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議論文萬能素材【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W

議論文萬能素材【精品多篇】

議論文的素材 篇一

達芬奇的雞蛋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塗鴉。失敗後,他認真練習,耐得住寂寞,堅持,審視自己的缺點,練就了基本功。最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畫家。失敗後,越王勾踐並不灰心。他明白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作風。於是,就有了“苦人、上天堂、靠工錢吃苦頭、三千岳家能吞吳”的神話。吳王和魯的失敗,是由於缺乏勾踐王的腳踏實地的作風。

古人也知道腳踏實地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牢記古人用生命寫給後人的啟示,發揚腳踏實地的精神,把工作或學習中的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到極致,讓我們有一天能在生活中飛翔,飛上天空。

如果李世珍幾十年來沒有收集整理,本草綱目怎麼可能誕生;如果曹雪芹十年來不努力加刪幾次,那偉大的《紅樓夢》怎麼會出來呢?如果洪佔輝十多年來一直沒有照顧自己的妹妹,怎麼能觸動紅孩子的眼睛呢?如果沒有606次的研究梅毒已經造成數萬人死亡。個人飛行也需要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並不是一切,因為居里夫人告訴她父親,她沒有時間打掃椅子;腳踏實地並不雄心勃勃。孫楠曾經做過1000多個工作,幾十年後把他的甜美歌聲帶給了我們。腳踏實地不是一蹴而就的。劉備的一生髮生了變化,屢戰屢敗,最終創造了蜀漢。

議論文萬能素材 篇二

如果説人生是一本書的話,那麼寫這本書的是兩支筆。

一支筆寫成長,一支筆寫衰老。成長不是為了衰老,但成長必然走向衰老。成長的時候不要怕,長成的時候不要悔。

一支筆寫奮進,一支筆寫後退。大街、車站、機場,看那些來來往往的人羣,誰能説清,哪一個是在前進,哪一個是在後退?有的後退是為了前進,有的前進卻導致了後退。

一支筆寫快樂,一支筆寫煩惱。如果説人生是一輛載重的車,那麼快樂和煩惱就是支撐它的兩個車輪。有沉重,才會有輕鬆;有痛苦,才會有歡樂。我們期盼快樂,但不害怕煩惱。屈服於煩惱會更煩惱,戰勝煩惱才能孕育新的快樂。

一支筆寫成功,一支筆寫失敗。沒有人不希望成功,因為成功是對自己辛勞的最好報答,是對自己能力的最好證明。但我們的許多智慧,卻往往來源於失敗。這正如英國作家邁爾斯所言:“瞭解了什麼行不通,才發現了什麼行得通。”

一支筆寫他人,一支筆寫自己。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所以,在人生的這本書上,應該寫自己的夢幻,自己的奮鬥,自己的輝煌;也應該寫他人的價值,他人的慷慨,他人的奉獻。因為越是抬高自己,自己就越孤立。

一支筆寫未來,一支筆寫過去。每個人都有未來,也只能寄希望於未來。因為無論過去多麼成功,多麼燦爛,都無法留住和挽回。所以,不管你過去寫下的是亨通和騰達,還是辛酸和眼淚,現在都需要拿起另一支筆,描繪美好的藍圖,展望未來的壯麗。

有一個國王,要一位大臣用一句話來概括世界六千年的發展史。這位大臣説:“他們出生了,受了苦,又死了。”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最好解釋。有人説活着説是要“受苦”,也有人説活着就是要“享樂”。但無論為了“受苦”,還是為了“享樂”,既然來到了這個世上,就得奮鬥一回,拼搏一回,閃亮一回。既是為了他人,也是為了自己。

最新議論文素材事例 篇三

80美元環遊世界

有一位叫羅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國人,想用80美元來周遊世界,他堅信只要有信心,有誠意,任何目的都能達到。

年僅26歲的羅伯特完成了準備後,他就在口袋裏裝好80美元,興致勃勃地開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羅伯特為什麼能成功?全在於他有積極的心態——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標,就得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羅伯特的經歷印證了一句俗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情。

議論文優秀作文素材 篇四

小樹學會吸吮雨雪的芬芳,才能得到成長;帆船學會吸吮風浪的芬芳,才能駛向遠方;我們學會吸吮挫折的芬芳,才能收穫成功。吸吮到快樂與幸福我們要感恩,吸吮到困難與艱辛我們同樣要感恩,它們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芬芳,他們讓生活顯得更加多彩,讓生命顯得更為尊貴。

失去雙親的洪戰輝不僅要自己養活自己,還要照顧並非親生的小妹妹。他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與勇氣接下這個擔子。逃避是弱者的行為,真正的強者是會在困境中吸吮芬芳的人。挫折與困境在弱者眼裏是絕境,而生活的強者則會在絕境中尋找新的出路,書寫傳奇人生。

自己親手做的小風車在經過他人的表揚後卻因為不知道小風車的原理而被別人砸碎,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説,無疑是個打擊,他並沒有從此一蹶不振,反而從那之後對每一件事都打破沙鍋問到底,知道自己明白之後才肯罷休。他就是提出經典力學的偉大科學家—牛頓。童年的嘲笑告訴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要偉大。”

挫折、逆境往往是一杯苦酒,無心的人喝到它,便忍不住馬上吐出來,從中只能喝出苦澀,而真正有心的人才能從中品味出稻香的濃厚。走向成功的人不僅僅要從甜蜜、幸福、快樂中生活,還要能夠在困境、失敗、痛苦中吸吮到芬芳。

遭受到奇恥大辱的勾踐不是以死來了斷此生,他在恥辱中吮吸着堅強,在痛苦中吮吸着勇氣,最終滅掉了吳國,奪回了江山,重拾起了尊嚴。如果當時他不能忍受生活給他帶來的考驗,也許他只能身死異地,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被世人遺忘。

被人稱為“戰神”“兵仙”的韓信同樣是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堂堂七尺男兒忍下胯下之辱,但他並沒有淹沒在他人的恥笑聲中,最終他立下的戰功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吮吸艱難與不幸的芬芳是痛苦的,但是它卻能讓我們走向幸福、光明與成功,學會感恩生活給我們帶來的艱辛與不幸,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思想,慷慨接受它,吮吸它的營養,相信被上帝大咬一口的蘋果,雖然比平常的果子要缺一口,但是上帝同時也賦予你更多愛與希望。

議論文的素材 篇五

理論論據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3、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4、戰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5、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6、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7、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8、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9、要和平,就得準備戰爭(歐洲)

10、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11、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賀拉斯)

12、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13、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威·申斯通)

14、戰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15、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16、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17、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18、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19、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20、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21、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22、叫喊戰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23、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24、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爭(韋格蒂烏斯)

25、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26、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你樂時結束(馬基雅弗利)

27、戰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28、戰爭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鐵(昆體良)

29、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30、戰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31、包括懦夫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發動戰爭,但要結束戰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32、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33、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34、一個國家只有在戰爭時期才會處於和睦狀態(休·金斯米爾)

35、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説,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説,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36、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説,戰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37、一次正義的戰爭能在高尚的國度裏喚起神聖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38、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説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39、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爭狀態中——(喬·斯威夫特)

40、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查·埃利奧特)

41、戰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42、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43、要進行戰爭只有一個藉口,即通過戰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境中(西塞羅)

44、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45、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事實論據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鋭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説。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徵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説:“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説,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捱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繫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説:“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歎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