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解讀“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11K

解讀“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解讀“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前言

所謂人性文化,是指一種描寫人的本性的文化現象。什麼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延續後代。所謂“食、色,性也。”不過這是動物的共性,是作為人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人性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於對人的自然屬性的壓抑和釋放。

“三言”“二拍”誕生於明末,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説總集。它的出現,標誌着古代白話短篇小説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作者運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出當時市民們在思想層面的需求,即對於人性的追求。論文以討論探究“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其產生的背景原因及表現做細緻的分析,進一步探討“三言”“二拍”中人性文化出現的社會意義。

一、人性文化的本質

人性文化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描寫人的本性的文化現象。人性從字面解釋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特有的本性,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備的。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屬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屬性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精神屬性本質上屬於社會屬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特徵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衞本能、追求財富地位、性慾和情慾本能等。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徵,如勞動、交往和意識及其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係等等。

文化是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籠統地説,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人性文化亦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的自然屬性的壓抑和釋放。佛教文化中對人的基本大欲,即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主張化導,即所謂“化欲”,以使人們的這些慾望不至於走向極端。這裏我們可以理解成對人性的壓抑,一種社會現象,亦是屬於人性文化。儒家文化中對於人性也有獨特的見解,如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惡”,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等觀點都是對於人的本性的見解,是對人的本性的詮釋,其中有解放人性也有壓抑人性。儒學對於人性的見解我們也可以看成人性文化的一部分。

二、“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產生的原因

   (一)三言”“二拍”誕生的時代背景

明末清初的中國,封建專制已慢慢沒落。當時社會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即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它在封建勢力的夾縫中慢慢成長,加速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衰敗。舊制度的衰敗和新的階級的產生,使中國像英國、法國等國家一樣,首先在思想方面被敏感地反映出來。明末程朱理學盛行時期,“存天理,滅人慾”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加深了思想方面的的矛盾。於是,在明清時期思想界裏出現了一批思想家,他們看清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對儒學思想批判繼承,他們成為這一時期“新文化”中的領軍人物。“三言”“二拍”便誕生於這一時期,它較全面的反應了中國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市民們真實的生活風貌,有助於我們全面瞭解封建社會老百姓的思想解放、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各個方面。

  市民階級的崛起

“三言”“二拍”的人性文化是在明末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明末商品經濟發展迅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社會生活方面,隨着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使得城市經濟也隨之崛起,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導致了一個社會階層的產生和擴大,即市民階層。“三言”“二拍”創作於明末程朱理學盛行時期,“存天理,滅人慾”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但是隨着市民階層的崛起,給中國帶來的不僅是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帶來了文化層面的變革。市民階級追求人性中的性慾、情慾和財富地位這一階層與其它階層相比有着顯著的特點,他們有特殊的文化趣味和審美要求,使得市民文學成為一種風尚,為了滿足這種普遍存在文化要求,文人也開始了市民文學的創作,這種符合大眾口味的市民文學實際上就是世俗文學,文人蔘與世俗文學的創作對“三言”“二拍”的催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三言”“二拍”的創作滿足了那一部分人的需求,但是作品在創作上還是受到了主流思想的影響。作品多次表達出了對人性的追求,雖有抗爭但是結局大多是悲慘的。作品中的人物對儒學思想的抗爭就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三言”“二拍”出現在中國古代白話小説創作走向繁榮的時期,與其它白話小説不同的地方是“三言”“二拍”對人性的詮釋。現今對“三言”“二拍”的論文研究中主要從人物形象上進行分析,卻忽略了對人的本性詮釋。“三言”“二拍”裏邊收錄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傳説,它用通俗的話語與儒家思想鬥爭,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愛情是神聖的,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至今依然有大量的愛情故事為人們所流傳。在“三言”“二拍”中我們看到了在儒學重壓下的新女性,她們敢愛敢拼,向我們詮釋了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在作品中對於商人也運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描寫,作品對於商人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對於商業活動的描寫,更是大膽的向我們展示了新的商業現象即士人棄儒從商現象。作者在“三言”“二拍”對於人性文化的詮釋主要就體現在女性愛情婚戀觀和士人棄儒從商兩方面。

  (一) 封建禮教下女對於愛情的追求

數千年來中國女性飽受艱辛,她們被“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禁錮,還要被囚禁在狹小的空間裏,終日坐穿小院。無論是她們的身體還是心靈都長期受着壓迫,在男權當道的社會下,她們根本就沒有平等,沒有自由。她們自幼便受父母的教育,只知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於自己的婚姻對象甚至沒有見過一面,她們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女性的自主意識被繁重的家務壓迫,逐漸淪為生育工具。但是在“三言”“二拍”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女性,她們不再沉默,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喚醒了沉寂了幾千年的女性主義。愛情自古就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古往今來無數愛情故事為人們所傳頌。“三言”“二拍”中描寫女性的作品大概佔據了作品的三分之一,我們從中看到了主動追求愛情對抗儒家思想的新女性。

《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周勝仙集美麗才貌於一身,年方十八依然待嫁閨中。在一次父親出遠門的情況下,她到一酒樓喝茶,正值春末夏初她遇見了酒樓老闆範大郎的弟弟範二郎,他們四目對視愛情的萌芽就此產生。周勝仙觀那男子有潘安之貌,長得十分英俊,心裏暗思我要認識這一男子該多好。於是她巧借甜水有毒報出自家家門,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她的聰慧和勇敢。對於愛情敢於自己追求,敢於對抗封建禮教,她就是新女性的代表,聰慧、美麗,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再看範二郎也明白了她的心思,對她也是一見鍾情,亦是用同樣的方法自報出家門。兩人回家都因為相思成疾,範大郎在瞭解情況後便請媒人去提親,周勝仙母親也答應了這一婚事,只等她父親回家就可以結婚了。

故事到這裏感覺應該是圓滿的結局,但是她父親以門不當户不對為由拒絕了這一門婚事。明明母親已經收下聘禮,但是男權當道,在周勝仙父親面前毫無話語權。甚至是在女兒聽到父親反對後暈死過去,父親不讓找郎中,母親依然無法反抗,只能看這女兒“死去”。這就是古代女性的悲哀,對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卻落到如此下場。故事到這裏還沒有結束,馮夢龍用糾結的筆墨,糾結的思想完成了這個故事。原來周勝仙並沒有真的死去,她陰差陽錯的活了過來。周勝仙雖然重活新生卻被朱真囚禁在家中,幾個月受盡凌辱,她對範二朗的情義沒有絲毫減少,每日都想逃走。最後終於逃走與情郎見面,卻被自己一心想見的情郎誤傷打死,範二郎也要面臨牢獄之災,好在她託夢給縣官,才讓範二郎免受牢獄之災。文學作品生天生地生人生鬼,而作者偏偏要寫成這要的結局。周勝仙先後受到了她的父親,還有朱真的恐嚇,她依然在堅持自己的愛情。作者在創作她的時候也是糾結的,既想表達出女性對於愛情的大膽追求,又迫於當時的主流思想,封建禮教,不敢寫出美好的結局。在“三言”“二拍”中凡是女子主動追求幸福的故事,結局大都悲慘。

《崔待詔生死冤家》中的璩秀秀,她出身卑微,自幼便在王府做婢女。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靈手巧,她的性格大膽潑辣,一手刺繡工藝叫人稱絕。在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為愛情為婚姻自由,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女子。當王府失火時秀秀偷了一些金銀財寶,在出逃時碰見了崔寧,便主動提出與他成親。崔寧在文中是一個憨厚怯懦的形象,他雖然技藝高超,但是對於追求愛情卻十分軟弱,膽小怕事。秀秀在他家中既表現出她對於愛情的追求又表現出她對於封建禮教的反抗。等他們逃到了安全的地方,他們便成親過着幸福的生活。沒過多久他們便被發現,被押回了王府。面對王爺的恐嚇,秀秀沒有害怕她不向封建勢力屈服,最後慘遭毒手。她死後鬼魂依然與崔寧同住,並殺死了告密者郭立。秀秀她敢於追求幸福、堅韌不拔、敢於鬥爭,最後哪怕是做一對鬼夫妻,秀秀依然在追求自己的愛情,讓我們為之感動。

《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的小夫人,可以説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本是風華正茂之時卻遭遇兩段不幸福的婚姻,這也促成了後來她愛上年輕的張主管。但是,她一個弱女子怎樣對抗這重重的封建禮教,最終被逼自縊,她的鬼魂依然追尋張主管。我們不難發現“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大都被妖魔化處理,其中的女性為了自己的愛情不顧一切。人性不可壓抑,壓抑的結果就是反抗。作品中的女性為了自己的幸福,付出的代價是難以想象的,而那些男子面對女子的熱情反應出來的是軟弱,逃避。作品中的女性無論是千金小姐、妓女還是傳説中的人物都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哪怕是違反封建禮教,哪怕是付出性命。她們的死就是對封建禮教的最大的對抗。

   (二)棄儒從商追求財富的士人

“三言”“二拍”中還有對商人大量的描寫,商人階層的崛起顛覆了以往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商人地位有所提升。人們改變了對於商人的偏見,開始正視他們。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是人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想要衣食無憂的生活,這是人的本性。士人從幼年時期便讀書一心考取功名,隨着商人地位提高出現了棄儒從商之風。

商人這一階層自春秋時期就被視為下層,很多文學作品中把商人描寫成奸詐狡猾之徒。明清時期,儒學受到一定的質疑,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有所鬆動。部分思想家對於商人有了新的定義,對商業和商人有了新的評價。明代儒學家王守仁提出“四民異業而同道”的觀點。王守仁作為儒學大家對商人的社會價值給予這麼大的評價,可以説是儒學中的大事了。李贄提出“穿衣吃飯,即時人的常理”,把人對於物質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是正直的行為,進一步肯定了存私慾的合理性。

中國的商人自古地位低下很多人的第一職業選擇並不是商人,而是學習儒學寄希望於科舉考試。但是中國的商人中卻有大量的讀書人,他們放棄科舉放棄儒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讀書人的窮困潦倒,如唐朝大文學家杜甫晚年悽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到杜甫住的是草屋,被子爛得不成樣子,連屋頂都被大風吹走,甚至連幾個小孩子都欺負杜甫這個大文學家。當大唐軍隊擊退叛軍時,杜甫決定結束漂泊在外的生活,帶着家人返還故鄉。在路上恰逢遇見逃難的李龜年,有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在李龜年的嘴裏知道李白已經去世,杜甫悲傷不已。得到了李龜年的救濟,在回鄉途中碰到水災,被困在江中,寒冷之中,杜甫一家五日沒有吃東西,當地一個官員聞訊,送來牛肉和酒,暴食後,杜甫舊病復發,病死江中。連這樣有名的大文學家都窮困潦倒,可想那些默默無聞的士人生活環境有多悽慘。二是科考屢試不中。特別是明後期,士人越來越多,而名額就那幾個,最終能中皇榜之人少之又少。到了清朝人口增長快,考生相應也大大增加,科舉考試難度可想而知。三是商人地位的迅速提高,商品經濟下商人隊伍迅速提升,出現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們受到市民的崇敬,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不再是下層人民。所以很多人放棄儒學,放棄清貧的生活而從商以求物質生活。

細查“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出身,不難發現有一部分人原本是書生和封建士人。如《楊八老越國奇逢》楊八老因為年過三旬還沒有考取功名而導致家境貧寒,他就想湊些資本,買些貨物經商意圖賺些利息貼補家用,他的妻子非但沒有反對而是十分支持。市民階層的興起,逐漸改變了社會的價值觀。商人因為積累了大量財富而社會地位提高,相對的士人的生活就相對貧困了。在這種價值觀的推動下,士人長期以來引以為傲的地位在市民眼中就不復存在了。《警世通言》第六卷中的俞良,去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身無分文。一遇到秀才去酒館喝酒,他便上前討酒喝每天在酒館白喝酒,喝醉了還在酒店耍酒瘋。每日房錢還不交,天天耍酒瘋,開店孫婆無奈只能不要房錢,並給了他兩貫錢才把他送走。士人儒雅形象完全消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地痞無賴。《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五回中儒生李生,窮困潦倒被一個和尚敲詐多次,最後只能露宿街頭。市民對他非但不是同情反而對他是冷眼嘲諷,作品對士人的嘲諷一是因為商人地位提高,二是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才造成眾多士人不再壓抑本性。他們大部分人紛紛放棄儒學,經營商業以求追尋良好的物質生活。《疊居奇程客得助》中提到微州士人以“商賈為第一產業,科舉反在次者”,商人職業已經在人們心中高於士人。上文提到的楊八老,還有《醒世恆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貫戲言巧成禍》中的劉貴等人都是放棄科舉轉而經商致富。更有甚者,《張孝基陳留認舅》中的老尚書家財萬貫,依然叫自己的兒子去經商。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説明士人放棄儒學選擇經商,不只是因為功名難以考取,更是對商人這一職業的肯定,士人棄儒從商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自覺現象。

、人性文化的社會意義

人性文化在三言二拍中主要體現在,女性對於愛情的追求和士人棄儒從商。明清的主流思想“存天理,滅人慾”,難得可貴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飽滿,形形色色,各具特點。作品中展現的人物真實反映出市民階層對於自己的本性追求,在那個時代他們顯得不倫不類。“三言”的思想內涵比較複雜,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們從作品中看出馮夢龍的筆墨充滿了糾結。他思想裏並不是完全反儒學,雖然他看見了市民的需求,但他還是忌憚主流思想。總體上説“三言”“二拍”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魅力,現今對於“三言”“二拍”的研究主要是對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對於人性文化的研究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研究當時的思想趨勢,可以從作品中讀出作者對於人性的追求有利於我們從另一角度研究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

結語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民階級迅速崛起,市民的崛起使一部分人們開始追求人的本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主要用通俗的故事從女子婚戀愛情觀和世人棄儒從商兩方面向人們展示了人性的魅力。在理學盛行的時代,女子對於愛情的追求是強烈的,然而結局往往比較悲慘。在這種情況下女子敢於面對自己的慾望是難得可貴的。部分士人對於儒學的放棄不單單是對於儒學的抗爭,更向人們展示了人們對於財富的追求。女子形象和士人形象在作品中個性鮮明,很好得詮釋了“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作品對於人性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文章中看到了明清時期的人們對於自己本心的追求。在現存的作品中很少有描寫市民階級反抗“天理”的作品,“三言”“二拍”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用社會百態和各型各色的人物向我們展示了人的本性,對於研究現在人們追求本性依然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