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4W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2300字 篇一

《淺談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隨着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已經從沒有疾病擴展到軀體、精神和社會三方面適應的完全狀態,並已經充分認識到“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理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那麼,如何更好地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這裏僅談談筆者在教育工作實踐中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健康教育;心理素質;認識自我

一、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健康發展

人的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密切相關,互相依存,不可分割。“1974年5月召開的第27屆世界衞生會議強調研究心理因素在保健和疾病中的作用……認為心理因素對一切疾病的預防和處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的時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他們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

1、適應環境。個人與環境的適應是指個人的生理和心理能力與環境保持平衡。從個體與環境的關係看,心理健康的標誌是:內心與生活的周圍環境之間能保持平穩,能接受和承受各種社會刺激,能習慣地遵守有成文規定或無成文規定的各種社會規範,個人的需要和慾望能從社會中獲得滿足,個人具有安全感、穩定感。當環境不能滿足個人的需要與慾望時,能積極地去改變環境,駕馭環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認識自我。正確地自我認識,是指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實事求是的反映與評價,特別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身體條件、經濟條件、社會角色、責任、義務等有清楚的認識。在與環境發生關係時能適度地調整自己的動機、慾望和行動,從而增強對環境的適應性,做到心態穩定,精力充沛,獨立性強,能發揮自己的潛能,自我具有現實感、愉悦感。

3、人格完整。人格完整表現為個人的需要、動機、慾望、理想、目標與行動協調一致,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

(二)青少年常見的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由各種社會因素、情緒因素導致認識、情感、行為、意志等心理活動失調的症狀。當前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能障礙。如感知方面的感覺過敏、幻覺,記憶上的衰退、亢進、遺忘和健忘症、不識,思維活動的水平低下、遲鈍和紊亂、虛妄的判斷、言語障礙等,都是智力常見的異常心理現象。

2、情感障礙。情感障礙者常顯示一些可察覺的特徵:過分敏感、肌體緊張、行為古板、孤獨自處、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寧等。它主要表現為病理性優勢情緒、情感引起的異常、情感不協調、情感退化及其它形式的情感障礙。

3、意志障礙。主要表現為意志缺失、強迫行為、固執行為、排斥行為、運動阻礙等。意志障礙往往造成問題行為,為學習生活帶來困難,影響學生健康成長。

4、人際交往障礙。人際交往障礙,一般根據發展程度分為障礙和封閉兩個層次。人際交往障礙的典型表現是在與人交往時過度緊張,面部表情和行為通過反饋更加強了緊張意識和恐懼感,形成惡性循環,給人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

5、人格障礙。人格阻礙舊稱病態人格,指因個體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而導致人格特徵顯著偏離正常,形成特殊的行為模式,在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上發生異常,並且影響了個體社交和職業(學業)功能,造成社會適應不良。

(三)青少年心理障礙的防治

1、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課業負擔過重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它會使學生喪失信心,降低學習興趣,也不利於學生的智力開發。學校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給學生減輕過重負擔,提供獨立學習條件,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進而促進智力發展,使產生心理障礙的可能性減少到最小程度。

2、加強管理。要了解學生生活的環境,對學生要嚴格要求,表揚與批評既要及時又要恰當,還要幫助學生適應學校教育的各種規範,並讓學生儘早地學會評價各種不良行為。

3、加強情感教育。學生已形成的良好情緒情感狀態,是心理調節的一種巨大力量。活潑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教育要儘可能地為此創造機會和條件。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交往可使人多知,友情可使人歡悦。學校教師要努力使學生集體形成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氛圍,要利用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師生榜樣作用,促進與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5、進行挫折教育。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生的航程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挫折在所難免;要正確地對待挫折,冷靜地分析各種困難因素,善於靈活應變,及時而理智地實現目標與情緒的轉移,“吃一塹,長一智”。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壓力。

6、正確認識自己。應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端正對自己的態度,尊重事實,正視現實,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和物質利益不斤斤計較,對學習、工作、事業孜孜以求,才是真正健康的心理。

二、培養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今天的中國小生將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的素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明日世界的風貌。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石,是“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合作”的基本要素,是人才成長、發展和成功的資本。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

因此,做好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係到學生成長,更重要的是關係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師要注意培養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使他們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反應適度、行為正常、人際關係和諧、個性健全、自我意識明確,能正確評價自己,善於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有自知之明,自尊、自信、自愛,堅持自我修養,勤奮進取。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二:社會化理論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標準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由於確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的依據不同,國內外學者提供的判斷標準有所不同,側重點也有差異。例如:馬斯洛認為充分自我實現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國學者阿特金森認為,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認識、能夠承擔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具有穩定與協調的人格結構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總體來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幾種標誌:一是能夠全面地認識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夠做到自知自覺,既對自己的優點長處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點而感到沮喪,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標,既有敢於拼搏的勇氣,又能正確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三是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接納他人的短處,以包容、積極的心態與人交往,在相處的過程中,尊重多於嫉妒,信任多於懷疑,欣賞多於憎惡;四是當遇到外界刺激時,有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保持行為協調,心理平衡;五是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對待事物樂觀開朗,滿懷希望,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態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種積極的、開放的、現實的、辯證的、通達的人生態度。

二、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威克曼根據青少年不適應行為的指向將其分為外攻性問題和內攻性問題,外攻性問題與對待他人有關,如曠課、挑釁、反抗、不合作、撒謊、盜竊、打架、破壞公物等叛逆行為;內攻性問題與對待自我有關,如退縮、消極、悲觀、自卑、自殘、自殺等自我貶低行為。威克曼的研究還發現,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更加註重外攻性問題,高估其嚴重性,並想盡方法對青少年的叛逆行為進行約束。而時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貶性的內攻性問題,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現叛逆行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員更加重視青少年的內攻性問題。只有真正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瞭解他們,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國青少年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外攻性問題

1、自私

都説“自私自利,是立人達人之障”,但是處於轉型期的青少年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風氣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説,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諺所説,自私自利從來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類的一部分,還是全人類是它的一部分。其實,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張白紙。在經過無我有物、有我無物和物我整合三個階段的順序發展之後,兒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漸發展出來。在這個三個階段的過程中,家庭和社會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溺,並灌輸類似“只掃自己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會上的負面影響,導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上就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就會間接地導致青少年出現人際交往危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自私不僅僅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觀念,同時又是引發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是由於身心發展不同步。青少年時期身體迅速發育,使其產生長大成人的感覺,覺得自己可以不依賴家長、老師獨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實上,青少年時期只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其能力還是不足的,思考問題還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長和老師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導和照顧的小孩兒。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自然會引起青少年內心的反感,他們的成人感驅使他們去反抗。由於擔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視,青少年往往也會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標新立異,引人注目。叛逆心理雖然沒有發展到不健康心理那麼嚴重的程度,但是當它遭受刺激,反應強烈時卻也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雖然不等同於變態心理,但是已有變態心理的特徵。從成都發生的“沈鵬弒母”案,到温州發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廣東發生的少女殺死奶奶案,這些接二連三發生的殺害至親的案例説明,對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視,平時要能注意到孩子細微的心理變化,及時地與其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內攻性問題

1、抑鬱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這句話漸漸被日益嚴重的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所打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而飽嘗愁滋味。因為青少年不需要承擔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為何青少年會抑鬱,會有解不開的心事。但是,單就學業壓力、家庭問題、交友障礙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線。青少年的抑鬱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1)內在因素,即與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徵有關。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性格也多種多樣,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樂觀,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對生活抱有正面積極的態度。而有些孩子,則性格內向、文靜,不愛與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極面,不善於表達自我內心情感。當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時,他們更傾向於自我封閉,逃避現實。第二種類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鬱症發病的高危人羣。

(2)外在因素,即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及社會影響有關。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學校課程緊張,學習壓力大給青少年造成極大的思想負擔。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抑鬱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優良的物質保障但卻忽略了與其心理上的溝通。同時,社會上評斷標準的失誤也是導致青少年抑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過分地重視學業成績,而忽略孩子內在品格的培養,認為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做什麼都不對。長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繼而引發抑鬱症,從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釀成一樁樁的悲劇。

2、自殘

據調查證實,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他們把自殘行為當作宣泄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自殘與自殺有着本質的區別,自殘者也許沒有自殺的念頭,僅僅是希望通過殘害自身身體的方式獲得快感。常言:“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總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過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過嚴苛,或者經常性地遭到辱罵毆打等,都會引發青少年的自罰、自殘行為。二是自我施壓。有很多青少年太過追求完美,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成果的話,便會用自殘的方式進行自我懲罰。三是從眾效仿心理。據有關報道,兩名台北中學生為表義氣,竟約定同時用刀具割手腕,然後用相同的手帕包紮以作為標記。此等自殘行為竟被同學們認為頗有勇氣,十分英雄,紛紛效仿。青少年思考問題的方式還不成熟,很多時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們所認為的“潮流”。近些年來,青少年的自殘現象已經越演越烈,各種關於青少年極端自殘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

3、自殺

這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一幕,孩子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何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自殺可以分為:自殺威脅和自殺行為兩類。前者是想用自殺對抗家長和老師的管教,動輒以自殺相威脅。這種行為可能源自於對於自我自尊心保護的逆反心理,其內心還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後者則是由於悲觀厭世所致,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往往這種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鬱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覺得生不如死,以至於產生輕生的念頭。無論是作為一種手段的自殺,還是作為一種目的的自殺,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三、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時,家庭教育的地位永遠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養過程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溺愛型。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覺是愛孩子的表現。但事實卻是害了孩子,過分地溺愛,養成了一個個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難以合羣。放任型。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優點不給予表揚鼓勵,缺點不給予糾正。自認為這樣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還有助於養成孩子不驕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指路燈,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人生軌道上有着正確的行駛方向。此外,家長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養,不良行為潛移默化地侵蝕着孩子的心靈,使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為和蠻橫不講理的不良品性。專制型。家長對於孩子的生活幹涉過多,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應該聽從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私人的時間與空間。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達不到家長的預期要求,就粗暴地對待孩子,甚至出現體罰的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的反感越積越多,這不僅會影響與父母的感情,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過度教育型。家長對孩子總有一種過高的期望,自己曾經沒有做到而後悔的事情,總希望子女能夠替自己做到。這樣就會不顧及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學特長,閲讀書籍,參加各種比賽,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隱患。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二)學校因素

中國自古便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論,很多人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會發展至今,我國的學校教育仍未能擺脱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似乎成為評斷一個孩子優劣的唯一標尺。在此單一的評價標準下,每一次考試都等同於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導致孩子心理超負荷運行。面臨着激烈的升學競爭,孩子在題海中冥思苦想、死記硬背,整天有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題,雙休日也要參加補習班、特長班的學習,根本就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憊,精神緊張,一遇不順心的事如考試失利、人際關係緊張等,便惡劣情緒鬱結心頭,久而久之,遂成病態。曾經一位即將參加大學聯考的女孩子,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説:“我真怕考不上大學,老師説考不上大學的話,一輩子就完了,將來肯定沒有多大的出息。”大學聯考的競爭、升學的壓力使她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青少年的身心還處於發育,待完善的狀態,心理承受能力還十分稚嫩脆弱。學校不恰當欠科學的教育方式,會導致青少年過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障礙,形成一旦沒有考上理想學校就產生一定前途無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終抑鬱成疾。

(三)社會環境因素

改革開放政策給我國經濟上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時,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衝擊。近年來,我國的本土文化一直與外來文化處於一種持續衝突又相互妥協交融的狀態。我國尚處於社會轉型階段,目前很難實現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異很容易導致人們對於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原有的價值觀正在逐漸減弱甚至喪失其功能,新的價值觀又比較零散雜亂而不成系統。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適應社會生活方面的難度,造成青少年在認知上的失調和行為上的失範,引起心中的迷茫、焦慮不適,行為出現偏差、越軌。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一是社會刺激因素增多,隨着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環境污染、噪音增多等,嚴重地干擾着中國小學生的正常休息、學習和健康。二是社會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滿暴力和色情的音像製品和書刊、大量的計算機遊戲軟件等,十分容易讓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寒暑假宅童問題都嚴重妨礙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的發展。三是住宅越來越多地成為獨門獨户,生活越來越封閉,甚至出現了居住十幾年還不認識周邊鄰居的情況,這嚴重限制了孩子與夥伴的交往,致使孤獨感增加。青少年缺少與同齡人的交往,使許多心理品格得不到發展和完善。

四、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及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所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個方面的對策:

(一)家庭成員之間進行友好溝通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莫過於溝通,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消除父母與孩子的隔閡,還可以讓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愛,健康陽光地成長。首先,作為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當彼此想法發生衝突時,不搞強權管理,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慢慢地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接受孩子的認知想法,從而對事物達成共識。

(二)學校科學營造學習氛圍

學校是教書育人,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應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非過分重視學習結果,按成績把孩子等級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棄比較,理解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之處。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講座等活動,讓青少年真正地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或者不定期地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進行心理疏通。

(三)社會媒體環境積極引導

社會要加強對於青少年的保護措施,切實保護青少年的利益。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成為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應進行立法,規範人們的網絡行為,對傳播不良信息的大眾傳媒電視、書籍、網站等進行嚴厲打擊。此外,還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博物館等文化陣地的導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因勢利導,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導到有益於社會、有益於身心的活動中。社會各界要多多宣揚正面積極的精神,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題目 篇三

1、素質教育觀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接納承諾療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中的應用與展望

3、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4、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5、農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網絡行為

6、藝術療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路徑探析

8、關注、關心,靜待花開——網絡環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觀察與思考

9、山東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10、自媒體時代下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改進

11、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青少年睡眠習慣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

13、汶川地震10個受災市縣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1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與羣體差異——基於CEPS數據的多水平分析

15、功能性音樂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進研究

16、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療遵醫行為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

18、生態系統理論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社會情緒學習對兒童青少年情緒智力的影響探析——基於心理健康教育視角

20、積極青少年發展視角下的心理健康預防與促進

21、加強心理干預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22、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係的元分析

23、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經濟環境分析

24、瑜伽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研究述評

25、武清區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干預效果評價

26、兒童青少年個性特徵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

27、心理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對青少年輕度焦慮症患者焦慮症狀的影響

28、移動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29、積極家庭教育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徑初探

30、流動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31、基於“三位一體”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淺析手機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與對策

33、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

34、基於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

35、創建專業支持性環境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麗心靈”中國小心理輔導室建設與應用淺談

36、新希望 新構想——撫順市留守、離異家庭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關愛“新希望”項目構想

37、關愛與守護——撫順市留守、離異家庭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關愛“新希望”項目實施

38、以美術教學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39、主觀生活質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

40、基於素質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態問題的治理

4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成長

43、自媒體時代下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44、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自我同情有益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47、青少年學習焦慮的心理健康干預模式建構

48、淺析在思想政治學科中滲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青少年抑鬱症一級親屬心理健康、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50、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青少年心理健康淺談論文 篇四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課程對人才培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當今全面實施新課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年代,學校、教師、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農村初青少年由於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經濟、文化等各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學生家長陳舊觀念的影響對教育者來説帶來了新的課題與挑戰,強化初青少年的現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農村;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界和全社會的熱點、焦點,從各方面來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據有關報道,約有20%的學生具有各類的心理問題,而農村學生佔中國學生的半壁江山,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心理教育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同時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很薄弱,受農村大環境的影響,農村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農村這部分具有各種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基本上得不到幫助,絕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長和同學的誤解和責備,無法和他人交流個人問題,更有甚者休學在家。在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一、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分析

(一)學習壓力重

在應試的達摩克利斯劍之下,學生始終處於高強度學習壓力下,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在這種心理壓力之下就會產生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説,青少年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 而且特別害怕考試,總擔心自己考不好,會遭到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自己平常學習不錯,但一接近考試就緊張,拼命準備,總是失眠。而考試前又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還會頭痛,所以每次考試都考不好,循環往復,到了一聽考試就恐懼的地步,成績也一直上不去,對學習就沒有了興趣。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風險和挫折是人生中難免的事,敢冒風險和戰勝挫折,這才是人生應有的品格。可是,由於青少年學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們對複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

(三)自私狹隘,虛榮心強。一些學生常為一點小事而跟別人鬧意見,斤斤計較,並且在很長時間內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於懷,缺乏包容開放意識,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學習上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於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當面冷嘲熱諷,背後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於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四)缺少意志、毅力。

愛因斯坦説:“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現在,青少年獨生子女多,有的從小過着“眾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讀書學習缺乏毅力,善始而難以善終,遇到困難與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由於農村學生基礎較城鎮有較大的差距,而部分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還是比較高,總希望能有所作為。這樣就會在理想和現實中產生差距,家長、老師會表現出對學生要求過於高。然而在做思想工作時又往往單調,缺乏科學性,甚至消極評價多於積極評價。這樣導致學生則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而灰心喪氣,自我感覺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最終導致某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五)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在決定成功的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來自於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緒商數”的簡稱,它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當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破罐子破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六)上網,抽煙,早戀,拉幫結派等不良風氣盛行

隨着互聯網進入村鎮,農村的孩子也開始迷戀於網絡遊戲。在雙休日,不大的網吧裏幾乎全是學生,時常煙霧繚繞,烏煙瘴氣。由於是農村,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在外打工,這些學生在雙休日幾乎是無人監管,家裏也就成了他們的天下。有些學生經常在家通宵看電視,看錄象,陶醉於兇殺,恐怖,暴力,色情等情節中。扭曲了心靈,於是出現了早戀等一些現象。有的學生還拉幫結派,成立了自己的團伙,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甚至有些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挫折適應能力差

青少年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青少年們的反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二、引發當前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主要是社會理想與信念的紊亂,由於農村娛樂設施落後,許多家長空閒時,以打麻將,打牌消磨時光。有些還充斥着賭博的惡習,有些農民還大搞迷信活動,散步一些反科學的歪風邪氣。同時,我國農村發展正處於轉型期時期,由封閉向開放轉變,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信息時代轉變。在轉型期中,由於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湧入,為舊有的農村觀念帶來衝擊,如拜金主義、權利意識等,給純潔的青少年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會造成學生心理的迷惘,極易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特別我縣“沙縣小吃”遍佈全國,家長外出做小吃掙錢快,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縣農村青少年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藴藏其中的經濟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二)、學校原因

學校課程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矛盾。大多數的同學並不喜歡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課程,加之。課業負擔很重,考試頻繁,加上教師教育方法失當,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導使學生處於恐怖和焦慮當中。在農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中學還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並且由於資金和師資的制約,普及不夠,方法仍較簡單,學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的問題,學生心理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心理教育意識淡泊,這也是農村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因原因

父母的過分保護,使青少年在生活上產生了依賴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學化教育使一部分青少年失去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家長在外地打工,沒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與學習,有些是單親家庭或“空巢”家庭,這些學生的生活起居與學習狀況處於放任自流的現狀,因此他們生活中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有些家庭因父母離異、雙親外出、生活貧困等原因,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機會少,他們有部分常年在外,要麼打工,要麼做生意,無暇照顧孩子,更不要説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得孩子就像“孤單的候鳥”有話無處説。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的農村孩子爭強好勝,又有些自卑失落,這也促成了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某校一學生因家庭貧困,整天沉溺於如何賺大錢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導致精神幻想症。

(四)、自身原因

國中生處理髮育高峯期,身高體重劇增,性開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使得許多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體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個性差異性,同性別和不同性別之間都存着差異。

除了學生生理變化這一時期也是青少年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期,意味着即將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擺脱對成人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是心理“斷乳”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內心精神生活充滿矛盾衝突,處在一種非常不穩定、不平穩的狀態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獨立與仍舊依賴的矛盾;理想與實現的矛盾;自卑與自傲的矛盾;性成熟與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閉鎖與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諸多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若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三、農村青少年心理問題解決的對策

由於農村初青少年有着家庭環境、年齡特徵、個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養初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質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共同努力,探索培養初青少年現代心理品質的途徑和方法,更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學生美麗的心靈。

(一)社會方面的應對策略

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與社會上不良風氣、內容不健康的大眾傳媒、良莠難分的網絡侵蝕有密切關係。學校與家庭都是在社區之中的,由於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階段,很不穩固,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出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象。所以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大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或法規,採取一定強制手段來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如大力規範網吧經營,減少學生受網絡侵害。進一步打擊不健康的書籍,音像製品流入社會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再則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關心社會,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另外可以通過聘請心理醫生來校開輔導課或是請公安幹警來上法制課等方式,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1、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既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徑,也是促進良好的師生關係形成的基礎。如果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異常表現能送去一個眼神,寬容學生暫時的不足,減少學生被老師批評的焦慮,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放下心理顧慮,從而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如我所任班級的小衚衕學,是個厭學,怕學,逃學,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毫不在乎,遲到曠課無時不有,打架,抽煙打牌無所不在,有時還上網。一次,他又和同學打架,並且他被打傷了。這時我沒有責罵他,而是立刻把他送到醫務室,敷好藥後,我請他到我房間裏,我沒有諷刺他,歧視他,而像母親對待生病的孩子一樣親近他,和風細雨地開導他,和他促膝談心,講道理,指出打架的危害,要求他認真改正,鼓勵他努力學習。從而這位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氣,學習用功了,在2003年還考上了大學。

2、組織有益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鬆

通常,學生心理有壓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過一些活動來實現心理活動的遷移。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有心理負擔的學生要積極疏導,幫助他們分析心理負擔的原因,教育他們正確對待心理負擔以及不順心的煩瑣之事,樹立戰勝不健康心理的自信心,走出鬱悶的誤區。

3、學校開設交流信箱,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青少年所處的特殊階段,決定了他們內心的矛盾性與衝突性。這種矛盾與衝突若長期得不到解決或發泄,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還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心理問題諮詢信箱”,鼓勵學生把心頭的困惑説出來,向老師諮詢,以尋求解答。由於此項活動絕對保密,很受學生歡迎。因為這使他們有了自己情感的發泄地,即使得不到相應的指導,把煩惱説出來,也彷彿甩掉了一個大包袱,在老師的指導下,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家長能否及時有效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顯得非常重要。

1、首先家長應該多與學校聯繫,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狀況。孩子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每個孩子總想將自己在學校裏所學的新知識向家長炫耀向親友訴説,但由於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家長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壓力的增加,使家長與孩子進行交流、勾通的時間減少,質量下降,孩子只好通過其他途徑和方法與他人進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時間與電視、電腦等進行單向交流,即使有疑問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語”,如此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亦不斷加大,形成了所謂的“代溝”。“代溝”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一旦形成“代溝”,就很難通過孩子和家長本身予以消除,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家長也要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各種培訓,多學一點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有關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

2、家長要注意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樹立正確地培養觀,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實際。家長要愛之有度,要熱情耐心,要鼓勵幫助,要嚴格要求。切忌用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口氣來教訓孩子。應放下家長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與孩子進行一些平等的心靈溝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當孩子向你傾訴他(她)的內心感受時,應耐心傾聽,並給予勸慰和鼓勵,盡力幫助孩子化解心理矛盾。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培養人才觀,正確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愛好,為他(她)的發展和成長確立一個科學的可行的目標,切不可給孩子提不切實際的要求。否則目標過高,脱離實際,孩子無法實現,會加重孩子的精神負擔,並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釀成悲劇。2000年金華四青少年徐力殺母事件便是明證。

3、家長自己應成為子女的楷模。孩子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家長的道德品質、行為準則、言談舉止、興趣愛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這就要求家長時時、事事、處處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的言行薰陶孩子,用榜樣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總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係着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廣深入,農村教育愈發得到重視,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青少年優異的心理品質,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係着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雖然這不是一項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淺談論文 篇五

內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理對於每個人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時首先必須為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其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對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的知識;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必需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最後還必須利用形式多樣的體育、美育和德育教育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才會行之有效,收到的實效。

關鍵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 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它融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精神醫學等多種理論和技術於一體,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地、科學地實施才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健康的心理對於每個人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如果僅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諮詢等方面,認為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那就是很大的偏頗。為此,有必要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諸因素作全面的分析,然後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從而收到最佳的效果。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俗話説得好,和好人學語,和叫花學流言。一個青少年的家長整天對他嘮叨,老師經常對他批評、懲罰,家長和老師對其常常提出過高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就會導致該學生的焦慮、自卑和甚至智力下降。一個青少年如果生活在寬容、謙讓之中,他就會學會寬容、謙讓;反之,如果他經常生活在冷漠、嫉妒之中,就會變得冷漠、嫉妒。這些現象説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程度與狀態,在很大程度會受到他所生活的環境影響,所以有人説:“健康的心理存在於和諧的關係之中。”不同環境的薰陶,將會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努力營造有利於心理健康的良好環境氛圍。

為此,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首先了解青少年成長的經歷、生活的環境,努力消除影響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加強正面引導,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地發展。教育者可以通過談話、啟發、鼓勵、激發等手段,訴諸於青少年的有益行為,讓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情在青少年頭腦中得到強化,通過移情、反向激勵等方法,讓青少年努力建立起美好的印象,以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狀況趨向良好。比如父母離異的青少年缺少温暖和愛撫,可以用行動使他感受到温暖和關懷;過去因為成績差而被人瞧不起的青少年,可以尋找該生一切優於他人的方面予以表揚,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某青少年獲得榮譽後,讓大家向他祝賀,既增強他的自信心,又增加他的情感體驗。其次創設和諧的氣氛、建立良好的關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老師之間都融洽和諧,真誠相待,團結互助,充滿親情。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之中,學生會在心靈深處受到無形的教育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倘若缺乏這一點,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應該指出,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從自身做起,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教育行為、良好的師德風範教育感染學生,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優化教育方法,注意以情感人。如果教師自身心理不健康,則將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而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本身就是無形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所述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環境,與之相對的是人的自我心理環境,因為人的自我心理環境不僅受到外部的影響,也受自我的影響,主要是指受自我暗示的影響。人們會常説,你要想學壞,周圍環境再好,你也會變壞;你要想學好,外界環境再差,你也會變好;你認為自己能行,你就能行,你認為自己不行,你就不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兩者之中,內因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更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內部心理環境”——自我意象,如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引導、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等,用“超我”來調節影響“本我”,用理性來引導潛意識。當然,往往由於青少年自我主宰和理性思維的能力較差,思想行為多情緒化,因而必需在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幫助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

有一個青少年每次離家上學,明明自己已經把門鎖 了,可是他總要再回頭看看,生怕沒鎖。一次他從一本心理健康的書籍上了解到,這是一種心理疾病。於是他以後出門時在檢查一下門鎖後便叮嚀自己:我已經把門鎖了,不要再回頭。這樣,他很容易地矯治了自己的心理疾病。

一名女青少年來了月經,心理非常緊張,整天神思不寧,父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而細心的女班主任老師卻引起了注意,經過了解,判斷可能是由於該生的生理變化引起的,由此班主任便找了些青春期衞生方面的書給她看,並告訴她這是女性成熟的標誌。經過學習和疏導,這個學生很快便克服了心理顧慮,恢復了原有健康心態。

一個人懂得生理衞生知識和病理知識、醫學知識,他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檢查自己的身體,發現問題,及時治療,這樣他的身體就可以保持健康。同樣,一個人如果掌握心理衞生、心理健康以及其它有關知識,他就可以以此檢測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應該怎樣才會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

第一,心理障礙的知識:什麼是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分類及產生原因,怎樣矯治心理障礙,如何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心理暗示等。

第二,心理健康主要表現:自我意識觀念明確;情緒穩定,樂觀豁達;同情他人、善待他人,樂於與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處;智力、人格、個性發展和諧;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等。

第三,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的評價:(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2)具有適度的自我評價;(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團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常規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做到恰如其分的滿足。還有與人相處的知識、樂觀向上愉快生活的益處等相關知識。

通過對諸如此類為心理健康服務的知識講授,讓青少年能夠較好的理解、掌握健康心理的意義和作用,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己的健康心理,使青少年自己成為一個“心理健康醫生”,為自己也為他人診療保健。青少年還會由一個心理健康的受教育者變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這些知識就構成了青少年進行心理保健的基礎,成為培養自我保健意識的源泉。這樣,他就能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日益發展,在塑造理想的自我、培養高尚人格的過程中,展現自我美好的形象,也使自身得到快樂、安慰。這樣做不僅能使青少年心理更加健康,還能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並使潛能得到充分發掘和釋放。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是很豐富的,不僅專業教師要學,任何一個老師也要加強學習,否則就有可能出現自身知識缺乏,甚至心理不健康的問題。

當然,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不能過多地進行空洞的説教,講授過於抽象的知識,而應該針對青少年年齡特徵,採用適合的方法,結合生動的事例,寓教於樂,讓學生得到積極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思維對於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影響。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的青少年看到其他同學高興就會嫉妒,因為他心目中把自我與他人完全對立起來;與此相反,有的青少年則以他人的成功而引以自豪,因為他想,以自己的快樂為樂,快樂永遠是有限的;以他人的快樂為樂,快樂才是無限的。同樣是聽到批評,有的青少年拒不認錯,有的青少年則吸取教訓,努力改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不同的青少年採用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錯誤態度來自於不正確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正確與否恰恰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積極的、樂觀的、科學的思維,於已有益;而消極的、悲觀的、錯誤的思維,則於己有害,它不僅傷害自已的心理,還會損害自己的身體。思維對於心理健康的作用,還表現在正確的思維方式能矯正人的不良心理,有利於塑造良好個性,而不正確的思維則會損壞人的心理,損壞人的性格,對人產生極大的危害。

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思維方式。教育者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意無意地對青少年進行思維方式的教育,要引導青少年辯證地看問題,努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由思維來引導心理,培養積極的心態。比如,上勞動課時可以讓青少年討論以下問題:是多吃苦好還是偷懶好?怎樣做才能體現自己高尚的人格?如何對待挫折、失敗?如何對待成績、榮譽?從而讓青少年明白吃苦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吃苦能使人得到心靈的享受、人格的昇華;勇於吃苦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取得成績、榮譽時應該保持冷靜、不驕不躁: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應該想這是命運對我的考驗,看我是否不灰心喪氣,能否戰勝它,我應該做強者,而不能做弱者。諸如此類的思維方式,常常表現為一種理性精神,它使青少年正確地認識一切問題,正確地指導其行動。它不僅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地調節作用,還有助於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修養,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因此説,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思維方式,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例一:某青少年張三某件事沒有做好,被老帥批評,感到很慚愧,並且深陷於自責之中,從此灰心喪氣,不再努力;某青少年李四作業沒做好受到老師批評,遭此難堪之後他竟把牙一咬説:“哼,走着瞧!”;某青少年王五,同樣是作業沒做好受到老師批評,他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並且保證以後把作業做好,果然取得了出色成績,反過來又受到老師的表揚。

例二:青少年甲被別人撞倒,頭跌破了,於是破口罵人;青少年乙在踢足球時腿被別人踢破了,因為確實疼痛,就情不自禁地惱恕,但一會兒他又高興起來了,還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説:“沒關係,我不怕疼!”沒有對踢他的同學泄憤,自己也不生氣。

由此看來,不同性格的青少年,遇到相同的事,其心理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換名話説,心理反應與青少年的性格是緊密相關的。例一中的三個青少年對待批評和失敗採取的不同態度,也取決於其各自的性格。張三消極的自棄,李四任性地對抗,他們在這件事上性格都表現得不好,而王五則很好。性格好就有好的結果,性格不好就有不好的結果;性格好就會顯得很可愛,性格不好就會引起人的反感。例二中的兩個青少年,同樣是受到了其他同學的誤傷,可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第一個青少年很脆弱,並且以罵泄憤;第二個青少年則很剛強,儘管在事實上吃了虧,但在心理上卻是勝利者。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有的青少年喜歡記仇,有的青少年寬容大度;有的青少年好佔便宜,有的青少年寧肯吃虧也不佔別人的便宜;有的青少年剛強,有的青少年脆弱:有的青少年抑鬱,有的青少年開朗;有的青少年孤僻,有的青少年合羣;有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青少年在挫折面前卻愈挫愈堅;有的青少年做錯事嚴於自責,有的青少年做錯事若無其事;有的青少年容人之長,克己之短;有的青少年妒人之長,容己之短„„上述事例中,哪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哪個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涇渭分明。而這種種心理表現,主要緣於青少年的性格。所以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考慮青少年主體的性格因素。

儘管性格是人比較穩定的心理和行動反映,但在人的着力糾正下,性格是可以改變的。英國哲學家培根説:“性格決定人生,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設計師和創造師。”因此,説人有可塑性,在很大意義上是指人的性格有可塑性。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家們認為:教育學生最重要的不僅是灌輸知識,而且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他們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性格,認為堅韌不拔的性格對於學生以後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其實這就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堅韌頑強本質上表現為一種心理品質。當然,我們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要使青少年堅韌頑強,還要讓青少年學會寬容、豁達、仁愛、大度、幽默、冷靜、沉着、剛毅、勇敢、適度忍讓,要發揚自己性格的優點,矯正自己性格的缺點,讓青少年從各個方面,在性格上能夠完善自我,優化自我。所以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五、利用形式多樣的體育、美育教育來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某青少年身體孱弱,精神萎靡不振,茶飯不思,憂鬱成疾。有人説:“健全的心理寓於健全的體魄之中。”健康的身體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心理健康學認為,身體健康

與否會對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身體健康的青少年,其生活和學習因為有了健康體魄的保證,因而朝氣蓬勃,充滿青春的活力,容易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而體弱多病、凡事感到力不從心的青少年,精神上有很重的負擔和憂慮,往往自暴自棄。有的青少年病態心理或心理疾病的根子,都是因為身體出了問題。

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是,青少年的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對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影響。雜亂無章、茫無頭緒的生活會使青少年六神無主、心緒不靈,危害心理健康,而有規律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會使青少年心情愉快,有益於其心理健康。同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生活、學習,不良習慣則會干擾破壞生活、學習,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平衡。

美育其實也是對青少年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欣賞優美、高雅的音樂、美術、舞蹈,多看優美的詩歌、散文、小説等文學作品,組織朗誦、演講活動,背誦格言警句,美化班級和校園環境等,能夠陶冶青少年的性情,有益於青少年的身心。放任青少年看武打、暴力、色情書籍和影視,聽低俗的音樂,則無異於讓青少年在心理畸形的泥坑裏越陷越深。

因此,不能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同體育、美育割裂開來看待。換言之,而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寓於體育、美育的教育之中。體育、美育是間《本站·》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不露痕跡而又十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建議教師平時要多帶青少年打球、跑步、做操、打太極拳、郊遊、聽音樂、開展文娛活動等等,調節青少年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使生活豐富多采,充滿趣味。要開展健康教育,包括青春期生理衞生教育和心理衞生教育;要適當減輕青少年的學習負擔,以適當減輕其心理負擔;要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耐力,培養青少年的學習信心;要注意青少年的營養,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總之,既要教育青少年學會學習,也要教育青少年學會休息、學會愉悦、學會鍛鍊、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積極地享受人生,使青少年成為一個體魄健全、情操高雅、人格高尚的人,這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化。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德育結合起來

某青少年偷了他人一支鋼筆,同學看他一眼,他就懷疑同學知道他做了小偷,別人小聲説話,他也會懷疑是説他偷鋼筆的事,因而十分心虛,不敢看他人一眼,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焦慮、甚至恐懼。

雷鋒、朱伯儒他們就不會有焦慮、恐懼,因為他們無私無畏,心地坦然。他們也不會嫉妒別人,因為他們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青少年的許多心理疾病都是由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問題引起的。嫉妒一個人,肯定對這個人缺少情感;熱愛他人、心胸開闊,就不會嫉妒他人。一個青少年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就會淡忘自己的利益得失,並將心思和精力用到學習中去,那他就不容易患上嫉妒、自卑等心理疾病,而心情坦然,自信自強;相反,一個青少年思想境界低下,他就會疑神疑鬼,心理變態,必然導致焦慮、自卑等心理疾病。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青少年,對父母有孝心,對同學有愛心,對困難者有同情心,對不道德的事有羞恥心,熱愛祖國,熱愛集體,關心同學,富有責任感,他的心靈永遠受到美好情感和高尚行為的滋潤,受到其他同學和老師讚美的撫慰,心理必然會健康;相反,一個不道德的青少年,外則受到同學的鄙視,內則受到心靈的譴責,產生心理疾病也是在所難免的事。

因此,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須同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培養青少年進步的思想、美好的心靈、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境界、豐富的情感,教育青少年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勉、自勵、自省、自律,一旦有了這些健康的心理,他們就難以滋生各種心理疾病。可以説,德育就包含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離不開德育的配合和支持。

七、綜上所述,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深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又不要僅僅侷限於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又要注意每個青少年的自身特點。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又要注意與青少年德育情操教育相結合。只有這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才會收到的實效,行之有效。

參考資料:

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諮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王浩:《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的一些思考》,《教育與管理》

國小心理健康論文題目 篇六

1、農村國小寄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對策探究

2、淺論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如何對國小低年級學困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國小教育專業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談國小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與滲透

6、談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7、談國小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以張掖市中國小為例

9、農村國小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

10、團體心理輔導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干預研究

11、國小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學業成績的關係——以蘭州市安寧區某城區國小為例

12、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4、關於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輔導策略——以蘭州市安寧區某國小為例

15、淺談開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

16、農村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以國小數學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成績為例

17、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淺析心理健康對本科國小教育專業教師培養的價值

19、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有效性研究

20、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國小美術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22、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以瀋陽市__國小為例

23、農村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分析

24、國小思想品德課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點

25、國小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塗鴉”語言

27、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怎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8、農村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設計的思考

29、農村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家校合作在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31、甘肅省偏遠山區國小教師心理健康評估

32、淺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33、國小語文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關於國小思品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關於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自主、自覺、自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清華附中朝陽學校國小部舉行幸福村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動

37、國小語文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淺談慶陽市合水縣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

39、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40、基於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

41、農村寄宿制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

42、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探析

43、國小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國小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情境育心 相伴成長——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46、實踐型國小心理健康社團活動的嘗試

47、國小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狀況綜述

48、淺析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滲透

49、國小體育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50、每個生命都是一朵花——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設計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2100字 篇七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它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從社會需求來看,隨着科學技術革命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將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使得以增強人的心理素質,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受到社會各界的更大關注和歡迎。學校教育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美。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

在對全國近3000名大、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2.73%的學生“做事情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情過分擔憂”,47.41%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係太冷漠”,67.26%的學生“在心情不舒暢時找不到朋友傾訴”,48.63%的學生“對考試過分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這些數字都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正視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心理隱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所學校。家庭的良好教育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家庭教育的不當則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隱患。自90年代以來,大批的獨生子女來到校園,他們由於受到家庭的不同影響,有的學生懶散,有的好勝爭強,有的孤獨封閉,有的多愁善感,表現出一些不良的品性和心理缺陷。大部分學生沒有受過挫折,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較差,一旦遇到困難或挫折,就容易產生心理負擔,形成心理障礙,導致心理疾病。還有就是單親家庭的影響、考試分數和盲目攀比等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隱患。

2、學校處理不當,造成心理失調。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校或教師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當或失誤也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如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的不屑,同學的鄙視等,就會形成心理壓抑,從而破罐子破摔、無心向學、精神不振。有的還因不善交往,造成心理失調,誘發心理疾病。

3、社會負面影響,造成心理障礙。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們的生活無憂無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遷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企盼和呵護;現實社會的萬紫千紅、五彩斑斕以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慾誘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為,都嚴重地侵害着學生的純潔心靈。特別在當前,各種社會傳媒,信息化作用等負面的影響,都會加重學生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礙。

二、強化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

1、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會心理調節的方法。班華曾指出:“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的要求。”可見,認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當前培育人的一個重要任務。為此,學校應該認真上好每週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選配有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熱愛學生、熱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任教,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心理自護方法。

2、優化課堂教學,重視心理品質的培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陣地。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鬆和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可使感知敏鋭、記憶增強、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否則就會阻礙認知活動的開展,降低學習效果。所以,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積極創設輕鬆、民主、愉快的氛圍,誘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學習有愉快和輕鬆感。學生就會在輕鬆、活躍、融洽的民主氛圍中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長大後便會逐漸成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個性豐富的人。

3、開展學科活動,促進心理品質的發展。開展活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科活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特長,對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起到積極、幫助的作用。阿莫納什維裏曾説過:“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經驗,是個性形成的肥沃土壤。”因此,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是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愛國志士和偉大人物的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事蹟,如《黃繼光》《詹天右》《我的戰友邱少雲》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意志訓練、耐挫折教育的極好教材。

4、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正面影響,提高學生心理品質。當今社會由於家庭問題而導致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現象越來越多,特別是離異家庭、不和睦家庭、個體户、喪父母等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和嚴重。因此,要積極開通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正面影響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學校可以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社會利用媒體的報道多向家長宣講家長教育子女的藝術方法。讓家長通過各種渠道來轉變教育子女的觀念,瞭解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品質的形成,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提高他們的心理品質。

青少年心理健康淺談論文 篇八

【摘要】記得有人説過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笑,只有我們一個人在哭。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哭,只有我們一個人在笑。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禮物,並且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生而平等的,我們在別人的歡笑與期待中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無助,迷茫,因此我們放生大哭,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們是脆弱的,但同時孩童也是最堅強的,因為他們從無知到漸漸地認識這個世界,從只會放聲大哭,到後來可以甜甜地叫媽媽;從看不到一切到能夠欣賞大千世界;從只能讓別人抱着,呵護着到可以站立起來走路…….這一切都證明孩童是堅強的,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

【關鍵詞】青少年 心理健康 美好未來

【內容】通過查閲相關的資料以及最近老師的講解關於孩童的心理髮展以及成熟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時期:(一)嬰兒期。這期間兒童的心理特徵是嬰兒與母親或照顧者之間正在建立起良好的信賴感。嬰兒前半年物我不分,分辨不出自己身體與外界的區別。(二)幼兒期(1~3歲)此期兒童在心理髮展過程中的特徵表現出明顯的自主性。幼兒期兒童控制自己身體及參與環境活動的能力增強,已能獨立行走,手的動作有了相當的發展,學會使用工具,同時小兒言語發展相當明顯,能用言語來溝通情感,有能力來探索世界,做多方面的嘗試。(三)學齡前期(3~6、7歲)此期兒童的心理特徵是具有進取精神及豐富的想象力。(四)學齡初期(6、7~11、12歲)此期的兒童心理特徵是發展勤奮的個性及克服自卑感。(五)青少年期(12~17、18歲)處於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發育時期,故又被稱為青春發育期。

青春是絢麗多姿的,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幅畫卷,就可以領略到他們多彩的風姿。因此,我們將從大家熟知的一些文學經典、教育經典作品中對青少年的描寫人手,從現代生活現象中青少年的心語心聲人手去認識、瞭解與感悟青少年期。

然而,受遺傳、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青少年學生羣體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與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青少年學生健康心理的培 養除自身努力外,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全方位配合勢在必行。

在21世紀的教育中,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而青少年作為素質教育對象羣體之一便成為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羣體。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青少年在人生的黃金階段所形成的認知、習慣、世界觀及價值觀等對青少年今後的身心健康發展會產生深遠影響,而健康的心理對青少年實現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心理健康的標誌,即: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近年,國內教育工作者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大量調查與研究,發現目前青少年學生心理存在多種問題,形式不容樂觀。概括體現為:①心理不平衡,嫉妒心強;②焦慮不安,適應能力差;③偏激,固執,按意願行事,拒絕採納他人意見;④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孤僻;⑤時常抑鬱,情緒不穩定;⑥學業壓力大等等。

可以説,青少年學生羣體不僅擔負着發展自身的責任,同時也擔負着發展國家的重大責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生物學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分為遺傳因素、生長髮育及營養因素的影響以及其它生物因素等;家庭因素分為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教育態度和家長的教育方法等;社會因素分為學校教育的影響和其它社會因素。從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種因素來看,青少年階段所形成的道德觀、信念、習慣等對其今後步入社會具有導向和指引作用。而置身於這個物質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大環境中,青少年的思想更容易被不良社會風氣所薰陶,因此,為使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形成健康的心理,無論是青少年自身,還是家庭,抑或是社會,都應該重視青少年心理狀況。

對於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1.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青少年需要正確對待學習上的壓力,變壓 力為動力,經常與同伴溝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虛心向別人學習,擅於調節自己的情緒。

2.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往往是各種壓力與煩惱長時間在心中積聚而得不到釋放和緩解的結果。而心理問題的出現又會導致自閉、抑鬱等更為嚴重的問題的出現。因此,為防止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要堅持預防為主。

3.家庭、學校與社會各層次的協調與配合。家庭是青少年早期生活及教育打基礎的重要場所,家庭氛圍、結構、父母教育方式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予青少年深刻的影響。此外,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活動安排要符合青少年成長髮展規律,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給與正確的心理輔導。社會上要增加經過專門訓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使他們與家長、學校裏的教師以及其他社會工作者全方面配合,共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營造和諧環境。

4.提倡健康的活動和訓練。從社會角度來看,除了成立一些提供心理輔導機構以外,還應該大力推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活動與訓練,讓青少年通過參加活動和訓練,增強其克服困難的意識,同時也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悦。

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關機構。應繼續完善有關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相關機構的檢查作用。

總之,青少年期是個體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衝突及心理健康問題多發的階段,心靈上的滋補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課題。為處於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社會需要結合青少年自身特點進行施教,調整其錯誤的思維方式,引導青少年向着正確的方向前行,實現其心理健康發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篇九

【摘要】目前,威脅我國青少年學生健康的心理行為問題日益突出,心理障礙是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行為異常,甚至導致犯罪的主要誘因。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結合大量的實踐經驗,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並提出對策。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心理健康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21世紀體質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時代特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為當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是當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1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

有關文獻報道近40%的中國小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家庭關係不和、親子關係緊張以及家庭教育失當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家庭因素。這種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對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責、自我否定是他們的主要心理特點。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中學生們面臨着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學習,圍繞着學習產生的問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加上學校過於強調升學率,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體表現就為恐懼、厭學。雖然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學校“減負”、不搞排名,但學生課業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對青少年來説,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後的升學,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包括情緒、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往往處於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狀態。最後是社會環境與人際交往,隨着社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緒感染,甚至是影視作品所追求的享樂、暴力等不良風氣,都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取向產生影響。青少年對友誼的珍視與渴求,以及情感豐富的特點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重視感情的交流,當被人誤會、議論甚至發生糾紛時,往往就會自我封閉,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現狀

2.1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主要症狀表現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於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隨着現代社會發展競爭性的增強,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來越高,導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過重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着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2.2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差

被父母疏遠、嬌生慣養、在家稱大王在外懦弱的兒童,靦腆抑鬱的青少年等都經常因孤獨而煩惱。這類兒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時,由於技術差、經驗不足,經常感到失敗的威脅。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還不如一個人玩。從中學升入大學,需要培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學生從一切都由父母操辦進入一種一切靠自己動手的生活環境,感到無所適從,有些同學甚至把髒衣服打包郵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適應生活環境導致一些同學情緒不穩,甚至有人萌發了退學的念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2.3不能正確對待激烈競爭的學習環境,感覺人際關係協調困難

由於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獎學金評定、榮譽稱號、未來就業選擇等方面,學習壓力增大,導致一些學生學習信心上的失落。由於青少年都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個人素養、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感到溝通困難,找不到一個可放心的,無利害衝突的傾訴對象,長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際敏感、偏執、冷漠的心理傾向,危害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2.4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打擊

青少年對成功期望值過高,當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時都會將他從豪情萬丈的理想世界裏拖入到痛苦的現實深淵中,所謂自責就是責備自己。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認為是他人的問題,而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稱為自責傾向。這種傾向走向極端就會過低評價自己,自責、自我卑視、自我輕蔑。這種狀態是受悲哀和憂鬱情緒支配的,調節不好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自信心及積極人生觀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勢必會引起他情緒上的強烈反彈,特別是情感上的糾葛,更容易引起消極情緒的蔓延。如果不能儘快擺脱情緒上陰影,就會對意志力不堅強,自控能力差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以至於釀成悲劇。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這些稱為衝動傾向。這種想幹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是因為內部具有焦慮傾向而產生的。

3對策

人的大腦與肌肉的信息是雙向傳導的,即神經興奮可以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至大腦。有關研究也早已證明:心理疾病長期得不到改善便會通過一定途徑導致生理疾病。無論是心理疾病還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就會有可能相互轉化,導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對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確保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極為重要。體育運動與自然的身體活動相比,無論是強度、內容還是運動形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足球比賽需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範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於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不怕困難、團隊協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豁達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説,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説,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因而重視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增強生理與心理的抗壓能力,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積極影響。科學的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通過體育運動,可使身體正常發育,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動過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競爭的下移使廣大中學生飽受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壓力,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容樂觀。隨着素質教育不斷學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第三次全教會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予以重點關注,要求“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麗君。影響浙江省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因素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3(4):19-22.

[2]高發民。體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教育干預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44-46.

[4]伍國典,張程立。青少年視力低下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發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8(1):29-31.

[5]樑兵。關於高中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