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課講稿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2.04W

蜕變中的中國——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課講稿

一、改革開放的歷程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回顧歷史,計劃經濟20年政府集中資源進行工業化建設,使得我國重工業得到優先發展,建立了電力、化工、飛機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基礎,但是,重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犧牲了農業、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留下了九億多張吃不飽飯的嘴。當時的農村人口雖然佔全國的82%,但是由於人民公社實行集體生產和近乎平均分配的政策,加上當時實行以糧為綱和統購統銷,這樣一來,農民壓根就不想幹。所以,這20年間儘管化肥農藥、農業機械、水利灌溉都在發展,但糧食年增量與人口年增長兩持平,人均農產品供應毫無改變,2.5億農民生活在年收入100元的貧困線下。村裏人不好過,城裏人也好不了多少,當時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到一斤的肉類供應,飯量大的,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實行“低工資、多就業”的政策,大家的工資都很低,1977年全國職工的人均月工資也只有48元,居民人均存款更低,只有19元。在當時的情況下農村吃不飽,城市工資低,工業化的效果差,GDP還不到世界人均的五分之一,此時不改更待何時。民以食為天,讓人民吃飽成了擺在首位的問題。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户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輿論準備: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福明為主要作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全文刊登。當日,新華社轉發了這篇文章。1978年5月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解放日報等全文轉載。鄧小平、陳雲等對此文當即予以肯定和支持)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改變或推動歷史的,往往是少數人,甚至是一個人。鄧小平當然是順應了大勢,但改革開放採取什麼形式,走到什麼程度,不同的領導者會有不同的選擇。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他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什麼叫解放思想?鄧小平説:“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歷史發展趨勢的科學洞察,黨中央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啟的一次偉大革命,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目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在這段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帶領人民攻堅克難,以經濟體系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國家綜合實力,有效抵禦了“蘇東劇變”對我國的負面衝擊,不斷推進我國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使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艱鉅任務,改革的春風在神州大地吹起,中國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各條戰線的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對內,搞活經濟,勇於改革;對外,靠攏美國,打開國門。四十年間,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的進步。這一切,都是鄧小平開了一個好頭。萬事開頭難,接下來就是歷史的慣性了。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推廣。許多地方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甚至翻了一番或兩番。希望的田野顯現生機活力。在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正在推進。1979年6月25日,四川省寧江機牀廠一則廣告在人民日報刊發。隨後,積壓的機牀成為暢銷產品。開放大潮湧動。1980年8月,黨和國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成為實行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1980年《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實踐是孕育思想的土壤。在這個歷史時刻,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怎樣在中國繼續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人們思考的重大問題。在這個重要時刻,1982年9月1日,黨的十二大召開,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和“小康”戰略目標,改革開放由此全面展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展現出光明前景。這次大會提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確定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戰略步驟和方針政策。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説:“這次代表大會將是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一次最重要的會議。”“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明確提出,回答了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這一重大問題,成為指引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一些老同志在參加黨的十二大時激動地説:“振興中華,在此一舉!”)

這次大會後,“小康”一詞迅速傳播開來。大會提出到20世紀末,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奮鬥目標;提出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戰略方針。大會還通過了新黨章。一幅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壯闊畫卷徐徐展開。為了提高糧食產量,針對農民積極性低下的問題,1978年,中央提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4年包產到户在全國普及,人民公社宣佈解體,同時開放農產品市場,允許農民自由買賣農產品。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從1977年到1984年短短7年間,糧食產量從2.83億噸增長到4.07億噸,棉花、油料、水果、肉類增幅更是達到了70%~200%,農民人均收入從117元躍升至355元,農業改革提高了生產率,但地少人多,農村還是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於是,利用剩餘勞動力發展非農產業的鄉鎮企業在農村漸漸興起,那會國企還沒開始改革,效率較低,許多消費品嚴重短缺,要啥沒啥,鄉鎮企業一下子就發展了起來。1987年產值達到4764億元,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農村經濟出現歷史性變化。從1977年到1988年鄉鎮企業就業人數從2328萬增長到9545萬,產值比重從6.7%增長到21.4%。而國有企業在這種形勢下也開始了改革,於是,國家開始了國有企業改革試驗讓一部分的企業先去市場闖一闖,另一部分企業按兵不動,形成了計劃與市場並存,兩種價格制度並存的局面。雖然,在1988年國家推行的“價格闖關”向全面市場價格體系轉變沒有成功,但是隨着非國有制經濟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市場價格逐步取代了計劃價格佔據主導地位。也許大家覺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好像算不上什麼大動作,但是這個還真的很了不起,就比如,隔壁的俄羅斯也想從計劃轉市場,結果他們搞出個“休克療法”,物價飛漲,失敗得徹徹底底。

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開放方面的進展也十分喜人,1979年~1980 年,中央批准成立了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大經濟特區,區內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和外商投資優惠政策,1980年~1985短短5年間,深圳GDP增長68%,廈門增長119%,珠海增長401%,汕頭增長78%。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1984年11月,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股份制經營。1986年11月,鄧小平同志把一張剛剛發行上市、面值50元的股票贈給來華訪問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範爾霖。這一年,國務院啟動股份制試點。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開放,長三角等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形成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到1987年,全國累計簽訂利用外資協議項目10350項,其中外商直接投資等達257.73億美元。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上(蘇聯解體後提出28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藏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鄧小平重新闡明瞭改革的方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北大解萬英教授懷着滿腔悽楚,跳樓身亡。)新一輪改革和發展浪潮來了。首當其衝的是國企改革,我們前面提到,上世紀80年代的國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讓不少人富了起來,但只是一部分國企進行了改革,還有很大一部分國企領導,害怕承擔“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堅持不改革,天天虧錢,靠財政補貼。到了1995年,更是出現了全面虧損的情況,在全國 8.8 萬家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已經上升到 3.0 萬家,其虧損總額高達 640 億元,賠掉了國企盈利的一半。中小型國企情況更嚴重,盈虧相抵後全面淨虧損 57 億元。面對這種情況,國務院果斷拋棄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對國有企業實行了“抓大放小”的改革,對大型國企進行公司化、股份化改造,對小型國企進行大規模改制包括兼併、租賃、出售和破產關閉。這是因為……國家也沒有餘糧了,在此之前,由於財政權的下放和地方財政體制的不規範,政府的財政收入佔比逐年降低。地方缺錢,中央財政更是捉襟見肘,一些原本在建設的工程不得不停工,必要的公共服務職能難以履行。於是,1994年中央開始實施分税制,按税種劃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擴大了增值税的徵收範圍。除了分税制擴大了財政收入外,非國有工業企業也很爭氣,保持了年均超過 18% 的高增長率,領導了經濟高速增長,國有企業也在改革的推動下,年增長達到 10.9%。(1994《春天的故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一部中國的騰飛史也是一部你我的奮鬥史。年紀稍大的朋友可能還記得以前城鎮住房,都是按單位分配的,年輕的小夥伴可能會想人在家中坐房從天上來,豈不美哉?但你要是住過就不會這麼想了,由於當時的經濟條件有限,有些分配到的房子不僅質量不怎麼樣,面積還小,更慘的是,有些單位的年輕人因為資歷問題,混到了三四十歲還分不到住房,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很早就開始試點改革,從1978年開始嘗試住房商品化,經過二十年的探索與實踐,1998年國家正式停止住房實物分配,採取貨幣分配與經濟適用房相結合。除了住房制度的改革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教育改革,在這個實行普及教育的年代,大學學歷已經不稀奇,但要擱沒改革之前,別説上大學了,就是上個大專都不容易。這個變化得益於1999年的高校擴招,所謂高校擴招,就是大專和大學招收比原來更多的學生,這一次的改革不但使我們國家的人均學歷往上長了一大截,還為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進入新世紀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2001年中國經過艱難地談判加入WTO了。那麼WTO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費那麼大的工夫加入呢?世界95%的貿易在這裏完成,加入WTO不僅是一個全面參與世界市場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國內改革的過程,我們藉機把一些與國際規則相沖突的法律法規做了清理,改善了國內企業的經營環境。而國內的企業也很爭氣,在面對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不但沒有被打垮,反而激發出了他們的競爭力出口產業快速發展,淨出口最高年份甚至超過GDP的8%。隨着對外經濟的發展,需要的人手一下子就增加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自發入城務工。官方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21世紀初經過數次的政策調整,官方政策正式支持農民工進城,在官方政策的支持下,從2000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間城市人口增加了2.3億人。另一位開掛的兄弟就是民營經濟了,同樣是這十年間,民營經濟增長繼續大幅快於國有經濟增長佔工業比重從54%到74%。説到工業就不得不提一提農業,老一輩下過田的都知道農民苦,農村窮,農業危險,加上原先工業不發達税收的重擔大多壓在農業上,隨着工業外貿經濟的發展2006年國務院正式廢止,農業税條例並取消相關收費,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此外還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更驚喜的還在後面,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關於16個方面的60條改革措施囊括了轉變職能、深化教育、醫療體制改革等一系列影響重大、關係深遠的問題。例如,結構調整與改革,雖然過去經濟發展飛速,但是也留下了產能過剩、效率下降、槓桿率過高等問題。就好比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看起來比牛還壯,但是事實上已經存在了很多暗傷,這次的改革就是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把這些暗傷治好。2014年,改革再升級,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一系列全面深入的改革政策陸續出台。這一年,生育政策上“單獨兩孩”新政策全面開展,想生兩個娃的父母有福了,從此再也不怕娃孤單,國家也將迎來更多的主力軍。養老問題上,實行養老金並軌,所謂的養老金並軌,就是把原來不同軌的企業養老金和事業單位養老金併入同樣的軌道,並軌之後,待遇更高,老有所養不是夢。而且只會越養越年輕,因為我們的人均壽命正在不斷提高,從1978年的人均壽命68歲到2017年我們的人均壽命已經提高到了76.7歲。同時,也是因為我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所以大家有了豐富的業餘生活。要知道1978年中國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僅有384元,只能勉強度日,到了2017年中國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8865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愛上消費走出國門,光出去看世界還不夠,還得把全世界的好商品搬回家,中國自2012年起連續5年坐上世界最大境外消費國的寶座,2015年到訪倫敦機場的旅客中中國遊客僅佔1%卻創造了25%的免税品銷售額。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沿着國人的出行線路將移動支付帶出了國門。這些悄無聲息的變化還有很多,比如我們曾經最羨慕的摩托車現在早已被滿街的汽車所取代,曾經風靡一時的大哥大如今也只能拿來砸核桃。

回顧歷史,可以更好展望未來。40多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幹出了一片新天地。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税牧業税和特產税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脱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治國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外事體制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生態環境督察體制改革、國家安全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檢監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紮實推進,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

如今,當時人們心心念唸的“翻兩番”目標早已實現。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偉大成就的背後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到新時代的“兩步走”戰略安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被不斷續寫。幾十年來,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俱進,帶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正處於新的歷史方位。

二、改革開放的經驗

改革開放,是一系列制度的變革、一系列觀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動的合力,是不捨晝夜、勇猛精進的上下求索。從敢於“大包乾”到敢砸“大鍋飯”,從“摸着石頭過河”到“殺出一條血路”,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到“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從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到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從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帶來的“史詩般的進步”,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温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基本國情,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借鑑有益經驗,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和完善,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我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改革道路。實踐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可以結合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與“正確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結合。

1.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的進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就是理論創新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典型的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大、十六大在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理順收入分配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進一步做出創造性的理論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把改革的理論推進到新的廣度和深度。

2.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不動搖。改革開放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從完全的“一大二公”和“割資本主義尾巴”到“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提出,再到從指令性計劃到指導性計劃的轉變,進一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最終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結果。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堅守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理念。

3.靈活運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試、先易後難,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我國改革的典型特徵是採取了先行試點、總結推廣的方式。立足於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面上共性難題有機結合起來,選擇一定地區或改革領域開展試點,在對試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成功經驗和做法再行推廣。這種由點而面、先易後難的改革推進方式,既控制了風險,(避免出現顛覆性錯誤)又通過有效的推廣機制使成功經驗能夠迅速普及,成為我國漸進式改革戰略的重要經驗,也是新時期推進改革開放、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的重要途徑。

4.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有效的體制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從長遠來看,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同時,發展和穩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環境和基本條件。要正確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係,適時有序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承受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5.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目標是人民的福祉,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為了權力的鞏固而改革。改革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是社會和諧體制機制的構建和完善過程。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有效的體制機制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

改革為了人民,人民就有了無限的動力和創造力,改革就能夠依靠人民。事實證明,以人民福祉為目標的改革就能夠充分發揮羣眾的首創精神,能夠調動各方面參與和推動改革的積極性。改革既要依靠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要充分擴大社會參與度。

改革的歷史也表明,一系列影響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層單位的人民羣眾創造的具體改革經驗和做法為基礎和依據的。我們的改革始終注重充分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擴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度,調動和發揮人民羣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把政府合理引導、積極推動與充分發揮羣眾改革創新的自主性、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世界的發展形勢是波譎雲詭的。在座的很多人聽到課程這個進度的時候,不禁會想“中國的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發展?”當然,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地捫心自問過自己。在我看來,中國的改革只能繼續深化,開放的大門也絕對不能關閉,而應越開越大。  

第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佈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須知,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第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瞭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鑑,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志們,改革是一場革命,它不是對原有體制機制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束縛中國發展的因素進行體制根本性變革(勇於承認錯誤,敢於修正錯誤)。皆大歡喜的改革多已經完成,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但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是不能背叛的歷史使命,也是不能改變的前行方向。從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到習近平總書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重要講話,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在路上,不懈怠,不停滯,更不會倒退。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堅信,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中華民族必將實現真正的偉大復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不懼任何外部挑戰)

這節黨課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