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精品多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篇一

困囿於家的日子,時間彷彿變得格外漫長。2月的初春時節,春梅初綻,綠樹吐蕊,世界本應是生機勃然的。

隔窗遠眺,看不到什麼人,偶爾,馬路上開過一兩台車。按下暫停鍵的生活,一下子變得緩慢而安靜。

讀書吧,趁時光正好,趁陽光不燥,我告訴自己。於是,《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又一次拿在手中。

這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女士的作品,入圍20xx年布克文學獎,感動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人們。買回這本書是在三年前,再一次閲讀,跟隨哈羅德的腳步千里跋涉,在哈羅德的世界裏,隨他經歷身體和心靈的磨難,穿過很多城市和村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種種經歷後,讀懂人生,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彌補一些生命中的缺憾,完成自我救贖。

在他開始行走之前,哈羅德是什麼樣的呢?六十多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與妻子生活在鄉間,夫妻疏離二十年,日復一日,過着似乎可以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他笨拙、自卑、木訥、敏感、內向,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這真是一種糟糕的狀態,就像芸芸眾生中的我們。直到有一天清晨,他收到二十年不見的老友奎妮的信,奎妮患了癌症,寫信來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在加油站女孩無意識的鼓勵下,他的心頭似乎生長出一種執着的信念,一種信仰的力量。在不斷的行走中,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堅持走到貝里克郡,癌症晚期的奎妮就一定能活下來。

這是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哈羅德沒有裝備,沒帶行李,也沒帶錢。然而,87天,627英里,他堅持了下來,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一場心靈孤旅。

一路上,哈羅德發現了以前不曾注意過的生活美景,也憶起了曾經的愛與美好。童年的不幸讓他似乎缺少了一種表達愛的能力,他年輕的兒子戴維頭腦聰明卻思想混亂,最終因抑鬱症自殺;由於兒子的離世,以及生活種種,他與妻子越發疏離,雖處於同一屋檐下,卻如同生活在兩個世界。而在這一段87天的旅途中,哈羅德想起了與奎妮的友情,與妻子的相見、熱戀、婚姻,再一次喚起曾經的愛與熱情。他痛悔自己沒有承擔好父親的責任,從而對與兒子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心生憐憫,一路照顧。故事的最後,他的老友奎妮用87天的堅守等到哈羅德,帶着一滴淚離開這個世界,內心應該是滿足和平靜的。哈羅德和他的妻子再次牽起對方的手,“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記得書中這樣説:“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哈羅德原本並不是一個有勇氣、有毅力的人,他不過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一路上他有過沮喪、懷疑、退縮,然而他最終完成這上千裏的旅途,他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渴望,來自於對朋友的承諾,來自於好心人的善意,或許也來自於對幾十年蹉跎歲月平淡無奇的生活堆積的不滿。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87天的旅途,於哈羅德是一場朝聖之旅,於他的妻子莫琳,又何嘗不是。莫琳獨處的日子裏,她一點點再次瞭解自己的丈夫,再次打開心門,找回曾經的愛意,給哈羅德堅持下去的力量,彌補了夫妻間的裂痕,她交了朋友,修整了花園,敞開窗户接納陽光,將那些陰暗與悲傷慢慢放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

跟隨哈羅德的腳步,能夠真實感受到他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這一段行走的旅途,哈羅德從內向、保守、不自信,到後來的陽光、真實、勇敢面對自己,這個過程複雜,卻也簡單,從中,我們能夠看到隱隱約約的自己。這段朝聖之路,與其説走在路上,不如説走在心裏。

想起一句話:“當你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合上書,許久不能走出哈羅德的世界。我回想着自己的生活,沉默不語。當有山壓下來時,我便低了頭,的確是這樣。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或早或晚,或許終要經歷這樣的一段路。哈羅德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在內心迷茫時,獨自一人,靜下來,問問自己要去哪裏,然後付諸於行動。當我們懷抱執念和勇氣,讓身體與思想都行走在同一條路上,一定能夠發現不一樣的天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篇二

很久之前看過藏民因為心中信仰,一路跪拜至神山,由此對朝聖略有概念,同時也感慨與敬佩心中信仰的無窮力量。閒暇時刻也曾暢想,有機會一定親身感受下朝聖路上的人與物!

一直以為只有心中有信仰才能支撐人完成整個朝聖過程,直到看到這本《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於20xx年首次出版。主人公哈羅德·弗萊是一個沒有任何信仰的60多歲老人,因為二十年前曾共事的朋友奎妮·軒尼斯的一封信,由此踏上了名為拯救奎妮的征途。誰也沒有想到,因為這個臨時的決定,徹底改變了哈羅德和妻子莫琳已經降為冰點的夫妻關係,挽救了兩人之間丟失二十年的親密感情。也因為這次旅途,哈羅德終於學會表達自己對兒子戴維深沉的父愛,雖然已經來不及,但哈羅德終於寬恕了自己,解救了自己的身心。

最初,只是想要將給奎妮的回信送到郵筒,想到曾為他背鍋,彼時無比理解他的奎妮,此時卻正忍受着病痛折磨,自己除了回覆幾句不疼不癢的話語做不了任何事情,我想哈羅德是難過的,所以他才會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郵筒卻無法投出那封回信。直到聽到加油站女孩關於信仰,關於救贖的故事,他終於下定決心:他要救奎妮——通過走路的方式。促使哈羅德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除了加油站女孩的故事,應該還是此時毫無溝通交流,甚至分房而睡的妻子。二十年前因為戴維的死,哈羅德與妻子莫琳的內心至今沒有得到寬慰,妻子覺得一切都是哈羅德的問題,她寧願對着戴維空空的房間對着空氣講話,也不願意坐下來跟哈羅德好好溝通。哈羅德一樣,他深信是因為自己才導致了兒子的死亡,他的內心一樣受着煎熬。

而奎妮,她知道戴維,他也理解哈羅德,哈羅德踏上的不僅僅是拯救奎妮·軒尼斯的征途,更是救贖自己的路程。整個過程中,哈羅德不斷想起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戴維及妻子莫琳。父愛,母愛的缺失,讓哈羅德一直沒學會如何對兒子正確的表露自己對他的愛。也正是因此,這成了自己與莫琳之間橫亙的深壑,他們再不會像從前一樣,親密的依偎,甜蜜的共食,彷彿成了陌生人一般。

整個過程中,由最初的一個人,到一羣人,再到最後的一個人,哈羅德由最初的無法堅定,到堅定無比的繼續上路,再到最後的持續否定自己的想法,哈羅德一步一步救贖了自己。而妻子莫琳,由最開始的憤怒,無法理解,發展到開始恐慌,再到最後的支持,愧疚,真正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愛着哈羅德,並慢慢放下了戴維,從內心理解了哈羅德,寬慰了自己因為戴維的去世,一直緊閉憤怒的靈魂。整個旅程中,遇到的人和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不斷的釋放內心的矛盾,把自己對兒子的愛轉化為不斷的回憶,不斷的自我檢討,終於,在旅程結束的時候,身心均得到了釋放!

不得不説,文中哈羅德因為想到兒子後的不斷落淚,感人至深。父愛如山般可以依賴,依靠,可惜戴維卻一直無法體會!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篇三

鼻子無法呼吸、心抑制不住的顫抖下看完了這本書,很美好的結局,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重新孕育生命的感覺。

在自己看最後一章中,不斷的看到想到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並曾經一直在路上為之祈禱的那些過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快樂精靈留給我的是永遠的微笑,雖然他有煩悶的時候,但他還是會給我微笑;媽媽走時的安詳與解脱,我每日騎車在不同醫院奔波的路上只為告訴她愛她、想她;我牽着婆婆的手在小區裏四處遊蕩,她撿起一片樹葉視若珍寶,我給她帶上一朵小花她笑顏如花;

最後她們離開時肯定是都已經厭透了這個世界,每個人眼神最後都是空洞的,無論那時我們怎麼想留住她們。如今我才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路走,都要重新來過。

寫到這裏時,心理平靜了許多,從新審視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一讀。在隨着哈德羅一起行走的路上,你也在不斷反省自心,不斷髮現生活中自己和別人新的優點,不斷的看到被自己忽視的各個角落的美!一個人的朝聖,一個家庭的救贖,慰籍了3個人及其周邊的人,這個圈子有多大,你來想吧!

又一個週末的早晨,一本好書帶給我的快樂把一週的疲憊洗去,看到了早上明媚的陽光。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篇四

現在正是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被名字吸引了,所以拿來拜讀學習一下。從現在的所處環境來看,前半部分的內容很精彩,都在描述哈羅德一個人在路上的回憶,也讓他真正敢於面對過去生活的痛苦和得失,更讓他明白了他愛莫琳愛戴維,還愛他的父親和拋棄了他的母親。哈羅德如果沒有離開莫琳,他也不會知道這些年來他是多麼愛莫琳,莫琳也不會知道她其實已經原諒了哈羅德和接受了兒子戴維的死亡。

每天生活在親人朋友之間,過着重複的生活狀態,難免會讓人迷醉,讓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現在物慾橫流,嘈雜紛擾的世界更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我們需要獨處的時光,需要一個人安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要做什麼?

學會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和得失成敗,並且汲取它們的營養藉着陽光努力向上生長。敢於面對過往,內心才會更強大。一個人平靜下來才能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一個人的朝聖其實是自我內心的一次洗滌和反省。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要想做一件事情,我們就朝着目標去努力,不要受別人的影響。人的意志力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世界這麼大,轉身離開後誰還會記得誰,只要我們做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好,何必在乎別人怎麼想你呢?哈羅德如果在剛剛開始旅程的時候聽到有人説不可能走到奎妮身邊的時候就放棄的話,他會繼續過着和莫琳冷漠的生活,母親拋棄他的噩夢也會一直困擾着他,他也會更因為他沒有去和奎妮説聲謝謝而抱憾終生吧。

不要害怕一個人的日子,因為只有你一個人來面對反省自己的內心的時候,才是你真正成長的時候。一個人的陽光也很温暖。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篇五

《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令人吃驚的是,這本書並不那麼有關宗教。開篇,老夫老妻哈羅德與莫琳的日常生活畫卷向我們展開:哈羅德呆滯而刻板地過了一生,幾乎是碌碌無為的典範;而莫琳總是忙忙碌碌,馬不停蹄地打理着各項瑣事,似乎不厭其煩,但她的一詞一句裏又透着無盡對丈夫以及現狀的不滿。陌生與疏離填充了老年生活中天倫之樂所在的位置。但就在這個時候,哈羅德的舊友奎妮病危,來信告別,在給奎妮寄回信的路途中,哈羅德決定要徒步跨越整個英格蘭去見奎妮。他懷揣着一個近乎可笑的執念:只要他徒步走去見奎妮,她就能活下來。

老人家就這麼出發了,沒帶手機和任何徒步裝備,沒做任何事先準備,就這麼篤定地開始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他穿着帆船鞋一路向北,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就始終相信着自己的目的地歷歷在望。“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一路上有人支持有人質疑,有人加入有人退出,來來往往,只有哈羅德自己的堅持始終如一。孑然一身開始征程的他,最終也是獨自一人抵達了終點。

合上書,我心裏只有對哈羅德更加深刻的崇敬。信仰不是宗教的專有名詞,神聖也並非宗教的專屬定語。人的存在即是偉大的,人的信仰更使人的存在煥發光彩。那麼信仰是什麼呢?信仰其實很簡單:堅信“只要一直往前,就一定能夠抵達終點”。但要想堅持這個信念,其實並不容易。這需要超人的毅力與勇氣,足夠的耐心與執着,以及直面一切、懷抱一切的胸襟,一路披荊斬棘,方才所向披靡。

朝聖這個詞,本就帶着濃濃的宗教神祕色彩;一個人的朝聖,似乎更顯形單影隻,像是孤獨的信徒帶着旁人眼中的傲慢,帶着獨屬於己的執着,直直朝着心中的燈塔走去,不回頭、不停留。於是,我帶着近乎崇敬的心理,翻開了這本書的扉頁。

“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事物,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給哈羅德徒步啟發的加油站女孩如是説。

你會發現,在旅途過程中,你總會忘記哈羅德是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和過去幾十載的自己相比,他充滿了朝氣與自信,在遼闊無垠的土地上大步流星地前行,正如他自己所説,“好像他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走這趟”。這不僅僅是新的旅途,更是心的征程。隨着故事逐漸展開,我們知道哈羅德並不是為了奎妮而奔波,更是為了他的妻子莫琳、他已逝的兒子戴維、給予他信念的加油站女孩以及一路上所有善良友好的陌生人,當然,也是為了他自己。在跨越英格蘭的同時,他也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在到達最終目的地時,也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在那兒,有他最美好的初戀回憶,有着蓬勃的希望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有着對生活最原始的熱愛之情——而現在,他也將如此繼續自己的生活。

儘管困難,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羅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虔誠地朝聖,向着光明的方向,大步流星地前進,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