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百年袁家》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W

第1篇:《百年袁家》讀後感

《百年袁家》讀後感

《百年袁家》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袁家》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在連續霧霾天的週末裏,隔窗望去叫人懶得出門,宅在家裏捧出王碧榮老師贈我的《百年袁家》。蒙老師贈書,感激不盡,讀罷掩卷寫下一點感悟,請王老師指教。

可以怪歷史課本嗎?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總是給我們一個確定的答案,讓我們在接下來的人生裏總是想找尋唯一的答案,但歷史的迷霧,功與過,是與非,豈是一個標準答案能説道清楚的?

他不止是大總統,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在一個白天和兩個夜晚的閲讀時光裏,《百年袁家》的作者——王碧蓉老師以清新的文風和女性特有的視角,向她的讀者們講述歷史課本中見不到的袁世凱,及其一脈後裔“揹負”他的影響所歷經的起伏命運。

灰色的歷史總是讓人不忍回望,比如晚清與民國。優雅如王老師,舉重若輕,娓娓道來,字裏行間充滿淡淡的温暖,為讀者稍稍擋去歷史的血雨腥風、坎坷動盪帶給人們的不忍。自此,袁世凱的面貌在我這位80後的心目中,不再是歷史課本里的可憎與厭煩,讓他從“高處不勝寒”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煙火之中,變得讓人願意親近和了解。同時,與他的一脈後裔數十人的跌宕人生故事一起,也讓人瞭解到,晚清以來,中華民族的受難記裏,不僅是昏天黑地的暗,還有令人敬佩的奮鬥掙扎中的人性光輝。

《百年袁家》是袁世凱及其五夫人楊氏後裔的百年家族史,字字句句讀來,四代人數十人的故事,每一個人帶來的都是勵志故事,傳播的都是正能量。

袁世凱,創建新軍、重教育、修鐵路、建國會……可以想見,他何嘗不曾意氣風發做實事,要救國救民力挽狂瀾。然而,一頂“竊國大盜”的帽子扣在頭上成了歷史“不能承受之重”。王老師説,這本書並不是要為袁世凱翻案,而是讓人們多一些視角和角度去看待這位歷史人物。五夫人楊氏是位“能説會道、心靈手巧”,管家、治家、理家的能手,是袁家的.“王熙鳳”。袁世凱去世後,據王老師講,這一脈在楊氏的帶領下,不做吃山空,積極向上,成為發展較好的一脈。袁克桓,袁世凱的六子、楊氏的第一個兒子,一輩子謹遵“不要從政”的母訓,辦實業,清末明初若干著名民族資本企業與他的經營與管理密切相關,在抗日戰爭中與敵人周旋,在新中國成立後支持國家建設,一生兢兢業業。

在整本書中,最讓人心疼和感動的是袁家第三代。在大的時代背景下,他們在坎坷的命運中堅強,互助,愛護母親,能屈能伸。讓讀者在閲讀每一個人的故事時,深為他們擔憂與揪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多變的政治環境下,他們能否安然度過?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袁家第三代人攜手走過風雨,在不同領域成為佼佼者,讓人想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個人的命運隨時代起伏,袁家第四代很像我們“80後”,是幸福的一代。無論婚姻、求學還是從業,他們都如尋常家的孩子們一樣,可以自由選擇、自由發展了。在繁花盛開的夏季,自在呼吸,享受藍天、白雲。我們應該感謝時代,感謝我們的祖國,感謝和平!

這個週末能關上門,坐下來,靜心捧書閲讀,是一種享受,感謝王老師帶給我的這一段閲讀旅程。書中《袁氏家塾訓言》中説,“為學當期遠大,偶有一得,慎勿自喜自足。”《百年袁家》讓我不止一得,書中所述人物常常讓我反觀自身,覺得自己不夠孝順父母,求學求知不夠努力和勤勉,為人不夠謙和,心胸不夠豁達,自責自愧之處頗多。

很喜歡王老師在後記中寫下的一段話:“宇宙和生命好比一塊織物,有‘經’有‘緯’,人、時間、萬物和事件都‘流’在經緯上,經緯的交織之處就是the momengt,便是“命運”發生之點……我們也可以説是‘緣分’。”感謝命運的安排,遇見王老師和閲讀這本書是緣分,我很感謝!

第2篇:《百年袁家》讀後感

這個網站《百年袁家》讀後感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百家講壇》是央視十套的品牌欄目,該欄目曾選材廣泛,但目前以文化題材為主。此外,《百家講壇》還是一本以解讀歷史為主旨的文化刊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篇一:百家講壇讀後感

一個孩子出生三年後才能免於父母之懷,父母親辛辛苦苦撫養孩子,那父母親死後服喪三年,很長嗎?

孝順是美德,但父母親的愛有人説過那是美德嗎?那是一種本能的愛!

一則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就在大樹旁邊玩,大樹很高,碩果累累,是一顆蘋果樹。小男孩每天都圍着樹,有時候摘蘋果吃,有時在樹下面睡覺,有時撿樹葉,有時候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畫,而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不埋怨他,天天陪他玩。後來孩子長大了,好久不來了。多年之後,他來了,大樹問男孩:“你為什麼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滿了憂傷且冷漠的表情,説:“我現在長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級的玩具。”大樹説:“孩子,我也沒什麼高級的玩具。這樣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來賣了,這樣你就可以買玩具了。”男孩很高興的拿着果子走了。後來每年果子成熟的時候男孩都會來摘果子,每年一次!

幾年後,男孩長成了青年,又一次有來到了大樹邊,大樹説:“你很久都沒來玩了,這次願意在這裏玩會嗎?”男孩説:“我都要安家立業了,還哪有心思玩啊?我連我安家的房子都沒有呢,也沒錢修房子。”大樹説:“你千萬別不高興啊!你吧我的樹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興地砍了樹枝去修房子了。

又過了好多年,男孩來到樹下,心事重重的説;“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可是這世界的海洋這麼浩瀚,我連船都沒有,我能去遠方嗎?”大樹説:“孩子你彆着急,你把我的樹幹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興了,砍了樹幹,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過了很多年,大樹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孩子回來了,此時的孩子年紀也大了,大樹對孩子説:“孩子啊,真對不起!我現在也沒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樹幹讓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跟我玩了。”孩子説:“其實現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幹我也不能爬了。我現在從世界上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歇一歇。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大樹聽到後很高興,好像又看見了孩子小的時候。

其實我們想一想,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服麼對孩子的愛就像這棵大樹一樣,是無私的,是全部的,是永遠的,是不計回報的!天下有多少父母為孩子耗盡了畢生的心血,而孩子們是否能夠理解父母的這一片心呢?

篇二:百家講壇讀後感

人與人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家與家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國與國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如果我們處在真誠交流中,就會構成這温馨世界。

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真是感觸良多。也讓我們獲益良多,記憶深刻。這期講的“信”讓我想起了書上的《期行》。而且錢教授也講了這個故事。

現代人的懷疑越來越多,信任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呢?也就是因為“利益”這兩個字了吧!

在誠信的背後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卻因為“利益”拋棄了這高尚的東西。

街頭巷尾都可以看見的小商販,他們的不誠信相信你們也遇到過——什麼缺斤少兩,什麼以次充好。這不正是遭人唾棄的嗎?就是在這種小事上卻聯繫着更重要的問題——誠信。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關於誠信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買蘋果的故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買了兩斤蘋果,可當他埋頭掏錢時,小商販卻從已經稱好的蘋果中拿出來一個。沒想到小男孩離開不久後又回來了。正當商販以為他是回來討回那個蘋果時,情節卻來了個大反轉。原來是小男孩發現商販多給他找了一元錢,特意將錢送回來了。這篇文章通過小男孩和商販的對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小男孩的行為不正是我們認為遙不可及又不願為之的誠信嗎?

其實誠信是源自你內心的選擇,是別人無法決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要做到卻是很難。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諾,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錢。而是一個誠信的人。

我彷彿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禮誠信的心和華歆不想失信於人的神情。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誠交流的表現嗎?

篇三:百家講壇讀後感

《百家講壇》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主辦、傳奇故事雜誌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讀歷史為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講壇》分為紅、藍兩個版本出版。

《百家講壇》(紅版)以正説歷史為主,強調探究歷史真相。同時,還將涉及地理、天文、文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在2008年,我們將誠邀名家、專家,加大原創、首發;推出重量級人物,打造歷史經典;更系統、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權威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並存,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百家講壇》(藍版)走出“正説”歷史侷限、弘揚深度悦讀、縱論社會生活。在“尊重歷史,兼顧藝術個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寫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突破創新:無論是資料的運用、觀點的得出,還是各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種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等方面,均採用“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的合理取捨的表現原則,從而形成“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台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為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比如易中天三國之庭審諸葛亮中開篇説:這是一場謀殺的指控,事情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國鼎立時期,涉案雙方名聲顯赫,涉案一方的諸葛亮被指控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關羽兵敗被擒,為孫權所殺,似乎在歷史上已經無可爭議。這一指控的提出不僅使關羽之死蒙上一層神密的面紗,也衝擊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根據?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在開篇給人留一線懸疑,吸引讀者的目光。隨後,藉着一些文學記載,抽絲撥線,否定了這一荒謬的説法。有一位學者説:"諸葛亮胸懷天下,而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周思源教授説:"這個無疑,我覺得很值得懷疑,不是無疑,而是有疑,文章説諸葛亮胸懷大志,他曾經對徐庶等三個好友説`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問他"你將來幹什麼?"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位學者就説諸葛亮難以啟齒。在劉備稱帝后,關張的地位就高於諸葛亮。

因此,對一心想要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説。在劉備身邊具有極強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礙。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懷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美德,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普遍性的,為國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於要做皇帝,也不等於要做宰相。諸葛亮曾自比於管仲,樂毅。兩位都是良相主帥,是國君的主要輔臣。主要是輔佐國君,而不是要當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輔佐君王,成就霸業。"時人,莫許之。"有人覺得他説大話,怎能和管仲,樂毅相比。諸葛亮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笑而不談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説"關鍵就在於`仕進可至'這四個字,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這是理想,並不是已經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個好友你們最多隻能做到州和郡這樣的官職,是他不便説有點貶低朋友,另外,荊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滿足於,那麼他也要等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幫他打敗東吳,他再收拾關羽,當時劉備他還未成大氣候,還不過成為割鋸一方的時侯,他總共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方,他的佔略地位超過益州,諸葛亮當時怎麼除掉關羽?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何況他沒有這樣的作案動機。諸葛亮真的想當惶帝,容易了,隨時可以找個藉口把無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軍作戰,劉備去世後諸閣亮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摔軍南征。一個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離開他的老窩,最怕別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師時,把你搞掉,而諸葛亮多次帶兵出征。他確實沒有野心。

後文,又以《諸葛亮受排擠嗎》為辯題來解釋闡述觀點。諸葛亮借孫權殺關羽的可能性。時光的流逝,可以沖刷掉掩蓋真相的迷霧,穿過歷史的長河,人們對諸葛亮借刀殺關羽這一指控的探究不單純是對真相的執着,更不是名人效應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們心目中那個原有的形象,當諸葛亮走下神壇,在歷史的顯微鏡下,他是否依舊是那個千白年來為歷朝歷代所景仰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高潔品質,偉大的人格,將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動,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諸葛亮。從這可以看出在講述完後還有教授自己的闡述,想法。這也正是我喜歡看的另一個原因。

Tags:讀後感 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