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代呼喚匠人精神--讀《袁隆平的世界》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42K

時代呼喚匠人精神--讀《袁隆平的世界》有感

時代呼喚匠人精神--讀《袁隆平的世界》有感

2021年5月22日13點零7分,蒼穹上又一顆明星隕落,敬愛的中科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醫治無效與世長辭,長沙一改連日的連綿陰雨,天空如洗、鮮花含悲。川流不息的人羣,傳遞着連綿不斷的哀思。社交網絡上更是溢滿悲痛,大家在網絡弔唁廳線上獻花、燃燭、點“星”,遙寄哀思。網民紛紛留言緬懷,在對這位“稻田守望者”表達感激與敬意的同時,更有不少年輕一輩發出“以身承志繼往開來效袁公”的心聲。

袁隆平漫長的一生中,一直與中國現代的歷史進程結伴而行,唯一不變的是,他心裏裝着“民以食為天”,他用一生實踐着這樣一個哲理“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質,培植人類文明的事業,從事這樣的事業,乃是生命的價值所在”。書中有很多細節真實的讓人動容。有袁隆平“剛的笑容,”有40攝氏度高温下稻田的芬芳,有袁隆平青年時代刻骨銘心的初戀,有飢餓的小,有團隊探索的艱辛和喜悦,有雜交水稻科學探索歷程的第一次公開,有轉基因

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説“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終其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註腳。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享譽世界,因為是他播下了世界糧食充實的物質繁榮和平的種子,袁隆平的世界很小,其實就在稻田裏,在一粒種子裏,更在人心裏。終其一生只為一件事,一件心懷蒼生了不起的大事,這不正是一種匠人精神的體現嗎?讀着讀着,我便心潮澎湃,翻開近百年的國貧民弱受人欺凌的屈辱歷史,挺起中華民族脊樑的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是“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民族責任,更是“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民族信念。

先輩們“為中國崛起而讀書”的民族氣節才使得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續。

為燃盡生命解開錢學森密碼的高伯龍,1971年,錢學森的兩張神祕小紙片,遞到了國防科大,這兩張紙帶來的難度,堪稱世界級密碼,無異於讓一個從未見過火箭的人,去設計火箭,高伯龍帶領團隊歷經20年艱苦攻關,40年漫長跋涉,在重重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研製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布鞋院士”李小文,在國內遙感學界是泰斗級別的專家。在日常工作中,他對待學生非常平易近人,而且生活儉樸,常穿一雙布鞋,因此被人稱作“布鞋院士”。

沉默是金的黃旭華用實際行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無聲的英雄故事。為研製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實驗基地,後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有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張彌曼在談科研經歷時説道,平均每年有三個月的時間在野外工作,基本上都住在老鄉家裏或者住在祠堂的戲台上,野外沒有洗澡的條件,難得有熱水,洗頭髮都捨不得,只用毛巾沾些熱水擦一擦,幾十天、兩個月、三個月都是這樣。

一生奉獻給核事業的林俊德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當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已經極度虛弱的林俊德,先後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牀工作。於是,病房中便出現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眾人的攙扶下,向數步之外的辦工桌,開始了一生最艱難也是最後的衝鋒……5小時後,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屏幕上永遠的消失了。這位軍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後的衝鋒。

任何一個科學家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也不僅是單純的專業水平所決定的,還必須有可貴的人格和精神境界所支撐。從這羣人身上,我能看到時代的印記,看到中國的脊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向這一位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普通人身上學到我們身上所缺少的東西,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平凡,永遠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凡能孕育偉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業。管建剛先生曾寫過一本書,叫作《不做教書匠》,而作為一名教師,我恰恰認為應該做好一個教書匠!其實教書也需要匠人匠心,以恪盡職守的意識、熱愛教育的態度、嚴於律己的精神,發揚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工匠精神,踏實工作、立足崗位,不斷豐善自己,才能被稱作一名好教師。對工作執着、對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誰又敢説這個世界不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