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2W

目錄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第二篇: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第三篇:過猶不及《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第四篇:于丹《論語》觀後感第五篇:于丹説論語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觀看完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收穫頗多。于丹老師引用豐富的典故,把論語中透露的古代聖賢的人生智慧形象、深入淺出的展現給大家,其用意是希望並告訴大家如何享受簡單、快樂的人生。

當今社會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科技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忙忙碌碌的勞作,也感受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和壓力。評價個人成功的標準更多的在於職位有多高、誰掙的票子多、誰家房子大等等,似乎這些承載介質量的累加決定了更多的快樂,然而卻忽視了內心的審視,忽視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于丹老師通過對論語的透析引導社會正確的價值取向,可謂用心良苦。

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心靈好似在原始的大自然中呼吸,滌盪去塵世的污垢,感受那份原始的生命存在的氣息;于丹老師通過開篇的天地人之道使我明白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在競爭中取得多麼大的勝利,而是在於內心中一份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富足。 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難免會遭遇失敗,會有遺憾,然而一個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是全能,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我們偶爾會聽到一些一直學習名列前茅的學生接受不了某次考試名次落後的事實而輕生;我們自己偶爾也會在與他人某方面的比較中灰心喪氣,從而心情抑鬱,失去對工作、生活原有的激情。于丹老師通過

心靈之道的講解告訴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需要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靈,不被人生的得失所左右,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才能以飽滿的激情面對工作、面對生活,也更容易達到自己滿意的成果。從這一點看,于丹老師可堪稱心靈的導師,她用一句現代的語言闡釋了論語中至真的人生哲理。

説到君子之道,是我感觸較深的。現如今,食品安全問題讓人堪憂,這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健康。雖然政府部門採取強有力的手段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然而地溝油、毒奶粉、塑化劑等等的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食品生產者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其原因,是道德的缺失,是沒有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只停留在書本中。我們不指望靠道德的束縛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但一個國家,文化與制度兩者缺一不可。

于丹論語心得我已經看了兩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穫。我希望大家把學習於丹論語心得的活動推廣開來,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薰陶,從修養身心開始,去享受人生真正的快樂。

第二篇: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温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 温暖起來。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 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于丹對《論語》的心靈之道、 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現代更多的中國人的開始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

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的追求,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 寬容的友人。 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 品性修養的鏡子, 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 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的座標系上, 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使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

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必須經過努力才可以達到; 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 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 ,擁有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説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 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國家擁有現代政體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 不是全面拋棄, 也不是全面保留。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在於丹對《論語》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 - -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第三篇:過猶不及《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過猶不(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及”在家庭中的表現和影響

——于丹《論語》之處世之道心得

羣教活動過程中,事業部黨羣部組織觀看國學經典系列之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受益頗深,其中講處世之道時講的“過猶不及”對我觸動很大。

于丹教授列舉的豪豬相互取暖的故事闡明瞭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羣體的温暖。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就是在不同的羣體中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小羣體,成員是我們的親屬,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更易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比如溺愛和管控。

舉一個真實的個例。我的一個兒時玩伴a很聰明也很調皮,是家裏的獨苗,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對他是愛護有加。國小時,a看到鄰居家的小夥伴在吃香甜的南瓜,就跑到鄰居家的菜園中摘了一個拿回家吃,他媽沒有給鄰居講也沒有給a講這是錯誤的行為,就把南瓜吃了;中學時,a愛上了街機遊戲,零花錢畫完後就夥同遊戲玩伴去菜農的菜地偷包包菜,賣給附近的飯館,學校接到菜農舉報後把a開除了,她媽沒有責罵他也沒有打他;不上學後,他媽給a找了3份工作,每次a嫌累掙錢少沒幹多久就不幹了,後夥同幾個小混混到校園附近對有錢的學生收保護費,有一次收保護費時有個同學沒給錢,a就把人打了一頓,被打同學的父母起訴了a,因為a未滿16歲被送到少年勞教所勞教了1年。如果a的母親不溺愛a,在第一次摘鄰居的南瓜時就嚴加管教,正確引導,就不會出現勞教1年的後果。

説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他們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舞蹈班、英語班、鋼琴班、奧數班等各種培訓班,花錢跨區讓孩子上試驗國小、重點中學,報各種補習班、提高班、培優班,讓孩子上大學、讀研、考博,畢業後到處託關係安排好點的工作,工作後張羅着給孩子找對象,結婚後催着要下一代,有了下一代後就開始了新的循環。在父母管控孩子的過程中,乖順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遇到困難挫折就會心灰意冷,嚴重的就會輕生自殺;叛逆的孩子就會和父母抗爭,爭吵、逃學、產生代溝、不願意回家等現象比比皆是,嚴重的會離家出走。

家庭應該是幸福的港灣,是一個人最願意呆的地方,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應該是讓孩子早日獨立,自力更生。鷹把雛鷹推出巢穴才能早日飛翔,孩子只有脱離父母的保護,承受過困難挫折,經歷過風吹雨打才能更好的成長。

不管控是“放縱”,少管控是“不及”,多管控就是“過”,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時要掌握好“度”,牢記“過猶不及”,才能讓家庭這個小羣體保持長久温暖。

xxx

xxx部

第四篇:于丹《論語》觀後感

于丹《論語》觀後感

——尊敬的老師,感謝您能抽空看我的觀後感,無論您認為我的觀後感是網上抄還是修改別人的,這個都是我精心之作——

第一章, 處世之道

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所構成的社會,一個人不能脱離社會而存在,同樣社會也不能失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因此,在社會,在人羣中,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

而於丹教授説給我們大學生的啟發是,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個尺度才能保證我們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良好進行,也是我們事業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並不是只有簡單的好壞之分,我們也不能僅僅用好壞來衡量所有的事物。古語有云:以德報怨。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對此產生了疑問和思考:説一個人,如果有他人有負於你,對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饋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孔子也是有原則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原則的,如果是以德報怨,那麼我們將得不到任何的回饋,我們能夠包容所有的人,但是無法寬容所有的人。我們不能一味地去以德報怨,因為我們也是有原則的。這個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們不可能把生命的寶貴光陰浪費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我們不是神明,也不是聖人,我們跟其他人一樣,都是眾生中的一個。我們沒有海量的心胸,我們也是擁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們也會有喜怒哀樂,我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學會包容,學會以直報怨。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難得的。

對於每一個人,我們都要給予相對應的尊敬,給予適當和相應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獨立和繼續成長。愛,並不是溺愛,而是讓所愛的人獨立和成長,懂得這個世界,理解身邊的人。因此明白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在工作上,對於工作,于丹教授告訴留給我們的啟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職。意思是,在你的工作崗位上,就應該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對於很多的學生幹部來説,包括我,這都是相當重要的。你的工作,是你的,就要你來完成,或許要藉助別人的幫忙,但是,你必須對你自己的工作負責。此外,不是你的工作,不要隨便插手。當然,重要的時候需要雪中送炭,給人錦上添花的確是件好事,但是,始終都要有個度的把握。

即使以後當上領導,也要把握好度,所謂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告誡我們一定要慎言,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無論事後做多少事情,一切已經在別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了。做官的啟發是,多聽,多做,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一切事情三思而後行,不要輕易做決定,否則到時後悔莫及。做人要果斷但不能武斷。

第二章, 三十而立

孔子給我們人生的概念是:"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簡簡單單的兩行字就概括了一個人的一生。

孔子的意思是,我們一出生,什麼都不認識,什麼都不知道,為了慢慢地瞭解這個世界,我們在社會和經歷和書本中打滾。于丹教授提出的學習是學以致用,把你所學的全部融入你的生命之中,讓你自身的靈魂和精神得到提高,而不是一種華而不實的虛假的表面現象。真正的知識,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我們的。

到了三十的時候,就是三十而立的時候。這個三十而立,是中國古代人生轉折點的標誌。三十歲,應該不會想小的時候那麼天真無邪,充滿幻想,也不會像二十出頭對社會充滿失望,三十了,是一個人內在的成熟的標誌。這是一個心靈建立自信的年紀。它不在於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對立,而形成一種融合和提升。到了這個年紀,就是一種重新的自我認識,一種新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對身邊的事情有所選擇,有所揚棄。這是一個過度的時期,人生中把該

放棄的就應該讓它流走,不要那麼執着。四十應該從容走過,返璞歸真,學會中庸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一個人經過了那麼多年的學習和成長,到了一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對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的多。

六十而耳順,就是對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有他存在的道理;聽任何一種話,你都會站在他的出發起點上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説。其實"耳順"的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表述就是一種悲天憫人,就是一種悲憫之心,也就是説真正可以瞭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發點與利益,這是一種包容,這是一種體會。也就是説當你見到那麼多人的時候,每個人以他的生活呈現出現的時候。

孔子所説的這樣一個人生歷程的描述,也許對我們今天來講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已經立起來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經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經包容悲憫去體諒他人,是否終於做到從心所欲。僅僅有這種關照還不夠,因為人生苦短,在這樣一個加速度的社會裏讓我們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我們是有着多緯度的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十歲,也許在三十歲,能夠提前感悟到四十歲、五十歲的境界,也許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做到隨心所欲那樣的鎮定從容了。今天的社會給大家的壓力太大了,但是一個人有效的建立內心價值系統,才能把這種壓力變成一種生命反張力。

第三章, 我的道路

我現在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大學生,面對的是每天的學習,各式各樣的工作,與人的交往,和盤算着以後的出路。或許過去,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但是,聽了于丹教授對孔子論語的新闡釋後,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為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太偏激,不能蠻不講理,要學會聆聽,學會觀察,學會了解。我們可能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藉口開脱,但是,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我們曾經做過的一切一切。人,一定要有原則,他才能做到面對任何挑戰心中不亂,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人是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自存在的,人類於其他動物的特殊性決定了這。所以,從這一分這一秒開始,掌握好度,把握好身邊的人。

另外,人生苦短,一回頭,光陰似箭,時光不再。可是,我們現在還年輕,不一定懂得那些煩惱,但不代表我們不會遇到那些煩惱。三十,四十,五十都是一個數字,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在修養。短短數十年在世,春去秋來,我們要做不後悔的事。

路,就在自己的腳下……曲折而又漫長……

第五篇:于丹説論語觀後感

于丹説《論語》觀後感

李俠2014年4月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觀看了《百家講壇》推出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説更近了,也可説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君子之道這一講對我也感觸頗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孔子説:“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就是説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説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麼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説交什麼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沉穀子爛芝麻的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人何必那麼驕傲呢?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不僅要學習孔子的“傳道、授業、解惑”思想精髓,同時也要學習於教授的這種治學精神和高超的演講技能。她哲理詩般講演,深入淺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對社會的審美理想,界定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處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給全世界億萬人心靈送去陽光,使人

間温暖,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同時讚揚了中國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這樣高明的人倫智慧!也弘揚了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通過於丹教授的精彩講解,自己感覺有很多收穫。但是真正對論語的瞭解以及它與現代人的聯繫,還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斷感受真正的化為己有,尋找到生活的真諦與快樂!

向你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