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研究的開題報告多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6.97K

研究的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

農村國小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通過研究可以讓我們認識國小數學學習出現分化這一現象的本質和原因。

2、研究影響學生學習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各種因素產生作用的方式、途徑、後果和整個過程,分析各種因素產生的根源和影響學生學習,造成學生學習分化的途徑以及整個過程。

3、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應對策略,從而緩解國小數學兩極分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特制定本課題目標:

1、分析造成學生數學兩極分化的客觀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

2、探討教學過程與方法,分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主客觀因素,並由此改進教學過程與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

3、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的態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學生身心和學習能力都有所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着重通過對我們國小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進行鍼對性改革,以達到減緩學習的兩極分化,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學困生解“困”,使每一個孩子在知識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讓我們每一位孩子愛上數學,走出兩極分化的枷鎖,讓每個孩子都爭當學習的主人。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研究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創造條件,對實驗對象施加影響。有目的的觀察記錄實驗對象的變化,從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與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從總體上分為3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_____.6月——20_____.8月)

內容:確定具體的實驗對象,聯繫相關的學科教師予以幫助,請教育骨幹對實施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制定出簡單的實驗構想。

2、實施階段(20_____.9月——20_____.6月)

第一實施階段

(1)組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進行調查,形成基礎研究數據,建立研究檔案。

(2)階段研究總結及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

3、總結階段(20_____.7月)

整理、收集課題研究的材料,撰寫論文、案例及總結“理論與實踐”成果,寫好結題報告。並將成果推廣。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認為要力爭達到如下預期成果:

撰寫論文,組織公開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進行評議,總結經驗,根據研究的教育目標,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測定評價,寫好課題的研究報告。理論研究水平躍上新台階,發表課題相關的教學論文和論文評比獲獎。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與人員分工

1、課題負責人:魏祥珍、呂維鼎,負責主持課題研究的全面工作,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安排、經費統籌、並負責執筆撰寫各種報告。

2、課題組成員:武海洋、陳坤,負責收集資料、問卷調查、整理、統計、寫成報告。

肖博、蔣倩雯,負責課堂跟蹤調查、評價。

呂建軍、金欽,負責聯繫實驗學校的課堂觀摩、送教下鄉等。

九、課題研究的主要經費

課題研究經費我們採取因陋就簡,就地解決:一是依靠中心校的支持。課題研究的下鄉課堂實驗的車費、住宿費、生活費、打字複印等均由主管中心校報銷。二是各實驗學校的支持幫助下鄉的生活用餐,許多學校是主動承擔的。

【第2篇】關於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開題報告

摘要 研究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問題,有利於豐富教學方法論,是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實際的需要。本研究假設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研究採用實驗法、測驗法、文獻法和行動研究法,從三所國小和三所中學中隨機選擇實驗班和對照班作為被試。試圖得出學習能力培養對於提高學生常規學習能力和麪向未來的學習能力很有必要的結論。

關鍵詞 學習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培養

本報告主要回答四個問題:一是研究什麼,二是為什麼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麼樣的結果,四怎樣進行研究。

一、學習能力及其學習能力培養的概念

學習能力是人們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廣泛使用的能力。職業或作業的水平越高,對人的學習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學習能力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能力,是指人的行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熱水壺燙過以後,再不讓身體接觸熱壺表面;到一個新的地方,很快就適應那裏的環境等。狹義的學習能力,是指與學生學業相關的能力。比如,聽、説、讀、寫、語言、注意、記憶、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

學習能力一般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稱為認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現代社會的學習能力主要是指不斷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觀念,不斷完善自我,適應新要求的終身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培養,是指通過教學活動,教師有意識地、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並通過給學生出題目,讓學生解決問題等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學習的學習能力。包括培養常規的學習能力,運用圖書、資料和錄音機、vcd、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的能力,面對知識的海洋進行選擇和對知識進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學習能力培養問題的意義

人的學習能力需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當人類社會邁進知識經濟時代門檻的時候,學習能力已經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研究學習能力培養問題,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研究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問題理論意義

研究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問題有利於豐富和發展學習的方法論。目前,知識經濟已見端倪,21世紀人類將逐步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學習方法也需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傳統的'勤學'、'苦學'固然還應該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學'顯得更為重要。我們研究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學習方法及其傳授問題,重點是研究'巧學'問題,無疑對於豐富新世紀的學習方法論具有重要意義。

今後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在學校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各門功課都很優異 ,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説,是一個致命的缺陷。這裏所説的學習方法,除了常規的學習方法以外,還要掌握面向未來的學習方法,包括如何使用電腦,如何使用因特網,面對知識的海洋如何選擇,對形形色色的資料如何檢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等。這種時代的變化,要求人們必須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必須具備蒐集、檢索知識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學什麼,知道怎樣學,知道到哪裏去學。同時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巧妙、高效的學習方法,用以提高學習效率;要求教育必須由傳統?quot;知識傳授型'向'方法傳授型'和'能力培養型'轉變。因此,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求教育由知識傳授型向方法傳授型和能力培養型轉變。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務。

2.研究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的實踐意義

研究學習能力培養問題,是我國教育實際的需要。學會學習,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傳統的教育,是精英教育,雖然也強調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實上人們更重視教育的選拔功能。由於教育的評價機制過分偏重於精英,家長、學校、政府都以考試成敗論英雄,因此,教師和家長也往往把學生分成兩類:一類是會念書的,於是加以重點培養;另一類是不會念書的,於是對他們採取放任態度,有的甚至把這些學生當成累贅,當成反面教員,對他們採取歧視態度,動輒貶低、挖苦、漫罵、斥責。結果是,許多會念書的由於過度勞累、單調乏味,而對學習產生了逆反心理;許多不會念書的由於屢屢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厭學。近年來,心理學界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問學前兒童,你將來做什麼?絕大多數孩子都

挺着胸脯回答,將來上大學。可是,當這些孩子上了國小、國中、高中乃至大學以後,卻只有16%的人對學習有興趣、有信心了,其餘的人或者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感,或者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幾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學科內容的灌輸和答題能力的訓練上;學校、教師的戰略戰術就是'燈光加月光', 中學生每天要學習15~16個小時。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學生每天浸泡在題海之中,整天疲於奔命,機械地進行大量的重複性的勞動。受教育評價標準的影響,許多教師都表現出短期行為,每天忙於給學生灌輸知識,忙於出題考試,忙於批卷評分,沒有時間學習新知識,因而也沒有精力研究學習方法,沒有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長遠打算和動力。尤其是廣大農村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能力偏低,教學方法相對落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更談不上了。一些較好的學習方法,得不到推廣應用。這種狀況,導致了我國學生身體狀況滑坡,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厭學已經不是少數個別學生的專利,而具有普遍性。xx年,我到一所很不錯的城市國中給教師講課,學校領導都反映,約有一半學生有厭學情緒,不僅是'差生',學習好的學生也厭學。一位省實驗中學的高中生寫文章發泄內心的感受:我們同情孔已己,我們同情范進,然而在我身上已經沒有什麼同情心,有的只是孔已己、范進的影子。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小生心理素質的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進行了一項調查,樣本是選自北京、河北、重慶、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國小1.6萬多名學生。有58.9%的學生選擇'假如我可以不上學的話,我會不去上學的。'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儘管如此,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理想。法國的高中生一般會三四門語言,馬來西亞的高中生一般也懂得三種語言,他們全然不像我們的學生這樣累。xx年底,我在香港的街頭上看到許多中國小生不慌不忙地走着,看一看錶,已經快到9點了。心想,這些孩子是上學呢還是放學了呢?一打聽才知道,他們是走在上學的路上。他們是9點上課,下午1點放學。然而,那裏的孩子一般要懂得幾種語言,所接受的知識和信息並不比我們的孩子少。

【第3篇】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無論是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還是教育現代化的需要,都是非常重要的。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職業角色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相關知識的交融滲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學理念的確立和教學方式的運用,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促其快速成長的平台;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要求教師擔負起脊樑的中堅作用,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學校課程改革的成敗,課題的開題報告。然而,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提問: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內容,既沒有給出探究的方法,也沒有給出探究的結論,我們的教學該怎麼辦才好?這種提問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反思與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適應。

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學習,其目的在於通過具體的課程實施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又是建立在教師的專業成長基礎上的,因為只有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才能自覺地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角色,用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教師的專業成長不但需要學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師個體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實施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實踐。

本課題的國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是根據劉志偉老師在(第35卷)第5期《生物學教學》中發表的論文《國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探析》中介紹的國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學習-鞏固拓展-創新發展,開題報告《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組織引領我校全體生物教師對該課題的研究,擬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國中生物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索並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2、探索並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與教學有效性的內在聯繫;

3、通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有效促進國中生物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4個:

1、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來應用創新教學模式;

2、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來優化新教學模式;

3、生物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4、研究如何檢測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用於研究國中生物教師專業素養的研究;

調查研究法:用於研究國中生物教師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於教師在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行動研究法:用於研究在生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

六、研究過程與階段(含時間安排)

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6月--10月)課題準備論證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課題組導師審定、指導、論證;課題組研究小組的成立;課題開題。

第二階段:(10月--4月)課題實施階段。本階段要組織和引領課題組成員在本課題的指導下,緊密圍繞課題開展研究活動,積累第一手資料。

第三階段:(5月--6月)課題總結驗收階段。

本階段要對實驗過程材料進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發表研究成果。

七、預期成果

如果我們的課題得以順利推進並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可以期望,通過我們的課題研究,可能會取得如下幾方面的預期成果:

1、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報告、論文;

2、國中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中教師專業成長的典型案例;

3、在研究該課題中的優秀課例;教學反思;

【第4篇】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課題,已經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正式列為山東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今天我們召開課題開題會,對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從現在起,全面啟動課題的研究工作。

一、課題的提出

自全國“九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國中國小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各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大國小生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樂於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但是,也應該看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國小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德育工作還不適應國小生身心發展的新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滯後,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學生年齡特點及品德形成規律的具體、連貫、層次化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單項、直接、正面灌輸或簡單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在一些學生仍然存在“是非觀念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嚴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節”等問題。因此,加強“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是刻不容緩的。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德育實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徑,本課題的意義就在於通過研究找到如何使學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讓學生信服學校的德育。通過研究從理論上弄清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瞭解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闡述學校、家庭、社會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討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科任教師之間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學校德育效果,摸索學校有效開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實踐上,一是通過研究探索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的互相促進的學生德育工作網絡機制,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合力,防止5+2=0現象的發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線。二是探索建立學校內部有效的德育網絡機制,學校的各部門之間、班主任與各科教師之間要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要形成有機整體,協同作戰,共同開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相結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點上的個別輔導相結合,德育內容與學生心理接受性相結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線。

總之,通過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或自律素質,充分保證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三、研究的目標

1、根據新時期少年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探討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新途徑,通過教育者組織的和學生自發的實踐、參與、合作、交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素質的.形成。

2、以全體學生為德育對象,以班級為單位,以育人為核心,廣泛開展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學校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成才奠基,為社區的發展服務。”

四、研究的內容

為了確保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驗前期着重抓了對德育現狀的調研工作,按學段分年級採取走訪、座談、對話、問卷等形式,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切實加強新時期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

想品行形成規律的研究,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德育環境、德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從規劃德育內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規劃教育內容。堅持以“五愛”內容為中心,以日常行為規範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德育內容具體規劃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行為規範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內容,通過“集中學習、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班隊活動、課外閲讀、興趣活動、環境薰陶、榜樣激勵”等渠道,將內容分解到學年、月份、周次和學科,使教育內容具體化。

(3)開展主題教育。本着立足實際,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月份主題、周次主題、主題班隊會、主題板報”四個主題活動。

2、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機制。

從領導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只有人人重視,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體效應。

(1)統一領導的原則。在校長的領導下,黨、政、團、隊、班主任共同組建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實行分級包乾責任制,做到目標、計劃、方法、評價四落實。

(2)目標合一的原則。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目標管理體系,把德育和教學工作一起列為校長重大決策的主要內容,使德育和教學工作真正融為一體。

(3)全方位的原則。堅持“大德育”的教育觀,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管理網絡。一是由政教處――班主任組成一個教育管理網絡;二是由教導處――任課教師組成一個教學育人網絡;三是由總務處――職員組成一個服務育人網絡;四是由少先隊――中隊組成一個活動育人網絡;五是由大隊委幹部――中隊幹部組成一個自主教育網絡。

3、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拓寬德育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方法轉變。

(2)抓課堂滲透,促進德育與各學科有機結合。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準結合點,把德育內容貫穿於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之中。

(3)堅持德育人格化,實現教育活動化。針對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計劃的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傳統性教育活動、陣地性教育活動、實踐性教育活動、開放式教育活動,把德育內容貫穿於各項活動之中。

(4)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種制度――家校信息通報制度、家校聯繫卡制度、學校開放日製度,做到要求統一、目標明確、步調一致、相互配合。

4、從抓常規管理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堅持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國小生守則”具體化,便於學習,便於操作。一是開展學習“規範、守則”知識競賽,堅持明理到位;二是執行“規範、守則”,堅持行為訓練到位;三是指導“規範、守則”,堅持矯正到位;四是教師率先垂範,堅持示範到位,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行為定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從愛生入手,構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堅持從情感入手,着眼於建立一種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學校教育新模式,充分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勵性功能和動力性功能,促進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

(1)廣泛開展愛心教育活動。堅持用愛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

【第5篇】關於合作的實驗研究的開題報告參考範文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具有東風國小特點的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模式、途徑。

2)在理論與實踐結合點上,總結合作學習、合作活動、合作生活的案例,促進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3)更新干部教師的觀念,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培養憂秀教師,促進學校工作。

二、指導思想

以主體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學生為本,在xx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深化主體教育研究,探索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途徑、模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展,為未來人才打好素質基礎。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在學科教學中,深化三學一訓練教學模式的研究,探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方法、模式。

2、在集體生活和教育活動中,深化

3、在實踐活動中,精選、開發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活動,形成東風國小必要的活動系例。

四、研究對象:東風國小全體學生

五、研究方法、原則、策略

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和調查法。

原則: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實踐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合作性原則。

策略;全員參與,主題研究,案例教育,滾動深入。

六、研究措施

1、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佟嶽

組員:全體幹部,劉長榮、段景明

2、加強校科研室建設

使教科室成為教育教學的參謀部,教育理論的宣傳站,科研骨幹的培訓站,課題的研究中心,指導中心和管理中心。

教科室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擴展工作。

3、培訓隊伍

2)、自我總結xx期間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活動、生活的實例,加以完善,申報自己的研究課題。

4、成立三個子課題組(與主要研究內容相對應),分別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為組長。

【第6篇】離異家庭子女的德育研究的開題報告

近年來,離異事件頻發的發生,導致了離異家庭子女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那麼,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需要撰寫相關的畢業論文,應該如何撰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離異家庭子女的德育研究的開題報告,歡迎大家閲讀。

1.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離異家庭子女的德育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國外對該問題的研究已經走向成熟,已由數字統計分析發展到心理學分析,並且,各項研究由描述性轉向對應策略的尋求。而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多於具體的教育措施研究。

2.選題意義

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離婚家庭兒童數量逐年增多。據國家民政部最新資料顯示,從2002年以來,中國離婚率一直呈現持續走高之勢。僅去年辦理離婚手續的 就有178.5萬對,比上年增加12萬對。離婚率的提高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部分問 題學生的產生。他們在心理髮展、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具有保障機制的家庭,孩子在雙親的愛 撫和教育下,能產生一種安全感,從而有利於孩子的自然正常發展;相反,如果家庭破裂,勢必對兒童的心理髮展、學習成績、品德行為等都產生不利影響,而且這 種不利影響不會在短時期內消失,具有長期效應。離婚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當前德育工作的一個新問題,值得我們這些一線教育工作者去探討和研究。就對我 校七年級540名學生的調查來看,屬於父母離異家庭的學生有46人,佔全年級人數的8.5%,這些學生中好、中、差不等,其中學習有困難的有40人,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有36人,雙差生有36人。看來,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它對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維護社會穩定,降低青少年 犯罪率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為此,特提出離異家庭子女德育研究課題。

3.研究價值

通過本課題研究, 能找到解決離異家庭子女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使他們能夠消除心理障礙,規範行為習慣,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極大地提高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課題研究可以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研究成果對學校德育有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對於扭轉學校風氣,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形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合力 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4.研究目標

4.1以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維護社會穩定,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為主要目標。

4.2由課題研究組教師對離異家庭子女進行全面跟蹤教育,讓他們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矯正不良性格與行為,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培養自信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進而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幫教問題學生的陽光工程活動。

4.3繼續開辦家長學校,教育家長,喚起家長的社會責任感。

4.4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促使素質教育得到全面落實。

4.5探索離異家庭子女身心發展特點的規律,研究教育規律,總結成功經驗並推廣,促使問題學生大面積減少。以人為本,提高教育質量,促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5.研究內容

5.1研究離異家庭子女的主要行為表現,心理特徵,總結其共性,探索良好的教育方法。

5.2探究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診療措施。

5.3根據離異家庭子女的外在行為表現和內在的心理特徵,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4怎樣形成有效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

5.5探究學校周邊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心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淨化學校周邊環境。

6.研究假設和創新之處

6.1課題假設:本課題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依據,關注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 們認為,通過積極有效的幫教措施,離異家庭子女的不良行為可以得到逐步規範,不健康的心理也會逐漸消除,為孩子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6.2創新之處:開展本課題研究,為中國小全面實施陽光工程,即幫教問題學生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有科學的實踐指導意義。

7.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7.1文獻研究法

查閲報刊雜誌,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提高課題組成員的認知水平和思想意識,搞好幫教工作。

7.2調查實驗法

在七年級年級10個班進行普遍調查,研究人員確定實驗對象,對實驗對象進行全面調查瞭解,包括要調查其父(母)、鄰居、同學、班主任、任課老師等。瞭解其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特點及行為習慣及其變化,建立跟蹤檔案。

7.3心理諮詢法

對實驗對象開展知心老師信箱活動和知心老師心理諮詢活動。對於來諮詢的同學,知心老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消除他們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的知心老師,進而達到幫教的目的。

7.4個案研究法

研究人員對實驗對象進行個案研究,摸清他們的思想變化及行動規律,對於他們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及行為習慣展開個案研究,並採取相應措施,促使他們思想行為逐步規範。

7.5對比實驗法

把班級中的實驗學生和一般學生展開對比,跟蹤分析研究,確定所取得的成績。

7.6滲透其他方法

研究人員可採取與實驗對象個別談話、集體座談、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或採取講座等方法。

8.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xx.12-20xx.7)。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2-20xx.2)

8.1建立健全課題研究機構

①課題組成員:10人。

②選擇確立實驗對象。跟蹤七年級年級離異家庭子女。參加課題研究教師每人負責1個班級學生的幫教工作。

8.2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組織課題組教師定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 育工作的意見》以及《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心理學》、《教育學》、《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雜誌等相關課題研究資料,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為開展課題研究作大量積極的準備工作。

8.3建立課題制度

課題組成員明確分工,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集體課題研究,每半學期對課題研究工作作出總結,並詳細、準確填寫有關表冊,做好文檔資料的整理工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3-20xx.5)

8.4開展調查瞭解工作

課題組成員可採用發放問卷調查,走訪實驗對象家長、鄰居、朋友、同學、班主任及任課老師,調查瞭解實驗對象的性格、生活習慣、行為表現、學習狀況及心理素質等,建立實驗學生檔案資料。

8.5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邀請實驗學生及其父母共同參與各項活動,通過開展親子游戲,展示個人才華,參加學校興趣小組活動,講故事,詩歌朗誦、演講,談理想等各項活動,拉近離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喚起父母的社會責任感,達到對父母和孩子同時教育的目的。

8.6開展知心老師信箱與心理諮詢活動

本課題研究組所有成員都是知心老師,在辦公室門口懸掛知心老師信箱,所有參與課題研究的實驗學生及全年級學生均可向知心老師信箱投信,課題 組成員應及時回覆學生的來信,提高知心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強學生的信心。本研究也開設心理諮詢室,學生提前預約,由課題組研究成員在學校專用 的心理諮詢室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困惑。

8.7開展家庭走訪活動

課題組教師應堅持每學期走訪幫教學生家庭兩次,深入細緻瞭解其家庭生活,與其父(母)詳細交流,真誠談心,建立家庭學校教育合力,促使家庭教育對學生起到應有的作用,鞏固學校教育的成果。

第三階段:總結,鞏固階段(20xx.6-20xx.7)

8.8淨化學校周邊環境

課題組成員可依靠學校領導與公安、文化等部門聯合起來清理校園周邊環境。參與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幫教經驗撰寫高質量的論文,擴大社會影響,促使社會共同關注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達到課題研究的目的。

【第7篇】有關造紙廢水研究的開題報告

製漿產生的造紙廢水,污染最為嚴重。造紙廢水處理應着重於提高循環用水率,減少用水量和廢水排放量,同時也應積極探索各種可靠、經濟和能夠充分利用廢水中有用資源的廢水處理方法。

具體內容(課題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主要內容、課題研究方案、日程安排、參考文獻)

一、課題背景和意義

造紙工業是能耗高、物耗高,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行業之一。造紙工業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在世界範圍內,造紙工業廢水都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日本、美國分別將造紙工業廢水列為六大公害和五大公害之一。

在我國,造紙工業廢水污染已成為造紙生產及相關行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據環保統計公報數字表明,縣及縣以上製漿造紙和紙製品廢水排放量佔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11%,僅次於化學工業及鋼鐵工業的年排水量,居第三位,其中達標排放量僅佔造紙總排放量的14%,排放廢水中cod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5%。

目前我國造紙工業廢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均居我國各類工業排放量的首位。近年經多方不懈努力,造紙工業廢水污染防治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紙及紙板產量逐年增加,但排放廢水中的cod卻逐年降低。由此看出,造紙工業初步實現了增產減污的目標。但目前造紙行業約佔排放總量50%的廢水尚未進行達標處理,廢水污染防治任務還相當繁重。

製漿造紙廢水是指化學法制漿產生的蒸煮廢液(又稱黑液、紅液),洗漿漂白過程中產生的中段水及抄紙工序中產生的白水,它們都對環境有着嚴重的污染。

一般每生產1 t硫酸鹽漿就有1 t有機物和400 kg鹼類、硫化物溶解於黑液中;生產1 t亞硫酸鹽漿約有900 kg有機物和200 kg氧化物(鈣、鎂等)和硫化物溶於紅液中。廢液排入江河中不僅嚴重污染水源,也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近年來,一些以製漿造紙為主要工藝的小型企業由於受白水困擾被迫停產或轉產。隨着造紙行業的發展,受原料林資源的約束,廢紙作為再生纖維資源在造紙工業原料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國產量名列前幾位的造紙企業大部分是以廢紙為原料。

廢紙作為造紙原料之一,即可減輕環境污染,又可減少森林砍伐,節省原料纖維資源,緩解原料緊張局面,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儘管廢紙造紙廢水污染物產量比化學制漿造紙減少了85%以上,但廢水的cod、ss濃度仍然較高[3]。

某造紙廠主要以商品木漿為原料,生產各色特種裝飾鈦白印刷面紙、平衡紙系列、印花原紙系列、瓜子袋紙系列、特種長纖維紙系列、水鬆紙產品等各種高檔特種工業印刷紙以及文化用紙,總產量為1.2萬t/a,排放造紙廢水約8000t/d。

目前,這些廢水若未經處理就排入附近水體,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1 ~4] ,同時該廠生產耗水量大,如處理後進行回用,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廢液排入江河中不僅嚴重污染水源,也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所以對造紙廢水的處理在我國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造紙白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本論文論述的主要觀點。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2.1、造紙工藝

目前國內廢紙造紙主要流程為碎漿、磨漿、篩選、打漿、造紙、烘乾、卷取等[4]。 簡要流程如下:

圖1 造紙工藝流程

2.2 、處理工藝

目前國內外針對白水所採用的處理工藝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氣浮法

氣浮法是白水處理中較常用的方法。白水中所含的物質為短纖維、填料、膠狀物以及溶解物,它經過調節後在氣浮池內與減壓後的溶氣水混合,進行氣浮操作過程。完成分離後,清水入清水池供紙機回用,短纖維進入漿池供造紙機回用。氣浮法在我國造紙企業中有較廣的應用。

2.2.2、絮凝法

絮凝法在造紙白水處理中也有應用,即利用適當的絮凝劑處理廢水,可以使其中的細小纖維和其他細小固體顆粒懸浮物沉澱下來。在造紙白水的處理過程中,造紙白水先經微孔過濾處理回收纖維,降低白水中的懸浮物含量,再加入混凝劑和助凝劑,使白水中的細小纖 維、填料、膠體性物質及部分溶解性有機物聚沉,處理後的澄清水可完全回用於生產或排放。

化學絮凝處理造紙白水具有投資少、工期短、處理系統運行管理簡單、操作靈活、處理效果好等特點。能有效去除再生造紙廢水中的ss、色度以及有機物等,得到的泥漿經過適當處理後還能用作生產箱紙板的紙漿,處理的上清液可以作為工業水循環使用,因此,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當顯著。

2.2.3、過濾法

應用於白水處理的過濾法常見的有兩種:真空過濾法和微濾法。

真空過濾法具有過濾速度快、處理量大、工藝過程穩定、佔地面積小、基建費用少、運行費用低等特點,處理後的白水可直接用於造紙過程。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大型造紙企業大力推廣真空過濾機用於白水處理,使得白水的處理與循環回用的程度大大提高。

微濾法採用的過濾介質為不鏽鋼絲網或化纖網,其過濾孔徑的大小可根據用户的廢水種類、濃度等的不同而隨意選擇,最小孔徑當量可小於20 um。其優點更在於工藝簡單、佔地少、投資省;過濾能力大、效率高、運行費用低、操作極其簡便。

2.2.4、膜分離法

膜分離技術處理造紙白水,可以較徹底去除造紙白水中的金屬離子和溶解性無機鹽物質,是實現造紙零排放目標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膜分離法處理水量能力不大、費用較高,在用於造紙白水處理方面還處於實驗室的研究階段,距離實際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

三、課題主要內容

1、設計流量:q=1500 m3/d kz=1.

2、進出水水質,最後出水符合《遼寧省污水與廢氣排放標準》(db 21-60-89)二級標準

3、運用大學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和畢業實習中學到的實踐知識,對造紙生產工藝的最終出水進行處理設計。

4、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的確定 5、主要構築物設計計算

6、依據具體地形對污水處理廠進行平面佈置。

7、高程佈置。

8、並對建成的運行管理提出要求和建議。

9、在對造紙廢水(白水)進行設計過程中,要知道造紙廢水中是多種多樣的,不能設想只用一種處理方法,就能把污染物取值殆盡,往往要採用多種方法組合的處理工藝系統,才能達到處理效果。應儘量選取較好的處理方法。

10、在對廢水處理工程設計過程中,應儘量運用清潔生產的理念,降低廢水中複雜成分,使得在後續廢水處理中降低難度和提高效率。

四、課題研究方案

廢紙回收利用過程中,從工藝上分為抄紙段產生的廢水稱為白水。由於白水日排水量 大,含有大量的軟纖維和填料,懸浮物含量高,它所引起的污染令世人矚目。目前,國內外處理造紙自水的方法主要有氣浮法、絮凝沉澱法、過濾法、膜分離法等,綜合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我選擇氣浮法進行對造紙污水(白水)進行處理。

採用混凝氣浮為主的工藝流程處理造紙廢水,處理後出水ss、codcr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到90%、74%和80%以上,出水達到設計要求,可以直接回用於生產工藝中,並可回收紙漿。實現了生產用水的閉路循環運行,達到了廢水零排放。此工藝避免了生化處理佔地面積大、投資和運行費用高等缺點,並且處理費用低,運行穩定,維護簡單,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氣浮法在我國處理造紙污水(白水)普遍使用,氣浮法不僅經濟效應低,並且處理效果非常好,佔地面小,運行操作簡單[6]。

結合造紙廢水目水質的特點,實驗擬採用採用混凝氣浮+水解酸化+接觸氧化的處理工藝。

五、日程安排

1、資料收集、方案對比 .3.17~.3.23 一週

2、撰寫開題報告、開題答辯、英文翻譯 .3.24~.3.30 一週

3、主體構築物設計計算 .3.31~.4.6 一週

4、附屬構築物及高程設計計算 .4.7~.4.13 一週

5、流程圖、總平面圖繪製 .4.14~.4.20 一週

6、高程圖繪製 .4.21~.4.27 一週

7、構築物圖繪製 .4.28~201.5.4一週

8、構築物圖繪製 .5.5~.5.11 一週

9、構築物圖繪製 .5.12~.5.18 一週

10 、設計説明書編制 .5.19~.5.25 一週

11 、修改設計説明書 .5.26~.6.1 一週

12 、修改圖紙 .6.2~.6.8 一週

13 、畢業設計答辯 .6.9~.6.15 一週

六、參考文獻

田啟平.斜網-混凝沉澱-二段a/o組合工藝處理造紙廢水的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

胡雪蓮,葉新強,龐豔.生化法處理廢紙再生造紙廢水.環境工程..6,22(3):43~44. [3] 丘旭平.非脱墨廢紙造紙廢水處理工藝研究及實例.造紙科學與技術.,26(3):60~62.

[4] 董海山.廢紙造紙廢水處理技術研究與治理實例.中國造紙.,25(5):34~36. [5] 萬金泉,王豔,張燕聰等.廢紙造紙廢水特點及其處理技術.造紙科學與技術.,24(5):58~60.

[6] 景鋒,王耀新,宋文菊.聚合氯化鋁和pam處理造紙廢水中白水的機理和效果.黑龍江環境通報.2002,26(2):30~31.

【第8篇】國小數學作業有效性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數學作業有效性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選題的背景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數學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許多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升學的影響,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作業'一刀切'、量大以及缺乏針對性、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教師評價方式單一……這些問題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致使很多學生產生了不喜歡做作業、怕做作業甚至厭學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干擾了教師從作業中獲取有用信息,降低了作業反饋的效果,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優化。

基於以上問題的思考和課程改革對作業的要求,我擬申報'國小數學作業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二、立論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2、在我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的設計往往只偏重作業的認知功能,忽視作業的育人功能、作業的發展功能、作業的評鑑功能以及認知心理學功能,作業評價單一,往往侷限於學生對錯的判斷。目前好多學校和地區對國小數學作業的設計、都進行了研究,很多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了一些具體的制度來,對學生布置的作業量和書寫時間有一個嚴格的限制,促使教師佈置作業合情合理。對作業設計也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作業形式靈活多樣,適合學生年齡段的生理特點,注重趣味性、層次性和開放性,使學生願做作業、樂做作業。為了解'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我們藉助網絡搜索了部分資料,還查閲了部分科研方面的報刊及專著。從目前我們檢索到的資料看,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蘇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等相關學校及教科所有關於國小作業設計的研究,該項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等指標上有明顯地提高,學習負擔有所減輕,但範圍較廣沒有分化到細節,這些都有助於本課題實施研究。

(二)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理論。作業設計同樣應以人為本。國小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通過國小數學的學習,讓人人在數學上都到得到發展,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進行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同時它還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磋商並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因而我們倡導自主性作業、合作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在作業練習中進一步發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3、元認知理論。以培養對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和監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些家庭作業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有些家庭作業則可以考慮家長的參與和同學的合作,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

4、新課標關於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着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開展國小數學有效作業內容的研究,以從教材中精選作業、根據教學內容改編作業、拓展作業為研究切入點,在實踐過程中,讓數學作業目標更多元化,內容更豐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真正達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服務的目的。

2、開展國小數學有效作業形式的研究,以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保留數學作業佈置中的優點,創新作業的形式,使課內外數學作業能有效地成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

3、關注學生個個體差異,開展國小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研究。根據作業量、作業難度、學生年級進行分層次作業的設計,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促進數學學習質量提高。

四、課題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準備階段。

1、收集資料,並通過問卷、座談、調研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對現階段數學作業的內容、形式和數量的意見;對今後數學作業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2、對前測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和理論分析,並寫出研究方案。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第二階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實施階段。

1、研究人員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進行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設計研究。

2、定期組織交流作業形式的信息。

3、收集學生作業。

4、分析試用效果,進一步完善作業形式。

5、課題組撰寫相關論文。

第三階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總結階段。

1、收集典型材料,對學生進行檢測,整理數據,撰寫研究報告。

2、對各種材料進行總結、整理、分析,撰寫論文。

3、撰寫研究總結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1、理論創新:在作業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中,着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着眼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實踐創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擔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研究的豐富的經驗,雄厚的資源以及數學組強大的教研力量,對目前國小生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展開調查,構建有效作業設計的標準,以此來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切實可行的有效作業設計的機制。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在國小生數學作業設計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為載體構建'有效課堂'、' 有效教學'、' 有效教育',最終實現教學雙贏、師生共同發展。

七、理論意義與研究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教學中變得十分重要。使作業設計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作業設計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八、研究保障

1、專業支持:我漢語言本科畢業,工作十二年,一直從事國小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多次參加省級市級課題研究,多次論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可以從面上推進研究工作的進展。

2、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課題負責人有一定理論與研究能力,對國小數學作業有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關注,對教育教學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負責人還查閲了豐富的文獻著作,蒐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開展比較順利。

【第9篇】企業出口貿易調查研究的開題報告

企業出口貿易調查研究的開題報告

1、選題依據

我國加入wto後,中國外貿企業已經在一個全新的開放的環境中發展對外貿易。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並按照其宗旨和基本原則進行經濟改革和發展對外貿易。履行談判中承諾的市場開放的義務,將為各國、各地區的貿易伙伴提供更好、更穩定的市場準入機會。對外開放的投資領域將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企業將逐步享受國民待遇,投資環境將更為寬鬆、透明、穩定。這毫無疑問將為國外的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收益,同時也會對國內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對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有着兩面效應,後一點是我們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從中國加入wto以後,不同的行業所受的影響各不相同,就中國外貿企業而言, “ 入世”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我們都要既抓住機會發展自己的貿易,同時又要接受挑戰,使我們的企業有較大的發展。

理論上講外貿企業應具有進出口功能,但由於某一時期中國特定的環境因素,使得出口功能對中國外貿企業顯得更為重要,由於大部分外貿企業,它們必須尋找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並組織出口,這樣它們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利。出口產業競爭力屬於國際競爭力範疇,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世界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

目前,我國企業在對外貿易理念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異,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缺陷。為此,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對外貿易的`研究工作。本文在對某某企業出口貿易情況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以具體的實例與真實的數據為依據,找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並分析產生的原因,提出政策性建議,以改善我國企業的出口貿易。

2、文獻綜述內容

當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對企業對外貿易方面的問題做了大量研究,依據不同角度,利用各種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推動對外貿易研究和企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眾多研究成果從不同方面對出口貿易進行研究,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且這些結論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對對外貿易進行研究,即未能針對某個特定企業的出口貿易進行研究,因此缺乏具體的意見。因此,本文將以xx企業為研究對象,在對其進行實地調研及廣

泛蒐集信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出口貿易方面的相關理論與方法,概括總結該企業的現狀,分析出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並針對問題與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有利與xx企業的發展。

3、研究方案

研究對象:xx企業

研究目標:概括出企業的對外貿易現狀,分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解決方法。

研究內容:通過調查,瞭解企業基本現狀,找出企業產生的問題,並針對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結合實際提出解決方案。 研究方法:實地調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進程計劃

(1)、2010.12.26 明確選題及畢業論文任務。

(2)、2011.12.26-2011.01.10 查閲資料,完成並上交《文獻綜述》、《開題報告》、《論文寫作提綱》、《調查提綱》

(3)、2011.02.28-2011.05.30 實習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完成初稿

(4)、2011.06.01-2011.06.13 論文修改、完善、定稿

(5)、2011.06.13-2011.06.20論文答辯

【第10篇】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選題背景與價值

2l世紀,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它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絕大多數教師已經初步認識到: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4、多媒體計算機可作為認知工具實現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在安徽省寧國市農村國小,隨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入全面應用階段,在教育教學中,通過網絡技術、網絡資源、農遠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成可能。我校自20xx年以來,以農遠資源的應用為選題,先後申報了寧國市級課題《農遠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宣城市《合理利用農遠資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均已結題。

但隨着農村國小農遠資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斷更新,學校的佈局調整,優秀教師的流動等諸多原因,實施並提升資源應用的效益仍為一項重要任務。尤其在農遠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和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青年教師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實質性效益理解還不透徹,學術界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有效推廣,教師在農遠資源應用及多媒體的應用上大多還處於淺層次,未能真正將農遠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資源應用於學與教的策略與方法上值得積極探索與提高,有效把握課改方向,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20xx年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出台,即將實施的《語文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無一例外的把信息技術這一手段的運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譬如 “…… 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 “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 “……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 ”“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媒體手段,多種類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間”。“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 “ 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的平台,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説,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將是我校進行這一課題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本課題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現化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指計算機網絡環境及現代遠程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網絡環境下,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的理論,研究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理論、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開發使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資源。

“學與教”方式是指採用多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而形成的能夠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各種方式的總稱,也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應對現代課堂轉型。

二、研究內容及預設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內容是農村學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通過研究,力求使課題組成員在所教學科中將先進信息資源,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學資源,通過案例教學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並進一步在更大範圍內推進教師把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學與教”的策略和方法的應用,努力提高農村學校的課堂教學效率,共享現代教學資源。重點是如何將“學與教”方式有效的應用在日常教學中,取得預期目標,從而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教學更為有效的使用範式及運用技能,並有效地促成農村教師專業技能與教學素養的協調發展。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依託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網、農村中國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優秀課例、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資源網、農村遠程接收ip資源中的學科教學的內容,主要通過對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實踐應用研究,對學與教的策略與方式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摸索,具體表現:

1. 有效促進教師的備課方式。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的備課方式,使之農遠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課堂,服務於學生。

2.通過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形成對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確觀念和認識,引導學生有效地在虛擬環境下探究學習,真正使網絡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現代課堂的轉型。

3.強化農遠資源應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體課件實效性,避免目前多媒體教學注重外表,忽視實質的問題,解決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並使學生在視頻、音頻資料、課件作用下,刺激多種感官參與,達到學與教效果最大化,並努力提高教師多媒體課件鑑別使用能力及製作水平。

4.從信息技術的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上與現今的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應用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策略與方法。幫助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建構知識,引導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本課題既是對我校原有課題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為解決我鎮青年教師適應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又為廣大農村學校農遠資源應用提供有效的經驗借鑑。因此本課題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師。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課題組通過校本研修,採取以教師自主研修為主結合中心教研組教師團隊合作為輔的方式實現課題的目標。通過學習相關的資源,觀看培訓課程和課例,同時學校利用校本研修針對教師的共性問題組織專題培訓、交流研討,組織參加學科競賽和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確保教師教育理論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 、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與方法

本課題研究樹立“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相關標準(課程標準和教育技術標準)為依據,以教學設計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改善評價方法為契機,以促進教師應用技術成為日常教學行為為目的”的理念。以教師的自主研修為主、團隊合作為輔,突出團隊協作。分析存在問題和了解教師需求,按照課題統一部署,自主、多元地開展實驗研究。

本課題研究主要方法為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教育敍事、班級試點研究。

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研究,瞭解課題研究的現狀。主要用於確定研究目標,選擇研究內容,以此調整教師校本研修實施計劃。

行動研究法:指課題研究參與人員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進行的有系統的研究。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在行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文獻研究法:課題組通過文獻檢索、專家諮詢等途徑,獲取國內相關課題的資料信息,瞭解研究現狀,調整研究措施,充實研究內容。

經驗總結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態下,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的一種普遍採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敍事就是“講教育故事”: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場所裏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敍述”出來。

班級試點研究:在學校內開闢試點班級,配備簡易多媒體,與普通班級進行實驗對比,提煉試點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操作要點

本課題是中溪中心國小“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課題。課題實施全面納入學校教科研常規管理,其教科研活動經課題組提出,由教科室納入學校教研工作計劃,保證課題組活動的常態化落實。

五、課題研究預期進展與成果表現形式

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組織準備階段(20xx.5~20xx.3)檢索國內、外最新資料、文獻;蒐集、整理遠教資源中的資料。加強理論學習和組織培訓,統一觀點,統一認識,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思想和組織準備。具體內容有:1、成立課題組;2、自主申報參與課題研究;3.填寫課題申請·評審書;4、撰寫課題實驗方案;5、課題的開題。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3~20xx.12)對課題研究的內容進行細化、分工,使具體的研究目標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以內化、落實。具體內容有:1、開展農遠課件製作和農遠資源應用培訓。2、集中組織教師觀看信息技術與國小學科有效整合典型課例、新課程國小學科使用教學策略,聘請專家講座,開展交流討論。3、各教師結合本年級的教學實際自主選擇相關的內容,進行應用實踐探索,開展課題研究。4、撰寫教學設計與案例、教育敍事、教學論文。5、撰寫課題研究中期報告及階段性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論證階段:(20xx.1~20xx.12)由課題主持人主持對研究結果在全校範圍內進行實踐論證,並總結上報形成結論並推廣。具體內容有:1.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和課題研究報告;3.申請結題。

【第11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愧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説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複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並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複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閲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後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週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週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2010年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彙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通過實驗,探索適用於我校國小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五、課題承擔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能力保障:

課題組組長肖豔崢老師,樂於鑽研、勤於探索,曾有多篇論文獲獎,參與課題《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研究》,現已結題;王磊老師曾擔任市級課題《國小低年級數學教材主題圖的應用研究》的主持人,現已結題,她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王豔利教師和王麗萍老師積極上進、喜歡閲讀理論書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組織保障:

課題組成員有志於服務教育實踐,探索在新形式下學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組教師有強烈的科研熱情並渴望科研人員給予具體而有效的指導。

教研組課題有學校教科研室負責人和學校聘請的專家的指導。

2、時間保障:

研究時間為兩年,實驗教師全部是一線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保證實驗的正常運行。課題組堅持每月開展一次課題研討活動,注重階段性總結與交流,掌握課題研究進程,及時進行調控,為使課題研究劃上圓滿的句號而努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題的一些想法,有不對的或還需改進的地方,請個位老師多提寶貴經驗。

【第12篇】關於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台、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台、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着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平台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於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