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就業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9K

就業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就業問題論文範文 篇一

摘要:隨着農業的發展,解決好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使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部門向現代經濟部門轉移,這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城鄉關係的重要方面。農村就業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因此,從農村就業問題入手,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基本方法、途徑是有效緩解當前“三農”問題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矛盾的一條思路。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問題;對策 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農村就業結構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非農就業比重上升。2009年從事農林牧漁的就業比重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業就業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飲、服務業就業比重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9年,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約10260萬人,比上年增長約440萬人,1998~2009年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380萬人,平均年增長率為4%。預計今後幾年農村轉移新增勞動力將在400萬~500萬人,增長4%-5%。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趨勢表現為,本鄉內非農就業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業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比例上升,縣級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有較大增強,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的趨勢明顯。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繼續減弱,以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為主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逐漸被外出務工和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就業方式所取代,外出務工人員就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穩定性增強,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就業經過了漫長而艱苦的體制變革、觀念更新,家庭經濟就業、自主創業、城市就業這三種基本的就業形式,構成了中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多元結構。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高達14%,即在GDP年均近9.6個百分點的增長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的貢獻達1.4個百分點。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效應 農業剩餘勞動力由農業轉移到勞動邊際生產率相對更高的非農業部門中就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推動效應。 1.增加產出總量,推進經濟增長。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中就業,將大大提高其勞動邊際生產率水平,從而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效應一般可以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2%~12.8%。在未來30年中,如果勞動力轉移的勞動力市場等障礙得以消除,使城市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話,勞動力的部門間和地區間轉移可以對CDP年均增長率貢獻2~3個百分點,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正面效應將會更加充分地表現出來。 以這種方式推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並不需要增加額外的物質投入,只需對城鄉就業結構作出調整。 2.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由於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人地關係大大緩解,農業勞動邊際生產率上升。隨着農民的勞動平均產出水平上升,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會隨之提高,農民收入中高於維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於追加農業投資,農業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較快的發展。1965-1977年是日本農業剩餘勞動力迅速轉移的重要時期。1965年日本每個農民年收入為14.6萬日元,1978年,每1萬名農民擁有的汽車量達到了65.7輛。隨着農民收入的增加,日本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實現了生活城市化和電氣化。在中國,1994年農村中純農業勞動力的年純收入為1826元,兼業者為4160元,非農業勞動者則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以勞動日收入計,每個純農業勞動力每日的純收入平均為8元,約等於每個非農業勞動力每日純收入的53%。2009年,農村剩餘勞動力年平均務工收入6471元;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而工資性收入人均為998元。可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有利於推動農民增收。 3.擴大非農業利潤,加快工業化進程。農業剩餘勞動力由傳統的農業部門轉移到現代經濟部門,有利於促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城鄉勞動力的市場競爭,使現代經濟部門的工資水平上升勢頭變緩,企業相對人工成本下降,利潤相應上升。同時,新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就業的農業剩餘勞動力還會為現代經濟部門創造出新增利潤,刺激現代經濟部門追加投資、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加快工業化進程。

就業問題論文範文 篇二

【摘要】就業問題是關係到國安、民生的大問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解決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局性的重大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

【關鍵詞】金融危機;失業;就業

1金融危機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1.1金融危機造成大量勞動力失業,加大就業壓力。

伴隨着失業上升和收入下降,發達國家的進口收入需求效應顯現出來,對中國出口企業的訂單減少、推遲或取消。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份,我國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現了自2001年6月份以來首次同比負增長。服裝、紡織、電子原件、塑料製品等加工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倒閉,造成大量勞動力失業,加大了就業壓力。

1.2金融危機使我國服務行業勞動力需求減少,加大就業壓力。

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對服務業貿易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外貿服務部門、國際金融和國際等部門,在經濟增長放慢帶來的收入減少情況下,國際旅行和旅遊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國外遊客數量減少和跨國公司節約旅行開支,都對服務業貿易和本地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勞動力需求減少,從而加大就業壓力。

1.3金融危機影響外資投入,減弱了投資拉動就業效應。

中國是全球吸收FDI投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於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對新興市場進行投資。而且,中國製造業成本上升和利潤率較大幅度下降,也減少了投資者盈利預期,從而減弱對中國的投資意願。外商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應明顯減弱。出口滑落使出口企業和製造業的開工不足,誘發投資進一步下降,減弱了投資拉動就業效應。

2金融危機形勢下解決就業問題的探討

2.1深入理解貫徹國家政策解決就業問題:

我國相繼出台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措施。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通過擴大投資實現保增長和保就業;通過對企業減輕負擔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穩定就業崗位;通過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和促進創業;通過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投身新農村建設,以及採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幫助和扶持;採取積極的措施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鼓勵骨幹企業和科研項目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等措施,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

就業問題論文 篇三

1.1研究對象

宿州學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取向。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宿州學院閲覽室,進入中國知網,查閲近年來關於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方面的文獻資料,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為本文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

1.2.2問卷調查法

對宿州學院體育學院大四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分析並總結其就業方向,最後進行分類,為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結論。

1.2.3數理統計法

對所統計到的數據資料在電腦上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9.0和Excel2003的數據分析功能,將獲得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類型調查與分析

有超過一半學生沒有把自己的就業方向放在教師這一領域,當然,體育教師仍是一部分體育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而企業、教練、考研、公務員等這些行業或者單位,也成為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就業選擇。現在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不知侷限於體育教師這一行列,其中體育教師只佔總人數的47.2%,體育類人才的發展方向,慢慢趨向於公務員、健身教練、企業等。還有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當前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趨向飽和。學生的多方面選擇也緩解了畢業生及各行業的壓力。而作為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由於與其他專業的不同特點,其就業壓力也出現了其特殊性。首先,體育生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影響其就業。拿教師這一行業而言,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師的適應能力等都會影響起就業。其次,畢業生專業知識太過單一,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體育學院的專業設置基本都是以體育教育為主,是以培養體育教師為目的的。然而,隨着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需求人才要求要面面俱到,這就大大限制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

2.2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地域調查結果與分析

有23.2%的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選擇在大城市就業,30.5%的畢業生選擇在中城市就業,小城市的也有23.7%的畢業生選擇,而縣鎮及鄉村加一起才不到23%的畢業生選擇。這説明了,發達城市對人才的吸引比較大,地域影響着畢業生的去向。大多數畢業生都想要去發達地區,不願去偏遠或者貧窮地區就業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已經從原來的統包分配的就業模式轉變為畢業生憑藉個人能力與關係網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繫。這樣的就業方式,可以使很多畢業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選擇就業單位。從調查結果發現,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追求去發達城市的發展期望明顯,而選擇區鄉村發展的學生少之又少。正因為此追求,導致城市資源過於飽和而基層又緊缺資源的現象。注:大城市是指市區及郊區非農業人口大於50萬的城市,中城市是指市區及郊區非農業人口大於20萬小於50萬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區及郊區非農業人口少於20萬的城市,一般指縣級市。現在大學生都集中與縣鎮及中小城市,不願意到基層,這就導致鄉村極度缺乏人才,而縣鎮以上地域人才過多從而出現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人才過於集中,使得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失業率提高,就業率下降,人才出現了浪費現象。

2.3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對學校培養方案滿意度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學生對學校培養方案的滿意度,可以看出學生畢業後,在工作單位中能否適應,這主要是其專業知識技能的體現。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學院的培養方案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佔92.4%,只有7.6%學生因為某些原因而不滿意和不清楚。學院能夠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保持着學生的一致好評,説明了學院的培養方案的準確性與正確性。同時也説明學生在畢業後面臨就業沒有什麼大壓力。所以,在培養學生時,除了加強學生的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文化修養及思想教育,讓每一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都具備“思想健康,學習優良,體育突出”的優秀思想道德品質。學生對學校培養方案滿意度的表現好評頗高,120人中超過92%的學生認為學校培養方案很適合,這不僅是學校方案順利實施的體現,也代表着學生在畢業後進入工作時能夠勝任工作的體現。學院應該保持這一良好風氣,積極與學生與社會溝通,創建具有時代意義的與社會同行的教學培養方案。

2.4對已擇業學生的工作情況調研

本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學生在面對就業和擇業時,其中有23.3%的學生專業對口,有55.1%的學生專業基本對口,而只有21.6%的學生沒有找到對口專業。作者通過多種調查方式,對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已擇業的部分學生進行調查,並分析影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各個就業的因素,去了解體育生擇業時存在的問題。宿州學院體育學院畢業生就業對口情況比較樂觀,大部分已擇業學生都找到了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一方面表現出,學生在找工作時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去選擇工作,説明學生對未來已經有了較準確的定位,沒有盲目的去追求不切合實際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也説明,學院在對學生培養時,有個很好的培養方案。

2.5學生實習單位的評價調查與分析

通過用人單位對實習學生的評價,能夠了解學生工作能力的大致情況,這對學院如何去制定教學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瞭解畢業生實習工作表現情況,我院每年都對實習學生的工作的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工作態度和能力兩方面。用人單位反映,宿州學院體育學院培養的學生有較高的敬業精神,其中敬業精神好的佔63.5%,較好的佔35.0%,只有極個別表現不積極。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知識比較紮實,專業能力好的佔51.0%,較好的佔47.2%,基本都能夠很好的勝任工作。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實踐方面表現突出,表達能力較強,有69.0%的學生表現好,31.0%的學生表現較好。他們也樂於幫助他人,有較高的思想覺悟,能夠與他人很好的相處,有利於工作的進行。用人單位對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總體評價很高,表現比較好的學生佔總人數的98%之多。用人單位也反饋,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夠強,希望學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全方位的人才,同時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等。

2.6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理想月薪調查結果與分析

説到高薪,每個大學生都想畢業後能夠有一份好工作,高薪水,好環境。但是,畢業生卻沒有考慮到,現在社會的激烈競爭,往往會因為對薪水的要求太高而與一份理想中的好工作失之交臂。從調查結果看,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普遍理想月薪為2500-3500元(見表7),佔總人數的27.3%,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説偏高,不利於找到理想工作。從調查的結果看,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普遍理想月薪為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分別佔64.5%和27.3%,説明了宿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基本有明確的就業思路,沒有過度盲目的追求高薪,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對工薪要求偏高,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説工薪要求偏高,不利於找到理想工作。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由於人才的過於集中,社會人才需求量出現局部飽和現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不斷增加,致使體育教育類人才供大於求。(2)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對就業信息把握不夠,往往因為就業信息來源不夠廣泛,而侷限其就業方向。並且,用人單位在選取人才時也提高了對人才能力的要求。(3)部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對社會人際交往、工作環境等方面的適應能力較差,沒有準確把握當今社會就業環境及就業壓力。(4)大多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對薪水要求過高,並且要求長假期等待遇,不利於在工作競爭中取得良好的收益。

3.2建議

3.2.1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訓,讓學生適應社會多方面就業要求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的制度是“雙向選擇,自由擇業”。這就決定了,只要你有才,只要你能幹,這個職位就是你的。所以,這就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了嚴格的要求。為了能使學生畢業後可以沒有太大壓力的實現就業,學院在日常課程中,不應只侷限於文化科目,還應擴展學生的其他能力,做到不要最好,只要更好。而作為學生,也不能只侷限於本專業的學習,在業餘時間也應去積極學習其他專業知識,例如,開去雙學位等。“作為體育院、系的大學生,不但要掌握體育專業的技能和知識,還應掌握或瞭解相關相近的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為擇業的成功增加法碼。”

3.2.2畢業生應根據社會現實去就業

首先,地域觀念。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要能吃苦,要樂觀,要有奉獻的精神,把眼光從城市中放到偏遠的山區、鄉村或西部支教等,要堅持是個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不管外表被什麼遮蓋。同時要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其次是就業順序的改變,畢業生在就業,擇業和創業上進行分析,看自己適應哪一方面,一般還是建議學生“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觀念”,這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建議。第三是待遇要求的轉變,學生畢業後,沒有幾頁經歷和就業經驗,所以,畢業生剛開始不應該要求太高,在工作單位開導自己的能力以後,再進行待遇要求。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業環境,還可以展現個人能力,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3.2.3鼓勵學生考研,提高學生畢業後的競爭力

當代社會就業艱難,大多數就業單位都有明確的學歷要求,有的是根據學歷給相應工薪,這就提醒了廣大本科畢業生,應該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繼續深造。考研就是不錯的選擇。在研究生的環境下,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鞏固與深化學生知識技能,加大自己的就業籌碼,從而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3.2.4學院為領軍,把握現代社會就業趨勢,為學生未雨稠繆

就業問題論文 篇四

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對於崗位的地域要求和行業要求,使很多大學生錯失工作機會。人才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導致一些艱苦地區和基層崗位人才緊缺,而大城市和相對“體面”的行業則人才過剩。整個生產製造業作為國家解決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一段時間還出現了長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但是缺口為一線操作人員,並不是管理者,或者白領。而目前的大學畢業生大多不願從一線員工做起,這就造成工廠缺人,而社會上卻還有更多的人沒有崗位可以就業的問題。同樣西部地區為了吸引大學生紮根西部,開出優厚的就業條件,但是仍然無濟於事。這樣的擇業觀念使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待業大學畢業生走入社會。(二)已就業大學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通過對2013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訪問調查,已就業的大學生的平均薪資水平低於3000元,處於工資層較低水平。就勞動報酬來説,難以達到高質量就業。再從個人價值和身心發展需要來看,8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對現有工作不滿意,多有懷才不遇、抱負難施的感受。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工作單位,即便有幸進入心儀城市的大企業,往往要從最基層做起,而且以為缺乏工作經驗等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難以被領導認可。這樣的境遇使他們難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更難以愉快地工作,滿足身心發展的需求。

二、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對於高校挑戰和機遇並存

高校負責為大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是大學生從學生時代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所以高校對於實現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擁有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義務和責任,所以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就業問題,客觀上對於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儘管就業崗位的供求不平衡是客觀的經濟問題,但高校的培養體制也存在一定問題。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對於高校教育的認可度。甚至在廣東等一些商業機會較多的地區,有的家長不鼓勵孩子讀書,而是建議他們從小進行經商實戰學習。許多高校不得不因為就業問題縮減部分專業的招生規模,縮減大學畢業生人數。學生生源短缺和培養體制改革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對高校提出的重要挑戰。同樣機遇和挑戰並存,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反思和改革的契機。一段時間,眾多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使得大學畢業生人數在短時間內激增,而培養效果又達不到預期目標,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崗位需求也無法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遏制了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的勢頭,回頭反思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存在的問題,尋求改革的方法。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對於高校又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高校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

提高大學生就業水平,不僅要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而且還要保證就業的質量。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現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對於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設置符合社會需求的系統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知識不夠紮實,缺乏較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招聘會上,很多企業表示他們並不是不缺人,只是很難找到符合他們要求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原則是寧缺毋濫。而且他們表示希望招收既有學歷又有工作經歷的員工,將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培訓成優秀的公司員工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太高。面對這樣的現狀,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加強實習管理尤為重要,延長實習在本科學習中所佔用時間,切實提高實習過程給學生帶來的收穫,彌補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的不足。專業知識是大學生參加工作的本錢,如果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能熟練掌握,那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註定是失敗的。現在的高等教育講究“亦博亦專”,但博學的是在對自己專業知識有所鑽研之後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的其他學科知識。如果博而不專,什麼都略懂皮毛而不能熟練運用,很難在一個行業找到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所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心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高校有必要針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開設就業心理相關課程,讓他們瞭解目前的就業形勢,幫助他們分析地域和行業對於自己就業的影響,根據自身情況對自己的就業理想有一個合理的定位。高質量就業不僅是物質上的薪資報酬,最重要的是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實現。而在最艱苦的地方可以更容易地發揮一個人的價值,而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滿街都是大學生,尋找個人發展的空間相對較難。曾號召中國礦業大學的畢業生到基層去,那裏大有可為。國家的政策引導大學畢業生深入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這樣的人生選擇不乏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一種途徑。同樣基層就業並不妨礙大學畢業生實現人生理想,所有企業單位的高管都是經歷基層的磨鍊才可以走到事業的高峯期。每個人的青春都迷茫,高校有責任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引導大學生合理擇業,避免大學畢業生較為普遍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

(三)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在學生剛入學時已經開展了關於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並且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不斷地完善修改,學校和老師給予指導意見和及時反饋。有的高校甚至在大學生生涯規劃方面形成了專門的學科,旨在引導大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理想,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按照自己預設的目標努力奮鬥,使自己成為符合理想職業人才需求的標準。大學生的生涯規劃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明確了個人奮鬥的方向。這樣有助於高校根據學生個人意願和興趣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向,因材施教,更有助於大學生在畢業後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聯合負責制

就業問題論文範文 篇五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研究熱點與趨勢;CSSCI;關鍵詞分析;核心作者羣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特別是1999年以來,伴隨着我國高等教育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高等教育出口不暢的問題逐漸凸顯,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研究的視野在延伸,研究的領域在擴大,研究的成果不斷豐富,研究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已有研究者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做了回顧總結。如姜繼紅通過中國教育網搜索到2001年至2004年期間有關畢業生就業的文章有1114篇,但這些研究大多籠統地分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而沒有注意運用有關理論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產生的原因、採取的措施與對策等進行研究。[1]藍潔和唐德海回顧已有的研究成果,發現不同學科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有不同的焦點,多學科複合視角的高等教育就業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理論演繹及問題解決向度上,已有研究成果呈現諸多不足。多學科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趨勢將在學科視角的切入、多學科複合視角的交叉領域、理論演繹、實證研究成果的理論提升等方面尋求新的研究思路和發展。[2]賴德勝、孟大虎等指出,與國外文獻相比,國內已有的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利用基本的供給―需求分析工具所進行的總體研究基本沒有;二是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初次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而緊縮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對已就業多年的大學畢業生、對其他青年羣體的收益水平和福利狀況有何影響,缺乏系統的分析和討論;三是對於當代中國這個典型的轉軌經濟體來説,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原因可能更復雜,來源更廣泛,但國內已有研究在分析視角上仍顯得不夠豐富,無法對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前面透徹的把握。[3]範圍和高耀明以CNKI中國引文數據庫(新)收錄的1979―2008年間“高等教育專題”論文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其中的4253篇高被引論文研究主題分佈情況進行了分析,將“就業及就業指導”作為二級主題置於一級主題“高等學校教與學”之下,1979年至2008年期間共有就業及就業指導的高被引論文153篇,佔全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題高被引論文數量的9%。[4]

運用CSSCI所提供的論文關鍵詞的頻率、變化趨勢以及論文的被引次數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5]順承這一思路,運用CSSCI數據庫統計出2001―2008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標引5次及以上)和高被引論著(標引4次及以上),通過對高頻關鍵詞和高被引論著的分析來揭示大學生就業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另外,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裏的作者發文和作者被引情況來統計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羣。核心作者羣的研究活動可以反映出該研究領域的基本態勢。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熱點分析

關鍵詞體現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從理論上講,高頻率的關鍵詞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常規研究指向或某一階段內的學術熱點;高被引論文在學界有兩層含義,其一預示着該論文的質量較高,其二説明該論文在學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程度。[6]因此,將從高頻率的關鍵詞和高被引論文兩個方面來分析2001―2008年間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的研究熱點。

表1列出了2001―2008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論文中標引5次及以上的關鍵詞23個;表2列出了2001―2008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被引達4次及以上的18篇論著。

表1 2001―2008年論文中標引5次及以上的關鍵詞

從表1可以看出,在23個關鍵詞中,“教育”和“指導”遙遙領先,總標引次數達121次,表明大學生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研究的熱點,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着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視野的不斷開闊,對大學生自身的關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表2中“就業能力”、“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觀念”、“性別”等與大學生自身有關的關鍵詞標引達78次。與此相應,在高被引論著中,僅在篇名上與大學生自身相關的就有5篇,這些論著總被引頻數高達31次。

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持續關注的另一個熱點是就業環境。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大學生就業也經歷了從分配到擇業的轉變,就業的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表1中與此相關的關鍵詞比較多,如“就業市場”、“勞動力市場”、“政策”、“就業政策”、“對策”等。從表2來看,與這一主題相關聯的論著有5篇,這些論著總被引頻數高達61次,遠高於其他的研究熱點。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趨勢分析

通過對錶1和表2的解讀,不僅可以瞭解到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熱點,還可以大體上認識研究熱點、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研究方法的變化,瞭解變化的基本趨勢。

從表1關鍵詞標引次數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焦點逐步轉向對微觀的大學生自身和宏觀的就業環境的關注。

對微觀的大學生自身的關注,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説是研究者的視線逐漸迴歸到高等教育的主體――學生個人身上。從表1可以看到,“就業能力”、“社會資本”等關鍵詞在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高被引論著的篇名中出現“就業能力”和“社會資本”的更是多達5篇。而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投資、綜合素質、學校的培養模式、受教育的效果直接就體現在其“就業能力”等方面。

表3 2001―2008年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作者羣

序號 作者姓名 發文量 被引量 作者機構

1 曹殊 5 5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2 池忠軍 5 5 中國礦業大學

3 楊偉國 4 11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4 胡解旺 4 5 嘉興學院

5 李家華 3 16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6 姚裕羣 3 6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7 馮華 3 5 北京師範大學

8 賈利軍 3 4 南京師範大學

9 林惠青 3 4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

10 曾湘泉 2 27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11 賙濟 2 10 教育部

12 鄭潔 2 9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13 吳慶 2 7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管理系

14 李穎 2 6 華南理工大學

15 黃敬寶 2 5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系

16 趙立衞 2 4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宏觀的就業環境比較複雜,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加以研究,但從整體趨勢上來看,對就業環境的研究依然是今後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曾湘泉的專著《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04: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和學術論文《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5年間被引頻次達到了47次,就説明了學者們對就業環境的持續關注。

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趨勢還可以從主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進行分析。從表2可以看到,18篇高被引論著主要採用了經濟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視角,分別為7篇、6篇和4篇。研究方法以實證居多,採用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的高被引論著達10篇。這説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轉變。

四、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羣

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也產生了這一領域的核心作者羣。利用CSSCI操作平台,檢索出2001―2008年間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發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5人,以這65人為初選名單,統計他們發文的被引次數,將被引4次及以上的統計在內,統計結果如表3。

以表3來看,這16人可以看做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羣。因為一方面他們在大學生就業問題領域發文較多(2篇及以上),另一方面他們的論著被引頻次較高,説明有較強的學術影響。以數據為例,這16人論著總數達到47篇,佔5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論著總量663篇的7.09%;16人論著總被引次數為129次,佔5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論著總被引次數773次的16.69%。由此可見,他們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顯著。

在16名作者中,屬於高等院校的有13人,佔總數的81.25%,體現出高等院校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主力軍作用。從核心作者機構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如北京、浙江、廣東等地。

五、結論

通過運用CSSCI數據庫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熱點、趨勢以及核心作者羣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研究的熱點來看,大學生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受到廣泛關注;隨着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視野的不斷開闊,對大學生自身的關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就業環境也得到研究者的持續關注。

第二,從研究的趨勢來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焦點逐步轉向對微觀的大學生自身和宏觀的就業環境的關注。研究方法上已由定性向定量轉變。

第三,從核心作者羣來看,16人構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羣,他們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顯著,主要來自高等院校,並且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參考文獻

[1]姜繼紅。社會資本與就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7-8.

[2]藍潔,唐德海。多學科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5(5):85-88.

[3]賴德勝,孟大虎。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7.

[4]範圍,高耀明。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主題: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7.

[5]蘇新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0―2004)[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98-212.

就業問題論文 篇六

旅遊類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現狀

職業生涯設計對大學生而言,就是在瞭解自己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及認真分析個體性格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對將來從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職業生涯設計包括對擇業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觀念的研究,也涉及就業準備和對就業影響因素的分析。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旅遊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方面存在以下問題:自我職業生涯設計意識缺乏。調查顯示,當前旅遊類專業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設計的情況相當普遍。有62%的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和工作沒有規劃,有33%的大學生不夠明確,表示“不知道今後的路該怎麼走”,近20%學生表示“對前途比較迷茫”,而只有5%的學生有明確的規劃設計。有30%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個人興趣、氣質、性格特點等並沒有很清晰的認識。近60%學生沒有做過職業測評,更不知道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如果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到了畢業時往往就會茫然不知所措,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更談不上對今後長遠的職業規劃。旅遊類專業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設計的盲點,無疑增加了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盲目性。受傳統意識的衝擊,對旅遊行業的職業認可度偏低。中國傳統觀念裏,認為從事服務工作的職業是低人一等的,這種舊意識對大學生擇業會產生影響。另外,酒店、導遊是吃青春飯的觀點也使得大多數學生沒能將旅遊職業看成自己追求的終身職業,在輿論壓力或父母壓力下放棄在旅遊行業工作。這種對職業的偏見及短見是現階段旅遊行業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我國現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數為基礎,學生在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時對大學專業的選擇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被動性。有些考生只是憑一時興趣,或是對旅遊和酒店行業的新鮮感、好奇感,填報了該專業;有的學生則是因為所報志願已錄滿,被動調劑到該專業。當他們經過專業學習和實習,對本專業和行業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有人會發現該專業與自己當初報考時的想法大相徑庭,或者認為自己不適合在旅遊行業發展,於是產生專業與意願的背離。這種對職業的不認同感就會促使他們在畢業時選擇其他行業就業。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目標。旅遊類專業的學生往往“終身職業”觀念缺失。是“無業可就”,還是“有業不就”,這是旅遊專業的學生存在的一個特殊的就業問題。在旅遊院校舉辦的招聘會上,經常可見到這樣的場景:很多酒店等服務型的單位急需人才,學生對此卻反應一般,問他們自己想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很多人也説不清楚。由於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旅遊類專業的畢業生往往就業穩定性差,跳槽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職業生涯的發展。各類旅遊院校缺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輔導。由於對職業生涯輔導的重要性沒有足夠的重視,或者是由於學校的人力、物力、資金缺乏,導致當前還有一些旅遊類院校沒有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工作。許多學校只在畢業班開設就業指導課,或者不定期為學生舉辦就業講座。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存在“不實用”、“信息量小”、“內容太陳舊”等問題。上課的教師有些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對就業的實際情況並不瞭解,只是空談理論,不能針對旅遊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輔導,使得職業生涯輔導形同虛設,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旅遊類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輔導對策

開設正規的職業生涯輔導課,對學生進行職業引導,提供正確的自我評估教育。根據全程化職業生涯輔導的理念,學校應該在學生入學時就開設正規的職業生涯輔導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引導,藉助於職業測評和性格測驗,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身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全面客觀地思考職業發展問題。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自己對哪些問題感興趣,是管理問題還是經濟問題;擅長哪些技能,是邏輯分析能力,還是語言表達能力,等等。根據學生個性評價的結果,結合專業就業趨勢及就業環境等客觀因素,幫助學生設計符合其發展的職業生涯和培養方案。例如對選擇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應鼓勵他們多選修相關課程、注重外語學習、留意酒店行業發展動向等等。幫助旅遊類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獲得全面的專業、行業信息。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僅侷限於對畢業班開設職業指導課,介紹當年的就業形勢,提供一些面試技巧、擇業心理、如何寫求職書等淺層次的服務。這已經不能解決大學生職業發展錯位等一系列問題了。事實上,旅遊專業的學生從剛入校時就需要針對職業方向進行多方面的瞭解、調整。這涉及到個人對所選專業的學習動力和自我激勵。學校應該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職業發展講座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對有關旅遊行業的發展前景、旅遊職業的性質及發展空間、旅遊就業環境等信息有一個正確全面的瞭解,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對旅遊專業的興趣。注重合理的課程設計,突出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從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現狀來看,學歷很高而能力一般已成為市場對畢業生的新“恐懼”,旅遊行業尤為如此,“能力大於學歷”已經成為行業選才的通用標準。決定大學生能否就業的關鍵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個人能力、敬業精神以及對自己的正確定位。旅遊行業的選才標準決定了旅遊專業的教育必須要突破傳統。

首先,培養學生的“能力”觀念。學校要把這種“能力”觀念的培養放到各門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通過對專業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認識,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的自覺性,真正激發其個性發展。其次,根據旅遊專業職業市場的需求,對學校的專業課程進行合理調整,增加職業教育及實踐培訓課程的比例,開設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創業能力、職業道德等相關課程,不斷強化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觀念和責任感。最後,對旅遊專業的學生要安排實習和培訓活動,一般在三年級進行。實習與培訓可以使學生與社會近距離接觸,瞭解市場競爭,在理論轉化實踐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注重職業生涯設計的長期性,提倡務實的就業觀。職業生涯需要規劃,不能有短期行為。要讓學生意識到一個成功者是靠長期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並且成功的路徑不是唯一的。對就業而言,不能簡單地去看公司開出的薪水怎麼樣,一個單位的發展機會、職業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認為高職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職業生涯往往會導致盲目從眾。在職業生涯中,個人也不能完全決定自己一定是成功或失敗,職業規劃只是減少這種風險而已,因此,讓學生放低眼光,選擇合理就業是十分必需的。工作經驗是在工作中磨鍊出來的。要承認,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創造出的價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應該有理性。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指出,學校教育最多隻能佔一個人一生的1/3,其他的2/3是教育,一方面與早期的家庭教育有關,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來源於工作地點的培訓和不斷學習。他認為,人們高估了學校教育在一個人一生中的作用。大學生在就業時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過高而落空,以致最後對就業牢騷滿腹。#p#分頁標題#e#

旅遊類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輔導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