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獻綜述例子(多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文獻綜述例子(多篇)新版多篇

文獻綜述例子 篇一

二、文獻綜述

筆者以“頭版頭條”為關鍵詞,以2000年一2010年為時間界限,對中國知網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博士權威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等所有數據庫進行了搜索,從搜索到的條目中經過分析篩選後得到與頭版頭條相關的並且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共29篇,其中26篇文章主要刊發在《新聞戰線》、《新聞知識》、《地市黨報研究》等學術期刊上,其餘3篇文章是優秀碩士論文。

期刊中刊登的26篇關於頭版頭條的文章按照研究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四類:

(一)新聞從業者對頭版頭條的採寫體會及業務研討。如張建國的《百篇頭 版頭條新聞的採寫體會》,作者根據自己豐富的頭條採寫經歷總結了自己在採寫頭條方面的經驗以及自己在業務方面鑽研的方向,給其他記者以啟示;還有鮑洪俊的《“政策零距離”是頭條的第一要素》,作者通過對一則頭條新聞從構思、寫作到修改、發表的過程,從中領悟到‘政策零距離’是頭條的第一要素;還有米博華的《關於頭條》;儲雄潮的《吃透調找準點抬高面選好時—談頭條的發 現與寫作》;宋令俊的+`沉”得下去,更要“跳”得出來—關於縣市報做好工 作性報道的思考》等。

(二)以頭版頭條為文本來分析其所代表報紙的某一方面特徵。如中國社會 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陳崇山的《從四家黨報的頭版頭條看地方特色》 通過頭版頭條分析總結了四家日報因所處省份不同而具有的不同地方氣質以及新聞報道特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詹正茂與付署安和寫的《頭版頭條與經營戰略—《經濟觀察報》與《21世紀經濟報道》的啟示》,重點分析了兩家成功的財經類報紙的經營戰略是如何通過頭版頭條來貫徹的;還有姜紅與許超眾的國家社科規劃青年項目的研究成果《從“鬥士”到“智者”:輿論監督的話語轉型—新世紀以來《南方週末》文本分析》則是通過文本分析來考察報紙的輿論監督問題。

(三)關於頭版頭條版面編排方面的研究。這方面的文章有阮班慧的《淺析 同題集中/大幅圖片作為頭版頭條的版面藝術》,作者通過對同題集中、大幅圖片這兩種頭版頭條版面編排方式的舉例賞析,來獲得對頭版頭條版面語言運用上的啟示;白靜文和李剛的《黨報頭版頭條的選擇和編排》,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也都給出了黨報頭版頭條改革的建議。

(四)頭版頭條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如學者陳力丹的《黨報頭條要有新 聞性》指出了當今黨報頭條重視宣傳價值而忽視新聞價值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革的 建議。類似的文章還有楊秀國、王嘩的《黨報頭條要體現新聞信》。還有吳紅雨、張扣林、甘恬的《地市黨報頭條改革的思考》,作者給出了地市黨報改革的總思路和突破口;陳力丹、戴莉莉的《黨報傳統:按新聞價值而不依領導人職務編排版面》,作者從黨報傳統的演變尋找改革的定位,從中央對黨報的指示中找尋改革動力,探討了黨報頭版頭條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

在碩士論文方面,有三篇文章是有關報紙頭版頭條的。一篇是暨南大學葉芳 撰寫的碩士論文《都市報頭版頭條研究》,作者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引入橫向(與 黨報和晚報相比)和縱向(都市報前後期對比)兩個對比維度,對都市報自身的 特性及十年發展作了一個初步的勾勒。一篇是浙江大學甘恬的碩士論文《地市黨 報頭條個案研究—頭條官方文本審視》,作者以《嘉興日報》為研究 個案,也是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其頭條新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發現其中的矛 盾、困惑與問題,為當前地市黨報的頭條改革提供了變革思路和突破口。還有一

篇是河北大學蔣麗莉撰寫的《新時期黨報頭版頭條研究—以(1978- -2006)為例》,文章以30年《人民日報》日報為研究對象,對其定位進行了縱向 深入的研究,通過《人民日報》定位基本特徵變化的特徵分析我國黨報在頭版頭 條改革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專著方面,筆者找到了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譚立謀所著的《頭版頭條的 學問》,2003年9月第一版。作者選擇了自己採寫過的頭版頭條97篇,每一篇都配有解讀,告訴讀者這些新聞被發現、提煉和拓展新聞素材的過程,探討頭條新一2-聞的特點和規律啟示讀者。還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鄭海寧所著的《頭條新聞捕捉》,1990年5月第一版。書中也是主要收錄了作者採寫的幾十篇頭條新聞和若干篇評論。

總的來説,目前國內對黨報頭版頭條的研究並不是很多,其中,新聞從業者 主要是從採編的新聞實務角度去研究頭版頭條,學者主要是從理論角度分析頭版 頭條存在的問題。而且研究內容大都只是集中於一點,系統性的、全方位的研究 的還是比較少,這也正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立足點。

參考文獻

[1〕譚立謀。頭版頭條的學問「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2〕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何梓華成美。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許靜。傳播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7〕周勝林尹德剛梅爵。當代新聞寫作(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8〕丁柏銼。當代新聞文體寫作「M]。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91馮健主。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10]裴顯生方延明。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陳力丹。黨報頭條要有新聞[[J]。新聞記者,2004, (8)。

[12〕楊秀國王譁。黨報頭條要體現新聞性[[J]。新聞知識,2006, (1) 。

[13〕吳紅雨張扣林甘恬。地市黨報頭條改革的思考[[J]。新聞戰線,2008, (7)。

[14」孔祥軍劉海貴。定位·標準·藝術一對黨報頭條新聞的理論探索[[J]。新聞戰線,2003, (3)。

[15〕王首程。影響黨報新聞宣傳效果的因素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2005,(12)。

[16〕楊湧。堅持導向正確努力貼近羣眾—黨報頭版頭條新聞的選擇思路【J]。新聞戰線,2003, (3)。

[17〕陳力丹戴莉莉。黨報傳統:按新聞價值而不依領導人職務編排版面[[J]。新聞記者,2007, (5)。

[18〕陳力丹戴莉莉。黨報頭版:寶貴的新聞空間—《以深圳特區報》為例【J]。今

傳媒,2007 (5)。

[19〕徐華西。辦好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一關於光明日報定位研究田。新聞記者,2001,(11),[20〕周正榮。黨報姓黨黨報是報[[J]。傳媒觀察,2004,C 3 } 。

[21〕米博華。關於頭條[[J]。新聞戰線,2006,C7)。

[22〕袁志發。抓新聞宣傳必須抓新聞研究—結合辦報實踐進行新聞研究的一些認識[J],新聞戰線,2001,C 10}。

[23〕陳力丹,胡錦濤論宣傳的黨性原則與尊重宣傳規律[[J],今傳媒,2006, C3)。

[24〕張傑韓興華。怎樣做好深度報道—全國省市級黨報深廚民道研討[[J]。當代傳媒,2007,〔6),[25]吳嫻。人物通訊中主流價值觀的體現[[J]、新聞世界,2009, (1}。

[26〕陳強,着力選好黨報頭版頭條[[J]。新聞戰線,2003C3}。

[28吳國瑛,試論報紙頭版頭條的精品意識[[J],上海大學學報,20Q0, C7)。

[29〕登榮。衝出頭版頭條新聞選擇的誤區[[J]。報刊之友,1997, t9)。

[30]皮傳榮,讀圖時代:重慶報業的觀察與思考[[J],新聞界,20Q},}1)。

文獻綜述例子 篇二

大學文化研究綜述

文化研究無疑是當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門顯學,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突出的現實參與意識、尖鋭的社會批判精神,使其在學術界日益成為一種被人廣泛運用的有效的分析手段乃至時髦話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對西方“文化研究”的成果及理論範式的不斷引介,我國教育理論界也興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的熱潮,不少學者試圖從文化角度來探討高等教育問題,於是,“大學文化”成為關注的焦點。本人通過中國期刊網,檢索了22篇有關大學文化研究的文章,這些文章均為為2002年以來發表的,大部分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下面從五個方面對這22篇文章進行梳理,試圖瞭解目前關於大學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關於大學文化的定義和特徵

1.大學文化的定義

關於大學文化的概念界定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説法,梳理研究者們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界定:

(1)文化説。從文化學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把大學文化理解為是社會主導文化的亞文化。如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是“由一所學校全體成員共同構建和認同的、與社會文化既相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一種亞文化”。[1]也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積澱、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2]清華大學的眭依凡先生從文化分類的角度,將大學文化界定為“相對所有社會成員必須參與其間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種主要是大學成員參與的特殊文化,即一種針對大學特殊羣體而言的區域文化”。[3]

(2)特色説。認為文化是大學中形成的一種個性,一種風格,一種特色。如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指的是大學人在大學中的活動歷經歷史的流變逐漸厚積、沉澱下來的風格或特色。[4]

(3)願景説。認為大學文化是一種希望實現的願景文化。如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最終體現為一種建立在共同願景之上、全體師生員工由衷渴望實現的綜合文化。[5]

(4)存在説。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是歷史積澱下來的、為大學組織及其成員認同的大學組織的存在(生存)方式。[6]

(5)集合説。認為大學文化是一種集合體,是一種綜合概念。如,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是大學人(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參與的特殊文化,是圍繞大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知識符號、建築風格的集合體。也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是指以一所大學歷代積澱傳承的精神為內核,延伸、拓展表現在大學軟件與硬件等各個方面的綜合。[7]

另外,還有學者從分類學的角度觀察,認為大學文化具有“類”的概念以及“個體”概 念兩層含義:一個層次是指關於大學的文化,是一個類的概念,表明其產生於大學,與大學相互依存,雖然與社會有密切聯繫,但只能生存並實用於大學這個活動的區間。„„大學文化的另一個層次是指大學內的文化,是一個個體的概念,意指某一個大學個體的文化,是大學文化個性化的一面。[8]

還有人根據組織行為學的觀點,把大學文化界定為是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為學校廣大師生所共同信奉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9]

2.大學文化的特徵

從本人檢索的文獻資料來看,關於大學文化的特徵論述者還比較少,而且説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北京大學王義遒先生認為大學文化應該具有深沉性和包容性的特徵。高等教育體現着人類最高的理性思維,因此大學文化是深沉的,是代表了人類最高理性的。這“深沉”首先體現在學術上,也表現在科技創新上。大學文化的深沉性使之區別於大眾文化、市井文化和俗文化,體現着高級文化層次。另外,世界是多元的,大學文化也應該具有包容性。[10]

有學者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通過對900餘年歷史的大學文化考察,認為大學文化應該具有歷史性和未完成性、保守性與開放性、國際性與本土性幾個方面辨證關聯的特徵。[11]

也有學者指出文化應該具有積澱性、創新性和多樣性的特徵。[12]

二、關於大學文化的分類和功能

1.大學文化的分類

關於大學文化的分類總的來説比較亂,主要有以下幾種分法:

“二分”法。認為大學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大學的物質文化和大學的精神文化。大學的物質文化是以物化形態表現出來的,如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校園景觀等;大學精神文化則是以思想形態表現出來的,包括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三要素。[13]

“三分”説。有的學者認為大學文化應該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三者的集合,融會為大學文化的內在品質和外在文化象徵、文化符號和文化力量。[14][15] 也有學者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三種類型,認為三者形成一個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環境文化處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強化,共同對學校教育發生影響的文化同圓圈。[16]

“四分”説。將大學文化分為四個方面的比較多。一種觀點認為,大學文化應該分為物質層面、活動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四個層面。[17][18]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分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19]也有人認為應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20]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文化應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產品文化四個方面。[21]

上述分類表明,目前對大學文化的分類還有很大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源於對“文化”這一概念理解的不確定性。

2 2.大學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關於大學文化的作用,許多學者都認為,大學文化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辦學和承擔重大社會責任的根本。[22][23][24][25]也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具有神示、啟迪、感化學生的作用”。[26]

關於大學文化的功能,多位學者都強調了大學的導向功能、規範功能、激勵功能、薰陶功能和凝聚功能。[27][28][29]

也有學者提出文化具有識別功能。認為大學文化是大學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誌,正是這種不同的文化特徵成就了一些大學在林立的高校羣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品牌。[30]

有的學者認為,大學文化還具有開發功能和輻射功能。[31]

還有學者提出大學文化的整合功能,所謂整合功能就是大學文化作為獨立的或説明性的變量,在社會不同文化交流和衝突過程中發揮着調節、融合、吸收的作用。具有整合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功能,整合和弘揚先進文化理念的功能,對城市(社區)文化的培育功能,對社會主流文化的批判功能。[32]

三、關於大學文化的相關概念比較

1大學文化與傳統文化、社會文化

大學文化與傳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相互交叉,又有不同的地方,但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大學文化與傳統文化是兩個大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有着繼承和發展的關係。[33]

關於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有人認為,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34]有些學者還從歷史的角度,提出大學文化和社會文化的關係經歷了一個從相互阻隔到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過程。[35]有的學者認為理想的大學文化應該與社會文化相互溝通和交融,同時保持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和批判性。[36]有的學者認為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是一對辯證的關係,一方面,大學文化包容於社會文化,社會文化的性質決定了大學文化的性質,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同步發展。另一方面,大學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處理好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矛盾,就要求我們做到:首先,大學文化建設必須沿着先進文化建設的軌道前進;其次,要努力克服社會文化中的消極影響;再次,現代大學文化應以自身的創造功能和探索功能,永遠對社會文化保持一種超前的態勢,成為一種具有導向性的社會文化。[37]

2.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大學理念

有學者認為,大學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代表着一種價值體系,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而這種精神文化就是通常人們所論述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核心同樣是一種價值體系,而這種價值體系正是大學理念所主要表述的內容,所以大學精神的核心是大學理念。因此,大學理念居於核心位置,也是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核心。大學理念在大學精神中居於核心地位,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裏的精神文化,同樣在大學文化中居於核心地位,這樣大學文化、3 大學精神、大學理念依次包含,構成為三個同心圓,形成三位一體的概念羣。[38]

四、關於我國大學文化的現狀分析

多位學者對我國目前的大學文化的現狀進行了把脈和分析。清華大學的眭依凡先生從三個方面指出了大學文化的不良傾向:一是大學文化的庸俗化,即大學趨向非規範、非道德、非健康、甚而偏離大學組織本質屬性的不良現象、不良行為有“蔚然成風”之勢;二是大學文化的趨同化,即大學文化無個性無特色無批判性無創新性,為一種大學文化的清一色和一統化傾向;三是大學文化的簡單化,即大學文化的膚淺性、無深度及缺乏人文性。[39]

也有學者從大學精神、大學制度、大學環境三個方面考察了我國大學文化的現狀,認為我國的大學文化在大學精神層面,實用主義傾向嚴重;在大學制度層面,行政色彩濃厚;在大學環境方面,大一統的實用性和單調性並存。[40]

還有學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我國的大學文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批評:行為文化上的“世俗化”、物質文化上的“逐利”、精神文化上的“虛無”、制度文化上的“行政化”。[41]

從學者們的文章來看,目前我國的大學文化現狀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反思。

五、關於大學文化的實踐與建設

對大學文化的具體實踐和建設問題,不少學者試圖探尋一條比較理想的路,但從檢索的文章來看,大多還是停留在理論上的闡述和理想化的設想上,很少有結合具體的成功個案來論述的。

主要圍繞以下幾個角度來論述: 1.大學文化建設的原則

關於大學文化建設的原則,有學者提出應該堅持理念與實踐相統

一、共性與個性相統

一、繼承與創新相同一的原則。[42]也有主張應該體現先進性、系統性、開放性幾個原則[8]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要堅持人本原則、校本原則、創新原則。[43]

2.大學文化建設的策略

大學文化的構建不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所以有學者提出應該把社會主義時代精神作為最基本的底藴,在原有的積澱上繼承和創新。[44]

不少學者特別強調塑造大學精神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有學者認為,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歸旨,人文關懷是大學文化的品格;科學創新是當代大學文化的永恆追求;反映時代精神是當代大學文化的命脈。[45]有的學者認為,大學文化的精髓在於以培養大學精神為核心內容的大學羣體意識,所以,大學文化建設一是要把提煉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點,二是要注重提煉學校的辦學理念,三是注重對大學的發展定位,四是要更加重視大學形象設計,五是在大學文化建構中要重視共性與個性的結合。[46]也有學者認為,重塑大學精神,關鍵要實現社會服務與大學自我追求的統一;要深化高校改革,建立具有獨立人格的現代大學制度;要找準定位,規劃發展具有可識別性的大學環境。[47]

也要學者提出,提高大學的自主性,讓大學承擔起先進文化建設的歷史責任;提高學 4 科之間的文理相生、文理互作水平,培植大學文化的複合生態系統;提高大學的批判精神和勇氣,構建兼容幷包多元化的文化範式;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兼顧工具理性和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學術道德,恢復文化自信。[48]

還有學者強調,在建設大學文化的過程中要樹立和諧的基本理念,着力樹立責任意識、創新意識、規則意識、尊重意識、學習意識和形象意識,實現教育活動與學生髮展的和諧,大學內部人際關係的和諧,學校外部關係的和諧。[49]

3.大學特色文化的建設策略

有學者主張,要注重大學文化的特色建設,堅持崇尚學術的宗旨,避免大學發展的功利性傾向;堅持大學文化建設的系統性,避免片面性;要重建大學精神家園,加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整合;創新大學的管理體制,構建公平、公正、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積極推進大學形象設計,提升大學在社會中的形象;積極推進大學的國際化進程,提升大學在國際學術界的指名度。[50]

4.大學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誤區

也有文章對大學文化存在的誤區進行了闡述:

一是認識誤區,認為大學文化屬於學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範疇,和其他部門及一般教師無關;二是對大學文化建設概念不夠明確,零打碎敲,構不成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文化建設;三是大學文化建設的載體和方式單一,只簡單地搞一些文娛活動,對弘揚大學精神、塑造大學形象等較深層次的領域重視不夠;四是與學校工作脱節,沒有把大學文化建設同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學校主體活動融為一體。[51]

文獻梳理後的幾點思考

大學文化是高等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因此,對高等教育來説,大學文化研究具有的恆常性價值,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關注的視角。

但是,通過對大學文化研究的輸理,我們也發現存在着一些不足: 1.大學文化概念、內涵、外延的界定還需進一步明確

根據本人所檢索的資料來看,對大學文化含義的界定,對大學文化的內涵、外延,對大學的特徵,對大學文化的研究對象,都還缺乏一個比較統一的説法。

2.研究的視角和方法還需進一步科學化

從研究視角來看,目前對大學文化的研究基本還是就大學文化論大學文化,研究視角還顯得比較單一,沒有把大學文化放在更加廣闊的背景中包括廣闊的文化背景中來考察,還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就研究方法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就談不上獨立的話語系統,大學文化的研究還缺乏方法論的指導

3.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領域

如大學文化的傳承研究,大學文化的比較研究,大學文化的創新性研究,合併大學的 5 文化融合研究,等等。

大學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涵養心智和靈魂的特定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大學文化研究不僅僅是一個思辨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包含理論和實踐等諸多複雜要素的多元建構過程。希望更多的學者能關注大學文化這一具有永恆意義和現實價值的課題。

參考文獻:

[1][17][44] 班會考、黃潔。 論大學文化及其大學文化傳統[J]。 江蘇高教, 2002, 3: 65-68 [2][19][23] 王冀生。 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0: 5-10 [3][16][26][39] 眭依凡。 關於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4, 1: 11-17 [4][40][41] 程志偉。 大學文化的現實批判與理性建構[J]。 科技文化, 2005, 5: 60-64 [5][24] 郭必裕。 文化力量與大學發展 [J]。 江蘇高教, 2006, 5: 50-52 [6][11] 劉暉。 論大學文化的特徵、嬗變與功能[J]。 高教探索, 2006, 3: 29-32 [7][18][40][47] 文君、陳海燕。 大學文化的培育與創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2: 12-17 [8][22][46][51] 於留成 李愛民。 大學文化建構與高校可持續發展 [J]。 中國高教研究, 2004, 4: 18-20 [9][27][33][34] 蔡漢軍。 大學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建設途徑[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 4: 6-7 [10]王義遒。 大學文化要有深沉性和包容性[J]。 中國大學教學, 2006, 4: 11 [12][29][30]李宣海。 用大學文化引領高校內涵發展[J]。 教育發展研究, 2007, 1: 43-47 [13] 王春。 制度文化:大學文化的核心環節[J]。 教育發展研究, 2007, 7-8: 124 [14][29][31]李志星。大學文化功能初探[J]。 教育探索與實踐, 2007, 1: 40 [15][50] 張奎旭。 大學文化特色建設淺議[J]。 遼寧教育研究, 2006, 12: 45-47 [20][21][25][43] 周亞芳。 大學文化與高校核心競爭力 [J]。 江蘇高教, 2006, 4: 46-48 [32] 李延保。 現代大學文化精神與歷史傳承 [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6: 1-10 [35] [36]廖小平。 論大學文化的三種關係[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9: 142-148 [37] 楊柳。 大學文化建設的哲學思考[J]。 江蘇高教, 2007, 2: 127-129 [38] 苑英科、李榮。大學理念、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中國電力教育2004,4:9 [42][49] 邱佔勇。 和諧理念下的大學文化建設[J]。 遼寧教育研究, 2006, 3: 28-30(1)王冀生。 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J]。 大學教育科學, 2005, 4: 5-9 [45] 王冀生。 大學文化的覺醒與創新治校的理念[J]。 中國高等教育, 2003, 8: 10-11 [48] 江樹人、奉公。 全球視野下中國大學文化建設[J]。 中國高等教育, 2006, 11: 10

文獻綜述例子 篇三

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前言

本人畢業設計的論題為《魚紋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傳統魚紋是中華民族紋飾中最重要的紋樣之一,它構成了我國文化史上歷時最長、應用最廣、民俗功能最多、民間性最強的文化長鏈。魚紋之所以能夠延續如此之久,本身就説明它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與一個民族的信仰和傳統觀念相聯繫的,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圖形語言和視覺符號之一。

本文將以此作為研究背景,將追尋傳統魚紋發展的軌跡來解讀魚紋,併為開啟現代包裝設計提供思路和創新。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

從國內目前對魚紋的研究現狀來看,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對民間傳統魚紋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從造型藝術角度的魚紋進行專題研究的人還很少,也不深入。大部分都是對魚紋的斷代史進行研究,更多的是對仰韶半坡彩陶中魚紋的研究。

湯池(2008)在《黃河流域的睜始彩陶藝求》中指出中國的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都是以其獨特的彩陶藝術為顯著特徵之一。因此,考古學家和藝術家都十分關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的起源和發展問題。過去,由於歷史的侷限,關於中國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直到 70 年代,黃河流域三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現,分別向人們展示了它們獨特的文化成就,特別是在老官台文化中發現了最早的彩陶藝術以後,這個問題才有了釋疑的眉目。並且在彩陶裝飾中經常運用魚紋藝術。

靳之林(2007)在《靳之林現象》中指出無論是黃河還是玉米地,或是雪景,都是對大自然的歌頌,是豪放的對大自然生生不息精神的讚美。畫面的景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觀物取象”,而是“心象”寄寓於眼睛所見之形象,把對自然的理解凝固在畫面上,用符號性的線條組成畫面,把“天人合一”的中國山水畫觀念運用到油畫創作中,這是對中國人的自然觀的傳達,一種激情和精神的記錄,一種“激情大寫意”的畫風。 作為江蘇省美術出版社編輯的中國藝術家畫庫文獻之一,此書展出了靳之林從藝六十餘年中百餘幅油畫作品,以回顧靳之林致力於民間美術研究之歷程的文獻。

策狄(2005)在《藝術的起原》中指出現代藝術科學的建構,離不開藝術人類學的學理支撐。藝術人類學不僅要平等地看待人類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民族地區、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各種藝術;同時,還從文化整體論的角度來看待藝術。《藝術的起源》被公認為是藝術史的代表作、藝術人類學的開山之作,集中體現了藝術史觀。通過對世界各民族的藝術起源的考察研究,初步建立起社會演進論的藝術人類學的學科框架,併為現代藝術科學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石。從藝術哲學與藝術科學的區別入手,探討了考察人種學(藝術人類學)對於建立藝術科學的基礎性作用,並對原始民族的藝術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於後來的藝術學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禹(2005)在《山海經》中指出本書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説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 2 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

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的神話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衞填海、鯀禹治水等。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

揚建軍(2005)在《裝飾圖案基礎》中指出本書緊緊圍繞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和相應的訓練要求,系統而明晰地闡述了裝飾圖案的基本原理、特殊規律、設計方法和表現技巧,突出了培養學生造型基本功和創造能力的宗旨。該教材針對現有教學模式,借鑑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改革成果和新的設計理念,結合對傳統的、民族的優秀裝飾作品的介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具有明確的教學針對性和較強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性。

王運熙(1984)在《李太白詩歌解讀》中指出代評論者對於李白詩歌,相當注意其關心政治社會現實的一面。李陽冰《草堂集序》曰:“凡所著述,言多諷興。”即是説李白詩歌內容,針對現實,富於諷刺和比興。這評價和李白自己“寄興深微”的主張相吻合。後來李商隱在《獻侍郎鉅鹿公啟》中有曰:“推李杜則怨刺居多,效沈宋則綺靡為甚。”也是認為李白詩對時弊富於怨刺內容,並在這方面把李白詩和杜甫詩相提並論。

劉慶孝(1989)在《雷圭元先生的圖案學思想》中指出記得當時 器時代廟底溝彩陶裝飾為主線。對其美學原 大量資料的優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棄粗曾問過一個大題目:如何學好圖案?雷先生 理,溯本追源。印象最深的是,在以彩陶裝飾 取精,熔化提煉。再把自己的獨到見解深人淺精闢地概括了一句話——拜古人為師!為母體的“再創作”中,使我們進一步體味到 出地融入到教學之中。 真正從師於雷圭元先生是1979年,那是 我們祖先這種筆法流暢,隨心所欲,毫無造 雷先生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發現一個特殊的年代。粉碎“四人幫”之後,雷老 作,自由而不逾矩的“寫意”情趣和體現中國 了中國圖案與太極圖的關係,並從楚漢漆器恢復了學院領導的職務,並重新朝氣勃勃地 風圖。

黃靜(2005)在《包裝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中指出現代包裝設計既要有民族情,還要有國際觀,唯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世界一流的包裝作品來。一是在設計中不要一味地只是照搬傳統,要積極創新;二是我們的包裝設計應在中國文化和民族根基的基礎之上進行創作,應更好地處理好現代包裝與中國文化的結合。目前,我國的包裝設計一味地向西方看齊,丟失了傳統圖案所帶來的民族文化的傳承。我於文中研究瞭如何更好地使魚紋與包裝設計相結合,保留魚紋的特點的同時又符合現代包裝設計的時尚感。

3 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

朱自清(2005)在《聞一多全集生活-新知》中介紹了聞一多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他一生熱愛祖國,勤苦奮進,追求真理,經過長期的探索,終於在現實的教育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的推動下,走上了為爭取人民民主和民族解放鬥爭的道路,併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在新詩創作和古代文學研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豐富了我國的文化思想寶庫,確立了他在現代文學史和現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拍案而起”,為民主而英勇奮鬥,堅貞不屈的偉大精神,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敬仰和讚頌。他寫作的詩歌,反映民間生活,與羣眾聯繫密切。更有很多對民間生活的寫照。聞一多是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驕傲和榜樣。

外國學者Random variable(2001)在《random signal principles》中指出人類的藝術設計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藝術設計來源於生活,生活又直接影響着藝術設計,標誌是用一種特殊文字或者圖像組成的大眾傳播符號,以其精煉之形傳達特定的含義和信息。

外國學者Josep(2001)在《Adorn》Structutal packaging中指出20世紀的設計也一直以自然主義和傳統的魚紋形圖案為中心。魚紋形裝飾的主要變化就是以幾何圖形搭配為本的裝飾體系。本世紀初,維也納、格拉斯哥和芝加哥的革新者們發展了一種嶄新的現代裝飾風格,即以直線、圓圈為主,甚至直線也能產生特殊效果的圖案。現代主義的另外一些精英們一直對源自方形和矩形的無窮變幻非常着迷。許多設計師運用不同的幾何圖形創造出複雜的綜合圖案。

外國學者Joran(2000)在《Thinkgeek Emergency Exit》中指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具有蟾蜍和三足烏的內含,蟾蜍和三足烏在歷史上分別是月亮和太陽的象徵。而我國古代的華夏族就是以月和日為標誌的民族,他們就是《史記·五帝本記》中黃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囂二支。廟底溝類型的遺存就是他們共同的文化遺存。本文可以説是該文的續篇,着重探討一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紋飾上“魚紋”和“人面魚紋”的含義。

4 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不難發現:

創造具有時代感的優秀包裝,從中國文化中吸取營養是不容忽視的。現代包裝設計既要有民族情,還要有國際觀,唯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世界一流的包裝作品來。

現代包裝設計中存在着片面強調形式的求新求異和只注重講究形式的個性而忽視了對包裝設計深層次內涵改造的問題,因此,對於包裝設計發展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包裝設計表面想象的分析中,而在於透過現象去挖掘它的本質,對包裝設計的理解和闡述昇華到民族化審美的理論高度。

中國魚紋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如何繼承發展這種文化傳統並在新的環境中加以發揚,如何通過對自身文化身份和品格的認同與把握,來應對全球性的文化衝出,在當下變得異常重要。魚紋運用於現代設計,是一種現代化的轉型,也是正在尋覓話語資源的現代中國設計的財富。幾千年歷史的交替演變也促成了魚紋的發展和變更,並已深深紮根於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中,並隨着時代發展,魚紋的傳統思想觀念已受到衝擊,現代觀念與傳統思想的碰撞又使中國傳統魚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一脈相承的過程中,魚紋的價值性也反映在運用現代視覺語言的手法,提煉出現代平面設計更加豐富寓意與民族內涵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