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多篇)

【第1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近年來,**市大力推進工作思路創新、組織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探索一條適應時代特點、符合**實際的“三農”工作新路,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2005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將超過*000億元,經濟總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000元,位居**省前列。

一、推進“三個集中”:探索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新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發展,發展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村生產力。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創新工作思路,推進“三個集中”,是促進農村生產力佈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實現效益最大化,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推動農村土地集約開發,促進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我們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外向、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規劃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達21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態體系和生態景觀型農業片區、高科技設施型農業片區等“一個體系、八大片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38%。在推進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三個突出”,着力提升農業效益。一是突出科技興農,按照生態、高效、集約、精確的要求,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份額已提高到58.5%,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積極吸引各類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今年推出的30個農業園區項目吸引投資21億元,其中外資13億元。三是培植龍頭企業,重點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領域發展龍頭企業,培育了朝陽集團等一批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骨幹龍頭企業。全市農業集中效果明顯,2004年江陰華西、宜興西太湖、陽山萬畝水蜜桃、唯瓊生態農莊等17個現代都市農業重點園區新增農業收益5077萬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在推進工業集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三個結合”,着力提升發展水平。一是與培植特色產業集羣相結合,全市已形成江陰新材料、宜興環保、新區電子信息、惠山汽車零部件、錫山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集羣。二是與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引導農村企業提高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對進入集中區的企業設置技術含量、投資強度等“門檻”,低於規定標準的項目不直接供地,一律進標準廠房。三是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防止污染生態環境的項目進入園區。全市鄉鎮工業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農村工業集中區的投資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4億元,單體項目平均投資規模1650萬元,集中區的工業產出已佔全市鄉鎮工業的67%。

引領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整合小城鎮和自然村,重點抓好户數較少特別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類村落的撤併。全市鄉鎮總數已從83個減少到59個,撤併自然村196個。在村鎮撤併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讓利於農民,先安置後拆遷;科學規劃建設,集中成片開發了公共設施齊全、社會事業配套、環境綠化美化的農民新社區,入住農民普遍比較滿意,每個農民佔用的宅基地也從100平方米降為30平方米,既節約了土地,又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江陰新橋鎮已有50%的農民集中居住,節約土地2925畝。在農民集中居住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加強教育培訓,引導他們摒棄舊觀念、舊習俗,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江陰華西村充分發揮自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帶領其合併的13個村組建精神文明建設開發公司,共同建設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相統一的社會主義

【第2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

一、推進“三個集中”:探索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新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發展,發展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村生產力。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創新工作思路,推進“三個集中”,是促進農村生產力佈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實現效益最大化,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推動農村土地集約開發,促進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我們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外向、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規劃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達21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態體系和生態景觀型農業片區、高科技設施型農業片區等“一個體系、八大片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38%。在推進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三個突出”,着力提升農業效益。一是突出科技興農,按照生態、高效、集約、精確的要求,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份額已提高到58.5%,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積極吸引各類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今年推出的30個農業園區項目吸引投資21億元,其中外資13億元。三是培植龍頭企業,重點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領域發展龍頭企業,培育了朝陽集團等一批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骨幹龍頭企業。全市農業集中效果明顯,2004年江陰華西、宜興西太湖、陽山萬畝水蜜桃、唯瓊生態農莊等17個現代都市農業重點園區新增農業收益5077萬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在推進工業集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三個結合”,着力提升發展水平。一是與培植特色產業集羣相結合,全市已形成江陰新材料、宜興環保、新區電子信息、惠山汽車零部件、錫山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集羣。二是與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引導農村企業提高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對進入集中區的企業設置技術含量、投資強度等“門檻”,低於規定標準的項目不直接供地,一律進標準廠房。三是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防止污染生態環境的項目進入園區。全市鄉鎮工業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農村工業集中區的投資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4億元,單體項目平均投資規模1650萬元,集中區的工業產出已佔全市鄉鎮工業的67%。

引領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整合小城鎮和自然村,重點抓好户數較少特別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類村落的撤併。全市鄉鎮總數已從83個減少到59個,撤併自然村196個。在村鎮撤併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讓利於農民,先安置後拆遷;科學規劃建設,集中成片開發了公共設施齊全、社會事業配套、環境綠化美化的農民新社區,入住農民普遍比較滿意,每個農民佔用的宅基地也從100平方米降為30平方米,既節約了土地,又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江陰新橋鎮已有50%的農民集中居住,節約土地2925畝。在農民集中居住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加強教育培訓,引導他們摒棄舊觀念、舊習俗,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江陰華西村充分發揮自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帶領其合併的13個村組建精神文明建設開發公司,共同建設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相統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推進“三大組織”建設:拓展農村生產關係的新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先進生產力,迫切需要發展與經濟市場化、利益多元化相適應的農村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在實踐中,我們推進“三大組織”建設,建立了以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和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為兩翼的組織體系,形成了新型的農村生產關係。

隨着村委改居委、農民變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農村集體資產如何做到產權明晰、有效運行、監管到位?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創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組織。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組織履行生產服務、資產積累、資源開發等職能,通過建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落實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明晰了農村集體資產,有效維護了村民的權益,調動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全國較早組建的黃巷鎮陳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達到650萬元,每個股民平均分紅2001元。目前,全市已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74個,淨資產26億元,持股人數24.8萬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已成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新載體,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隨着“三個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土地有序流轉、收益穩定增長?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組織。按照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組建浮動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種類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為農民生存的“護身符”、致富的“搖錢樹”,又成為構建和諧農村的`牢固紐帶。目前,全市已組建各類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參與土地流轉收益分配的農民達78.6萬人,佔全市農民總數的36.5%。

隨着農村市場化、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正確處理低效益與高風險的矛盾,成為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我們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按照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利潤的指導思想,堅持用工業化的方法、市場化的機制,引導農民在自願基礎上建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他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組建標準上,堅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規範化運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備資金、技術等經營要素;有較大的合作規模,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有明顯的合作效益,能促進農民增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既有鬆散型的,也有緊密型的;既有生產服務型的,也有產、加、銷一體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個“四有”示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推進“三大保障”建設: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先進生產力,構建新型生產關係,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富民安民。為此,我們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撐體系,努力構建和諧宜人的新農村。

大力完善創業保障體系。一是完善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制度,取消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實了自主創業獎勵、異地務農補貼、公益崗位補貼、小額創業貸款、職業介紹補貼、搬遷企業補貼等政策。二是拓寬農民轉移就業的門路,重點抓好“六個一批”:新老企業吸納一批、發展三產容納一批、自主創業鼓勵一批、異地務工轉移一批、搬遷企業帶走一批、購買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農民創業就業的技能,建設培訓基地,完善培訓機制,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訓農村勞動力5萬人,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4萬人,青壯年農民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達到65%。

積極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獎”制度。積極推進“社保”,加快擴大鄉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新辦企業一律納入養老保險範圍,全市農民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達到33.2萬人。全面實施“地保”,落實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納入保障體系的農民已達36萬人。加快建立“農保”,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貼、財政補助”的辦法,解決單純務農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老年農民參保後個人不再繳費,直接按月領取養老金,全市已有40萬老年農民享受這一福祉。繼續完善“醫保”,加快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兩級財政資助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標準已達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斷提高“低保”,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對只生育一個孩子、年滿50週歲的農村居民,每人每月獎勵50元。同時,大力開展扶貧幫困工作,建立農村救助基金,組織機關黨員幹部與農村貧困户結對,幫助因病因災致貧農户脱貧致富。

着力加強農村生態體系建設。實施“綠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綠化造林力度,突出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建設,農村森林覆蓋率提高為21%。實施村鎮淨化工程,突出農村水、大氣環境整治,建設“地綠、天藍、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濱湖區將生態環境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進太湖生態防護林、都市特色林、休閒觀光林等六個農村造林綠化建設重點,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

回顧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我們體會到?

首先,要堅持觀念先導,切實重視建設新農村問題。在**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雖然目前農業僅佔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卻是大問題”。從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看,難點在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建設;從“三農”的地位作用看,農民是最廣大的羣體,農村是最廣闊的地域,農業是最基礎的產業;從現實條件看,**人均gdp達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城鄉的統籌協調發展,率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此,我們把推進農村建設作為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出台了《關於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的決定》,同時配套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行政村調整優化工作的指導性意見》、《關於對萬户農民實施扶貧幫困工程的若干意見》、《農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加快實施農村“三個集中”的意見》、《加強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的意見》五個文件,全面加強“三農”工作。

第二,要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解決建設什麼樣的新農村的問題。我們着眼於農村生產力的新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風尚、生態環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體系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環境生態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農村建設的階段目標,形成了城鄉統籌、相互銜接、覆蓋全市的農村發展總體規劃,包括九個分區規劃和農村城鎮空間結構體系、現代產業佈局體系、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人居生態環境體系等專項規劃,勾畫了**新農村建設的藍圖。

第三,要堅持用統籌辦法,系統解決怎樣建設新農村的問題。“興農之路不在農”,必須“跳出三農解決三農”,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用城鄉統籌的辦法建設新農村。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產業體系、政策體系、富民體系、基礎設施體系五個體系建設。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我們在城鄉同步推進了交通、供水、電力、通訊、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村鎮公路建設實現所有鄉鎮的車輛30分鐘駛上高速公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5.2%。在工農統籌方面,堅持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兩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發揮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以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第3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其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如何把我市鄉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工程,現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建設新農村要把“富民”擺在第一位

_____市作為全國貧困縣市,倍受上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關懷,我市農村還相當落後,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差距不小。因此,建設新農村要把“富民”擺在第一位。而“富民”的關鍵在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使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從_____市現實情況看,要充分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抓住煙葉、茶葉、畜牧、林果、中藥材、特色蔬菜等六類產業不放鬆,實踐證明,它為農民增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比如芭蕉鄉,茶葉已成為其主要經濟支柱,茶葉產值佔了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農民現金收入80%以上來源於茶葉。可以説,在這些鄉鎮的不少地方已經初顯新農村的雛形。因此,各級各部門要以新的觀念、新的思路,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拓展“富民”渠道,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論證,頒佈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型企業到_____來開發,實現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收入結構多元化。要大力發展項目農業、產業農業、高科技農業、多功能農業、外向型農業,注重標準化、組織化建設,努力實現由數量外延式調整向質量內涵式調整轉變,提高農業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效益,向農業的深度要收入,使農民過上寬裕殷實生活。

二、建設新農村要實施科教先行戰略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科教興省”、“科教興市”、“科教興村”的提法,這表明許多地方已經認識到科教的重要性。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一個顯著特點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因為新農村需要健康、文明、和諧、有序的農村生活;需要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移風易俗的品德;需要不斷提升農民的精神文明素養。如果不是堅持協調發展,不抓好科教這個戰略問題,實現新農村的目標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建設新農村,需要抓好科教戰略。

實踐告訴我們,要想使農民富起來,使他們成為新型農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農村的衞生事業、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沒有高素質的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我認為要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用5—10年的時間,建立培訓示範基地,培養一些精通種植業、水產養殖業、畜牧特產業等技術能人,讓每一個農户至少要有一個懂技術的明白人,要以鄉、村為單位做好非農業的專業技術培訓。

要加強對農民的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加強法制教育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需要,是增強農民法制經濟觀念的需要。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不懂法律就難以參與經濟活動,農民不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就會影響和滯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所以,在繼續搞好各種普法教育的同時,完善行之有效的“治安中心户”制度,確保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發展。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持挖掘與發揚,我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地方,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唐代詩人曾以“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的詩句描繪_____清江的山水秀色,它又是一方革命紅土地,是巴文化的發祥地。要爭取在十年內使_____市成為湖北旅遊的亮點。

【第4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結

以村莊整治為抓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2年以來,我市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省及金華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根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以村莊整治為抓手,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注重特色,紮實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今年我市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組織,加強領導。為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年初,我市即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由、分管農業副書記、副任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紮實有序推進。

(二)明確目標,出台政策。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關於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示範整治工程實施意見》、《農村勞動力培訓實施方案》、《特色農業以獎代補實施意見》等八個配套文件,力爭到2022年,全市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800元,力爭實現5萬農村勞動力轉崗轉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到25%左右,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20個以上,完成全市村莊的環境整治,農村飲用水安全人口達到100%,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水準的文明和諧共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落實措施,加大投入。一是以“五抓”為載體,促進新農村建設。“五抓”即以強工興農為抓手,發展新產業;以勞動力培訓為抓手,培育新農民;以村莊整治為抓手,建設新社區;以文化大市建設為抓手,營造新風尚;以村級民主為抓手,構建新機制,大力促進新農村建設。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在市財政比較困難,今年投入“三農”資金比去年新增4000萬元,達到2.7億元。。

(四)認真部署,抓好落實。

一是召開動員大會。省、金華市農村工作會議後,我市市委、市政府即決定專題召開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上級精神。此次會議,我市市委常委全體到會,各鎮鄉(街道)的黨委書記,鎮鄉長、街道辦事處主任及,鎮鄉(街道)分管農業副鎮鄉長、副主任,農辦主任,市機關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局中層以上幹部,省、金華市派駐××農村工作指導員,以及全市646個行政村的黨支部書記參加了會議。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是我市近十多年來的第一次。會議主題鮮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舉辦各類培訓班。1、舉辦中心組學習。4月28日,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我市舉辦了第二期中心組學習,聽取金華市委副祕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胡新民所作的新農村建設專題報告會,並就《關於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進行了討論。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深了全市各級對新農村建設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的認識。2、大力舉辦來料加工培訓班。由市婦聯具體負責,我市對全市646個行政村開展了來料加工培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截止4月份已累計發放加工費6千多萬元,培育來料加工經紀人549名,有效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3、舉辦新農村建設培訓班。由市農辦(城鄉一體辦)負責,於今年五月初舉辦了兩期新農村建設培訓班。培訓對象主要是今年村莊整治村和計劃培育的全面小康示範村、省農村環境整治重點項目村的黨支部書記。重點就新農村建設有關政策法規和今年村莊整治的業務工作等內容進行培訓,並組織現場參觀。通過針對性地開展培訓,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確整治重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引導發展農家樂休閒遊。依託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遊,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新亮點。我市在

【第5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經驗材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性任務,廣大思想工責無旁貸。××區農村思想工作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做文章,在創新上下功夫,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做好新時期的農村思想工作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1、用形勢政策教育鼓舞人。200*年、200*年、200*年,中央連續出台了加強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這是中央領導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全面小康宏偉目標的戰略舉措。區委在全社會掀起了大力、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熱潮,連續三年全區抽調了1000名幹部組成工作組,進村入户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送文化、送温暖,真正使1號文件精神家喻户曉,農民運用政策增收致富,運用政策維護自身權益。區電視台、電台開闢了《中央1號文件在農村》、《××農村經濟走勢》、《調整產業結構、打造產業品牌》等新聞板塊,報道農村形勢和農村工作。在形勢和政策的帶動下,全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甚至出現了抱包荒山荒地的可喜場面,2022年全區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981元,比上年增加414元,增長16.13%,是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最高的一年。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也鼓舞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2、用先進典型事蹟感召人。貼近中心,服務大局,是思想工作的一條基本。我們在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個百萬畝工程”中,充分致富能手的帶頭作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一是號召致富能手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對周圍羣眾定期舉行各實用技術培訓。二是以致富能手為核心組織成立各種行業協會,開鑿流通渠道,掌握市場信息,增加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使農業產業不斷壯大並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目前我區形成了九大農業支柱產業,由致富能手引領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8擁有會員8600人,輻射帶動農户5萬多户。如“珍珠大王”李政軍引領的珍珠協會,引導珍珠養殖蓬勃興起,全區養殖面積達10萬畝,湧現出了100多個典型户,其中資產過百萬元的養殖户達10多户,全區珍珠養殖產值近億元,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很好的社會效益。

近年來,我們注重挖掘羣眾身邊的典型,大力倡導和弘揚新思想、新道德、新風尚,推介了一批有影響、有代表性的先進典型。如基層黨員幹部的突出代表,原長嶺崗鄉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蔣立勛,十幾年如一日,一心為公,帶領全村羣眾脱貧致富,最後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1歲,他的感人事蹟感動了全區的幹部羣眾。部門以此為契機,開展了向蔣立勛同志學習的活動,得到了基層幹部和農民羣眾的熱烈響應。農民研究生譚國光“知識改變命運”的事蹟,帶動了在批羣眾學科學知識、學實用技術,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應。

3、用文明創建活動塑造人。認真開展“十星級”農户評比活動,讓文明創建活動變為農民的自覺活動。評選“十性級農户”工作,既有物質文明方面的具體指標,又有精神文明方面予以適度傾斜,實行動態,不搞“終身制”,不做表面文章,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農民羣眾參與熱情。每年全區都要評選“十星級農户”,並在有關大會上予以隆重表彰,大力他們的先進典型事蹟,村風民風明顯好轉,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開展常年性的創建“百里文明走廊”工作,改善農民羣眾的居住環境。去年“百里文明走廊”擴大到了全區所有建制鎮和國、省道沿線鄉鎮,鎮鄉總數達到了25個。全區共投入1000多萬元,硬化街道8公里,建增垃圾箱300多個、垃圾填埋場15個、垃圾焚燒爐1個、停車場5個、農貿市場1個,改造街道房屋建築5處,各鎮建立了環衞隊和城管隊,基本解決了髒亂差的問題,“三場一箱”等基礎設施基本齊全,居民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百里文明走廊初步達到了走廊、暢通走廊、生態走廊、文明走廊、招商走廊的目標。

4、用基層文化活動薰陶人。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既能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陶冶農民的高尚情操,又能使封建落後的文化活動失去市場。據調查摸底,全區33個鄉鎮均有5支以上民間藝術隊伍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集鎮鬧市,每年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