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會計專業5000字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59K

會計專業5000字論文多篇

會計專業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本文從電大開放教育會計專業師資的現狀出發,通過對電大開放教育會計專業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素質要求分析,透析基層電大開放教育會計專業教師的現狀,提出了開放教育會計專業師資建設的設想:優化基層電大會計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轉變教師不合時宜的教學觀念;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提高基層電大會計專業教師的整體創新素質;鼓勵教師善於利用網絡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論文關鍵詞:開放教育,電大,會計專業,教師

本文從信息時代教師的角色轉變以及教育教學的發展對會計專業教師的素質提出的挑戰入手,揭示目前基層電大會計教育老師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

一、電大開放教育會計專業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素質要求

(一)電大開放教育會計專業教師的角色定位

電大會計專業教師的角色定位有必要吸收如下內涵:

1.知識的引路人。在信息時代,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地從外部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信息時代的教師,其主要職責不再是純粹的知識信息傳播者,而是培養學生學會獲得、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做學生獲取知識的引路人。

2.教學軟件的設計和開發者。信息時代的教師應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電大開放教育模式下會計專業師資隊伍應該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設計教學過程向收集、編寫、製作各種教學軟件供學生學習使用轉變。

3.優秀的合作者。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把各學科領域聯結起來,形成一個“大”課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網上討論教學方式、方法,交換教學經驗,共同參與教學疑難的解決,以便提高教學水平。教師與學生可以在網上進行教學、討論等交流活動。所有這些,都必須要求教師是一個優秀的合作者。

4.終身的研究者和學習者。面對信息社會對教育的挑戰,教師必須不斷地花時間去研究教育、教學方法中的種種走向問題,探索在新媒體條件下的教學、教育規律。同時,教師也必須是一個終身的學習者。

(二)電大開放教育會計專業教師的素質要求

1.具有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必須要提高會計專業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教育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個人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思想及意見、情感及體驗、意志及願望,不應該再把自己作為是擁有真理的絕對權威;應努力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允許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和交流,應以科學的知識、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充沛的創新精神去引導學生積極進取、獨立探索、努力創新,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願望和性格特徵。

2.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管理能力。由於遠程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極大地引發教育方法的變革,因此,會計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法中應藉助多媒體教學技術,更加註重啟發式、輔導式、民主討論式、導學式、情景式等適合現代遠程教育的科學方法的運用,重視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另一方面,會計教師必須學習掌握先進的管理方法,教給學生超前的管理理念,使學生成為未來企業智慧的化身。

3.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交流能力。會計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做到自信、樂觀、笑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挫折;其次要寬仁博愛,始終以火熱的情懷教書育人;最後,是要善待學生獨特的個性、別具的才趣,還要以民主的親和態度去迎受學生對自己的質疑、批判甚至是科學意義上的合理反叛。另外,作為會計專業教師,還必須學會關心自己、關心別人。知識經濟的社會,要求教師做到共享知識,講求合作,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

4.終身學習意識和終身教育觀念。知識更新加快、職業迭替頻繁、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不斷豐富和完善,會計教育工作者只靠一次的“在校學習”,是不可能適應經濟的發展的需求的。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提高自己;也只有不斷的終身學習,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5.有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下述判斷:“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所以,只有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創新型教師要求具備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創新性的知識能力、創新性的教學水平和創新性的人格力量。另外,由於教師是知識和科技的載體,是知識的生產、分配、傳播與應用的“中介”,教師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必須具備科研能力。教師只有在理論一實踐一再理論一再實踐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培養出創新一代的勞動者。

二、基層電大會計專業教師的現狀

(一)從知識結構看,基層電大教師學歷層次偏低,專業知識薄弱,目前我國電大會計專業教師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均不夠理想。大多數會計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還存在侷限性,因而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無法講得較為深入,往往會導致只知道教,而不知道為什麼教的局面。會計教師對會計前沿知識和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知識的關注度不夠,對相關、相聯專業的知識一竅不通,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動態、會計法規、政策的變動不聞不問。以至於講課枯燥、內容泛味,學生聽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

(二)從專業技能看,電大會計專業教師大多數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應有的實踐操作能力,以至於上課時只能泛泛而談,極少能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三)從教育方法與教育方式看,電大傳統教與教學觀念面臨挑戰。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體制與教育方式,它打破了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採用“一少兩不”的新教學形式,即老師少講課(計劃學時的三分之一),不組班(自由選課),不考勤(學生可以不到學校上課,自己在自己選擇的合適地點學習)。針對“一少兩不”的教學形式,大部分基層電大會計專業教師仍然普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後,注重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不懂得運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更加不懂得運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一部分教師在講課完畢後,很少給學員以課外學習的指導和網上輔導,就使一部分好學的學員在課餘時間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自學,如此以往,學員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四)從教學實踐應用能力來看,會計教師的實踐性知識與教師的教齡存在着密切的關係。大部分基層電大會計教師普遍缺乏反思的意識,大部分的教師所理解的反思主要是對上課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的思考,總體來説,反思的層次比較淺。

(五)從師生關係看,電大傳統師生關係面臨挑戰。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中,教與學二者既是師生又是朋友。受教育者是成年人,其特點是工作任務與家庭負擔重。一旦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可能退縮,甚至打退堂鼓。因此,教師必須與他們建立真摯感情,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全面瞭解、掌握學員的實際情況,及時作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堅定信念、增強信心、明確目的、提高興趣、克服困難、完成學業。而基層電大的輔導教師,一部分不能和學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員的學習。

(六)從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看,電大會計專業教師普遍缺少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上課方法單一、死板者大有人在。每年能獲得科研獎者屈指可數,有創意的論文也少得可憐,更不用説開發新產品、發明新技術。

三、基層電大會計專業師資的建設

(一)優化基層電大會計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

首先,關注基層電大會計教師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意識。具體做法可以先從使基層電大會計教師認識到自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人”地位以及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強烈的價值認同入手;再幫助基層電大會計教師確立發展的目標;最後,鼓勵會計教師通過經常性、系統性的教學反思,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意識,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其次,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要通過產學研的結合之路培養基層電大會計教師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的會計應用人才,同時提升基層電大教師的社會價值,完善基層電大會計教師的專業實踐知識。

再次,關注教師知識培訓方式的多樣化和有效性。在優化基層電大會計教師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強調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同時,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有計劃的安排教師進修學習。

最後,形成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雙師型”知識結構。對於專業課教師,在不斷提高他們學歷層次和理論水平的同時,可以在課餘時間多瞭解公司會計工作,讓他們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第一線或學校實訓基地鍛鍊一段時間,以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使他們逐步成為“雙師型”教師。

(二)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從教育者自身來講,面對知識經濟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肩負着會計教育改革的歷史重任,基層電大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工作者們首先要完成從傳統教育到遠程開放式教育的思想觀念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從一次性教育轉向終身教育,從封閉式教育轉向開放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知識觀和人才觀。

(三)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

技術的更新並不必然帶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還需要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具備一定的技能水平,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儘可能根據遠程教育的特點,使得教學過程更為優化。因此,對電大會計專業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使他們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授課,是目前當務之急。

(四)提高基層電大會計專業教師的整體創新素質。

整體創新素質的標準是一要有創新能力;二要有創新的教學水平;三要有人格魅力。具體要努力做好如下幾點:要大力營造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善於學習,勇於創新為主要內容的良好創新氛圍,使教師真正理解時代需要創新、有創新才有前途。要積極鼓勵教師進修、深造,從經費、時間等方面給予保證,使教師加快知識更新、充實新知識、增強新技能,為創新能力的提高“加基固本”。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創新。從政策上鼓勵“冒尖”,從而使全校上下都形成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的良好風氣。如:組織創新能力強的教師建立創新研究(實驗)室;劃撥經費、提供條件、制定目標、明確任務,定期舉辦創新成果展覽;設立創新基金和創新獎,完善創新成果的評比和獎勵機制,重獎創新成果突出的集體和個人。打破論資排輩等陳腐觀念,以創新成果論英雄。鼓勵教師走上社會,參與企業、科研單位的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活動,允許教師外出辦企業,對教師在校外取得的科研成果給予承認並獎勵等。同時,在各種“評優”活動中,把教師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實績放在突出位置,在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並與年度考核、職稱、職務晉升等緊密掛鈎。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不僅是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也是解決學生工作、家庭、學習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綜合學生素質、學習成績的有效手段。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應採取以下五方面的做法:

①按照課程進度及時發佈重點、難點。學生根據學習輔導中的重、難點輔導,方便他們理解文字教材的知識。

②網上測試練習。有計劃、有步驟、及時地佈置一定量的測試練習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檢查自學情況,找出學習中的問題,達到有針對性地學習。

③網上期末複習指導。及時在電大在線的學習輔導欄目中給出期末複習指導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們的負擔,也充分體現了老師的服務意識,樹立電大良好形象。

④網上模擬試題。為了使學生能夠及早熟悉學習情況,取得較好成績,每學期至少給出兩套模擬試題,幫助學生作好考前練兵。

⑤增加會計實踐、實訓基地投入,建立院校內外實踐、實訓基地。開放教育要實現其辦學特色,會計模擬實驗室、實訓基地都是會計專業的基本硬件設施,它是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的保證。因此增加資金投入,完善相關設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積極與校外的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建立關係,使之成為學生實習基地,不僅能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工作,讓學生及時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還能瞭解企業、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定向培養既能上崗操作、又能勝任管理的綜合人才。這不僅可以解決成人高校教學資金的不足,又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贏得用人單位的歡迎。

會計專業論文 篇2

摘要

會計制度質量的高低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財務報告的穩健型主要取決於制度環境的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但有時會忽視了文化及準則差異。本文基於制度建設視角,對會計制度變遷與穩健性進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我國需要強化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原因。強化會計穩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監管盈餘和評價制度,但究其根本,則是將穩健性作為改善企業盈餘質量的機制以加強保護投資者利益。

關鍵詞

會計制度;會計穩健性

會計工作歷來崇尚穩健性原則,要求對壞消息的報告要比好消息更為及時與充分,為充分確定商業環境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需要運用不同的可證實標準對收益和費用進行確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應對轉軌時期與國際趨同的雙重壓力,會計制度必須得以變遷,而穩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為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動力,協同證券市場高速發展、國有企業大面積改革以及國際軌道的趨同效應共同對會計制度的改革起着催化劑的作用。

一、會計穩健性研究現狀

(一)早期關於穩健性的規範研究結論不一

Basu系統回顧了早期使用規範研究方法對會計穩健性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認為應立足於穩健性的代表——存貨成本與市值孰低來進行分析,然後在逐步拓展到穩健性的一般原則。但是,對於規範研究,學術界的結論並非一致。批判者認為,由穩健性引起的確認損失與利潤的不一致,將會導致當期損益的高估,最終使得未來利潤會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觀念,如蒙哥馬利認為應當把一項支出予以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其決定因素應是穩健性而非使其更為精確。中立者則認為,會計穩健性由於會計的謹慎性與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會計從業人員須使用每一時點適當的分配收益與費用來解析穩健性,不能因為曾經恰當的穩健性而對目前的報表進行錯報,最終誤導了報表使用者。

(二)近期穩健性研究的發展:視角與方法的多樣化

隨着實證研究的不斷髮展進步,近年來對會計穩健性的實證研究也不斷充實。早期關於穩健性的實證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會計方法的激進與否是否將誤導投資者決策的研究。Basu在2009年提出,自美國著名學術專家Lev在1993年倡導對穩健性的研究後,致使了90年代以來對其更為深入和廣泛性的研究。Watts(1993)針對會計穩健性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指導,歸納了影響會計穩健性的3個因素:法律、契約、以及政府管制。隨後,1995年和1997年Basu又提出了關於穩健性的計量模型,認為會計穩健性的衡量標準可以運用盈餘不對稱及時性,自此以後,大批量的實證研究成果開始湧現出來。

二、會計制度改革中穩健性原則的強化

(一)基於制度安排視角

在我國,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往往會對財務進行過度包裝,國有企業在改制後也存在着大股東“掏空”行為,這些現象會致使企業的業績在上市後會明顯下滑。可以看出,我國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濃厚的高估盈餘的要求。審計獨立性的欠缺以及與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這一現象更為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方政府參與企業盈餘管理的現象。作為對這一現象的迴應,我國的會計準則加深了對對盈餘穩健性的重視程度。比如,對本屬於資本化對支出直接進行費用化,縮短資產折舊與攤銷的年限,對於資產減值準備應當全面計提,同時對於一些應記入利潤表的項目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與此相對應的,監管機構也完善了對盈餘信息使用時的監管。比如,對於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原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與扣除錢淨利潤孰低為標準。儘管這些原則的加強與改善降低了對盈餘高估的可能性,優化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儘可能地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但同時,以上原則的運用必然會因交易和事項不能如實地通過會計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財務報告,最終會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目前,證券發行與監管制度已經逐步削弱對盈餘信息的依賴程度,這將使通過加強會計穩健性來服務資本市場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於財務報告質量視角

縱使穩健性原則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原則對會計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確認會計信息質量時,最重要的指標依然是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信息要為報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須滿足相關與可靠的標準,往往這很難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會降低相關性,反之亦然。而財務報告質量取決於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制衡,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會引起其改變,並且最終也受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當前的制度背景下,確認與攤銷程序在應計會計制度下會導致會計的確認與計量的內在不確定性存在嚴重的可能性,並且,在管理者的估計與判斷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許會受到影響。同時,以往的財務報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現在開始轉變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礎上同時提供價值信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加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提高會計相關性要求,必須要對會計準則加速確認不完全交易。然而,當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無法可靠取得時,應當在管理層遵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根據其判斷與估計,對經濟業務要求報告的數字進行確認。但是,在這種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管理層對數據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計量存在誤差,會引起未來使用者做出錯誤的假設。這種誤差若大批量發生,將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勢必也會削弱其相關性。一方面,會計計量無法避免的內在侷限性以及目前財務報告的發展,使得管理層的判斷成為企業財務報告與其它交易事項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這種判斷權若使用不好,引發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加之與投資者與身俱來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會使得管理層對報表進行操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於目前的各種制度安排,如激勵契約、債務契約、業績考核、薪酬體系、以及監管體系等,都是以業績指標為導向,這就對激勵效應實現了更高的反饋,為管理層盈餘操縱提供了藉口。儘管對會計信息的正式契約還處於缺乏階段,不對稱的損失函數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動機利用個人信息操縱財務業績預股票價格,目的就是將股東的利益轉移給自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在年會上做出演講報告,明確主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符合全球投資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諾”。他提出,準則是否能為投資者的利益而擬定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着安然事件的東窗事發,一系列財務欺詐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質,發現財務報告質量的損害是由於對信息可靠性的忽視而引起,這一現象打破了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最終使得投資者蒙受了鉅額損失。而外部投資者的關注點,開始逐步發展為自身利益的保護,而非以往的財報信息的相關性。目前,財務報告和投資者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對激進會計造成顯著錯報的識別能力。針對報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準則的相關機構需要對會計準則審時度勢,定期重新審視準則,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戰會計內在侷限性與財務報告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總之,會計穩健性原則對改善財務報告質量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我國需要不斷強化穩健性原則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國際會計準則長期以來要求全面貫徹會計穩健性的內在原因。

三、總結

我國會計準則在適應國際軌道的進程中,不能忘了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目前,對於會計穩健性的研究,我國學者主要還是通過借鑑國外學者的實證模型,收集我國上市公司數據,對穩健性與企業治理、盈餘管理等變量在之間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對會計穩健性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穩健性制度的有效實施,必須充分理解其屬性,在穩健性制度從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變的過程中完善其運行機制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制度屬性與運行機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會計專業論文 篇3

【摘要】

隨着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電算化越來越被廣泛的應用。以網絡為基礎的電子商務作為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標誌?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迅猛發展,其規模和速度遠遠領先於整個信息產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傳統財務與會計管理模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戰。然而?我們也應看到計算機在單位管理及會計信息處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給我們帶來極大方便和效益的同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關鍵詞】

網絡會計 傳統會計 信息 網絡會計的產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託的,它不僅改變了會計信息生成和傳播的途徑,而且給傳統會計理論和實務帶來了很大沖擊。

一、網絡會計對傳統會計基本理論的影響

會計主體假設是諸項假設中最主要的一項,是會計工作的單位,如果該假設不能成立,會計工作也無法開展。但網絡會計的主體-網絡公司是一個虛擬公司,所以它不同於傳統會計主體的範疇,很難確定會計主體。因此需要我們轉換概念,用相對會計主體也就是網上存在的這個臨時組織來代替傳統會計主體假設,才可以明確該會計任務完成的職能。

另外網絡會計對會計目標也有着深刻的影響。會計目標是決定會計實務發展的方向性因素,是會計最終所要求達到的目的。在會計信息化時代,會計所服務的目標仍然是為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自身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外部各方面瞭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信息。在信息技術例如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的支撐下會計信息處理將實現自動化、網絡化、系統化,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使預測與決策變得更容易、準確。特別是在網絡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會計信息更容易滿足公眾對企業的經濟信息需要。然而這種發展並未改變原有目標,相反它促進了傳統會計目標的實現。只有這樣會計信息化才能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偏離其所服務的目標,那麼無論多麼先進的技術!

在以計算機網絡和知識為基礎的新會計體系中,企業的資產要素應由財務資產、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三部分組成。財務資產主要由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構成,知識資產由知識產權和專有知識組成,人力資產指人力資源資本化,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會計資產予以確認。根據現代產權理論,確立產權要素,將業主權益和所有者權益產權化,知識和人力資源產權化,共同分享企業的勞動剩餘。由此,將企業的會計要素可以重新分為資產、產權、剩餘、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六個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智力資本為中心的知識會計體系的核算內容。

以往財務部門信息實時的辦事效率不夠高,對信息的反饋能力不夠強,一份計劃的執行情況、一項投資的獲利情況,一般要到本月會計業務結束之後才能從賬上反映出來。現在,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是經濟產物蓬勃的時代,產品生命週期的不斷縮短、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出現,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現行的定期財務報告制度,滿足不了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以及管理者對及時性的要求。網絡會計實現了實時跟蹤的功能,可以動態的跟蹤企業的每一項業務變動,給予必要的揭露。外部信息使用者可通過上網訪問企業的主頁,隨時掌握企業的最新的及歷史財務信息,從而減少其決策風險。而企業管理者亦可隨時獲取本企業及相關企業的有關財務指標,進行分析比較,及時做出正確預測及決策。

會計信息系統與單位管理信息系統未能完全有機結合,會計軟件內部各子系統也只以轉賬憑證的方式聯繫。從而造成數據在系統之間不能共享?既影響財務管理功能的發揮?又不能滿足單位對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綜合的單位管理信息系統中會計子系統應該從其他業務子系統獲取諸如成本、折舊、銷售、工資等原始數據、提高數據採集效率和管理能力等各業務子系統也應從財務子系統取得支持?但由於各自獨立發展?互相之間不能實現數據共享。許多商品化會計軟件在開發時?沒有統一規劃?而是採用單項開發?再通過“轉賬憑證”的方式傳遞各種數據?未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網絡會計對傳統會計在實務處理方面的衝擊

在現在這個高度、發達的經濟網絡環境,會計的各種工作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無論會計人員身在何處,都可隨時隨地地進行財務、管理,最大限度地進行相應的、會計活動,真正實現了財務的在線管理。在互聯網上對會計工作進行實時、高效率並且準確的傳遞,這大大保證了信息的及時有效性,在當今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會計核算工作是依照一定範圍進行的,但是網絡會計的出現使傳統會計原有的一些原則受到衝擊,有的原則喪失意義,有的原則應進行修改,這給會計工作帶來了很大影響。提供財務報表的目的是為決策提供真實、可靠、及時的會計數據。傳統會計中,報表是在一個會計期間結束後編制的,所以無論是動態報表還是靜態報表都有面向歷史的缺陷,用網絡會計的電子財務報表更適應決策者的要求。這種即時處理隨時提供信息的特點是以往會計報表所無法比擬的。電子財務報告的運用還可有效擴大其各種信息容量。 對權責發生製作用主要是限定期間內費用和收入的分配,而在網絡會計中會計期間等同於交易期間,所以無跨期分攤收入和費用的問題,權責發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礎,現金收付制則更適用於網絡會計。網絡會計對核算、監督職能均有要求,尤其是會計監督職能。

現時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會計管理的主要範疇侷限在對會計事項本身的記賬、算賬和審核上。企業進入網絡化經營管理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職能必然相融合,形成高度發達的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將向全方位拓展:一是要為企業外界的需求者提供信息;二是要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三是為企業的創新與發展服務。會計管理將進入全面信息化時代。與以往的會計信息系統相比較,未來的網絡會計兼有會計業務處理層、信息管理層、會計決策層與決策支持層在內的多層次網絡結構信息系統。會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計量的支柱,從內容到形式總是體現着各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風貌,它的不斷髮展標誌着社會文明和經濟管理的進步。就信息文明對會計學科的影響而言,它便會計發展史經歷了由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兩次重大變革。 由於其組合方各自利益不同,按時間劃分,會計監督在網絡會計的整個交易過程中分為交易前監督、交易中監督和交易後監督。嚴格執行這些監督即可保證網絡會計工作安全有效的運作。隨着時代的演進,會計已從核算型過渡到管理型,網絡會計的出現對會計管理產生了影響,對會計管理的現代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歷史成本計價原則的影響可以看出,網絡公司是一個臨時性組織,它否定了持續經營假設,所以它的成本計價按現行價值、可變價值等公允價值更合理。歷史成本對網絡會計而言已喪失了意義。

對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會計實務工作、會計教育等多方面均進行全面發展,進而據以建立滿足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會計信息系統。因此,會計信息化的本質是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一個發展過程。作為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會計信息化是一次質的飛躍,其意義在於:它不再是會計技術手段的簡單替代,或電子計算機的延伸,而是由此引發的對現行會計規則的挑戰,以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整合。對此,一些人會適時提出“網絡財務”或“網絡會計”的全新概念。二、從網絡經濟角度審視會計的時間觀和空間觀哲學家認為:宇宙最基本的範疇是時間和空間。經濟學意義上的時空觀意味着滿足人類需求的衡量;農業文明,產品生產者就是自身產品的需求者,沒有商品交換,沒有產品的社會性,不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去滿足他人需要;工業文明,產品變成商品,擴大了人們的經濟往來範圍。商品生 產者投人資本進行商品生產,資本是一種時間的等待,就是犧牲當前的消費,投資於長遠的利益。此外,為實現商品價值,需要通過運動型的生產力,也就是蒸汽機來跨越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信息文明,由於因特網,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此刻,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又變小了。

三、網絡會計未來的發展趨勢分析

網絡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組織結構和生產方式,打破了以前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會計核算方法,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基本框架。網絡會計的產生與發展使會計核算變得更加全面,改變了會計核算的載體和信息的儲存方式,加快了會計信息披露的速度,提高了核算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共享性。這些伴隨着電子商務而來的新的組織與經濟形式,形成了企業間基於項目的完全富有彈性的動態聯盟。這種結構導致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並對傳統產業及其財務會計體系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也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發展網絡會計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所以,通過對網絡會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我們能夠趨利避害,總結出解決辦法,使企業能夠更好地實現數字化管理,全面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網絡會計提高了企業的交易方式效率。網絡經濟的興起,還促使沒有經營場地、沒有物理實體、沒有確切辦公地點的虛擬企業出現。這些企業只要在網絡的一個結點上租用一定的空間,經過認證,便可在網上接受訂單,尋找貨源並進行買賣活動。虛擬企業使傳統企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方式。在實際操作中會計電算化軟件通用性差,核算子系統之間彼此分隔,缺乏會計數據傳輸的實用性、一致性、系統性。其次,一個公司購買的會計軟件不能與另一個公司購買的其他軟件聯繫在一起,結果會計電算化系統往往獨立於其他子系統,無法進行數據交換、信息共享、控制管理,不能與其他子系統集成融為一體,形成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隨着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對外貿易增加,國際交流增強,而我國的財務軟件還不具備多國語言,而且在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方面有些不符合國際慣例和國際會計準則等,不能滿足現代跨國企業經營和企業集團發展的需要。在網絡信息時代,以單機工作的會計電算化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如數據傳送時間長,資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換不暢,信息使用者查看數據資料不方便等。網絡會計的出現彌補了這些缺點。中國企業要走出國門,展開國際化的競爭更要強調財務的國際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新的管理思想與方法對管理進行根本改革已成為大勢所趨,企業在面對新經濟帶來的挑戰,應以網絡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網絡及通訊技術作為對信息處理最為快捷有效的工具,它在會計領域中的運用,使會計信息處理有了質的飛躍,網絡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帶動着網絡會計發展。

會計電算化的開展與管理將向規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與手工會計制度溶合為一體的會計電算化制度體系將全面形成。由於我國的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還不健全。隨着宏觀管理工作的逐步開展,經驗的積累,以會計軟件的開發、驗收規範,各有關管理部門的責權、電算化後的崗位責任制、人員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各種標準賬表文件為主體的電算化管理制度體系將逐步形成與完善。獲得普遍推廣和應用,大範圍的信息處理網絡得以建立。“網絡財務”將成為會計管理電算化的終極目標。隨着企業之間更為激烈的競爭,要求企業注重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改善其經營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我國軟件開發公司推出了“網絡財務”戰略,為企業能適應時代要求的“數字神經系統”提供了初步解決方案。會計電算化工作只是整個管理電算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其他部門電算化的支持,網絡、數據庫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在技術上提供了向管理一體化發展的可能。

網絡會計是傳統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不會因為現今存在的問題而遏制網絡會計的發展。雖然網絡會計的實施存在問題,但它的優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會計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這些問題和侷限性都可以依靠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來規避和解決。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會計將會得到更廣泛的重視和應用,目前存在的問題將會在發展中得到解決,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會計的優勢,使其成為當代社會會計學中最有潛力的新領域,會計界對網絡會計系統進行主動性革命,包括對會計傳統理念的重新認識、對網絡會計信息需求的進一步研究、對會計業務流程的重組等,將會給會計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從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會計改革已邁出了穩健有序的步伐並取得了輝煌成就在信息時代要使我國的會計電算化工作能夠健康的發展我們還必須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進一步探討總之21世紀的會計是一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嶄新會計我們應該抓住這一良機來促進傳統會計的革新推動我國會計電算化管理工作的現代化規範化和科學化。

會計專業論文 篇4

摘要

會計工作是企業運行的一個重要職位,税務的核算是會計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税務核算在企業事務中尤為重要。目前的企業會計制度必須要深度研究涉税事項,保證企業的合法運營。為了企業能夠快速、平穩、合理的運營,對企業會計制度中涉税事項進行研究不僅意義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過對企業會計制度和税務制度的研究,對兩者的差異進行探討,最後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

企業;會計制度;涉水事項

研究前言

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各個行業的新理論規章制度層出不窮。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會計工作是企業運營的重點任務,税務核算是會計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從會計制度和税法的差異進項詳細闡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會計制度與税法的差異

1.1會計原則與税務制度

企業在核算税務的時候必須遵守會計制度的要求。税務核算大概可以總結為三個部分:生產經營成果核算、與國家財政交撥款核算、與合作單位資金來往核算。現在《企業會計制度》裏面規定的核算原則部分與現行的税務制度不一致。

1.2會計假設和税務制度

會計假設有四方面內容:貨幣計量的假設、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分期的假設、會計主體的假設。企業所得税的會計處理是依據會計主體在當會計過程中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税法範圍內的開支後,按其淨比例計算所徵收。但是承包人是按承包期間納税,會計期間和承包期間不一致就會產生差異。

1.3會計方法和税務制度

複式記賬是會計的一種方法,依據此方法,所有經濟狀況的發生都會引起會計因素的改變。由於資產交易和收益交易的處理方法不同,並且在制定税法時沒有考慮複式記賬的原理,導致税務結果不同。

1.4會計政策與税務制度

會計政策是會計核算是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採納的會計具體處理方法。新的制度給企業的餘地越來越多,選擇空間變大。

二、會計實務與税務制度

2.1捐贈支出

依據制度規定。捐贈的支出部分屬於企業“營業外支出”範圍。税法所規定的納税人在公益性的捐贈,在年度納税所得金額3%之中的範圍,准予扣除;非公益性質的捐款和納税人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則不可以在扣税之前扣除。

2.2罰款支

依據制度規定,企業的罰教支出計入“營業外支出”部分。依據税法,違背經營的金額和被沒收財物的金額,各種税收的滯納金、罰款,在計算應納税所得額時,都不得扣除。

2.3或有事項

會計制度規定,或有事項是企業過去的事項或交易形成的,有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嚴謹確認或有事項,但是一般情況下,企業只是確認或有負債,而不會確認或有收益。企業一旦確認,就會增加企業的支出,減少了企業的利潤,因此減少了國家税收。

三、會計制度與税法不一致帶來的問題

一般,因為會計制度和税法規定不同帶來的問題一般分為以下三種:①因為税法和會計制度不一致,或者税法的更改落後於制度的改革等情況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的時候一般全額確認為企業成本費用,這樣就會造成國家税收的減少。②徵納雙方容易引起爭論,而且難以解決。按照會計制度,企業可以或有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負債,而企業並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這就容易引起爭議。尤其是税法規定可做可不做的事,就難以仲裁。③會計制度規定合理合法,但是税法未確認的,影響納税人的合法權益。現如今企業會計制度賦予企業選擇會計政策較大的空間,比如折舊政策、計提減值等。企業有權根據會計制度選擇和制定企業的核算方法,但是企業一旦確定就不得再隨意更改。在宏觀上講,有利於保護税本,增強企業的發展力量。但是企業根據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權益與税務核算的權益不一致的時,進行納税調整就影響了企業的權益。

四、解決方法

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案:①企業制度與税法的規定能一致的應儘可能保持一致。國家財政分配的基本原則是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之見的利益,而這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是對立統一的。税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從長遠角度來講,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應當儘量保持一致。在指定《企業會計制度》時,應該在不違背會計核算的原則下儘量和税法保持一致。②企業會計制度和税法之間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於會計制度與税收規範的對象和目標不一樣,兩者在會計處理的差異上並不會消除,因而調整納税也是國際通用的做法。企業應該按照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税時按照税法進行調整。如果不實行會計和税法相隔離,會計的“穩健”等若干原則將沒有辦法貫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企業的會計制度中,必須要對企業會計制度中涉税事項認真的分析研究,因此才能確保企業的合法經營。然而企業的會計制度中會計原則、方法、政策等與税務制度中的原則、方法、政策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會導致企業運營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企業運營中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還可能會因為税務問題導致企業的經濟狀況不佳。企業的會計制度的涉税事項關係重大,因此,在企業建立會計制度中,必須要着重對涉税事項進行考慮,才能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

會計專業論文 篇5

摘要: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在創新和發展中遠沒有預期中的樂觀,雖然高校在會計專業開展了一些校企聯合的試點工作,但是這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會計專業教育教學

一、現代學徒制存在的問題

會計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實習中存在很大的不同,會計專業的學生不太被企業接受,主要因為企業的財務是有保密性質的,所以會計專業的學生想要去企業實習是很難的。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對於財務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只做一些簡單的複印資料等工作,就失去了實習的意義。

高等院校在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各方面:在企業中,如果沒有利益,企業就不願意接收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來實習,因為實習生短時間也很難給企業創造價值,即使有一些學生,也就只讓這些學生做一些打雜的工作,這與學生實習的目的相悖,學生學習不到東西。如果國家可以在税收方面給予企業一些優惠,企業就可以更好的接收會計專業的學生來實習,否則學生即便是免費給企業打工,也很難被企業接納。

會計專業的現代學徒制想要穩步發展,長期開展,必須要靠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並且在此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都要獲取一定的利益,否則很難長期合作下去。對於學校,通過校企合作這種方式讓學生在企業中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為學校帶來品牌和名聲,使學校和學生獲得一定的利益。對於企業來説,企業如果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但是學生在短時間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並且企業好要付出培訓的人力、物力,對於企業來説得不償失。因此,企業處於成本的考慮不願意接受學生在企業的實習。

另外,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如何給帶實習生的師傅發放工資也是一個問題,如果給師傅多發工資,企業就會在經費上有損失;如果給師傅少發工資或者不多餘發工資,師傅就沒有帶實習生的積極性。會計是要在實踐中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的一門學科,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對於會計專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在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時候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在院校招收會計學教師的時候,有很多都是剛畢業的大學何時能或者碩士研究生,這些教師很少從事過專業的會計工作,實踐基礎薄弱,知識結構停留在理論的層面。

二、會計專業學生的發展方向

高等職業院校在教學模式上缺乏創新和改變,主要也是因為社會對於職業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是進入事業單位。

因此,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想要發展的好,就必須給自己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符合企業的發展需要,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上面臨着很大的挑戰。隨着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會逐漸取代簡單重複的勞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的是能夠有更多思維,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那種重複簡單工作的人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取代不了人的思維和主觀能動性。

對於會計學專業的人來説,不僅僅要會做賬,還要具備更多的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可以進行數據分析、財務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會計崗位與其他崗位有所不同,面臨着企業的一些核心的機密,涉及到企業的賬務、税收等商業機密,對於企業的發展以及企業的戰略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企業是不會讓實習的學生去接觸到這些機密的。

那麼學生在實際的實習中,可以採取計算機模擬的辦法來實現。通過模擬真實的企業環境,企業的賬務使學生來提高實踐的能力。在進行模擬實踐中,可以緊密結合教材,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和能力,使學生在模擬實踐中成為會計、出納等身份。在此過程中學會如何進行做賬、財務管理、審計等工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在發展中還面臨很多問題,在校企合作中還沒有達到理想的雙贏的局面,由於會計工作的保密性,阻礙了學生在企業實習。

因此,學校和企業應該更深層次的加強合作,多方溝通,達到共識,給學生的實習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政府不能也要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使得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可以更好的發展。

會計專業論文 篇6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從中國現實來看,一方面我國物質資源比較匱乏,建設資金不足。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巨大的財富,目前這些資源仍有待開發。在企業的角度上,要想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比較好的發展,就必須擁有人才並且很好的管理人力資源,不僅要關注物質資本的影響,更要關注人力資源。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大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力度,將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管理戰略具體實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知道一個組織的知識創新能力對於組織的管理層級,以及運營效率的影響,就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者將人力資源的價值以具體數值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2.研究意義

人力資源會計一詞產生,得益於科技的進步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源會計既屬於會計學又屬於人力資源管理學,它是兩門學科理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結果。對傳統會計學而言,人力資源會計拓寬了它的廣度,使得傳統會計理論能在新的領域得到發展;對人力資源管理學而言,人力資源會計的出現使得人力資源會計信息能夠被量化,更好地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為其科學的分析管理提供了工具。在切入正題之前,本文花費較大筆墨對人力資源會計相關理論的各種概念進行分析,讓讀者對於人力資源理論的相關構成,以及相關概念有個大概的瞭解;之後討論了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運用情況,分析我國人力資源會計在應用方面主要問題;然後,針對第三部分分析出的問題提出改善的思路,給出可行的建議;最後對人力資源會計的未來的趨勢做出展望,以期我國人力資源會計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人力資源會計概述

在會計工作中,人們一直對投入的物質資本的核算很看重,為了更好的核算各類的物資資本,會計工作者也在時刻進行優化改善與發展,卻往往忽略人力資產這種難以量化的資產。如今,經濟發展的馬車不斷向前,我們漸漸意識到,一個企業組織要想得到良好的經營效果,並獲得長期的發展,不能只是依靠物資材料的投入,人力資源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甚至可以説是決定性因素,理解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帶着大家從人力資源、人力資產、人力資本三個基礎概念介紹及其特徵分析入手,並整理出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理論,讓大家能全面瞭解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理論。

1.人力資源會計的定義

對於人力資源會計,有如下幾種主流的解釋:弗蘭霍爾茨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是把人的成本和價值作為組織的資源進行計量和報告”;美國會計學會的定義是“人力資源會計是鑑別和計量有關人力資源的信息,並溝通這種信息給有關利害關係的當事人的程序”;日本會計學者若杉明對人力資源會計的定義:“人力資源會計通過會計的方法和跨學科領域的方法,測定和報告有關人力資源會計的信息,以提供給企業的經營者及其利害相關者使用”為了方便之後的研究,筆者簡單地將人力資源會計定義為供企業利害相關者使用的,將人力資源信息通過量化的方式確認、計量,以及核算的會計方法。

2.相關的概念釋義

(1)人力資源。在經濟學的範疇裏,資源是指那些投入生產並能創造物質財富的所有要素,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兩大類。就企業而言,人力資源的價值在其各個方面都能體現,人力資源價值發揮的好壞,對企業的生存以及發展都具有決定性影響。人力資源也是企業各種生產要素中最有可變空間的要素。為了方便研究,我們將人力資源分為狹義人力資源,即在企業層面上的人力資源,指企業內部所有員工所具備的為企業經營發展提供實際經濟貢獻的技能水平、知識水平和創造力水平的總和;另一種便是廣義人力資源,是指社會活動中,藴含在勞動者身上的所有能力的總和。而被大家普遍所瞭解的人力資源會計正是狹義的人力資源,也是本文所研究的對象。

(2)人力資產。對於人力資產的解釋,首先要從資產上説明,人力資產具有一般物質資產的普遍特徵,即人力資產是企業為取得經濟利益而持有的資產,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為企業帶來收益。然後再去考慮人力資產的其他特性,第一,人力資產的排他性,即勞動者在勞動期間其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屬於企業,強調了企業的控制權利;第二,人力資產的時效性,勞動者的勞動資產在其屬於企業約制範圍內才歸企業所有,即人力資源不可能永遠歸企業所有;第三,人力資產的可計量性,將狹義上的人力資源稱為人力資產,則要求這類資源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能以貨幣計量的形式體現出其成本、價值、收益等。

(3)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對於人力的投資而形成的,具體來説,企業利用對員工的教育、培訓等方式,將資產價值凝結在員工身上,是員工所藴含的技能、知識,以及創造力的總和。人力資本是權益名詞,代表的是企業的所屬權,人力資本屬於投資人力的勞動者,也就是説企業內部的員工可以作為企業的股東存在,並享受股東的各種權利。

三、我國人力資源會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人力資源會計在實踐應用上還有待推進,除了華為、華誼兄弟等大企業嘗試在企業管理中使用人力資源會計對企業的經營效果、生產效率等進行計量,其他企業在這方面的應用很少。即便是那些已經採取人力資源會計進行管理的公司,也是沒有很好地將人力資源會計融入企業管理中。由此可知,人力資源會計並沒有在我國企業中得到普遍應用。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人力資源會計現階段的應用情況可總結為下述幾個方面:一是大多企業對於投入企業人力資源應該視為人力資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入,對於人力資源的價值體現還只限於招股説明或者財務報告中的附註等簡要説明。二是雖然我國許多會計學者在人力資源會計應用問題上下足了功夫,但在人力資源會計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仍存在很大的分歧,使得其在實務方面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妨礙了人力資源會計的實踐操作。三是我國人力資產開發不夠充分,大多數員工的素質,以及工作熱情仍處於較低的層次,對於合理的人力資源的管理問題認識不夠。四是企業的人才觀更多存在於書面或者口頭上,對於優秀員工的潛力開發不夠、對於人員的培訓不夠,或者説培訓內容,以及形式沒能夠讓公司員工得到較大提升。基於中國人力資源會計現階段的應用情況,整理出我國在人力資源會計在應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人力資源難以確認與計量

確認與計量作為人力資源會計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由於人力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對於其的確認與計量會涉及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與條件,所以儘管提出了計量方法,但總的來看這些理論大相徑庭,更重要的是實踐運用起來過於繁瑣。因此,至今人力資源會計未與傳統會計真正融合,在實踐應用中也處於尷尬的位置。

2.人力資源會計權益分配不明確

從權益分配上看,人力資源會計沒有明確界定勞動者的權益。在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企業總會因為人力資源的取得、維護、開發而付出一些經濟代價,有時也會將其中的某些支出資本化,這個時候,對於這些經濟代價的確認問題總是有爭議。從投資者立場看似這些以付出支出為代價的資產應屬於企業所有者,但用於人力資產上的支出恐怕不足以表明人力的歸屬。此外,隨着人力資本所有者加入到企業的產權關係中來,以企業物質資本所有者為核心的理念也發生改變,產權基礎也發生了改變。勞動者不僅是自我人力資源的所有者,還將享有剩餘權益索取權。要想徹底激發員工的潛能,就必須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明確人力資源會計權益符合當今經濟的要求,也是人力資源會計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節點。

3.列報和信息披露對人力資源會計提出的要求

當前,由於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還處於不夠成熟的階段,關於人力資源如何在會計報表中列示還缺乏一種統一的模式。會計報表要求體現會計信息的完整性,所以也要求將人力資源信息列示其中,以向報表使用者提供明確完全的信息。然而,目前在大多數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其列示的人力資源信息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個數字,這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如果人力資源的報告最終只通過幾個簡單數字,那麼人力資源會計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因此,關於如何在會計報表中更多的披露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種種設想在這一現實情況下顯得兩難。

四、我國人力資源會計完善的思路

在現階段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和應用基礎上,針對出現的主要問題,筆者給出完善的思路如下:

1.加大研究力度,為人力資源會計的實務操作提供支持

人力資源會計傳入我國已有三十幾年的時間,我國有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穫。但是就國內整體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研究現狀而言,仍存在沿用前人研究理論、沒有真正走出研究的怪圈,導致理論雖多卻缺乏具有權威説服力的規範,存在許多研究的盲點,因此人力資源會計也難走向實際運用。因此,要促進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的發展,必須強化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並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以規範人力資源實務使用。

2.改進會計計量方法,提出更合適有效的實行方法

目前存在的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方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在操作性方面也存在問題,因此我們應不斷改進現有的計量方法,完善其核算體系。人力資源價值是一種難以用貨幣來量化的特殊要素,這時候人們通常需要加入非貨幣化的計量手段來核算。將非貨幣計量結合到貨幣計量來核算人力資源價值,這樣就能夠比較準確的知道人力資源的真實價值。在初始確認方面,我國企業大多采用歷史成本來確認價值,以人力資源剛進入企業所消耗的招聘以及培訓費用為依據。但企業關鍵人員的人力資源價值確認,不僅要參考招聘以及培訓費用,還因將其作為企業的投資,計入資本項目。鑑於人力資產和無形資產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似性,人力資產的相關會計處理也可以參考無形資產的處理。

3.完善資本市場,對人力資源進行市場定價

資本市場是企業融資的重要平台,同時也是監管與資本定價的重要工具。資本市場上資產的價格的形成往往取決於資本市場上供求雙方。在完善的資本市場內,對於人力資源來説,特別是企業家的人力資本的價值,也能通過資本市場供求雙方的博弈反映出來。因此,只有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中,人力資源會計才能有實際使用的基礎,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難題才會有所突破。

4.加強法律建設,用法律的形式核定剩餘權益的.分配問題

人力資源能對企業剩餘權益進行分配是建立在人力資本產權的基礎上的,分配製度要想有據可依,就必須有人力資本產權相關法律。現行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物權之上的,主要是對物質資本的保護,而關於人力資本所有權的問題的法律少之又少,在法律方面的界定更是模糊。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可以更好地規劃各主體間的權利義務的關係,企業股東和人力資源之間的權益分配也更加明確。明確了權益分配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人力資源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更積極主動的為企業創造財富。因此,加強人力資本產權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為人力資源會計的應用推行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顯得尤其重要。

5.改進現行的會計報表,如實反映企業人力資源的信息

會計報表應反映出信息需求者所需的一切信息,如果人力資源信息未能反映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那麼企業的報表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將有待商榷。在資產負債表上,我們可增設一些科目對人力資源進行核算,如“人力資產”、“人力資產攤銷”、“人力資產淨值”、“人力資本”等科目,並將“人力資產”置於“其他長期資產”與“固定資產”之間,建立“物資資產+人力資產=物資權益+人力權益”的會計準則。在利潤表上,因為人力資源的有關損益在其發生的時候已經計入到管理費用或者營業外收支中,因此我們不用特意增加新的科目來反映人力資產的損益。在現金流量表上,可以在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項目下增設科目,如企業取得、開發、培訓人力資源的現金流出,以及由於人力資源而生成的現金流入。此外,我們應在附註裏面增加那些無法用數字説明全部情況的人力資源信息,作為人力資源的補充説明。

五、結論與展望

隨着經濟發展量化核算人力資源的呼聲逐漸加大,人力資源會計應勢而生。傳統的會計核算中未將人力資源的成本、投資,以及權益等問題納入考慮範圍,給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諸多難題,而人力資源會計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對於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仍存在一些盲區,阻礙了其在實務操作方面的發展。中國人力資源會計在實務操作方面一直都比較滯後,更是有待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會計的存在與發展對於企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關鍵意義。雖然目前在人力資源會計研究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人力資源會計在實務中也沒有得到充分運用,但我們相信,隨着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一代又一代學者對於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研究的深入,人力資源會計必定發展到更廣闊的平台,在實踐中也能得到廣泛應用,為企業甚至國家的長遠發展發揮作用。

會計專業論文 篇7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企業結構的調整,企業財務部門的職能也由原來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轉變,財會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也逐漸的分化為兩部分,即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管理工作。也就是説,財會部門在企業的運行管理中佔有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數據核算與統計知識,還應該運行自己的專業能力對企業經營信息作出職業判斷,給企業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對此,文章簡要分析瞭如何提高我國企業中的財務會計的職業判斷能力。

關鍵詞:財務會計;提升判斷能力

一、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必要性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各行業都面臨着企業轉型和改革,為了更好的順應市場競爭,企業紛紛完善管理機制,改進管理措施。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門,其職能已經逐漸由單純的數據統計核算轉變為管理核算並行,這種情況下,決定了財務會計人員不僅要做好相關的數據信息處理工作,還要根據所得的企業發展信息,以及市場最新動態,對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狀況進行一定的判斷,從而為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財會工作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其必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財務會計部門的工作對象的特殊性

企業的財務會計部門作為企業信息的重要傳遞載體,在工作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對這些數據進行彙總和綜合是財務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在核算和報表繪製的過程中,財會工作人員可以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較為直接和深刻的瞭解企業目前的經營管理狀況。

這種優勢使得財會工作人員可以對市場信息和企業決策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從而給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意見和備選方案。所以,基於財會部門的這種工作對象決定的優勢,企業要善加利用,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素養,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可以從大量的企業信息中甄別有效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合理參考意見。

(2)激烈的行業競爭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各行各業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二十一世紀後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在市場競爭中,誰首先掌握了準確的信息,誰就在競爭中佔有了先機。所以,各個企業也都加大對於信息的採集和分析的投入力度,希望能夠通過對信息的合理利用,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

因此,企業在加強信息管理的同時,也對信息的直接接觸人員,即財會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能夠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有效的過濾和排除無用信息,篩選出對企業發展和行業發展趨勢有着重要影響的信息。這種情況下,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和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我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現狀

(1)我國財務人員的職業能力構成

近些年,我國財務工作人員的准入制度還是比較嚴格的,考核機制也相對完善,所以我國的企業會計一般都具有國家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並且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掌握。就我國目前企業中的財務人員的總體職業素養來看,並沒有很強的職業判斷能力。

主要表現為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重點仍然以會計核算任務為主,相關的會計職業技能非常熟練和完善,但是與此相對應的職業判斷能力就顯得比較薄弱。而隨着高新技術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傳統、繁複的數據整理與核算工作,已經大部分由計算機系統完成,財務會計從繁重的手工勞作中解放出來,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這種情況下,如果財務人員不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判斷能力,將會使會計管理工作舉步維艱。

(2)導致我國財務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缺失的原因

我國企業財會人員的能力構成不協調,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職業判斷能力的缺失,即財務人員在工作中不能根據會計系統中的各種類目和相關資訊,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參考意見和信息。更有一些財務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為企業提供一些錯誤的判斷信息,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

筆者經過認真的分析,總結出了以下兩種影響我國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正常發揮和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夠起到一些啟發和借鑑意義。

首先,主觀因素。雖然隨着會計行業的不斷髮展,我國的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並不具有相應的從業資質。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在企業發展之初,任用了一些沒有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財務人員,並且隨着企業的發展,這些財會人員已經流入了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的管理層,導致了整個財會部門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落後,也就無法順應財務部門的轉型以及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判讀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一些企業並不重視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其不能及時的更新知識結構,導致了職業判斷能力的缺失;由於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的認知偏差導致的對職業判斷能力的認識不當,使其沒有正確地發揮和運用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等等。以上便是筆者從企業和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總結出的導致我國財會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缺失的因素。

其次,客觀因素。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市場信息充斥在企業的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然而由於經濟運行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導致了這些信息本身就具備很強的不確定性。這種經濟運行規律和實物發展規律影響下的信息不確定性,是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和手段予以避免的。

所以,對於出現這些信息不確定性導致的財會人員的職業判斷失誤,企業和財會人員只能盡力避免,而無法消除。此外,由於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不是完全的放任市場對經濟活動進行操控,還要通過一定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社會的整體經濟運行以及行業發展趨勢進行相關調整。所以,這些政策和規範的制定和更改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財會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的發揮。以上便是筆者總結的影響企業財會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客觀因素。

三、提升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力的方法

(1)企業應當加強財務部門的相關管理機制的建設

企業應該建立和制定一個約束工作人員工作行為的管理機制,不僅可以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也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而對於財務部門來説,應該根據其重要性,有針對性的加強內部管理。這種約束和管理機制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和效果是:首先,使財務工作人員的各項工作有據可依,即在財會人員的各項工作活動中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操作規範和原則,否則其所做出的工作將被視為無效。這樣不僅可以加強財務人員對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也可以使其自己遵守職業規範進行作業。

如果配合相應的監理機制,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即在財會工作的各個環節,委任專門的監理部門和人員對其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進行監督檢查,可以起到更好的敦促和監督作用,也可以使內部管理機制的落實更加完善。其次,企業管理部門應該通過認真的研究分析,及時發現內部管理環節中的薄弱點,並制定措施予以強化和改正,尤其是對於會計部門的審查和監管工作。

(2)財會人員應該正確認識和使用職業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財會人員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系統內所涉及到的各種類目以及信息作出的評價和評估。從形式上講,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是一種財會人員的主觀意識,但是其產生的過程並不是自由隨意的,而是要收到一定的條件約束的。最基本的約束條件就是行業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職業判斷框架。

遵循行業會計準則,就是指財會人員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從會計工作人員的角度出發來闡述和評估所得會計信息,而不能做出超越會計職業範疇外的判斷;遵循職業判斷的基本框架,指的是財會人員在發揮職業判斷能力的過程中,要始終秉承相關的信息和數據的基本判斷程序和步驟,不得隨意做出假設,或者依照不被認可的計算以及統計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和判斷。總之,會計的職業判斷同會計審核工作相比,雖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主觀性,但是也並非隨意進行的。要求會計工作人員在一定的操作規範和準則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現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而不是對信息中所表達的數據進行片面武斷的認定。

(3)善於正確運用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

作為財會工作人員,對於不同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判斷時,要面對形態各異、難易程度不同的會計系統情況。所以,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具體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是這並不代表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的選擇是絕對自由和靈活的。雖然每一項職業判斷工作的具體對象和表現形式不同,且具體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其判斷過程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驟和程序,並且不同的方法和程序會對應不同的會計系統情況。

這是由於會計職業判斷的準則決定的,所以,企業的財會工作人員要熟練掌握各種職業判斷方法,並在工作中嚴格的予以執行,實踐證明,運用合理的職業判斷方法和程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方法原則,就是掌握了問題的精髓。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並依據程序辦事,才能較好地發現、解決需要會計職業判斷處理的問題。

(4)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確立明確的學習目的

作為一個優秀的會計人員,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政治素養外,還必須善於實踐,因為會計職業判斷工作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會計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的豐富程度。另外,在實踐中要注重經驗的積累,對於實踐中的會計處理,要學會分析、判斷、綜合、總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不斷地積累,取得豐富的經驗。同時,由於經濟運行和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企業的成長一日千里,會計工作人員如果不能實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必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信息更新中被淘汰,其職業判斷能力也將不進則退。

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積極的參加各種職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不僅可以豐富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還能夠使其保持先進性和前瞻性。

四、如何避免提高會計職業判斷力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1)避免企業管理層的干預導致職業判斷喪失客觀性

企業管理層對會計人員的干預,導致會計人員缺乏獨立性,這是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客觀原因。再次,由於會計人員處於利益多元化主體的中心,無法真正歸屬任何一方,這是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原因。

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堅持獨立性原則的基礎下,必須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客觀、公正地處理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專業人員的溝通,協同完成企業目標。

(2)避免會計職業判斷中的各項違法違規操作

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是正確運用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的先決條件。它要求會計人員在法律法規或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進行判斷。在法律法規或準則沒有規定的,應選擇符合一般會計原則的會計處理方法,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熟練掌握國際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以及我國當前相關的法律法規,綜合運用確認和計量的各項會計原則,作出準確無誤、客觀公允的職業判斷。

(3)避免會計職業判斷行為脱離基本框架體系和程序

要求職業判斷的依據或方法應有一定的穩定性,對於一些在不同時間出現的、具有相同性質的經濟業務,無論同一個會計人員或不同的會計人員都應該運用相同的判斷方法。對於法律法規或準則沒有規定的,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也應遵循一致性原則,避免會計人員無法判斷,或因濫用會計原則引起的判斷偏差,或因沒有合理運用會計原則引起的判斷失誤。

此外,會計人員還必須對每一次判斷都有充足的依據為基礎,以免造成判斷偏差。在出現多個備選方案時,應按照謹慎原則,對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通過確定判斷對象與判斷標準相符合的程度和衡量判斷對象各自的優劣,從中選擇出最優的方案。

五、總結

新準則體系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很大,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只有財會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才能在業務中自如應對各種複雜的經濟關係。也只有財會人員職業判斷運用得當,才能發揮其核算、監督和服務的職能,為利益相關方提供相關可靠的備選方案。為了維護國家的財經紀律,貫徹實施會計改革,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國際性的交流合作,必須堅持不懈的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會計專業論文 篇8

摘要:

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包括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問題是影響審計風險的重要內生因素之一。隨着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時代的到來,如何降低審計風險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註冊會計師存在的職業道德風險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審計風險;內生因素;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應對措施

前言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註冊會計師進入訴訟“爆炸”時代。2006年2月15日,我國正式頒佈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體系,採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型。

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包括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外生因素包括:中國審計歷史發展遺留問題、執業環境、審計對象的經營理念與投機心裏、審計期望差距等等。其中的職業環境包含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技術環境等。所以外生因素不易把控,度量與測評上也存在極大困難,即使找到相關公式與指標,它們與審計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也不直接。

但是其內生因素卻直接作用於審計風險的高低。審計風險產生的主體是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由於他們採用了不恰當的審計程序和方法或是非故意的錯誤理解與判斷,導致審計結果與審計對象的經濟狀況不相符,最終可能誤導信息使用者。因此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問題是影響審計風險的重要內生因素之一。

一、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問題分析

(一)註冊會計師考核與選拔體制問題

在中國,註冊會計師考核與選拔體制主要是通過註冊會計師考試,註冊會計師考試(即CPA)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會計師法》設立的執業資格考試。從1991年開始已經經歷了10餘年的發展,2009年時進行了改革,考試開始實行“6+1”制度,分為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註冊會計師考試科目在廣度上涉及經濟、管理、法律多個領域,深度上越來越看重綜合能力的評價,對於複雜經濟業務的處理是其考核重點。

但現實中卻存在很多問題,註冊會計師考試在近幾年顯得特別火爆,一些注會輔導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他們打出的口號極為誘人,似乎只要通過了CPA考試,你的明天就有了保證,這吸引了很多在校大學生的眼球。在校大學生沒有任何從業經驗,他們相較真正的從業人士有着大把的時間和中國式教育下的做題技巧,校園裏掀起了考注會證熱。但是之後呢?拿到註冊會計證書後,這些從未接觸過複雜業務的年輕會計師們非常容易被誘惑與欺騙,嚴重的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比如缺乏經驗的畢業生應聘到事務所,他們對於手頭財務資料的理解程度是有限,而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高,加班加點是常事,迫於領導的壓力和繁重的工作量,年輕的畢業生們對於所審計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是否真正瞭解不得而知。所以對於在校大學生和跨專業大學生考取註冊會計師證書,我們要謹慎對待,因為這可能直接影響到審計質量從而增強審計風險,同時也可能對於個人的職業生涯產生不可修復的創傷。國家已經出台政策不允許在校大學生報考註冊會計師,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些唯利是圖的輔導班們總能為在校大學生們重新包裝讓其出現在考場上。一旦精英教育大眾化,結果並不直接導致人口素質的提高,相反往往帶來社會成本的增加。

(二)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問題

本土的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問題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流失問題,自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出現後,越來越多的中小事務所的核心人才跳槽到四大工作,直接削弱了中小事務所的核心競爭力,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事務所的持續發展;其次是越演越烈的競爭問題,截止到2008年我國擁有7143家會計師事務所,其中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已經超過6000家,佔全行業90%以上。然而由於受到規模與風險的限制,這些數量龐大的事務所的基本業務層面極其雷同,所以競爭態勢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出現了價格戰,結果就是審計質量大打折扣,客户大量流失與審計風險的增強。最後是內部管理問題,中小事務所的管理是不完善的,因為規模的限制,可能權利過分集中無法分清企業與個人的利益,從而導致事務所只注重短期獲利而不在乎長遠發展。促進本土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是極其必要的,因為一旦出現壟斷,那結果就是審計質量的降低和審計風險的增強。自從四大進駐後,中小事務所業務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同時也是一個極好的淘汰機制,優勝劣汰的結果是優化競爭機制。經濟業務的多樣性決定了中小事務所的發展方向,我們只有將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或是重新定位目標市場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

(三)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失範

中國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範分為兩個層次: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所規範的內容從專業勝任能力到獨立性,從收費標準到業務宣傳等等。這一規範從整體上制約了註冊會計師行為,但效果卻不令人滿意。《中國經營報》發表文章,2008年至今共有24家上市公司因為虛增收入、虛增固定資產、違規向關聯方提供資金等原因受到行政處罰,但僅有5家擔任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因為在這些虛假年報上簽字受到行政處罰。回報高、處罰風險低使得許多事務所和審計人員矇蔽了雙眼,最終違背了職業道德。單純提高處罰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培養階段和選拔階段就注重職業道德的測評。同時我們的監管力度不夠,也是導致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失範的原因所在。

二、面對審計風險的應對策略

面對審計風險的應對策略包含很多領域,比如:政策與法律的支持、審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改進審計方法與技術、公司治理等等。本文主要從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與風險基金方面分析如何降低審計風險。

美國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範共4個層次:第一層次職業道德概念;第二層次行為守則;第三層次行為守則解釋;第四層次道德裁決。而在我國不存在完善的道德懲戒,這就使得具有逐利性的審計人員忽視了本身就較低的處罰成本而甘願冒險。加大處罰成本使其遠遠超過其獲利水平,這樣不僅可以抑制審計人員見利忘義,而且能夠對投資人給與一定的補償,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存在於事後,它的預防作用並不明顯。所以要想整體提高職業道德建設鼓勵措施必不可少,對於遵循職業道德從業的審計人員給與獎勵,可以是行業獎金,也可以為每個註冊會計師和事務所建立道德檔案,根據不同的檔案記錄給與不同資質從而達到鼓勵其遵守職業道德的目的。

改變薪水償付方式對於註冊會計師堅持職業道德有重大影響,委託方一般會根據註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內容給與薪資,然而這就有背公平原則。我們可以建立有資質的信用中介機構,在審計之前就將薪資轉到有關賬户,當審計結束後由有關部門對於審計報告的質量和公允性作出評價,並決定是否支付薪資的問題,這樣就將被審計單位隔離出來,有利於打消註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後顧之憂,促使其堅持職業準則。

在註冊會計師考核過程中加大職業道德的考核力度,不僅體現在試卷中,更多的是在考察階段為註冊會計師建立誠信檔案,使得良好的職業道德成為註冊會計師高薪的資本,從而將道德風險經濟化。

建立風險基金是對註冊會計師的一種有效保護,就像其他的保險形式一樣使得站在被告席的註冊會計師儘可能降低損失。如今我國加大了註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擔當,因此建立健全風險基金有利於註冊會計師的職業規劃與風險規避。但這種風險基金只能在經濟上儘量減少損失,其他方面的成本不能包括在內,這也是對註冊會計師行為的制約,畢竟風險往往是最好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