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2W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一

不朽的孔子永恆的《論語》我在最近又温習了一遍《于丹論語心得》,突然覺得她就是在針對我的心境所寫的,她寫出了我心裏想説又寫不出來的話,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的筆觸,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來解讀《論語》,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讀過,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有些許悟道。

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温暖的、快樂的生活?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閒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當然,要達到孔聖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説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正如我的境況,我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裏,在一個有近300名教職員工的學校裏曾經是個引領者,來到這裏,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曾經的輝煌不在,孤單而無奈,如果沉湎這些,就是抱頭痛哭都不為過,但是想想,有得有失,關鍵是我得到的是我最想要的,失去又有什麼可惋惜的呢?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捨得捨得,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得失就在轉念之間。你的心田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捨棄那些劇烈的、宏闊的、聲張的、外在的情勢,而尊敬恬靜的、心田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刻,可以或許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許做到最佳。讀後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頓時,心靜謐下來。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已步入不惑之年,對人對事已接近淡然,雖然有些人有些話觸到敏感的心靈,難免有些黯然,但我總是願意把它往好處想,不爭不惱,一笑而過,“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開些,何必計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現在,對學生也是寬容很多,因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為老師的原因哭倒在我懷裏,我的心也曾痛過,我不想別人的孩子也因為我哭倒在別人的懷裏,所以每句話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嗎,結果失誤減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書有好些特點。從某些方面説,孔子是一個好教師。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着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顏回、曾參的粗衣淡飯。刻苦鑽研的優良品質,孔子一再表揚。宰予懶惰,誇誇其談,孔子嚴厲地責備過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的。勞動熱情,都是他的光輝面。原始的孔子,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其次,孔子教書能瞭解學生們的優缺點以及他們的特長和個性。曾參的德,子路的勇,顏回的好學,子貢的聰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來,並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温和的,如春風拂面,從來不訓斥學生,我也悟道並不是老師聲嘶力竭學生就會按照你的要求來的,有時需要的只是繞指柔,我讀《心得》,學孔子,做一個快樂的老師。

《論語》通知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以文言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聰慧,以聰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仍能讓人體悟到經典的聰慧與温暖。

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二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下面簡單説説。

《論語》一書,傳世已逾二千載,歷史上也幾經沉浮,但總體而言光華遠甚於晦暗,其中思想縱有消極一面,但積極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華傳統美德。不但國人古來拜讀,也遠播於海外。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極為推崇,稱“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數理,無可與此純粹道理相比擬。”

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貶加諸其上,現代人面對當今紛雜多變的繁華世界,該如何去看待理解這部傳統經典,於我們又有何啟發,于丹所着《論語心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説:“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讚譽,使得後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於或仰視或鑽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麼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麼?在於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着眼於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書中多次提到了現代人面對的心靈困惑,這是人人都有體會的。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精神文明發展卻並不同步,最顯着的外在表現便是藝術文化的整體下滑,現代人面對而今這個聲色犬馬的繁華世界,正如書中所説“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

于丹舉了一個GHP(國民幸福指數)的例子,中國的GHP指數從20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經歷的是一個凸形曲線,至2015年中國的GHP指數排在世界48位,説明經濟增長並不代表國民幸福感就增強。這是全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在相當重視GHP的不丹,其總理也表示過自己的憂慮:“我們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軀,究竟能把多少‘東西’——快餐,電視廣告,豪華轎車,新奇玩意和時裝——塞進自己的身體卻又不致打亂心靈的平靜呢?”

那這些你我多少都經歷過的彷徨和擾亂又從何而來呢?一,是因為不平,拿自身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這山那山高。二,是因為信念不堅定。全球化時代早不是舊時代相對閉塞的環境,物質文明發展程度和信息傳播的速度遠超過去,可比可圖的東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錢非萬能”,但看到親戚朋友同窗周圍之人中誰誰香車寶馬意氣風發,難免生出消極心理,更消極一點,原來心中規劃下的'雄心壯志也動搖了,對於自己曾經的堅持產生了懷疑。

並不是説人不該去圖謀,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時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於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結果,人一生都拼搏奮鬥過,奮鬥背後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嘗過,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時該設身處地地想想別人可能吃過什麼樣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應該看到不是比對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輛名車,學識口才不及等等,而該看到對方做到了我沒做到的,從自身找原因,是因為不夠努力還是機遇未到或錯過了。更何況,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將快樂過多建築在物質欲的滿足上的話,只是愈發放大內心的空虛,愈難填滿。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總是糾結於八九,而忘了擁有的一二快樂,加以時日便連或許誰人曾豔羨你的一二也愈發單薄了。

所以于丹舉了個例子。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稱讚他:“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只是夠温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兒了,顏回便陶陶然渾不覺苦。他內心充實着富足快樂,且這種富足快樂並不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動。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都是這種崇尚心靈自由不為外物所累的寫照嗎?這樣的心態便是君子之態。

那何又為君子,《論語》中沒有確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簡而言之便是“愛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還是很寬泛,于丹總結出了四個君子的標準。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寬厚他人,嚴於律己。

二、志必堅。君子胸懷天下,有遠大志向,堅持自己的信念,是恆心與定力兼備之人。

三、易事而難悦。君子的人際關係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會去結黨營私,很容易處事,但是難以取悦,也就是賄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不把漂亮話説在前頭,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後再從容道來。

這樣的君子標準做來很難,也非一日可就,歷史上可稱上君子、聖賢之人也是經過千錘百煉。孔子的生平就頗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後,欲使魯國強盛卻因國君的沉湎享樂而失望離去,自此開始周遊列國遊説當權者,傳播自己的思想,歷經十四年卻終不見用,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後將精力轉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時逝世。

正是因為這份坎坷鑄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寬和愛人的胸懷,但他也絕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報怨”,他認為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態度去面對有負於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憒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從之。”有個仁者掉井裏了自己也跟着跳下去的行為在孔子看來是“罔行”,是不動腦子失了分寸的行為。

君子,或説賢者的標準,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論語》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標準都有相同相近之處,就如《心得》開篇所説,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間最基本的真理。這標準我們個人也許終其一生也許也難完全達到,但不可忘記,不可力有所及時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導自身。這也必是個漫長無止境的歷程,正如人人能説的那幾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語出《論語》,是孔子自我總結的心路歷程。大徹大悟之人畢竟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可參照的都是這循序漸進非跳躍式的發展歷程。

于丹的《心得》內容頗多,讀後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寫出來,僅淺談一二,且書中已有了更有力語句,便不再贅述。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説好便有説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着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於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即便在一些人看來於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説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麼:“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三

從前我對《論語》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過學校開展的交流活動,我認真地學習了《論語》是我受益匪淺;現就我個人的理解和對我的幫助啟發與大家共同分享.

在於丹《論語》心得裏,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對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對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書,他可以幫助你打開你的世界.我們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那麼從朋友身上,讓我終生受益.

我愛人是當兵的,我們86年結婚到現在,我跟隨幾徑周折,前後調轉了5個學校,每一處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單無助,從內心渴望朋友的幫助,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師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識,相知的機會,我在大家的薰陶影響下.我以我的熱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諧共處,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儘自己力量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去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俗話説:"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自然多了,當然也交往過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會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要換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長處。來補己之短。這樣無論與誰相處關係都會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其實,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給你適當的點撥與批評。會讓你從內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

光明。

多年來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最難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節剛過,人們還沉醉在與家人團聚幸福的時刻。我愛人胃病突發。經診斷讓我震驚,好似晴天霹靂、天旋地轉。當時兩腿發軟,不敢面對現實。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長春中日醫院工作。我急忙打電話向她諮詢病情。她首先給我安慰、鼓勵。然後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裏醫治。正確的分析去她那裏的利與弊。我在她的誠懇的邀請下,來到了中日醫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勵下,我的心漫漫地放鬆了,我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天能面對現實,精心照顧我愛人。每天她倒出的辦公室,讓我愛人在那裏面化療醫治,使我愛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很快讓我們夫妻二人度過了第一個化療階段的難關.

出院後,有幸得到學校孟校長和高校長與許多同志的關心幫助,給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記得孟校長還特意給我寫一封信,至今我還珍藏着.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還有任主任、付利波、金麗敏。.。.。好幾位教師給我代課,使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家長反饋十分滿意,給我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我愛人,再半年時間裏,再所有病友中,我愛人恢復最快、最好。這都是朋友給予的勇氣和力量,換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過閲讀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加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我將朋友視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時于丹老師也漸漸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勵讀書的熱情。是書籍讓我受益終生。讓我快樂、讓我充實、讓我更富有。讓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與力量。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篇四

羣教活動過程中,事業部黨羣部組織觀看國學經典系列之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受益頗深,其中講處世之道時講的“過猶不及”對我觸動很大。

于丹教授列舉的豪豬相互取暖的故事闡明瞭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羣體的温暖。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就是在不同的羣體中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小羣體,成員是我們的親屬,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更易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比如溺愛和管控。

舉一個真實的個例。我的一個兒時玩伴a很聰明也很調皮,是家裏的獨苗,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對他是愛護有加。國小時,a看到鄰居家的小夥伴在吃香甜的南瓜,就跑到鄰居家的菜園中摘了一個拿回家吃,他媽沒有給鄰居講也沒有給a講這是錯誤的行為,就把南瓜吃了;中學時,a愛上了街機遊戲,零花錢畫完後就夥同遊戲玩伴去菜農的菜地偷包包菜,賣給附近的飯館,學校接到菜農舉報後把a開除了,她媽沒有責罵他也沒有打他;不上學後,他媽給a找了3份工作,每次a嫌累掙錢少沒幹多久就不幹了,後夥同幾個小混混到校園附近對有錢的學生收保護費,有一次收保護費時有個同學沒給錢,a就把人打了一頓,被打同學的父母起訴了a,因為a未滿16歲被送到少年勞教所勞教了1年。如果a的母親不溺愛a,在第一次摘鄰居的南瓜時就嚴加管教,正確引導,就不會出現勞教1年的後果。

説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他們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舞蹈班、英語班、鋼琴班、奧數班等各種培訓班,花錢跨區讓孩子上試驗國小、重點中學,報各種補習班、提高班、培優班,讓孩子上大學、讀研、考博,畢業後到處託關係安排好點的工作,工作後張羅着給孩子找對象,結婚後催着要下一代,有了下一代後就開始了新的循環。在父母管控孩子的過程中,乖順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遇到困難挫折就會心灰意冷,嚴重的就會輕生自殺;叛逆的孩子就會和父母抗爭,爭吵、逃學、產生代溝、不願意回家等現象比比皆是,嚴重的會離家出走。

家庭應該是幸福的港灣,是一個人最願意呆的地方,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應該是讓孩子早日獨立,自力更生。鷹把雛鷹推出巢穴才能早日飛翔,孩子只有脱離父母的保護,承受過困難挫折,經歷過風吹雨打才能更好的成長。

不管控是“放縱”,少管控是“不及”,多管控就是“過”,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時要掌握好“度”,牢記“過猶不及”,才能讓家庭這個小羣體保持長久温暖。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五

于丹教授説:“《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着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説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説更近了,也可説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説: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裏,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鬥,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麼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不同於春節紅紅火火,讀書要心自然涼,要的是專注修心,火候不可太過。

似乎曾經見過,一千年前也許與他品過茶論過學;他對世俗施教對人民的教誨不難看出;看他風情淡雅學富五車書,那和睦之下更沒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伕不需錢直接渡河也許還能改變人心修教。

似乎與論語而從他相見,又于于丹更深領悟,更喜歡翩翩君子而不是莊重面孔,孔老夫子為何賢德賢能為何寬宏大量飽含其中,並不是在品書似乎更能親人,似乎不是誦讀而是直接對調,他為講師,吾為學生,于丹為聚緣人。

妙句不説,精髓片面何處不在,置身仙境之處的人何不嘗知道內也如凡塵一般。從偷窺者到勝任只一步之遙,只是否到情到義是否為灑汗好男兒亦或是郎才小書生時代隨於變化,本心質不變便天變樣,一千年前教書知道又豈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為解心,人又七情六慾但並不會看一字有同樣體會,那些感覺豈豈不過千張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於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説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見只不過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領罷。

如何?手捧竹卷書頭扎髮帶盤頭嘴裏唸唸有詞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園世外桃花緩緩落下,此處美景何處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飛天也不覺如讀書來的輕盈,聽他談國家大事何治何説何學何親,似以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説如果能一張嘴説完所有人睡熟無人高議自己飛上一片寂靜又豈不是天下太平?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六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温暖。對我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説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着走形式應付的心情。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所以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於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彷彿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後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可以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説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驗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堪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于丹的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七

結合區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徵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閲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温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法官徐文娟“為何在信訪調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説是國小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説,“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康心態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學,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班內差生多,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需要處理。又由於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

但是我經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備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後,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常聽老師説,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後,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裏儘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説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於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正如那句經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就是要愛學生。那麼怎樣愛學生呢?于丹説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恆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於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讚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才會和諧與融洽。《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因勢利導,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説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才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