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論文文獻綜述【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7W

論文文獻綜述【新版多篇】

論文文獻綜述 篇一

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閲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 文獻綜述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而寫成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的文體。它要求作者既要對所查閲資料的主要觀點進行綜合整理、陳述,還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和相應的評價,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

檢索和閲讀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綜述的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對本題相關的最新文獻的掌握程度。如果沒有做好文獻檢索和閲讀工作,就去撰寫綜述,是決不會寫出高水平的綜述的。 好的文獻綜述,不但可以為下一步的學位論文寫作奠定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提供某種延伸的契機,而且能表明寫作者對既有研究文獻的歸納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綜合能力,從而有助於提高對學位論文水平的總體評價教育教學論文寫作。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 文獻綜述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説,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學前教育論文發表。

前言

前言要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説明寫作的目的。、必要性、有關概念的定義,綜述的範圍,闡述有關問題的現狀和動態,以及目前對主要問題爭論的焦點等。前言一般200-300字為宜,不宜超過500字。

正文

正文是綜述的重點,寫法上沒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較好地表達綜合的內容,作者可創造性採用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論據和論證兩個部分,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較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及其理論依據,進一步闡明問題的來龍去脈和作者自己的見解。當然,作者也可從問題發生的歷史背景、目前現狀、發展方向等提出文獻的不同觀點。正文部分可根據內容的多少可分為若干個小標題分別論述。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閲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同雜誌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條以內為宜,以最近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文獻綜述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在國外,宏觀的或者是比較系統的文獻綜述通常都是由一個領域裏的頂級“大牛”來做的。在現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關文獻綜述的指導,然而無論是教授文獻綜述課的教師還是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大多實際上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到了真正自己來做研究,便發現綜述實在是困難。

論文文獻綜述 篇二

【摘要】2世紀6年代以來,會計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被人們廣泛接受,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從會計假設轉變為會計目標,本文就國外和國內對會計目標的相關文獻進行簡單的回顧。

一、國外會計目標相關文獻的回顧

(一)財務報告目標概念的提出

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財務報告目標起到了邏輯起點的作用。理論界對於財務報告目標的研究,始於2世紀5年代。

Deuine(196)認為,企業在構造一種服務職能的理論體系中,第一個程序是建立職能的目的和目標。隨着時間的推移,目的或目標是會改變的,但在任何時期,目的或目標都必須規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規定。

在對財務報告目標有了足夠的重視之後,理論界對“財務報告的目標到底應該是什麼”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代表性觀點主要有受託責任學派、決策有用學派、折中學派。

(二)受託責任學派

受託責任學派的思想早在會計產生之初就已經存在,但作為一種學派則形成於公司制盛行之時,它的發展與現代產權理論和公司制的發展休慼相關。按照產權理論,資源所有者將其資源委託給受託者,同時賦予受託者以資源的保管權和運用權,受託者接受委託者的委託,有權對資源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通過有關組織規則和法律制度等約束機制明確規定委託者和受託者的權力、責任和利益,這樣,在委託者和受託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委託——受託責任關係。而在公司制下,資源的委託——受託責任關係十分明顯,客觀上要求會計系統反映受託經管責任,從而形成了以受託經管責任為目標取向的受託責任學派。

Chen(1975)研究了受託責任的本質、發展歷史及在財務報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結論:1.受託責任的概念起源於財產權利——所有權和使用權,使用權是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產生的,當所有者將使用權交付給代理人的時候,代理人便負有受託代理責任。2.在明確了受託責任的起源後,Chen進一步研究了兩種不同的受託責任,即社會財富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3.在中世紀時期,受託責任帶有濃厚的封建莊園色彩,受託責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形式。4.受託責任的概念隨着主流社會理念的變化而變化。在商業社會中有兩種主流的社會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別代表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相應的,受託責任也有古典和管理兩種形式。5.對於古典型受託責任來説,管理者的主要責任是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對於管理型受託責任來説,管理者的主要責任是追求社會財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東財富最大化。6.財務報告是管理者基於其受託責任的基礎上出具的,因此,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財務報告應有利於投資者評價管理者的業績。7.管理者的業績應該從公司利益和社會利益兩方面進行評價,而社會利益方面長久以來受到財務方面的忽視,因此,有必要對管理者在增加社會財富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

Gjesdal(1981)研究了在會計目標的確定上受託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異同。Gjesdal首先對會計目標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統地研究受託責任觀下對信息的需求、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的關係,然後,作者建立了一個通用的代理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分析的主要結論有:1.在各個分散的組織中普遍存在對基於受託責任編制的財務報告的需求,需求產生的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樣的報告對預測未來有用。這樣,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就處於同一個概念框架之下。2.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的標準並不一樣,因此,將兩者區分為兩種會計目標是有必要的。3.分析結果支持Ijiri的説法,即基於受託責任下提供的會計信息是有用的。

總的來説,受託責任學派的主要觀點有:1.會計目標是以恰當的方法有效反映資源受託者的受託經管責任及其履行情況。2.強調會計人員的中立性,會計人員以客觀的立場反映受託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其行為不受委託者和受託者的影響,只接受會計準則的指導。3.強調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的有效性。

(三)決策有用學派

決策有用學派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範化的歷史經濟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場條件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關的財務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須藉助於會計系統,因此,會計系統必須以提供信息服務於決策為目標取向。

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一號(FASB,1978)貫徹的是決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個經濟社會裏,編制財務報告的職責是提供企業決策和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確定這些決策應當是什麼。編制財務報告的職責,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將財務報告的目標具體確定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1.財務報告對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提供有用信息;

2.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於其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現金流入的金額、時間分佈和不確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現金流量前景的信息;

3.財務報告應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資源的要求權以及使資源和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信息,諸如有助於估量企業獲得現金流量順差能力的信息。

(四)折中學派

在受託責任學派與決策有用學派的比較中,有的學者力圖在二者之間找到某種平衡,筆者將其視為折中學派。

Anthony(1983)認為在現時世界複雜的環境中,決策有用觀不(下轉第14頁)(上接第12頁)是一個合適的會計目標的標準。提供對各種投資者有用的會計信息不一定會導致財富的增加。會計信息的披露應該在使用者的需求與管理層的控制需求兩方面作出權衡,以達到財富增加的目的。

(五)對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國概念公告第一號的頒佈對企業財務報告目標的確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導作用。對於公告的效應,學者們也做了專門的研究。

Dopuch(198)先對FASB1978年頒佈的第一號概念公告的內容作了一個回顧,包括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目標與環境的關係、所提供信息的特徵與侷限性、潛在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外部財務報告的一般作用。繼而挑選了三個有爭議的會計問題進行分析,以檢驗財務報告目標在處理具體會計事項中的作用。這三個會計問題是:遞延貸項、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勘探成本的計量、資產和負債現值的披露。檢驗結果表明關於財務報告目標的公告並沒有使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我國學者對會計目標的研究

2世紀8年代以來,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於會計目標的討論也涉及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兩個方面。但從最近的文獻看來,學者們傾向於結合中國的經濟環境,將受託經管責任作為我國的會計目標。

葛家澍、劉峯(23)對我國目前經濟環境進行分析後認為,當前我國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應定位在向委託人報告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上,即向資源委託人報告所委託資源的保管與經營情況。將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報告作為財務報告目標只是一個總體目標。具體到受託責任的評價上,委託人對管理當局經營業績將是最關注的。因此,提供有關經營業績的計量及其結果的信息將構成這一目標下的主要內容。此外,企業經濟資源的保管情況也是委託人所關注的,所以,關於企業經濟資源的狀況及其變動信息,也是反映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信息。

《會計目標》課題組(25)從經濟管理體制、企業資金來源、證券市場三個方面對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特徵進行研究,從而對我國會計目標進行定位。表述為三個層次:一是會計應該提供有助於各類會計需求者進行各種決策時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包括管理型投資人、職業投資人、企業經營者、貸款人、政府、公眾等;二是根據我國的會計環境,目前企業應主要為管理型投資人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從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來看,為管理型投資人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各類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三是隨着會計環境的變化,在制度允許的範圍內,企業可以適當提供對職業投資者投資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樑爽(25)在剖析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等幾大環境因素對會計目標的具體影響後指出,會計環境對會計目標的影響是分層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響會計目標的存在,經濟因素主要影響會計目標的定位。根據我國環境因素的影響,國家、銀行和管理型投資人佔所有法人企業投資者總數的絕大部分比例,證券市場的職業投資者比例較小,我國處於顯性狀態的投資人環境是管理型投資人,因而,應將會計目標主要定位在“提供經管責任信息”上。

周守華、肖正再(25)通過對會計信息系統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在涉及會計事項的各類交易中利益衝突與“納什均衡”轉換機理的分析,邏輯推導出“納什均衡”狀態下的會計信息質和量的規定性和財務會計目標。主要結論:一是會計目標就基本層次上來説,就是使會計信息系統趨向權益最優納什均衡狀態運行,但能否趨向最優納什均衡或帕累託均衡狀態,還取決於會計信息系統所處的外部環境即外生變量能否使交易各方之間的博弈均衡實現最優納什均衡或帕累託均衡;二是不同的外生變量即外部環境條件下,將有不同的納什均衡結果。

論文文獻綜述 篇三

摘要:

分級歸納了體育運動、體育藝術類項目、體育舞蹈中的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根據體育舞蹈的專項特點,指出了體育舞蹈體能訓練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在於體能訓練要根據專項特點,從專項出發,有針對性地制定切實有效可行的訓練方法。綜述中討論了體能的概念、體能的訓練理論與方法和體育舞蹈的專項特點,在此基礎上,對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理論的研究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體育舞蹈;專項體能;訓練;文獻綜述

體育舞蹈於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80年代發展較快,先後與日、美、英等國家進行交流活動。據我國體育舞蹈聯合會調查及國家體育總局的權威統計,目前我國從事體育舞蹈鍛鍊的人羣已達3000萬人,經常參加各級體育舞蹈比賽的人數也在5萬人左右。體育舞蹈的普及推動了我國體育舞蹈競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各類體育舞蹈比賽的競賽規模擴大,另一方面,體育舞蹈競技的技術難度也大大增加,一定程度而言,現代體育舞蹈競賽也是體育舞蹈選手體能的較量。體能是運動競賽和訓練的基礎,是完美表現運動員技術水平的保障。因此,選手在比賽中單單靠過硬的技術不一定能走到比賽的最後,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體能。以近年黑池舞蹈節為例,各組別的參賽選手達到了兩百對以上,多者近五百對,一天多者要進行七輪以上的比賽,因此沒有良好的體能,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連續參加多場賽事,並完美表現其高超、精湛的技術。由此可見,選手要想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除了要掌握各舞種的基本技術和具備一定表現力之外,對他們在訓練與比賽中的體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手的體能水平對其競技能力和競賽成績的貢獻也越來越大。近年來,體育舞蹈教練和選手逐步認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渴望得到體能訓練的新知識和新研究,而目前關於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的研究甚少。對這一方面進行專門研究並公開發表的文獻只有何忠發表在襄樊學院學報上的《論體育舞蹈選手的體能特徵及其訓練》,由此可見對體育舞蹈專項體能訓練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試圖通過調查廣東省六所專業體育舞蹈院校的體育舞蹈體能訓練現狀,結合體育舞蹈的專項特點,對競技體育舞蹈的專項體能特徵和選手的體能水平構成因素進行研究,探討體育舞蹈專項體能訓練的方法,希望對體育舞蹈教練員和選手的訓練和競賽提供一定的參考。鑑於體育舞蹈專業體能訓練的系統研究對體育舞蹈發展的現實應用意義,作者就體能訓練和體育舞蹈專項特點這兩個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綜述。

1 體能的概念

熊鬥寅在《淺析“體能”概念》中通過對體能相關概念的比較研究認為“體能”是個不確定的概念,有大體能和小體能之分。大體能就是泛稱的身體能力,它包括身體運動能力、身體適應能力、身體機能狀態和各項身體素質,小體能是

(1)指運動訓練中的體能訓練和體能性項目等。趙志英、鄭曉鴻認為“體能”是指運動員在專項訓練和比賽負荷下,最大限度動員有機體機能能力時對抗疲勞的能

(2)力。何雪德等在《體能概念的發展演繹着新時期訓練思維的整合》綜合分析了眾説紛壇的體能,認為體能可進行廣義與狹義定義,但都仍有不確定性。廣義體

能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適應能力幾個方面,與傳統一般身體訓練相比,它強調的是適應能力。狹義體能是指上述各種身體能力在技能類對抗項

(3)目中的應用,與傳統專項身體訓練相比,它強調的是對抗性和競技性。總的來説,在競技活動中,運動員的體能活動集中表現於力量、速度、耐力三種基本運動素質及三者之間的各種組合性運動素質,人體的形態及機能狀態是決定其運動水平的基礎條件,而體能的概念應該根據各個項目專項的特點,在其基本概念上,有所偏倚。

2 體能訓練的相關研究

2.1 體能訓練的基礎理論研究

主要有李之文(4)在《體能概念探討》中對體能的內涵進行了闡述;王興、

(5)司虎克在《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科學化探索》一文中對體能的定義和體能訓練

(6)的內涵進行了探討又在《體能訓練基本理論與基本原則的研究》一文中對體能訓練的基本理論、科學依據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行了研究。這些基礎理論對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2.2 指導各運動實踐的具體體能訓練理論

2.2.1 競技體育運動體能訓練理論

這些體育項目的體能訓練理論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有起到重要啟發作用的如袁運平(7)對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內容與方法學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短跑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內容由基礎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和綜合體能訓練三個部分組成;譚膚斌、王保成等(8)通過分析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的特點,深入研究了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理論(體能構成因素、訓練原則、訓練內容等)及具體的訓練方法、手段,並進一步研究了籃球運動員體能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武冰冰在對足球體能訓練的探討中認為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分為

(9)肌肉力量和身體協調、速度耐力訓練、有氧訓練、訓練負荷四個方面。

2.2.2 體育藝術項目中的體能訓練理論

彭建敏、程在寬(10)在《對競技健美操體能的概念及構成因素》和《競技健(11)美操體能的概念及其訓練內容的理論研究》的研究中剖析了競技健美操體能的概念和它的構成因素,認為競技健美操的體能訓練決非傳統意義上的身體素質訓練,它是器官和機能系統在結構和機能能力上的適應性再塑造工作,是運動員心理意志品質的再塑造工作,它的結論得出健美操的體能水平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身體形態、力度、整體力量、運動耐力、柔韌與協調和表現力。其中,表現力的訓練是競技健美操體能訓練的獨特之處。華中師範大學董麗麗在《競技健美操

(12)運動員體能訓練理論及方法之探討》中結合健美操的項目特點,對競技健美操體能的概念和體能訓練內容的構成及體能訓練的原則及方法等進行了初步探討,得出競技健美操的體能訓練水平由專項力量、成套耐力、高度協調性、動作速度、身體姿態、肌肉控制能力、動作力度、表現力構成。競技健美操體能訓練要遵循:從競賽實戰出發原則、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相結合原則、體能訓練系統性原則。競技健美操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內容包括力量、耐力、柔韌訓練等的基礎體能訓練內容和包括肌肉控制力、靈敏素質、力度、動作速度、身體姿態、表現力等方面的專項體能訓練。張衞星等在《競技體操體能訓練的研究》

(13)中分析了體能訓練的意義,根據體操專項特點,為體操體能訓練提出導向,對體操運動員的力能、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能力提供了一般和專項的部分

(14)訓練手段。李文川在《中俄男子高水平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比較研究》中通過比較分析中俄體操訓練大綱內容,提出我國體操運動員在初級和中級前期階段過分注重了一般體能訓練,影響了技術訓練,因此體能訓練在專項訓練中的比重一定要得到合理控制,不能喧賓奪主,影響了技術訓練。

2.2.3 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理論

對於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理論只有何忠發表在襄樊學院學報上的《論體育舞

(15)蹈選手的體能特徵及其訓練》,作者通過分析體育舞蹈的體能特徵,為體育舞

蹈的身體形態訓練,力量素質訓練和專項柔韌素質訓練提供了簡單有效的訓練方法,對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全文對體育舞蹈體能訓練的論述不太全面,與專項結合不是很緊密,因此體能訓練方法的提出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難以取得非常有效的效果。所以,緊密結合體育舞蹈專項特點,對體育舞蹈體能訓練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因素,併為之提供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對提高體育舞蹈選手的競技水平和競賽成績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 體育舞蹈的專項特點

3.1 體育舞蹈的概念

體育舞蹈是競技體育與藝術表演相結合的舞蹈,是以身體動作舞蹈為基本內容,雙人或集體配合,既有娛樂健身作用,又有競技表演的體育運動。它將藝術、體育、音樂等融於一體,被人們譽為“健”與“美”的典範,是世界通用的“情(16)感語言”。體育舞蹈是一門融體育、音樂、美學、舞蹈為一體,以身體動作舞蹈化為基本內容,以雙人或集體配合練習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娛樂健身型體育運動(17)項目。這一定義忽視了體育舞蹈的競技特點。當今,隨着體育舞蹈的發展,體育舞蹈不再只是一項娛樂健身的項目,目前它已經成為東亞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及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因此,體育舞蹈作為一項競技運動,在各重大體育競賽中所表現的競技性越來越強。

3.2 體育舞蹈的特點

3.2.1 體育舞蹈的風格特點

體育舞蹈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除探戈舞外,都起源於歐洲,具有端莊、含蓄、穩重、典雅的風格和紳士風度,舞步流暢,輕柔灑脱,舞姿優美,起伏有序,是老少皆宜的舞系;拉丁舞除鬥牛舞外,都起源於非洲和拉丁美洲,動作豪放粗獷,速度多變,手勢和腳步內容豐富,充滿激情,具有熱情、奔放、浪(18)漫的風格特點,尤為中青年人所喜愛。

3.2.2 體育舞蹈的運動特點

體育舞蹈共十個舞種,既有身體運動幅度大的跳步、跨步,也有幅度較少的小跳、墊步、碎步,還有蹲、立、走、跑、轉的變化和髖、四肢的前、後、左、右、上下方向交替和轉換。只有身體各部分的肌肉緊張、鬆弛、交替、依次或同時的恰到好處地協調用力,才能把每個動作以至全套動作完美地表現出來。這些變化與表現,對人體肌肉的協調性、柔韌性和關節的靈活性、動作的節奏感有着積極的作用。體育舞蹈每一個動作,其發力的根源、步幅的大小、進退的變換、重心的升降、穩定與平衡主要在於腿部,尤以踝、膝關節作用至關重要。而踝、膝關節的作用力又受約於其身體素質。通過練習能有效地提高身體素質,致使舞步開闊、富有彈性、前後移動自如和方向轉換靈活多變。(19)

4 體育舞蹈專項素質訓練

身體素質是體能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目前對體育舞蹈的體能訓練的研究甚少,但關於單項身體素質訓練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研究,下面將其分項列出。

(20)4.1 身體形態訓練 由北體大出版的普通高校體育選修課教材《體育舞蹈》

第四章體育舞蹈的教學與訓練中將體育舞蹈的身體形態訓練分為站姿訓練、芭蕾(21)手位、腳位訓練。何忠將體育舞蹈的身體形態訓練細分為挺拔直立訓練 、開胯練習、肩、胸、手臂練習、胯、膝、踝三部位練習、腰腹部練習和頭部練習六個部分。

4.2 專項力量訓練 體育舞蹈專項力量訓練的研究是最多的,可見力量對於體育舞蹈的重要性。其中何忠、許志琳在《體育舞蹈的運動技術特徵及其專項力量訓練》(22)中通過分析體育舞蹈專項力量的運動特徵,認為體育舞蹈表現出來的專項力量有靜力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相對力量,併為其提供了不同的訓練方法,另外他還從選手的身體部位出發,探討各身體部位的力量訓練方法。因此該文對體育舞蹈的專項力量的研究較為全面。劉光紅(23)通過分析體育舞蹈的專項力量素質,認為針對發展力量素質目標,反覆單個動作練習或套路練習,是所有運動項目最簡單的也是較為實用的訓練方法。腿的力量素質是影響和制約腿部柔韌素質的重要因素,因此該文着重列舉了一些對發展體育舞蹈腿部專項速度力量直接有效的訓練方法。

4.3 柔韌素質訓練 柔韌訓練的方法主要有動力拉伸和靜力拉伸兩種方法。 動力拉伸法是通過有節奏地重複同一動作的練習使軟組織逐漸被拉長的方法;靜力拉伸法是先通過緩慢的拉伸動作將肌肉軟組織拉長,當拉伸到一定的程度時要暫時靜止不動,使這些軟組織得到一個持續被拉長的機會。在訓練時常常將二者結合起來。練習時可採用負重和不負重的拉伸練習,負重一般不能超過被拉伸肌肉力量的50%. 練習的組數和次數一般應根據關節的不同特點,選手自身的情況而定,在靜力拉伸時,當關節伸展到最大限度時,可以固定停留30秒鐘左右的時間(24)。 發展肩部、腿部、髖部和腳踝部的柔韌性主要手段有:壓、搬、劈、擺、踢、繃和繞環等練習;發展軀幹柔韌性主要手段有:站立體前屈、體後屈、俯卧背伸、轉體、甩腰、吊腰和腰繞環等。發展手臂的柔韌性主要採用手臂波浪、臂繞環等練習(25)。

另外,熊文在《拉丁舞選手應具備的身體素質探討》(26)中,指出拉丁舞選手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包括速度力量素質、速度耐力素質、靜力性力量和爆發性力量相結合的素質、良好快速平衡旋轉的素質、彈跳柔韌素質和靈敏反應素質六大身體素質,對拉丁舞的身體素質訓練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並未依據這些專項身體素質,提出相應的訓練方法。而關於摩登舞選手應具備的身體素質探討的研究還未出現。

5 結語

從目前我國體育舞蹈選手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的表現來看,與國外高水平選手之間的差距主要在於選手舞蹈表現力和體能不足兩個方面。其中,在比賽中因體能不足而導致比賽成績不佳的現象是越來越突出(這一點從近幾年體育舞蹈比賽成績可以看出,我國選手在14歲以前比賽成績與歐美選手沒有多大差別,14()歲以後年齡組的成績卻不夠理想)事實表明,忽視選手的體能訓練,不但會導致舞蹈選手不能很好的學習掌握當前國際上流行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技術,而且還不能確保選手自始至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完成好比賽。因此,充分認識該項目體能訓練的重要意義和體能特徵,總結該項目運動訓練規律並提出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構建體育舞蹈的專項體能訓練理論,以適應技術發展和比賽的需要,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論文文獻綜述 篇四

論文論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A股上市公司達到上千家,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應該看到,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資為目的的現象,這被學術界稱為“中國股利政策之謎”,股利政策已成為國內外公司財務、金融領域的一個研究重點。

論文論文關鍵詞:現金股利 股票 股利 股利政策

公司税後利潤究竟應該分配給股東還是留在公司內部?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給股東?應該分配多少股利給股東?股利分配的金額和方式對公司價值和股東財富有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問題也成為公司財務領域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一、國外研究

西方國家對於上市公司股幣政策的研究歷史較長,最先是和證券估價分析聯繫在一起,還沒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對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兩位財務學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發表了《股利政策、增長和股票估價》一文,股利政策一時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此後,很多財務學家對此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並形成了傳統股利政策理論與現代股利政策理論。前者主要側重於研究股利政策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方面,形成了股利無關論與税差理論;而後者側重於研究股利引起股票價格變動的原因,形成了追隨者效應理論、股利信號傳遞理論和代理成本理論。

(一)傳統的股利政策理論

傳統股利政策理論認為,投資者更喜歡現金股利,而不大喜歡將利潤留存給公司。這是因為:對投資者來説,現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鳥”,是實在的,而公司留利則是“躲在林中的鳥”,隨時都可能飛走。既然現在的留利並不一定轉化為未來的股利,那麼在投資者看來,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場價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學約翰·林納(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為的理論模型,拉開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鳥在手”理論。“~鳥在手”理論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眾多研究的基礎上推導出了戈登模型。該理論基於投資者偏愛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確定性的特點,認為股票價格變動較大,在投資者眼裏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資帶來的資本利得更為可靠,由於投資者一般為風險厭惡型,寧可現在收到較少的股利,也不願承擔較大的風險等到將來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資者一般偏好現金股利而非資本利得。在這種思想下,該理論認為股利政策與股東財富息息相關,股利支付的提高將會增加股東財富。

2.股利無關論。最著名的MM股利無關論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為兩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均為M而簡稱為MM理論。Modigliani和Miller認為,在一個信息對稱的完善資本市場裏,在公司投資決策既定的條件下,公司的價值和公司的財務決策是無關的,因此,是否分配現金股利對股東的財富和公司價值沒有影響,股利政策與股價無關,公司的股利政策不會影響股票的市價。

3.税收效應理論。法勒(Farrar)和塞爾文(Sel—wyn,L)通過研究認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條件下,公司選擇何種股利支付方式並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現金紅利和資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賦,如現金股利税賦高於資本利得的税賦,那麼,在公司及投資者看來,支付現金股利就不再是最優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見,存在税賦差別的前提下,公司選擇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僅會對公司的市場價值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也會使公司(及個人投資者)的税收負擔出現差異,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況下,資本利得只有在實現之時才繳納資本增值税,相對於現金股利課税而言,仍然具有延遲納税的好處。

(二)現代股利政策

現代股利政策認為,在完善資本市場環境中,股利政策並不重要,每個股東都能無成本地選擇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適應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響公司價值。但是,在現實經濟中,由於資本市場存在不對稱税負、不對稱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種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將對公司的價值產生影響,這時股利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要。

1.追隨者效應理論。追隨者效應理論是税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股東的税收等級不同,導致他們對待股利水平的態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級高,而有的税收等級低。公司應據此調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東的願望達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一類追隨者,由處於低邊際税率等級的投資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另一類追隨者,由處於高邊際税率等級的投資者持有。

2.信號傳遞理論。股利具有信息內涵的思想萌芽於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個股利的信號傳遞模型。該學派從放鬆理論的投資者和管理當局擁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發,認為當局與企業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着信息不對稱,管理當局佔有更多的有關企業前景方面的內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論。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學説為整個公司的委託——代理問題研究奠定了理論框架和分析基礎。Jensen和Meckling將代理關係定義為一種契約,在這種契約下,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委託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們來履行某些服務,其中包括把若干決策權託付給代理人。由於信息不對稱產生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由此他們將代理成本定位為委託人發生的監督支出、代理人發生的約束性支出和委託人承擔的剩餘損失。

4.股利信息不對稱理論、交易成本理論、成長機會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公司管理者與投資者在有關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時間及數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資者佔有更多的內部信息,且在時間上也比外部投資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雖然股東可以創造自制股利或將其所獲股利用於再投資,但是在交易中會發生交易成本(如經紀人佣金等)。成長機會理論指的是當公司進入成就期後,通常從某一時刻起開始支付股利,並逐步提高所付股利佔淨利潤的比例。經驗證據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變,當股利政策改變時,股票平均價格會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穩定的股利政策。

二、國內研究

我國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建立了資本市場,90年代中後期逐步開始股利探索。翻譯借鑑西方成熟而完備的股利理論與實證,研究方法結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情況的股利研究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理論和實證研究對股權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對股權結構主要探討股權結構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並已有多項實證結果。對於股利政策的研究偏向於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多項因素的綜合分析,較少從股權結構方面展開進行分析。二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係,兩者均較少涉及股權結構和配政策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對於經營業績的研究是針對一個過程的結果,屬於事後控制的範疇,而股利政策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選擇不利於公司發展的分配方式,將會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另一方面,公司業績反過來又會成為發放股利的一個制約因素,兼具事中和事後控制的作用,可以幫助投資者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

1999年,呂長江和王克敏採用因子分析法在對可能影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構造了8個與現金股利有統計顯著性的因子,進一步採用逐步迴歸分析法研究因子與股利支付水平之間的關係顯示,國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內部人控制度越強,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國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傾向於將利潤留存於未來發展,易採用股票股利代替現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01年,趙春光、張雯麗、葉龍選取1999年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為樣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選擇動因,結果也表明股權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紅旗2001年在對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1994-1997年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進行橫截面分析,結論表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存在通過現金股利從上市公司轉移現金的行為,而對以股票股利留存於公司內部的資金存在浪費現象。魏剛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個樣本觀察值為基礎,採用Legit多元迴歸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權結構的關係,發現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三、總結

從目前相關的文獻來看,無論是傳統股利理論還是現代股利理論,無論是從税差理論角度、信號效應角度,還是從代理成本理論角度,中外學者都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股利之謎”仍是一個未知的領域。現代公司財務學是在放鬆了MM定理的假設條件和基於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理論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已經越來越多涉及到利益相關人之間以及股東之間的利益分化對股利政策的影響。

在國外,股利政策的研究通常都以MM理論為研究線索,通過放鬆其嚴格的假設條件來研究現實世界的股利問題。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財務學者將不對稱信息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財務理論,這些理論對現實世界公司的財務決策給予了重新的解釋,突破了傳統只重視外部可見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對可分配收益有決定權的個人動機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不對稱信息決定了契約的不完美這將導致作為決策主體的個人動機在財務決策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與動機相關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環境也成為了研究的重點。

國內的研究則主要體現為:應用國外股利理論來解釋我國的特殊情況,很少系統地從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治理環境出發,來研究我國上市公司利益主體的股利支付動機。因此。在我國,從公司的治理機制出發,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將會是一個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