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目標(精選多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W

第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目標(精選多篇)

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幕徐徐拉開,“十一五”規劃《建議》勾勒出的新農村景象令人嚮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這項惠及億萬農民、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主要是指物質層面,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則屬於政治文明範疇。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21世紀全面小康社會的農村,是實現現代化的農村,既包括髮展農村生產力,又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包括全面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黨在農村工作的總體佈局。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建設新農村,必須夯實物質基礎。沒有生產力的提高,沒有農民生活的改善,新農村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失去了經濟基礎,農民也會失去積極性。因此,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中心任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實際增收,着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明顯的改善,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各方面的實惠。

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堅持兩個不變:一是不能動搖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二是不能加重農民負擔。改革開放以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必須堅持和完善,保障農民物質利益的基本準則必須遵循。

建設新農村的前提條件是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這無疑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但這不單純是多拿幾個錢的事,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城市建得再漂亮,馬路修得再寬,如果農村凋敝、農業衰弱、農民富不起來,經濟也難以長久繁榮,反而會拖國家現代化的後腿。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考慮,必須改變這種狀況。

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是建設新農村“鄉風文明”的本質,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範社會羣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減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先進科學與文化的提升;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離不開廣袤農村土地上人們的安居樂業,同樣也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浸潤與影響。

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現象仍普遍存在。建設新農村,重要的是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於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並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

“村容整潔”要從解決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讓農民得到實惠。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比較差,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要解決也存在輕重緩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決,如農民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供水、安全、環境衞生、污水與垃圾處理等;有的需要逐步解決;有的可能需要通過長期努力才能解決。現在首先要篩選整治的重點內容,如村莊內部道路、村莊供水設施、村莊排水設施、村莊垃圾集中堆放點、村內亂搭濫建、人畜混雜居住、村莊廢舊坑塘與河渠水道、古村落與古建築的保護等。

有一種傾向需要制止。目前有少數地方將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是否整齊劃一,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決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輪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理解“村容整潔”。中央領導在前不久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當地財力和羣眾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通過加重農民負擔和增加鄉村負債搞建設。

“管理民主”是推進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要求,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則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這就需要加強和改進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努力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一個“領導班子好、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羣眾反映好”的基層戰鬥堡壘,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着力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引領農民脱貧致富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大力鼓勵機制和制度創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方法與新路徑。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鉅的工程,千萬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能“顧此失彼”,而要尊重農民(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意願,統籌兼顧,把這項任務落到實處。

第二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字方針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最佳答案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問答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答: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闢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把握的原則是什麼?

答: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是堅持節餘資源,持續發展。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是什麼?

答: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鬥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繫、互為因果,主要包括髮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着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絡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衞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路是什麼?

答: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

紮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什麼?

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但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羣眾,要引導農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家園。

六、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得到哪些實惠和好處?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農業“三税”的實惠。在全國範圍內將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税、牧業税和農業税,使農業“三税”劃上了歷史的句號。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國家財政的直接補貼。國家繼續強化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和財政困難縣的獎勵補助力度;加大農業綜合支持和服務能力建設力度,增加農田水利、農業科技、扶貧開發和農業投入,完善減災防災體系、動物防疫體系和農村流通體系,加強飲水安全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可以在教育、醫療、保障和文化服務上得到直接好處。國家實行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同時,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加快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和農村醫療求助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户”供養、特困户生活救助、農村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建設,逐步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國家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更多支持。201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廣大農民都可以從中央的這些惠農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七、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如何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

答:一是認真組織學習,不斷激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黨組織要帶領村“兩委”成員和廣大黨員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做到先學一步,學深一點,同時幫助廣大農民搞好學習,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實惠,深刻認識農民自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進而把廣大農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積極投身到建設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來。

二是增強創業能力,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要努力實現生產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廣大農村黨員、幹部是建設社會主義

新農村的骨幹力量。因此,要選好配強農村基層幹部,積極發展新黨員。選拔農村基層幹部要突出“發展能力強、奉獻精神強和公道正派理念強”的要求,發展農村黨員要在堅持黨員標準的前提下,突出“帶頭致富能力強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能力強”的要求。同時,加強對現有農村基層幹部和黨員的培訓,努力使他們掌握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以過硬的本領積極投身到全民創業行動中來,以實際行動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是發揮示範作用,不斷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開路先鋒。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帶領黨員幹部,組織農民深入討論研究,制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要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當好新農村建設的開路者,要求農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點,要求農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當好幫帶者,積極參加“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帶領羣眾共同創業;當好保護者,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首先得到實惠;當好調解者,積極化解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與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麼聯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與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麼聯繫?

人教版書上的答案最好

我們講過嗎

最佳答案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這二十字方針: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2、“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3、“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4、“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與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致的

1、“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物質文明)

2、“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物質文明)

3、“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精神文明)

4、“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精神文明)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政治文明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體現了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第三篇:淺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二十字”方針

淺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二十字”方針

鎮遠縣發展和改革局龍秀明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二十字”方針是對它的高度概括,其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產生活、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本文從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和認識,以期提高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認識,最終達到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字”方針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針,它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總體目標。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產生活、社會管理等方面。

一、“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是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目的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生產設施、經營及管理的水平和現狀,決定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十一五”時期,不僅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農業也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既要協調糧食與

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又要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係,實現相互促進和良性協調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是要把生產各要素進行有機的優化組合,探索解決耕地、林地、水面等農業資源的有償流轉和轉讓的體制機制,生產器械的高效使用,種養殖、農業生產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規劃、佈局與建設及農業農村經營、管理等責權利關係和投入機制等問題,降低綜合生產成本和提高投產率,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現代農業轉化。二是把培育新型農民和搞好農民勞動力轉移作為一項長期和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大力實施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分期分批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只有減少農業從業人員,才能實現農業從業人員資源佔有量的增加,也才能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 三是做好農業人口的穩步轉移。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在發生着巨大變化,農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選擇。對於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通訊不便或是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自然村組的農户,做好農村人口的穩步轉移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隨着農民在集鎮或城市務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的實踐,他們又已基本或完全能夠在這些地方生存和發展,為農民向集鎮轉移創造了條件,同時又可增加城鎮人口,關鍵是要通過產業和引領企業建設增加非農就業機會的問題。在實施好農業人口的穩步轉移的同時,又為農業各種資向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提供和創造有利條件,亦有利於生產發展。

二、“生活寬裕”是農村建設的目標

要實現“生活寬裕”的新農村建設目標,歸根到底,是要解決農民

收支結構調整和農業農村建設投入問題。一是要認真分析農民的收支結構,找準為農民增收節支切入點。目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從事二、三產業,種養殖業收入增加的幅度是很低的。同時,農民的支出除基本生活開支外,要投入住房、豬牛圈舍、農用機具器械、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及就醫、學習培訓等。二是要解決好農業農村建設投入的問題。從大量的數字可以看出,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不足和滯後,是農業農村發展滯後的根本原因。只有通過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才有資本投入農業農村;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才能減少農民的投入,實現農民生活的寬裕。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税,農村合作醫療、教育、農業農村等政策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等也正是為了使他們實現“生活寬裕”。

農民生活寬裕了就可以激發農村廣闊而巨大的消費潛力,讓農民的需求真正成為一種有效需求,從而實現消費拉動國民經濟的戰戰備略意圖。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分析和了解農業農村的收支結構和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才是關注民生真實現。也僅有如此,才能實現 “生活寬裕”的農村建設目標。

三、“鄉風文明”是農民整體素質提高的體現

“鄉風文明”實質上是農村黨建、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設等問題,內容包括對農村思想文化、風俗習俗、社會法制、治安等諸多方面的領導、引導和建設。

近年來,雖然一些地區的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文化生活卻發展很緩慢,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協調、不相適應,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急待提高,

主要問題是基層組織協調乏力、文化基礎設施落後、文化學習宣傳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工作方式方法上沒有與時俱進。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移風易俗是“鄉風文明”的重要工作任務。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好農村良好健康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又要革除陳規陋習,不給不良習氣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空間。

四、“村容整潔”是改善農村生存狀態的必然要求

“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村住房、交通、通訊、文化、教育、衞生、環保等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實施過程的基本要求,為農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長期以來,絕大部分的農村地區沒有經過規劃,住房、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均是因時、因地和農民自家的情況自行決定,沒有經過分析論證,更談不上優化佈局。人居環境很難讓人滿意。一方面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費;另一方面造成設備設施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在相關於硬件設施缺乏的同時,加上農户、家族等在歷史上形成的不理解、不容讓、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等不和諧因素而形成的矛盾和隔閡,再加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另一方面所造成的“小家庭”、“小生產”和“均等佔有”等負面影響,在缺乏行政干預和協調的情況下,環境污染、亂搭亂建、亂用資源等問題日益突顯。

實施新農村移民搬遷是實現“村容整潔”和農業人口的轉移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辦法。新農村移民搬遷,主要目的是要改變城鄉的“二元結構”,在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農村深厚的風俗習俗及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而應配套的相應基礎設

施,實現“生產地”與“生活地”分離。它又包括就近搬遷和向城鎮搬遷兩種方式。

五、“管理民主”是民主與集中制度下的人民當家作主與現代科學管理的結合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目前農村地區普遍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農民不僅注重其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更關心他們的民主權利,因為只有他們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他們的經濟利益才能得到保證。我們的黨和中央要求政治文明及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正是為了保障農民合法的經濟利益和民主權利。農村在變,農民也在改變,他們採取保障利益和權利的方式或手段也在改變,最終是朝着科學管理的方向變。當前,加強農村級基層組織建設、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

當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的是:一是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在徵地、拆遷、就業轉變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經營、管理和決策等問題時,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這是依法行政,實現民主管理和決策、關注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國家、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新農村建設時,一定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等,有近期、中期和遠期規劃的區別,在規劃過程中千萬不能搞一刀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我們要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正確透析事物的雙重性,揚長避短;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辯證法,解決我們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深刻領會“二十字”方針的側重點,並將其相互涵蓋和銜接進行融會和

有機統一,解放思想、努力探索、紮實工作,最終達到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

第四篇:淺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

淺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

發佈時間:2014-09-09 08:55:10

來源: 河南省睢縣計劃生育協會 【文字顯示: 大 中 小】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

一、“生產發展”是新農村的物質基礎的前提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的現代化,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時期,不僅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農業也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係。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次,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非農產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也包含在“生產發展”的要求之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可以使農民在加工增值的過程中增加收入。在非農產業不發達的地區,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二、“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保證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開闢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2014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1.5%。保持農民增收勢頭不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得到廣大農民支持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從宏觀層面來講,農民增收可以激發廣大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使農民的需求成為一種有效需求,從而增強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

目前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0∶1,佔全國總人口近5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30%左右的醫療衞生資源,九成左右農民是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羣體。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農村公共事業滯後的現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通過公共財政補貼,幫助農民建立起包括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農村商品市場總量不足,分佈不盡合理,同時假冒偽劣產品較多,這給農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形成現代流通方式下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三、“鄉風文明”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必然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

近年來,雖然一些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

要任務。

移風易俗是鄉風文明的表現之一。一方面,隨着經濟的發展,在城市中出現的人情淡漠等現象,在農村地區已經有出現的苗頭;另一方面,傳統的陋習在一些農村地區還廣泛存在。

四、“村容整潔”是改善農民生存狀態的需要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露天廁、泥水街、壓水井、雞鴨院”,是對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農村的房舍、街道建設缺乏規劃,浪費大量土地;通行條件差,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於缺少硬件設施,加上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垃圾污染嚴重。另外,隨着一些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工業污染問題凸顯,亟待改變。

在新村鎮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要尊重農民意願,在國家、社會力量的支持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二是要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等,做一個長期規劃,在規劃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五、“管理民主”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礎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從全國來看,各地具體情況差別比較大,但基本制度已經確立起來。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從國家層面來講,要出台村民自治法的實施細則。2014年我國已全面取消農業税,當前,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鄉鎮政府要為本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責,為鄉村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鄉鎮政府要對村民自治進行正確引導。另外,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服務羣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服務羣眾、凝聚人心的作用。 ( 作者:秦棟樑)

第五篇: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目標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十一五”規劃《建議》勾勒出的新農村景象令人嚮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這項惠及億萬農民、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主要是指物質層面,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則屬於政治文明範疇。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中心任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實際增收,着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明顯的改善,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各方面的實惠。

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是建設新農村“鄉風文明”的本質,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

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現象仍普遍存在。建設新農村,重要的是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於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

“村容整潔”要從解決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讓農民得到實惠。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比較差,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要解決也存在輕重緩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決,如農民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供水、安全、環境衞生、污水與垃圾處理等;有的需要逐步解決;有的可能需要通過長期努力才能解決。現在首先要篩選整治的重點內容,如村莊內部道路、村莊供水設施、村莊排水設施、村莊垃圾集中堆放點、村內亂搭濫建、人畜混雜居住、村莊廢舊坑塘與河渠水道、古村落與古建築的保護等。

“管理民主”是推進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要求,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則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這就需要加強和改進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努力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一個“領導班子好、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羣眾反映好”的基層戰鬥堡壘,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着力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引領農民脱貧致富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大力鼓勵機制和制度創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方法與新路徑。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鉅的工程,千萬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能“顧此失彼”,而要尊重農民意願,統籌兼顧,把這項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