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一名鄉鎮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精選多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W

第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一名鄉鎮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一名鄉鎮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精選多篇)

一名鄉鎮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

農村,是農民們的生存家園,也是鄉鎮幹部們賴以存在的精神家園。當我們鄉鎮人一輩又一輩,一年又一年,在廣闊的農村貢獻青春年華時,農村的繁榮和發展也就成了我們的夢想和期待。我們和農民一樣渴望着腳下的這片土地熱起來、美起來、靚起來。

一、農村,我們永遠的家園

曾經有很長的一些時間,在三農問題上,沒有更多的人提起和關注新農村建設,人們把眼光和話題均放在了三農之外;曾經有一些響亮的聲音,反覆倡導只有把農民從農村和土地上徹底地轉移出去了,三農矛盾和國家發展的一切難題才迎刃而解;曾經有一種更極端的理論,“要想富裕農民,必失消滅農民”。作為與農民血肉相聯、與三農息息相關,長年累月奮鬥在農村一線的鄉鎮幹部,我們對這些理論和觀點曾深深地困惑、憂慮和不敢苟同。用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來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在我們眼裏是過於理想化的論斷,相對於國情和現實是過於高遠和虛幻。九億農民脱離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們怎樣生存?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的程度達到了能承擔九億農民的生存保障嗎?看看今天正在飛速發展的工業,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場和花團錦簇的城市給農民提供了些什麼?!又能更多地提供什麼?!連每月***-***元的低得可憐的工資都無法保證按時兑付,還談其它?!看看我們的民工們的工棚和吃的粗食,以及討要工資的艱辛,那些大力提倡用轉移農民、消滅農村來改變國家的面貌,振興國民經濟、建立和諧社會的人就應該噤口!

(一)農村,有農民永遠脱離不了的生存要素。

農民這個龐大的羣體能夠生存,依賴的是廣闊的農村。那裏有他們永遠脱離和捨棄不了的生存要素。我曾經把這些要素歸納為維持農民生存的六大基地:糧食基地即土地,雖然少,卻能維持温飽;房屋基地即農舍,質量雖然參差不齊,但面積卻絕對寬敞夠用,這遠超過城鎮居民的平均水平;園田基地即菜園,每日必須的蔬菜供應所在,在那些偏僻不發達的山區農村,沒有市場和蔬菜交易,農民不出錢就能吃上各類時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這是農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燃料來源地和少量的經濟收入補充基地,很多山地農民靠山林樹木創收,種植木耳、香菇等也能維持全年的現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莊,當國家和社會機制沒有給農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況下,村莊裏那種普通而又獨特的不同於城市、社區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將解決農民一切急難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問題。正是這六大基地保障了農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無論是國家興,農民安居樂業,還是國家衰,農民窮困潦倒,總之,都是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供養和庇護着成千上萬的農民,也正是這些基本要素滿足了農民作為一個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不僅能夠活下去,而且比較有尊嚴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二)農村,是城市和工業發展及農村勞力轉移的堅強後盾。

中國曾經有九億農民,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城市和工業吸納了近*億農民,留在農村的還有*億農民,這*億農民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託在離開土地和農村,讓他們走向城鎮和工業,並依靠城鎮、工業來完全徹底地解決他們生存和生活、教育和醫療等等,這在目前的中國現實裏,幾乎無異於天方夜譚。不能因為*億農民進了城,打了工,有了超過農村留守人員平均收入的工資收入,就認為所有的農民都可以走這條路。要看到的是,走向城市和工業的都是農村的青壯年和比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們在農民和農村中也是生產力因素中和勞動力裏最活躍的分子、最有創造力的羣體。。可以説廣大農村和無數農民家庭將最有體力、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貢獻給了城鎮和工業,並且在這個貢獻過程中農村和農家是不計任何成本和完全處於劣勢的,連農民外出務工的往返路費這種成本都由農民自己承擔了,工資也是僱傭方説了算,農民根本沒有談判的能力。農村最具活力的一羣人走了,最弱勢最需要關懷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稱******部隊(老人、婦女、兒童);打工而去的農民還把所有的生存的問題,所有的困難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來等等留給了農村和在農村的家庭。隨着工業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所需的人力數量會越來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被淘汰出局的農民也會越來越多,那麼,農村無疑是農民永遠的家園!很多專家、學者和研究三農的人們只看到了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輕鬆、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農民轉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沒有看到轉移農民的代價和成本,以及進城農民背後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艱難困境。

曾經有很多農民離家外出務工了,仍然堅決不丟棄農村的土地;也曾經有農民已經舉家遷往集鎮了,還要到城鎮外租種土地,甚至開荒種地;也曾經有多年從商已步入富裕行列的農民依然依戀着那偏遠脊薄的土地,這説明什麼?説明農民的生存危機意識難消,脱離農村這塊土地後生存的安全感缺乏。據估計,目前農村尚有*億農民,****年將仍有*億農民生活在農村。****年也還有*億以上農民在農村。不論城市和工業如何飛速發展,由此吸納去的農村勞動力如何多。總之,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農村這個大後方的穩固和支撐上的,沒有這個大後方作堅強後盾,城市和工業的發展無疑將會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三)發展農村,是治理我們國家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選擇。

不管農村多麼苦、多麼窮、多麼髒、多麼亂和多麼差,她所承載的歷史重負和未來責任,都是無可用語言歸納和掂量的,也是我們這個正在負重前進的農業型的大國,再也找不到替代的所在。在城市和工業的基礎還很脆弱,它們尚有無數的自身難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把*億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再加到它們身上,其結果是無法想象的。

即使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很好了,農民很大的可能也是在他們固有的土地上進行商品生產和工廠化的勞作。讓農民不脱離土地而發展產業是最明智而適合當前中西部我國廣大農村的。怎樣儘可能地引導農民在自己的家園上充分使用勞動力?發展市場需要的產業和生產社會消費需求的各種產品(首選農產品)、獲取效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活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這種方式比把大批農民弄到土地家園、農村山區之外,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成都市郭春城書記倡導的三個發展圈就是走這個路子;例如我們實踐中經歷過的發展煙葉、食用菌、蔬菜、養殖、加工等產業,農民沒有離開農村也能搞市場經濟,山區農民也能親手培育一朵朵高山產業之花,放出奇光異彩。

因此,我們為什麼不能立足於農村、立足於農民自身談發展?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他們是在城市或農村,而是怎樣發展農村和改善農民的生活以及解決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辦法就能讓農民生活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要用很多精力和財力、物力去把農民活生生地從土地上剝離出去呢?要知道農民與土地的血肉聯繫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有農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農村,為什麼一定要全部改變他們的性質?讓一部分有能力、有技術可以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自然脱離土地和農村,或者農家裏的一個、幾個人離開,或者土地不需要時短期離開,其他的不能脱離農村的老人、兒童等不離開,不變其身份,就讓農村還是農村、農民還是農民,讓他們在一個建設的很好的新農村完滿地完成其生命的過程,於國家於農民未嘗不是件雙贏的大好事。

目前,我國有限的耕地上養活了**億人口。人均耕地各地很不平衡,我所知的最少的一家*口人不足*畝地,也生存下來了,而且土地經營得好,家庭也過得還不錯。正是農民自己不脱離土地,並且將多餘的糧食供獻給城鎮,用這種方式比較好地消除了飢餓,減少了貧困人口的總數,穩定了社會秩序,使我們的城市沒有其它國家那樣大量的難民潮和大型貧民窟,國家沒有頻繁的農民暴動和社會動盪,也沒有階級之間長期的你死我活的鬥爭,避免了引發更多的其它社會問題,比如因為飢餓產生的下一次土地革命。試想,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把農民就地安頓好,讓他們穩定地美好地生活在他們的家園——土地上,讓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讓國家騰出手和精力謀劃更大更多的發展,這是多麼“划算”的事情!

農民不脱離土地,温飽主要由農民自行解決,發展主要由國家幫助解決,國家的壓力也會小得多,幫助貧困落後的農村、農民解決發展問題比解決*億人城鎮化生活所需的代價不知要少多少!所以,發展農村,建設新農村是我國治國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選擇。

二、建設新農村,用行動實現夢想

曾經有農民戲謔地描繪過他們的如意生活:“鍋裏有煮的、兜裏有抖的、懷裏有摟的”,我們引申一下他們的純樸渴望就是:農業發展,糧食豐收;現金充足,生活富裕;妻兒雙全,家庭美滿。但是農村的未來,我們的美好家園的理想前景,僅僅侷限這些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廣大的農村,當前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很多,農民們迫切地渴望着國家能把農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平衡決策,能在城市與工業已經騰飛的前提下,拿出較多的精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與城裏人平等的公共物品,讓農民們在廣闊遙遠的農村也享受到這個國家平等的國民待遇。當前農村發展應在文化、教育、衞生三大方面和水、電、路、訊、房五大重點上做文章。

文化、教育和衞生是農民作為社會人必須享受的社會待遇和保障,國家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政策,對此農民雖然還説不上滿意,但是充滿了期待。而水、電、路、訊、房的建設,則是農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十分迫切!圍繞十個“一”,建設新農村。

1、一份土地。在廣大農民尚無任何來自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的時候,土地是農民的裹腹生存之依賴。特別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土地對於農民的生存尤其重要,在土地急速地、無可遏制地減少的情況下,我國對耕地的保護不僅納入國策,更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國策。城鎮、工業侵佔農村土地的現象令人觸目驚心;農民的利益,農村的發展正在受到巨大的侵害,這是國人都無庸質疑的事實。當前,因為土地之爭引發的農村矛盾已成為廣大農村矛盾糾紛的首要原因,也從一個側面説明農民對土地的不能割捨和生存依附。

保護耕地,堅決遏制耕地的變性和流失,給農民一份生存的保障,是所有問題的首要問題。再給農民一份使用土地的權利,雖然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二輪延包將農村和農民進一步固定在了小農耕作的經營模式上了,也引發了另一些不可迴避的矛盾和問題,但總的來説能給更多的農民一種比較可靠的安全感,讓農民們有一種“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氣,是國家一種長治久安的明智決策。把現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發揮作用,創造效益,讓農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是擺在當前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和村級組織及農民面前的艱難課題。將失地的農民安頓好,讓他們有生存的保障,結束他們“種糧無地、上崗無門、經商無道”的慘淡生活,則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重大難題。怎樣化解農村多種多樣、陳舊而複雜的土地矛盾,則是應該儘快破題的。

2、一棟房屋。農民的房屋是農民三五口之家安身之所,立命之處。農村的房屋應該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可惜現在的農舍雖然比較寬敞,但是質量不高,樣式單調,環境不美、內設不齊,人畜混居,特別是中西部的山區農村,土壞房、茅草房、石片房、窯洞房以及危房還大量存在。就象古人吟唱的一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建設新農村,必須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各地的經濟發展直接影響着農民的房屋建築,差距極大,向中西部山區和偏遠落後農村實行農房改造政策性傾斜是極有必要的。①明確規定並用財力支持,*-*年徹底消滅農村的草房、石房、窯房、危房。②對已建或即將建造的農房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③用補貼、獎勵等方式鼓勵和引導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自主改造、折遷、新建農舍,達到實用美觀。④優化設計、美化環境、講究內設,指導農民從住房入手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3、一條好路。農村的路是農民通徑處面世界的必由

之徑。農村的路況十分惡劣,農民的要求極其迫切。解決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加大財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實施進程,並且此政策應該相對穩定,而不是曇花一現,朝令夕改。②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講究實用。③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參與改善交通條件,引導農民將富餘的勞動力轉移到公益事業建設上來。④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錢修更多的路,轉換資金轉移機制,杜絕國家扶持資金的流失和浪費,減少國家投入成本。

4、一盞明燈。農村用電問題已經得到改善,農網改造工程實施以來不斷地進行農村電網建設,但是很不完善和徹底,農村的電價仍然在很多地方居高不下,電力故障排除遲緩不力,農村電管員隊伍建設滯後,人員流失嚴重,服務不到位,農網改造債務沉重,農民們仍有許多怨氣和不滿。給農村農民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要在電網、電價、電管員、電力服務這四個方面下功夫。

5、一口淨水。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實施多年了,農民吃水難,吃髒水的事實仍然很嚴重。特別是偏遠高寒山區的農民。怎麼讓農民吃上一口淨水?①因地制宜,設計方案,各地情況差異很大,必須根據實際解決問題。②重點扶持,幫助建設。農民科學引水、蓄水、用水意識差,許多山區農民苦幹、蠻幹、盲幹,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潔淨充足的水,在用資金分類重點扶持的情況下,必須要有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建造好能提供滿足生活之需的各種飲水設施。③人畜引水要同時規劃。④對有條件的羣居的農村,飲水工程應和環境保護同時並舉,既要有引水網絡,還要有排污渠道。⑤對特異地區的水質水況進行跟蹤監測,杜絕因水源水質引發的地方性羣發性疾病發生。

6、一個小銀行。在農村建立一個借貸自由方便,能及時幫助農民解決日常急用所需的小銀行極其緊迫和重要。這個“小銀行”可以是真正的銀行,也可以是信用社或者基金會,甚至可以是農民或農民組織自發自主產生的操作規範的信貸團體。這些能有效地解決國家權威金融機構從農村退出後,商業金融又不能進入,但農民又有各種貸款之需的現實問題。農民的貸款需求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解決意外急難之需,例如生病、受傷等等。二是生產性投入。三學生學費。農民在自身經濟能力極弱的情況下,既不能讓生產鏈條斷裂,更不能讓生命的鏈條斷裂,尤其是不能讓下一代受教育的希望破滅,所以,借貸就成為廣大農村極為普遍的常見的行為。但是,由於實用便利的小銀行沒有或者即使有但實質上其作為也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急需,所以,農村的民間借貸、高利貸、地下錢莊等等現象十分嚴重。農村的經濟秩序已經和正在被嚴重打亂。建立“小銀行”,必須實實在在為農民服務,在維持金融自身運轉規律的前提下,一切從農民利益出發,解農民之所急,應農民之所需,並且要堅信農民和培養農民的信貸信譽。

7、一個小市場。農村地域遼闊,人口相對散居,密集度不高,除了小集鎮人口相對集中外,絕大多數農村農民的採購和出售都比較分散。一個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和人聚習慣及地方風俗的小市場,既有農民日常生活用品銷售又能進行農產品交易,由此來連接整個社會的物流大網絡,農民也通過它進入消費大世界和市場大動脈。這種市場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鋪天蓋地地湧向了農村,現在已經出現了“百價爭營”的局面,但是很不規範,交易信譽度不高,假冒偽劣產品氾濫成災,有些物品甚至直接危害人民羣眾的生命安全。對農民家門口的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小市場,重點在於由工商等職能部門進行規範管理,引導經營者以誠信和質量服務農民,其中特別是農資經銷,要重點管理。

8、一個好環境。這裏的環境指自然的和社會的。自然環境要優美,盡顯田園風光。要教育農村羣眾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合理開發利用山區現有資源,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環境要和諧穩定,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安居樂業。兩方面美好環境的創造,都需要兩者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引導和農民的自覺。政府的引導將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而農民的自覺也非一日而成,先要對農民進行環境建設的教育。物質的、外在的環境美化了,人的素質就會成為社會環境好壞的決定性因素,所以要致力於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村民自治是改善農村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有效途徑。

9、一個好政策。農村税費改革以來,惠農政策不斷惠及億萬農民。惠農政策的關鍵不在於多,而在於能真正惠農。關鍵不在於政策,而在於落實。縣鄉兩級應是各種惠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國家應象抓税改那樣嚴肅各種惠農政策的執行。對於拒絕執行者應施以重罰,對於已經減免的涉農收費應該警惕其捲土重來。對於農民這個弱勢羣體,只有國家和政府的強有力措施才能保障其政策利益。

1*、一個好組織。農村現有的村委會是所有組織中最有權威的組織,其作用也具有權威性。但是僅有村委會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有更多的各類農民組織產生並發展成熟。要有人為農民辦事、引導組織農民辦自己的事,讓農民有靠山、有依託、有歸屬感,讓一盤散沙、自由散漫的農民有一種組織形式來凝聚、來號召,要讓農民有與政府、市場、某些社會團體談判對話的實力和方式,徹底改變目前農民無組織的自由主義狀態。不論是哪類組織其最高宗旨都必須竭誠為農民服務,這些組織活躍起來了,必定會為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為農民自己辦更多的好事實事,農村的面貌也會較快地有更大的改觀。

新農村建設在抓好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抓好軟件建設。軟件建設的重點是要抓好農村羣眾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羣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供智力支撐和精神力量;抓好文明村、文明户等各類文明創建活動,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鋪張浪費,開展“法律進萬家”、“婚育新風進萬家”、“農村紅白喜事樹新風”等活動,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樹立健康、文明、節儉、勤勞的社會風氣。

三、建設新農村的措施,必須具體而實際

(一)宏觀調控、政府統籌,縣鄉指導、農民參與

新農村建設是科學發展觀、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在農村找到的工作切入點和新支點,必須由國家宏觀調控,政府用政策來統籌安排,這是大政方針上對農村的高度重視和傾斜,必須自上而下地有序進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將廣大農村與城市、工業納入相同重要的地位考慮其發展,就是讓農民與其他社會階層的人一樣享受國民待遇,享受國家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就是讓農民能象城鎮人那樣分享應有的多類公共設施、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就是文化、教育、衞生方面擁有公平同等的待遇;就是要將農村亟待解決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由國家從政策和財力予以傾斜和重點支持儘快得以解決。例如農村因税費時代向上繳納税費和公共設施建設遺留下的鉅額村級債務,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等問題,必須由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拿出具體而切實可行的政策,從整體上把握和調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地政治環境,打好政策基礎。在政府統籌裏,用充足的財力支持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農村今天的凋敝和衰退,正是農村財力嚴重匱乏的結果。新農村建設的每一項工程、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都要大量的錢財作基礎,否則就是空談。這錢財的來源必須以國家資本為主,地方和農民資本為輔來籌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施應由縣鄉指導,這種具體的指導能讓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少走彎路,減少浪費,事半功倍。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積極主動參與才會使新農村建設更具生機和活力,更有成效。

(二)整體規劃、全面推進,先急後緩、循序漸進

新農村建設不是蓋幾棟新房子,建幾個新村莊,應該是全方位的“新”,全方位的建設。外在的物質的要建設得新美,內在的精神的更要建設高尚,兩個文明的建設必須齊頭並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十分全面的目標。但在重建的內容很多,人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有所側重,有先後、有急緩。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基礎設施必須儘快建設,更高層次建設可以稍緩。

(三)支農惠農、打破霸權,發展農業、致富農民

隨着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實施,國家更多的建設資金投向農村,據説2014年有近****億。這些支農惠農政策和資金能不能有效地轉移到農村和農民手中去,必須打破三個霸權:決策霸權、行業霸權和渠道霸權。決策霸權就是決策者“手把文書口稱敕”,政策怎麼落實,錢怎麼用一言堂,不講民主決策和實事求是。行業霸權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政策只要出自哪個行業哪個部門,這些行業和部門就先搶佔利益制高點。渠道霸權就是資金流轉下移的過程中,實行“跑冒滴漏”的手法,讓寶貴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大量流失和改變用途。當所有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和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農村時,終極效果應是發展農業、致富農民。我們認為所有的新農村建設措施都是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降低農民的生活成本,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但帶來的將是農民和農村整個經濟狀況的好轉。因為隨着他們生活成本的減少,如農家子弟享受了免費九年義務教育、農民享受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就會節省很多開支,節省下來的錢,就會轉化成一家一户的生產性的資金,投入再生產再發展,農業生產的斷鏈和投入不足的狀況就會大大改變,在此基礎上再很好地扶持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產業,建立活躍的農村農產品市場,則農業發展,農民致富,指日可待!

一名鄉鎮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

農村,是農民們的生存家園,也是鄉鎮幹部們賴以存在的精神家園。當我們鄉鎮人一輩又一輩,一年又一年,在廣闊的農村貢獻青春年華時,農村的繁榮和發展也就成了我們的夢想和期待。我們和農民一樣渴望着腳下的這片土地熱起來、美起來、靚起來。

一、農村,我們永遠的家園

曾經有很長的一些時間,在三農問題上,沒有更多的人提起和關注新農村建設,人們把眼光和話題均放在了三農之外;曾經有一些響亮的聲音,反覆倡導只有把農民從農村和土地上徹底地轉移出去了,三農矛盾和國家發展的一切難題才迎刃而解;曾經有一種更極端的理論,“要想富裕農民,必失消滅農民”。作為與農民血肉相聯、與三農息息相關,長年累月奮鬥在農村一線的鄉鎮幹部,我們對這些理論和觀點曾深深地困惑、憂慮和不敢苟同。用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來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在我們眼裏是過於理想化的論斷,相對於國情和現實是過於高遠和虛幻。九億農民脱離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們怎樣生存?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的程度達到了能承擔九億農民的生存保障嗎?看看今天正在飛速發展的工業,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場和花團錦簇的城市給農民提供了些什麼?!又能更多地提供什麼?!連每月***-***元的低得可憐的工資都無法保證按時兑付,還談其它?!看看我們的民工們的工棚和吃的粗食,以及討要工資的艱辛,那些大力提倡用轉移農民、消滅農村來改變國家的面貌,振興國民經濟、建立和諧社會的人就應該噤口!

(一)農村,有農民永遠脱離不了的生存要素。

農民這個龐大的羣體能夠生存,依賴的是廣闊的農村。那裏有他們永遠脱離和捨棄不了的生存要素。我曾經把這些要素歸納為維持農民生存的六大基地:糧食基地即土地,雖然少,卻能維持温飽;房屋基地即農舍,質量雖然參差不齊,但面積卻絕對寬敞夠用,這遠超過城鎮居民的平均水平;園田基地即菜園,每日必須的蔬菜供應所在,在那些偏僻不發達(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的山區農村,沒有市場和蔬菜交易,農民不出錢就能吃上各類時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這是農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燃料來源地和少量的經濟收入補充基地,很多山地農民靠山林樹木創收,種植木耳、香菇等也能維持全年的現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莊,當國家和社會機制沒有給農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況下,村莊裏那種普通而又獨特的不同於城市、社區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將解決農民一切急難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問題。正是這六大基地保障了農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無

論是國家興,農民安居樂業,還是國家衰,農民窮困潦倒,總之,都是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供養和庇護着成千上萬的農民,也正是這些基本要素滿足了農民作為一個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不僅能夠活下去,而且比較有尊嚴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二)農村,是城市和工業發展及農村勞力轉移的堅強後盾。

中國曾經有九億農民,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城市和工業吸納了近*億農民,留在農村的還有*億農民,這*億農民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託在離開土地和農村,讓他們走向城鎮和工業,並依靠城鎮、工業來完全徹底地解決他們生存和生活、教育和醫療等等,這在目前的中國現實裏,幾乎無異於天方夜譚。不能因為*億農民進了城,打了工,有了超過農村留守人員平均收入的工資收入,就認為所有的農民都可以走這條路。要看到的是,走向城市和工業的都是農村的青壯年和比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們在農民和農村中也是生產力因素中和勞動力裏最活躍的分子、最有創造力的羣體。。可以説廣大農村和無數農民家庭將最有體力、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貢獻給了城鎮和工業,並且在這個貢獻過程中農村和農家是不計任何成本和完全處於劣勢的,連農民外出務工的往返路費這種成本都由農民自己承擔了,工資也是僱傭方説了算,農民根本沒有談判的能力。農村最具活力的一羣人走了,最弱勢最需要關懷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稱******部隊(老人、婦女、兒童);打工而去的農民還把所有的生存的問題,所有的困難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來等等留給了農村和在農村的家庭。隨着工業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所需的人力數量會越來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被淘汰出局的農民也會越來越多,那麼,農村無疑是農民永遠的家園!很多專家、學者和研究三農的人們只看到了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輕鬆、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農民轉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沒有看到轉移農民的代價和成本,以及進城農民背後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艱難困境。

曾經有很多農民離家外出務工了,仍然堅決不丟棄農村的土地;也曾經有農民已經舉家遷往集鎮了,還要到城鎮外租種土地,甚至開荒種地;也曾經有多年從商已步入富裕行列的農民依然依戀着那偏遠脊薄的土地,這説明什麼?説明農民的生存危機意識難消,脱離農村這塊土地後生存的安全感缺乏。據估計,目前農村尚有*億農民,****年將仍有*億農民生活在農村。****年也還有*億以上農民在農村。不論城市和工業如何飛速發展,由此吸納去的農村勞動力如何多。總之,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農村這個大後方的穩固和支撐上的,沒有這個大後方作堅強後盾,城市和工業的發展無疑將會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三)發展農村,是治理我們國家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選擇。

不管農村多麼苦、多麼窮、多麼髒、多麼亂和多麼差,她所承載的歷史重負和未來責任,都是無可用語言歸納和掂量的,也是我們這個正在負重前進的農業型的大國,再也找不到替代的所在。在城市和工業的基礎還很脆弱,它們尚有無數的自身難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把*億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再加到它們身上,其結果是無法想象的。

即使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很好了,農民很大的可能也是在他們固有的土地上進行商品生產和工廠化的勞作。讓農民不脱離土地而發展產業是最明智而適合當前中西部我國廣大農村的。怎樣儘可能地引導農民在自己的家園上充分使用勞動力?發展市場需要的產業和生產社會消費需求的各種產品(首選農產品)、獲取效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活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這種方式比把大批農民弄到土地家園、農村山區之外,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成都市郭春城書記倡導的三個發展圈就是走這個路子;例如我們實踐中經歷過的發展煙葉、食用菌、蔬菜、養殖、加工等產業,農民沒有離開農村也能搞市場經濟,山區農民也能親手培育一朵朵高山產業之花,放出奇光異彩。

因此,我們為什麼不能立足於農村、立足於農民自身談發展?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他們是在城市或農村,而是怎樣發展農村和改善農民的生活以及解決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辦法就能讓農民生活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要用很多精力和財力、物力去把農民活生生地從土地上剝離出去呢?要知道農民與土地的血肉聯繫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有農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農村,為什麼一定要全部改變他們的性質?讓一部分有能力、有技術可以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自然脱離土地和農村,或者農家裏的一個、幾個人離開,或者土地不需要時短期離開,其他的不能脱離農村的老人、兒童等不離開,不變其身份,就讓農村還是農村、農民還是農民,讓他們在一個建設的很好的新農村完滿地完成其生命的過程,於國家於農民未嘗不是件雙贏的大好事。

目前,我國有限的耕地上養活了**億人口。人均耕地各地很不平衡,我所知的最少的一家*口人不足*畝地,也生存下來了,而且土地經營得好,家庭也過得還不錯。正是農民自己不脱離土地,並且將多餘的糧食供獻給城鎮,用這種方式比較好地消除了飢餓,減少了貧困人口的總數,穩定了社會秩序,使我們的城市沒有其它國家那樣大量的難民潮和大型貧民窟,國家沒有頻繁的農民暴動和社會動盪,也沒有階級之間長期的你死我活的鬥爭,避免了引發更多的其它社會問題,比如因為飢餓產生的下一次土地革命。試想,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把農民就地安頓好,讓他們穩定地美好地生活在他們的家園——土地上,讓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讓國家騰出手和精力謀劃更大更多的發展,這是多麼“划算”的事情!

農民不脱離土地,温飽主要由農民自行解決,發展主要由國家幫助解決,國家的壓力也會小得多,幫助貧困落後的農村、農民解決發展問題比解決*億人城鎮化生活所需的代價不知要少多少!所以,發展農村,建設新農村是我國治國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選擇。

二、建設新農村,用行動實現夢想

曾經有農民戲謔地描繪過他們的如意生活:“鍋裏有煮的、兜裏有抖的、懷裏有摟的”,我們引申一下他們的純樸渴望就是:農業發展,糧食豐收;現金充足,生活富裕;妻兒雙全,家庭美滿。但是農村的未來,我們的美好家園的理想前景,僅僅侷限這些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廣大的農村,當前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很多,農民們迫切地渴望着國家能把農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平衡決策,能在城市與工業已經騰飛的前提下,拿出較多的精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與城裏人平等的公共物品,讓農民們在廣闊遙遠的農村也享受到這個國家平等的國民待遇。當前農村發展應在文化、教育、衞生三大方面和水、電、路、訊、房五大重點上做文章。

文化、教育和衞生是農民作為社會人必須享受的社會待遇和保障,國家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政策,對此農民雖然還説不上滿意,但是充滿了期待。而水、電、路、訊、房的建設,則是農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十分迫切!圍繞十個“一”,建設新農村。

1、一份土地。在廣大農民尚無任何來自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的時候,土地是農民的裹腹生存之依賴。特別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土地對於農民的生存尤其重要,在土地急速地、無可遏制地減少的情況下,我國對耕地的保護不僅納入國策,更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國策。城鎮、工業侵佔農村土地的現象令人觸目驚心;農民的利益,農村的發展正在受到巨大的侵害,這是國人都無庸質疑的事實。當前,因為土地之爭引發的農村矛盾已成為廣大農村矛盾糾紛的首要原因,也從一個側面説明農民對土地的不能割捨和生存依附。

保護耕地,堅決遏制耕地的變性和流失,給農民一份生存的保障,是所有問題的首要問題。再給農民一份使用土地的權利,雖然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二輪延包將農村和農民進一步固定在了小農耕作的經營模式上了,也引發了另一些不可迴避的矛盾和問題,但總的來説能給更多的農民一種比較可靠的安全感,讓農民們有一種“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氣,是國家一種長治久安的明智決策。把現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發揮作用,創造效益,讓農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是擺在當前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和村級組織及農民面前的艱難課題。將失地的農民安頓好,讓他們有生存的保障,結束他們“種糧無地、上崗無門、經商無道”的慘淡生活,則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重大難題。怎樣化解農村多種多樣、陳舊而複雜的土地矛盾,則是應該儘快破題的。

2、一棟房屋。農民的房屋是農民三五口之家安身之所,立命之處。農村的房屋應該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可惜現在的農舍雖然比較寬敞,但是質量不高,樣式單調,環境不美、內設不齊,人畜混居,特別是中西部的山區農村,土壞房、茅草房、石片房、窯洞房以及危房還大量存在。就象古人吟唱的一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建設新農村,必須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各地的經濟發展直接影響着農民的房屋建築,差距極大,向中西部山區和偏遠落後農村實行農房改造政策性傾斜是極有必要的。①明確規定並用財力支持,*-*年徹底消滅農村的草房、石房、窯房、危房。②對已建或即將建造的農房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③用補貼、獎勵等方式鼓勵和引導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自主改造、折遷、新建農舍,達到實用美觀。④優化設計、美化環境、講究內設,指導農民從住房入手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3、一條好路。農村的路是農民通徑處面世界的必由之徑。農村的路況十分惡劣,農民的要求極其迫切。解決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加大財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實施進程,並且此政策應該相對穩定,而不是曇花一現,朝令夕改。②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講究實用。③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參與改善交通條件,引導農民將富餘的勞動力轉移到公益事業建設上來。④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錢修更多的路,轉換資金轉移機制,杜絕國家扶持資金的流失和浪費,減少國家投入成本。

4、一盞明燈。農村用電問題已經得到改善,農網改造工程實施以來不斷地進行農村電網建設,但是很不完善和徹底,農村的電價仍然在很多地方居高不下,電力故障排除遲緩不力,農村電管員隊伍建設滯後,人員流失嚴重,服務不到位,農網改造債務沉重,農民們仍有許多怨氣和不滿。給農村農民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要在電網、電價、電管員、電力服務這四個方面下功夫。

5、一口淨水。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實施多年了,農民吃水難,吃髒水的事實仍然很嚴重。特別是偏遠高寒山區的農民。怎麼讓農民吃上一口淨水?①因地制宜,設計方案,各地情況差異很大,必須根據實際解決問題。②重點扶持,幫助建設。農民科學引水、蓄水、用水意識差,許多山區農民苦幹、蠻幹、盲幹,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潔淨充足的水,在用資金分類重點扶持的情況下,必須要有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建造好能提供滿足生活之需的各種飲水設施。③人畜引水要同時規劃。④對有條件的羣居的農村,飲水工程應和環境保護同時並舉,既要有引水網絡,還要有排污渠道。⑤對特異地區的水質水況進行跟蹤監測,杜絕因水源水質引發的地方性羣發性疾病發生。

6、一個小銀行。在農村建立一個借貸自由方便,能及時幫助農民解決日常急用所需的小銀行極其緊迫和重要。這個“小銀行”可以是真正的銀行,也可以是信用社或者基金會,甚至可以是農民或農民組織自發自主產生的操作規範的信貸團體。這些能有效地解決國家權威金融機構從農村退出後,商業金融又不能進入,但農民又有各種貸款之需的現實問題。農民的貸款需求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解決意外急難之需,例如生病、受傷等等。二是生產性投入。三學生學費。農民在自身經濟能力極弱的情況下,既不能讓生產鏈條斷裂,更不能讓生命的鏈條斷裂,尤其是不能讓下一代受教育的希望破滅,所以,借貸就成為廣大農村極為普遍的常見的行為。但是,由於實用便利的小銀行沒有或者即使有但實質上其作為也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急需,所以,農村的民間借貸、高利貸、地下錢莊等等現象十分嚴重。農村的經濟秩序已經和正在被嚴重打亂。建立“小銀行”,必須實實在在為農民服務,在維持金融自身運轉規律的前提下,一切從農民利益出發,解農民之所急,應農民之所需,並且要堅信農民和培養

農民的信貸信譽。

7、一個小市場。農村地域遼闊,人口相對散居,密集度不高,除了小集鎮人口相對集中外,絕大多數農村農民的採購和出售都比較分散。一個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和人聚習慣及地方風俗的小市場,既有農民日常生活用品銷售又能進行農產品交易,由此來連接整個社會的物流大網絡,農民也通過它進入消費大世界和市場大動脈。這種市場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鋪天蓋地地湧向了農村,現在已經出現了“百價爭營”的局面,但是很不規範,交易信譽度不高,假冒偽劣產品氾濫成災,有些物品甚至直接危害人民羣眾的生命安全。對農民家門口的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小市場,重點在於由工商等職能部門進行規範管理,引導經營者以誠信和質量服務農民,其中特別是農資經銷,要重點管理。

8、一個好環境。這裏的環境指自然的和社會的。自然環境要優美,盡顯田園風光。要教育農村羣眾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合理開發利用山區現有資源,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環境要和諧穩定,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安居樂業。兩方面美好環境的創造,都需要兩者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引導和農民的自覺。政府的引導將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而農民的自覺也非一日而成,先要對農民進行環境建設的教育。物質的、外在的環境美化了,人的素質就會成為社會環境好壞的決定性因素,所以要致力於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村民自治是改善農村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有效途徑。

9、一個好政策。農村税費改革以來,惠農政策不斷惠及億萬農民。惠農政策的關鍵不在於多,而在於能真正惠農。關鍵不在於政策,而在於落實。縣鄉兩級應是各種惠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國家應象抓税改那樣嚴肅各種惠農政策的執行。對於拒絕執行者應施以重罰,對於已經減免的涉農收費應該警惕其捲土重來。對於農民這個弱勢羣體,只有國家和政府的強有力措施才能保障其政策利益。

1*、一個好組織。農村現有的村委會是所有組織中最有權威的組織,其作用也具有權威性。但是僅有村委會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有更多的各類農民組織產生並發展成熟。要有人為農民辦事、引導組織農民辦自己的事,讓農民有靠山、有依託、有歸屬感,讓一盤散沙、自由散漫的農民有一種組織形式來凝聚、來號召,要讓農民有與政府、市場、某些社會團體談判對話的實力和方式,徹底改變目前農民無組織的自由主義狀態。不論是哪類組織其最高宗旨都必須竭誠為農民服務,這些組織活躍起來了,必定會為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為農民自己辦更多的好事實事,農村的面貌也會較快地有更大的改觀。

新農村建設在抓好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抓好軟件建設。軟件建設的重點是要抓好農村羣眾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羣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供智力支撐和精神力量;抓好文明村、文明户等各類文明創建活動,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鋪張浪費,開展“法律進萬家”、“婚育新風進萬家”、“農村紅白喜事樹新風”等活動,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樹立健康、文明、節儉、勤勞的社會風氣。

三、建設新農村的措施,必須具體而實際

(一)宏觀調控、政府統籌,縣鄉指導、農民參與

新農村建設是科學發展觀、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在農村找到的工作切入點和新支點,必須由國家宏觀調控,政府用政策來統籌安排,這是大政方針上對農村的高度重視和傾斜,必須自上而下地有序進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將廣大農村與城市、工業納入相同重要的地位考慮其發展,就是讓農民與其他社會階層的人一樣享受國民待遇,享受國家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就是讓農民能象城鎮人那樣分享應有的多類公共設施、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就是文化、教育、衞生方面擁有公平同等的待遇;就是要將農村亟待解決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由國家從政策和財力予以傾斜和重點支持儘快得以解決。例如農村因税費時代向上繳納税費和公共設施建設遺留下的鉅額村級債務,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等問題,必須由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拿出具體而切實可行的政策,從整體上把握和調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地政治環境,打好政策基礎。在政府統籌裏,用充足的財力支持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農村今天的凋敝和衰退,正是農村財力嚴重匱乏的結果。新農村建設的每一項工程、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都要大量的錢財作基礎,否則就是空談。這錢財的來源必須以國家資本為主,地方和農民資本為輔來籌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施應由縣鄉指導,這種具體的指導能讓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少走彎路,減少浪費,事半功倍。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積極主動參與才會使新農村建設更具生機和活力,更有成效。

(二)整體規劃、全面推進,先急後緩、循序漸進

新農村建設不是蓋幾棟新房子,建幾個新村莊,應該是全方位的“新”,全方位的建設。外在的物質的要建設得新美,內在的精神的更要建設高尚,兩個文明的建設必須齊頭並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十分全面的目標。但在重建的內容很多,人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有所側重,有先後、有急緩。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基礎設施必須儘快建設,更高層次建設可以稍緩。

(三)支農惠農、打破霸權,發展農業、致富農民

隨着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實施,國家更多的建設資金投向農村,據説2014年有近****億。這些支農惠農政策和資金能不能有效地轉移到農村和農民手中去,必須打破三個霸權:決策霸權、行業霸權和渠道霸權。決策霸權就是決策者“手把文書口稱敕”,政策怎麼落實,錢怎麼用一言堂,不講民主決策和實事求是。行業霸權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政策只要出自哪個行業哪個部門,這些行業和部門就先搶佔利益制高點。渠道霸權就是資金流轉下移的過程中,實行“跑冒滴漏”的手法,讓寶貴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大量流失和改變用途。當所有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和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農村時,終極效果應是發展農業、致富農民。我們認為所有的新農村建設措施都是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降低農民的生活成本,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但帶來的將是農民和農村整個經濟狀況的好轉。因為隨着他們生活成本的減少,如農家子弟享受了免費九年義務教育、農民享受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就會節省很多開支,節省下來的錢,就會轉化成一家一户的生產性的資金,投入再生產再發展,農業生產的斷鏈和投入不足的狀況就會大大改變,在此基礎上再很好地扶持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產業,建立活躍的農村農產品市場,則農業發展,農民致富,指日可待!

第二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

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認識

當前,在全市以及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而又紮紮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階段的具體化。從傳統農業重鎮如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角度出發,對建設新農村可理解為: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以“服務城鎮,富裕農民”為目標,通過實施“生態家園”建設活動,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會保障等涉及農村方方面面的有機統一體,是農村社會綜合發展程度的標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定位要準、要有新的發展觀念、好的發展思路和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發展路子。綜合分析我鎮的現狀,我認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上,我鎮新農村建設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聯動、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財政增強;“三化聯動”指的是農村經濟產業化、環境建設生態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發展、農民基本素質提高、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以鎮村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作支撐,以示範村為帶動,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做強富民產業,壯大新經濟組織,創建好班子,塑造新風貌,為建設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客觀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的優勢和難點

梨林鎮是我市的傳統農業鄉鎮,素有濟源“東大門”之稱,新濟公路橫貫東西,207國道貫穿南北,濟焦、濟洛、濟晉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全鎮地域平坦,總面積67.2平方公里,總人口43150人,轄45個行政村。

農業發展基礎良好。糧食播種面積69975畝,林果面積達到5600畝,温室大棚達到310座,糧經比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養殖、林果、蔬菜、糧食種植為主導產業,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55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881元。

工業基礎得到加強。目前,我鎮鄉鎮企業達到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從業人員3500餘人,初步形成紡織、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產業。2014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30440萬元;地方企業入庫税金539萬元。

城鎮設施逐步完善。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佔地87畝的綠色文化廣場、體育中心等文體設施。投資700萬元,完成了“運河橋、鐵路橋、工業路”的兩橋一路和集鎮建設,構築了四縱三橫的集鎮建設基本框架。

以上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為我鎮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鎮農村經濟社會也面臨着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缺乏能夠左右全鎮經濟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三產發展滯後,特別是農村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增收空間越來越小。二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力所限,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凸現農村建設的相對落後;三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夠。四是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比較嚴重。這些落後的農村面貌是全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中最薄弱的環節。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緊迫現實需要,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

二、科學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途徑

回顧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每當國民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經濟失調的時候,農業都會受到傷害;凡是農業徘徊不前時,必然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無論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對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面對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加快農村發展正逢其時。

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既要立足當前緩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長遠解決根本性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建樓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腳點是解放生產力,實現生活幸福、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鎮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將從實際出發,創新思維模式,探索新的途經,創造新的條件,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一)推進鎮域經濟穩步發展,使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實現新農村的發展目標,經濟是基礎,經濟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以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來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通過產業在城鄉的互動,進一步打破城鄉界限,縮小城鄉差距,進而不斷提升鎮域經濟實力。一是抓好新產業的培植。產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我鎮將加大項目引進建設力度,通過項目建設這個載體,集聚各類生產要素,調整和優化我鎮產業結構和工業佈局。今後,我鎮將着重服務和規劃好“三大工業園區”。服務好全市沿獲軹路,以東江為基點的“東南新工業園”;以榮昌公司、興達公司為起點向東延伸,建設“紡織工業園”;沿207國道和新濟路兩側用於工業園區建設。同時,我鎮要依託優勢產業,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未年五年,我鎮要努力新增4萬錠精梳棉紗生產規模,使紡織業總量達到10萬錠,形成豫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紡織園;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建成一家2萬噸無公害冷鮮肉製品企業;要通過招商引資爭取到10—15個較大規模的項目;產值超億元企業要達到3—5家,以工業化實現全鎮經濟總量的擴張,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強鎮富民。二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規模化經營,引導企業與農户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沿新濟路、207國道為重點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帶,抓好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圍繞奶牛、生豬、蛋雞三大優勢畜禽品種,在全鎮推行標準化養殖區和規模養殖場;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儲藏、保鮮、包裝和運銷業,加快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使羣眾生活環境不斷優化。以城帶鄉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要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文明向農村輻射。在新農村建設中,我鎮將以抓好範莊、五里溝、大交、薛莊新村為突破口,加大對農村道路、邊溝、衞生環境的整治力度,紮實推進水利、飲水安全、能源、廣播電視、通訊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文化、休閒、體育娛樂設施建設,使小城鎮及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通過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今年,我們計劃投資800萬元,啟動鎮區巷路改造、商貿樓開發、鎮區亮化、自來水鋪設、垃圾無害化處理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鄉村與城鎮的融合能力,建設農村道路8條20公里;解決羣眾吃水難題,完成7個村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使幹部執政能力得到增強。新農村建設關鍵還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特別是廣大基層幹部的力量。我鎮將緊緊圍繞“五個一”工程,以全面爭創小康村(户)活動為基礎,紮實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充分發揮典型教育的示範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廣泛開展“幹羣聯心”主題活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爭當先鋒模範;同時,我鎮還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引領農民致富的積極作用,推行“支部加協會”工作模式,實現黨支部職能作用的轉換。“支部加協會”活動,就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實現以黨支部為核心,以農村專業協會為紐帶,以科技大户為基礎,以生產基地為依託的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四)加強文明教育科技培訓,使農民素質日益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我鎮要在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通過組織實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户、陽光工程等,爭取每年培訓農民達6000人(次)以上,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科技能人。從今年開始,我們將嘗試結合新農村建設在各村開展“能人帶動”工程,把農村思想素質好、致富本領高、社會影響大的農民評選出來作為能人,組織他們與“想富不會富、要富沒門路”的農民結成幫帶對子,發揮能人在農業技術、產業項目、資金信息、市場銷售、外出務工經商經驗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幫助被帶動人從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業中儘快轉移出來,快速增收致富。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和諧。要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新農村建設需要處理好幾方面的關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進入“十一五”向全黨提出的新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更是各級幹部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在具體實際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

一)既要立足當前,又要着眼長遠。“三農”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伴隨着工業化進程加快越來越突出。建設新農村,縮小城鄉差別,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這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長期過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牢固樹立“打基礎、謀長遠”的思想,防止一哄而上,忽冷忽熱走極端,搞短期行為,流於形式。必須把總體規劃與階段性目標結合起來,做到既有中長遠的規劃目標,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側重,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爭取年年有目標,事事有人管,一年一大步,年底結硬帳。要堅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從農民最積極、條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個腳印,見到實效,既讓農民充滿信心,又要讓農民得到實惠,通過設施改造和建設,逐步推進電視有線化、網絡寬帶化、道路水泥化、垃圾日清化、排污專管化、環境生態化、農業產業化,不斷改善和提升農民的生產和居住條件。

二)掌握節奏,以點帶面,穩步推進。通過搞好試點,逐步積累經驗,完善政策,然後全面推廣,常常是解決很多難題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從先辦有條件辦的事、羣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做起,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允許起點有先有後,過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齊步走”。善於研究把握新農村建設的規律,注意多方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特別是規劃要依山就勢,順其自然,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

三)強化政府引導職責,發揮羣眾主體作用。各級黨委政府是建設新農村的領導者、組織者;廣大農民羣眾則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力量和主體。一方面黨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給予引導和扶持,重點在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技術、資金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切實為農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困難和問題,抓好新農村建設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更加註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依靠農民,相信農民,教育農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發動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斷改變家鄉面貌,使廣大農民自覺自願地擁護和參與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我們建設新農村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儘量實現政府與農民羣

眾目標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最佳結合,使新農村建設產生最佳的效果。

總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創新發展,積極主動、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好這次難得機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眾志成城,合力攻堅,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夠建設具有現代氣息、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三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

警惕違法建築阻礙新農村建設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雖新時期的新農村標準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樂業,俗話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後,建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視《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和《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層,在空閒(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上建設房屋,同時一部分村民為追求經濟利益也藉機擅自建設房屋,致使農村違法建築漸成氾濫之勢,嚴重阻礙了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村民違法建築對以後村莊規劃建設和和諧社會多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首先,浪費寶貴而有限的土地資源。雖然農村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村民無序無規劃建設,會造成村內宅基地規劃無法落實,使規劃有序的宅基地出現殘缺不全,如一幢規劃是八間,因村民違法建築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規劃得不到完整實施,無形中造成土地浪費。也會出現村內宅基地分配不公,人為造成多佔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暢,村容零亂。違法建築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設的,根本無法考慮村莊規劃和所建房屋與周邊存在房屋的協調一致,也不會考慮違法所建房屋的道路進出和村裏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響整個村的道路暢通。村民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垃圾、污水不能統一排放和收集,影響村莊環境衞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質量存在隱患。村民在違法建築施工過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阻止,採取加班加點突擊施工,根本不顧建築工程的施工規範和質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實,讓政府及相關部門難以拆除。如果拆除損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積蓄可能毀於一旦,讓其繼續使用,因房屋質量存在隱患,給村民以後的居住和使用壽命帶來影響,間接浪費了自己掙來不易的金錢。

最後,村內糾紛不斷,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對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財產,如別人阻止他施工或別人施工的違法建築對他們的房屋有影響,都會導致村民激烈反應。如自己違法建築施工時被執法部門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聽誰向執法部門舉報的,如是村裏人舉報就會引起打擊報復;如別人的違法建築對自己有影響,就會糾集他人“武力”解決,阻止違法建築施工。在村民違法建築施工過程經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給平靜、和諧的村莊帶來不安寧、不團結。

基於違法建築在農村的不斷湧現,給新農村建設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防止違法建築在農村的遍地開花,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已為遏制違法建築指明方向。各級政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兩手抓,一手抓服務,為應建村民及時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級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城鄉規劃部門要有公僕意識、服務意識,及時滿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規劃為工業區、工業園、大學城等區域,為以後建設時拆遷方便和降低費用,下文件人為凍結該區域的村莊規劃,隨着政府領導的變更,這些區域的建設暫擱,村莊規劃一凍就五年十年,隨着時間推移村民家庭成員增多,住房困難,由於沒有規劃無法正常報批,迫使其搞違法建築。現在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對農村村民建房的服務,違法建築就會在源頭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一手抓查處,依法公平公正處理村民違法建築。各級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應整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城鄉規劃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等力量,進駐各村全面展開調查,凡是有違法建築的村民和處理結果多在村裏張榜公佈,讓村民監督,讓被處理當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處過程中,要積極調動村幹部的積極性,雖然村民違法建築不斷出現與村幹部管理不力有很大關係,但是為了村莊建設,改善村容村貌,還是要依靠村幹部的各種優勢,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向村民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宣講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政策,宣傳建房的土地、規劃法規。

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的規定,通過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的共同努力,及時遏制違法建築的勢頭,讓村民走上合法建房之路,使其安居樂業,加快鄉村經濟發展。

第四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體會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作出明確的回答。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掛點,創造性地提出、並率先地實行的“固本強基工程”,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耀人的成績,有了明確的答案。張德江書記説:“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委會建設,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文明進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我暫且把這個“固本強基工程”名為“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陽東模式”,簡稱為“陽東模式”,這個模式具有極重要理論價值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為理論指導。“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為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眾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

張德江書記明確的指示説:“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關鍵是要把農村的班子建設好。”平地村領導班子建設的第一步,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不夠解放和領導羣眾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不斷地教育幹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培養幹部的教育機制,選派村幹部進市、縣黨校的大專班深造,系統學習理論、村務管理和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深造,提高了領導成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思想觀念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逐漸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解放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增強了村幹部領導羣眾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變傳統的用人機制,採取組織推薦、羣眾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錄用村的“兩委”幹部,聘用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務工作人員等,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脱穎而出,為建設和諧新農村出力。第三步,為了着眼於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村級領導班子的後備力量。平地村黨支部在“固本強基”思想的指導下,對支部的建設採用了新的教育培養機制,新的黨員活動載體,新的發展黨員的渠道,這樣就能不斷的從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的使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強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力量。為了能夠提高村級政權領導成員的管理能力,他們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職責明確,有章可循,便於更好地開展工作,也便於村民的監督。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為消費者服務的、為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為“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

以工業化為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平地村“兩委”明確提出“工業富村”的發展思路,以萬象工業園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先鋒,以工業化帶動種植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固本強基工程”以“富民”為根本的任務,體現了“情為民所繫,政為民所執,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優秀傳統。歷代儒家都把“富民”作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早期啟蒙思想家唐甄明確得出,“立國這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為國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決定的、是自覺的,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付諸實踐的。不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不發展商品生產,就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財富分配的公平,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本新聞共2頁,當前在第1頁12

第五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體會

美麗新農村 和諧新家園

━━美好鄉村建設學習心得

“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2014年9月,為貫徹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的重大部署,我省美好鄉村建設大會召開,動員全省上下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這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戰略部署,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三化同步”(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舉措 ,明確了我省美好鄉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與黨中央多年來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脈相承,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貫徹與發展。

2014年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示點之年,這一年,我社區東王居民點美好鄉村建設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指導下順利完工。此次居民點整治主要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以及居民點的環境美化工程。結合以往社會主義新

農村建設的寶貴經驗,東王居民點美好鄉村假設在探索中前進,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初步實現了美好鄉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即通過美好鄉村建設努力將整治點發展成為生活服務完善,兼為周邊地區提供配套服務的規劃有序、村容整潔、村貌統一、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生活富裕的農村居民社區。

在上一年美好鄉村建設取得成績、積累經驗的基礎上,2014年我社區扁埂自然村成功申請為中心村建設點。我們將逐年逐步加大對中心村建設的投入,主要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實施村莊建設工程。修編完善村莊布點規劃,把中心村規劃作為龍頭工程,着力引導人口集聚,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着力打造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

二是實施環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整治生活環境、改善生產環境、提升生態環境等。大力解決垃圾污水問題。深入推進環境連片整治,建立健全環境衞生管護長效機制。

三是實施興業富民工程。建設美好鄉村,產業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必須牢牢抓住經濟發展這個中心,通過鄉村產業的不斷壯大來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突出專業化,立足比較優勢。選擇最適合本地發展、最能為羣眾所接受的產業,給予重點扶持,精心培植。

四是實施土地整治工程。這是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採取多種形式。促進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建成更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

五是實施管理創新工程。在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村莊撤併和新建步伐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創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

通過此次培訓學習,並結合美好鄉村建設的工作經驗,我深刻認識到美好鄉村建設必須把握方向,明確任務,突出重點,堅持原則,紮紮實實的推進。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規劃引領,堅持生態優先,堅持因地制宜,才能加快建設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鄉村,才能努力打造出宜居宜業宜遊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xx

2014鎮xx社區: 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