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如何調動學生語文思維積極性

欄目: 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97K

做好三個“轉變”  迸發思維活力

淺談如何調動學生語文思維積極性

——淺談如何調動學生語文思維積極性

汕頭市金山中學語文組 劉曉丹

 

【摘要】 因為傳統的基礎課型難以體現新課改的精神並容易不自覺地將學生置於被動接收信息的位置,教師“包辦”文本解讀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以及學生自身對語文的認識不到位從而對語文關注不夠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懶得開口乃至懶得思考。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要做好課型、角色、心態等三個“轉變”,促進學生真正迸發思維活力,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 思維積極性 調動 轉變

 

可能許多老師特別是高中老師會發現這樣的情形——學生在課堂上越來越懶開口。這是學生懶思考、不思考的一種表現,其背後隱藏着的是他們的思維惰性。為何會有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傳統的基礎課型很難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積極性。

雖然經過數次改革之後,語文的教學質量的確有顯著提高,但“少慢差費”、“高耗低效”的現象仍舊存在着,語文課堂教學仍被“講讀課堂”和“串講課堂”主宰。這兩種課型偏於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教與學之間缺乏互動,知識的傳輸是單向化的。教師在教學中更關心教學計劃是否能按時完成,是否能滴水不漏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太重視向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被當作知識的接收器,經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學習興趣不高,當然更缺乏應有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正如呂叔湘先生所指出的:“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那是白講,是無效勞動。”誰也不願意只是被當成接收的容器,學生當然也不例外。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既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積極構建,又缺乏對建立一種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的有效關注。

二、教師“包辦”文本解讀禁錮了學生的語文思維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説,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感知、理解、評價和創穫文本的過程。這一過程,應該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通過文本與作者展開積極的對話,最終完成對文本的體驗。然而,大量的課堂實例説明,許多時候,教師在教讀文本時會不自覺地越俎代庖。因為擔心學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也因為片面地認為只有講全講透,學生才能聽得懂,才是對學生負責任,所以就容易出現教師全權包辦文本解讀的現象。把文章從字詞到文句到語段,機械化、程式化地咬碎嚼爛“喂”給學生,將原本內涵豐富、意境深邃的文本閲讀教學簡單地處理成以複製知識為目的的流水作業,看上去教學任務也許完成了,實際上學生的閲讀體驗卻被取代了,思維積極性被禁錮了。

三、學生沒有正確認識語文的重要性,沒能體會語文的優美性,從而普遍漠視語文,形成了語文思維惰性。

“不管怎麼看,語文試卷都能看得懂,不像英語,沒背單詞就只能當‘睜眼瞎’。”“考試又不考課文,聽了也白聽。”“語文要講積累,可我現在哪有時間啊,還不如多做幾道數學題來得划算。”這些是筆者與學生交流時聽得最多的幾種説法。從這些似乎堂而皇之的理由當中,我們顯見有的學生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學得再認真分數也高不到哪裏去,不認真學分數也不會低到哪裏去;有的學生很功利地認為既然考試不考課本,那麼對老師上課講授的知識也就無須關注。總的來説,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夠重視自然也就懶得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語文思維的惰性。

失卻了語文思維積極性的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就只能浮於表面而無法得其精髓,就始終無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這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大相徑庭的。那麼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語文思維積極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做好以下三個“轉變”入手。

一、立足於課改要求,實現語文課型的轉變。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對學生作出新的定位,在充分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是學的主體,他們有探求新知、獲取知識的願望,沒有人能代替學生本人的學習。教師應積極探索形成多樣的課型,讓學生有機會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而既然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有平等的意識,那麼新的課型就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創造機會讓教師和學生產生互動,加強對話和交流,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筆者的實踐,以下幾種課型可作參考。

閲讀課  教師指導閲讀方法,讓學生自行挑選閲讀資料並將讀後的收穫形成書面文字,這便是閲讀課。筆者曾將閲讀課放到學校閲覽室裏進行,要求學生自帶詞典、筆記,遇到不懂的字詞就自己查,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就圈點勾畫,看到好詞好句就摘錄下來,覺得寫得好的章節段落就反覆揣摩、品味再將感想寫下來,可以不拘格式、不限字數。由於上課的地點有別於傳統的教室,上課的方式也有別於傳統的灌輸式,學生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性,交上來的“讀後感”也頗多佳作。

書評課  在學生已進行了有效閲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閲讀後的點滴體會寫成文章進行交流,這便是書評課。十幾歲的青少年普遍都有較強的表現欲,開設書評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這一特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不僅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其勤于思考的習慣。如果擔心影響課程進度,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閲讀篇目指定為具體某一篇課文,讓他們放開手腳閲讀並寫書評再進行課堂交流。這樣既不會影響進度也依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討論課  討論課也可以設計成辯論課。首先,教師要設計好一個論題作為課前預習的中心,然後在疏通課文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由學生自定認同取向,再將取向相同的學生編為一組,讓他們共同合作在課文中尋找依據,最後就可以開展各組間的辯論了。例如講授《鴻門宴》的時候,就可以圍繞“劉邦與項羽誰更具英雄本色”這一論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實踐證明,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往往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樂於參與了,思路也就更活躍了。連《鴻門宴》中項羽輕易就説出間諜是曹無傷這一細節不用筆者提醒,學生們也能找到作為論據了。

二、教師要調整心態,實現角色的轉變。

中學教師特別是高中教師,大都受到了大學聯考這一指揮棒的影響,自覺不自覺地被其束縛了教學思路。嘴裏喊着素質教育的口號,一落實到文本教學,走的卻還是應試教育的老路。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難免“越位”,往往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利、捻滅了其思維的火花。筆者並非説大學聯考不重要,也並非認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得高分的想法是錯誤的。只是,如果我們的好意已經成為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的障礙,那我們又何必執意於此呢?反之,如果我們打開教學思路能事半功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不糾纏於對文章的“肢解”,不患得患失於學生正常的成績起伏,教師的心態調整好了,其角色的轉變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下提出幾種“角色”供大家參考。

不當演員而當導演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主導和主體的關係,類似於導演和演員的關係。例如講《雷雨》的時候,可以由學生依據各自興趣選擇不同的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內涵之後上演一場話劇。把課堂交給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更生動有趣的平台,教師只須在“幕後”做好安排,對人物性格特點作適當點撥,由學生髮揮之後再作總結。

不當船長而當舵手  在文本教學當中,教師其實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關鍵是要能始終把握住教學的正確方向,確立明確的解讀目標。至於教學設計,則可以合理有效、有創造性地進行。如解讀《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反覆出現的“笑”,分析比較不同人物的“笑”的內涵以及“笑”在表現人物性格上所發揮的不同作用,並讓學生聯繫自己熟悉的“笑”,使學生自己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先當“學生”再當老師  教師解讀文本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而只有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才能事半功倍地達到這個目的。要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就必須顧及學生的解讀能力、認知心理、學習習慣等因素。教師以學生的角色先走進文本,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讀,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閲讀中可能存在的障礙及其興奮點的所在,然後對之進行分析、設計,以便更有效地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析文言文詞性活用的時候,可用現在的熱門詞語“美容”、“瘦身”等來舉例;在講析詩經中的賦、比、興等手法的時候,可以聯繫流行歌曲像《你是風兒我是沙》、《兩隻蝴蝶》、《蝸牛》等讓他們對號入座。因為這些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他們的積極性一下便被調動起來了,紛紛展開討論,搶着回答。

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語文,實現態度的轉變。

針對學生不重視語文的心態,筆者曾經設計了一個有獎諮詢活動,讓學生去思索學習乃至生活當中哪些地方不需要語文,誰談的內容多誰就可以得獎。其實,這只是一個“陷阱”,正如《語文學習》雜誌那句醒目的標語所説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只是為了讓學生從反面去認識語文的重要性。結果可想而知,沒有人能夠找出語文覆蓋不到的死角。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對語文的重要性再不敢輕視。但重視語文不等於重視課文,不重視課文則課堂上勢必也懶得思考。為解決這一難題,筆者也曾經進行一個試驗:首先將課文中出現過的,既是常見常用的、又是學生易讀錯認錯的字詞彙編成一份試卷進行課堂測驗。結果許多學生答錯,及格率只有百分之十一。就連一向自認為是“高手”的學生也只考了62分。學生們紛紛感歎:“原來課本上還有那麼多常用的字詞我還不會讀不會寫。”從此,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文不重要,上課思考也勤快起來了。當然,人都是有惰性的,青少年對外物的情感態度也正處於一種不穩定發展的階段,所以,一時具有了思維積極性並不代表永遠會有思維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平時要多留意、多觀察、及時調整。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只要教師能改變觀念、調整心態,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去設計課型、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並及時採取有效的調控措施,就可以使他們迸發思維活力,從實質上促進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

 

參考資料:

①《語文教學時習論》陳軍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②《教育的痛和癢》趙憲宇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③《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教學與評價指導》廣東省教育廳教研

   室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