服老臣,神宗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堅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機會,差點滅掉虎踞在趙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權力,毫無疑問,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變法,來自於王安石,王安石雖然性格執拗,畢竟在神宗身邊那麼多年,神宗的意思還是應該瞭然於胸的,否則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戲。然而當時的蘇軾年輕氣盛又身在廬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義執言據理力爭,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針尖對麥芒",而王安石後面有皇帝,於是東坡就被貶了。好在隨着時光的流逝,東坡也越來越豁達開朗,最後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許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真所謂"福禍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