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下鄉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W

下鄉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下鄉工作總結 篇一

為提高我市農村基層醫療衞生保健水平,切實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醫療衞生水平,xx市衞生局統一部署,開展“xx市2009年百名醫師下鄉幫扶分隊”活動。我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xx月xx日召開了全院職工大會,傳達了開展百名醫生下鄉幫扶活動的文件精神;指派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辦公室負責具體協調工作,召集各站負責人做好各項協助和準備工作。我們又將此項活動向鎮政府主管領導彙報,得到大力支持,通過鎮電視台播報信息、懸掛宣傳橫幅等形式進行了全鎮宣傳,為此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x月x日上午,xxx副院長參加了衞生局舉行的動員會和啟動儀式,隨後由xx市人民醫院10名醫師(其中有5名博士,外科、內科、心理諮詢、超聲等專家)和5名護士長組成的幫扶小分隊一行15人來到我鎮,開始了為期3天的“百名醫師下鄉幫扶農村衞生活動”。4月15日至4月17日,小分隊分別到古鎮醫院及11個社區衞生服務站開展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情況總結如下:

一、活動開展情況

1、開展學術講座

15日下午,由小分隊成員在院會議室為我院臨牀及社區醫務人員開設了《急診急救基本知識》、《下肢靜脈血栓》、《心臟介入治療》等三個專題的學術講座,有65人次的醫務人員參加。

2、實施診療工作

在16、17兩天的工作中,專家們到xx、xx等服務站診室為廣大羣眾進行診療和諮詢活動,共為85人次的羣眾實施診療工作。

3、為羣眾義診

小分隊專家們主動到xx,xx的敬老院開展義診和健康宣教工作,共為羣眾義診126人次,深受羣眾的歡迎和好評。

4、小分隊專家們分5小組到我院各社區衞生服務站,積極與醫務人員進行交流、指導等,幫助完善服務站的各項工作制度,對醫生的醫療行為進行診療規範的指導,為提高他們的診療技術作出努力。

二、指出存在的問題

通過三天的幫扶活動,小分隊專家指出部分社區衞生服務存在的問題如下:

1、雙向轉診制度不夠完善,一些病人送往xx醫院診療後,並沒有轉回社區衞生服務站進行康復治療;一些應上送醫院診治的病人仍留在衞生站中治療。

2、個別社區醫生在診療過程中診療行為不規範,用藥不規範,很少應用輔助檢查幫助診斷疾病,存在醫療安全隱患。

三、提出建議

1、希望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使醫務人員自覺執行雙向轉診制度,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

2、加強對社區醫生業務培訓,規範其診療行為,並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努力杜絕醫療隱患。

3、進一步完善社區衞生服務站的各項功能,積極開展康復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

“xx市xx年百名醫師下鄉幫扶分隊”活動的開展,對幫助我鎮社區衞生服務站健全業務規範和制度、提高診療業務技術水平、糾正不良診療行為(如藥物濫用等)、指導和協助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幫助提高、促進規範的作用,為我鎮社區衞生服務站和市級醫療機構建起了溝通的渠道,將對今後促進和提高農村醫療衞生工作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 篇二

為響應團中央、團省委、校團委關於組織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的號召,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瞭解社會,推動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及經濟、文化、教育等民情、社情的思考,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神。我很榮幸成為我院外語系赴河源市龍川縣田心中學三下鄉服務隊的一員,我們以關注留守兒童,共譜和諧新篇的實踐主題,赴貧困縣鎮做義教、調研、宣傳、文娛等服務活動,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科技、文化、衞生下到鄉。

一、關注民生,關注留守兒童

我們調研主題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與研究,我們調研組圍繞這個主題開始了前期籌備工作設計問卷。在期前工作中我們組員建言獻策,分工合作,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通過我們的努力順利的完成了我們的前期準備工作。

我們整裝齊發的赴向河源龍川田心,各個隊員激情飽滿圍繞關注留守兒童的主題開始了七天三下鄉服務活動。

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未來,家庭的未來,他們的健康的發展關乎社會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以關注兒童就是關注民生、關注未來。

在調查和走訪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觸到,當地確實很貧困,經濟來源單一,主要是靠耕田維持生活,據我瞭解當地平均每户只有2~3畝田,況且還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超生現象,可以設想一下,這能讓孩子過上好生活嗎?所以很多家長為了過上好的生活,他們選擇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隨之不斷的增加,沒有父母或是缺少一方的關愛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不能健康的成長,形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在填寫問卷時,通過觀察,發現留守兒童很喜歡新鮮的事物,但是很羞澀,不敢表現自己的想法。他們都是衣裳襤褸,兩手髒兮兮,從他們的眼神可以看出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在深處藏着一般孩子有的天真無邪。

我們調研組走訪了10個村委會,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情接待,在這7天的時間裏,我們在驕陽似火下工作,中午只能是找個方便的地方進食自己的乾糧,這樣的生活我們為的是什麼,為的是留守兒童,為的是社會的未來,為的是祖國的希望。

我呼籲社會各界:關注民生,關注留守兒童。

二、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包括農村思想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它是相對於農村經濟建設來講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隨着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而發展的。一方面,經濟建設的發展帶來了廣大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解放,開拓了視野,渴求建設新生活。另一方面,經濟建設的發展,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不斷提出新任務和要求。二者之間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又為經濟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通過調查和走訪,我用當地的經濟和精神文化的情況與我家鄉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結果發現當地有些村落是相對比較富裕,樓房是紅磚水泥平房還能蓋上兩到三層,偶爾還可以看到有些家庭有汽車,這樣的家庭生活水平估計已經達到小康,但是當我們走進屋裏,讓我一片茫然,外表如此的整潔,屋裏的擺設和衞生真的讓我不敢想象,跟主人談話可知,這房子是近幾年有錢才蓋的,至於衞生方面的問題,他們都是同一句話農村是這樣的。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我就這問題我深思了許久,覺得這是跟精神文化建設有很大關係的,説到底,政府在經濟建設有所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精神文化的建設,兩手都要抓並且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當地的經濟,建設美好、和諧小康社會。

三、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教育對兒童的成長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對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更是關鍵,家庭隔代教育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學校教育是否合理關乎他們身心健康。

經過調查和走訪,當地國小教育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教師普遍素質較低,不負責任。分析其原因,只要通過了縣教育局的所謂的教師資格考試,就分配到所在村委會國小教書,並沒有什麼獎懲制度和素質考核制度,這樣造成教師只是為了領取工資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健康發展,出現一上完課就回家,根本不會留下來輔導需要輔導的學生;二是校長集權制,學校有一股官僚氣味,政府把所有的權利交給校長,沒有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即使家長提出孩子教育存在問題,最後都是收不到實效,在學校各職位等級很明顯,官僚思想濃厚;三是學校缺少跟家長聯繫和溝通,據我瞭解國小是從來就沒召開過家長會,這樣怎能發現孩子的問題,怎麼去教育孩子?四是學校教育開設的課程單一,沒有豐富的課外學習活動。這樣培養的學生會出現想法單一,固執,孤僻性格等問題。

針對上述的問題我的建議是:

一是建立合理的教師考核制度,開展教師教育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二是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教育監督體制,家長積極參與,讓學校教育合理有序的發展,成為村民滿意的好學校;

三是學校應該重視與家長的聯繫,實行定期聯繫家長彙報學生在校情況,注重雙方對學生的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全面的發展;

四是學校開設豐富的集體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尤其對留守兒童要有更多的關注。

下鄉工作總結 篇三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以創新促進社會和諧,以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廣大人民羣眾為根本宗旨,按照“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要求,根據##省衞生廳瓊衞科教19號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府辦34號文件精神,在市衞生局的統一領導及相關鎮、村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圓滿完成了“##省衞生科技活動月”暨“##市第五屆科技活動月”的活動內容,現將本次活動月醫療下鄉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組織充分,內容豐富

醫院專門成立了衞生科技活動月領導小組,業務副院長擔任組長,成員由我院婦產科、兒科及保健科業務骨幹組成,具體對本次醫療下鄉活動進行了精心安排和充分準備,從而保障了本次下鄉活動的醫療質量和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我院嚴格按照活動月的責任要求,圍繞“科技創新,支撐發展”這一主題開展醫療下鄉活動。我們通過宣傳車、圖文並茂的宣傳畫及向羣眾發放“婦幼保健知識”、“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摺頁等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傳播活動,促進了羣眾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還組織醫療小組深入陽江、龍江、中原鎮,為廣大農村婦女、孕產婦、嬰幼兒尤其是貧困農民工的嬰幼兒免費體檢和義診,促進了農村貧困和弱勢人羣對婦幼保健服務利用能力的提高。

二、活動到位,效果顯著

本次醫療下鄉活動,我們主要在中原鎮、陽江鎮和龍江鎮進行。我院送醫下鄉醫療小組分別於5月15日、5月18日、5月21日、5月25日、5月27日深入上述三個指定鄉鎮開展活動,共向羣眾發放《婦幼保健健康教育信息》、《及時接種疫苗,人人享有健康》、《怎樣預防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的預防》等宣傳摺頁約1000多份;為253人次提供了婦女病、嬰幼兒常見病、嬰幼兒餵養等知識的諮詢服務;免費為婦女和嬰幼兒體檢約150人次;為23名婦女及兒童患者進行了免費診療。此次活動費用均由我院出資,為羣眾節省各種醫療診療費約3000元。

此外,我院還參與##省衞生廳主辦的“嬰幼兒科學餵養和技能競賽活動”,共向300名3歲以下兒童的家長髮放了“科學餵養知識問卷”,並在此活動期間為參與答卷的300個家庭的3歲以下兒童免費提供了健康體檢服務。

總之,本次衞生科技活動月活動,尤其是送醫下鄉活動受到廣大農村羣眾及兒童家長的歡迎和好評。我們也感覺到這種活動形式也是溝通和交流的一個良好平台,加強了我們醫療保健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相互聯繫,也融洽了醫患的關係,更是構建和諧##的一個有力保障。

下鄉工作總結 篇四

我們可以將痛苦當成歡樂,可以將勞累當做收穫,可以將淚水當做獎勵,因為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一種樂觀的態度。在當今大學這種氛圍中,還願意去農村的,還對農村懷着一份敬意與希望的大學生已然不多,我們這羣支農大學生則算是一批怪人,不是因為其長得怪,只是因為其思想奇怪。

在日益凋敝的農村,在青年人拼死也要進城的農村,在農田大量荒棄的農村,在“農村”成為一個含有某種程度被人蔑視的詞的時候,這羣支農學生放棄了玩的時間,放棄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放棄了去打工掙錢的機會,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各種支農活動,學習各種關於農村方面的知識。他們似乎接過了民國時期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盧作孚等老前輩們鄉村建設的大旗,開始向破敗的農村輸入一股新鮮的血液,給了農村以希望,試圖重建這個農村,試圖在這一塊廣闊的大地默默奉獻。

大學生支農社團如今已有200多個,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個高校,雖然他們起步很晚,但他們發展的速度確實令人驚喜,短短的十年時間,從最初的一兩個到現在的200多個,從最初的一個地方到現在的大江南北,也足見其富有的生命力與號召力。

我們從20xx年組織各類支農活動到現在已有七八年的歷史了,這一段時間我們帶動了近千人去下鄉,去參加社會實踐,今年暑假我們也如期的組織了在山西地區富有特色的支農下鄉活動,我們一共有50多人,分別去了太谷縣與祁縣,去了四個村子做了為期十天的支農活動。

我們從開始聯繫各村村長、校長到爭取他們的同意然後我們再去到村子裏進行活動,前前後後每個村子去了將近三四次,有的村子開始答應了,當我們要去的時候突然有種種理由拒絕我們去,隊員很是沮喪,各隊隊長更是感到無助,但他們沒有停歇還是頑強地騎着自行車去太谷縣一個村莊一個村莊跑,和村長校長商量,以至於最後敲定要去哪個村子,每一步走的是很艱辛。

到村莊之後,我們主要開展三大塊內容一、鄉村文藝,在農村隨着青年人不可遏制的進入了大城市,農村顯得越來越凋敝,越來越沒有活力,老人們和留守孩子只能在夕陽西下時,眼睛望着村口的那個十字路口,期待着、期待着。所以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將孩子與村民聯動起來,給孩子們排練節目,也給老人準備節目,有時候和村民一塊跳舞,互相學習秧歌與廣場舞等。一般在下鄉的最後一個晚上舉行“學農聯歡晚會”,我們和村民孩子一塊享受着我們自己的文藝晚會,譜寫着我們特有的農村文化。

二、鄉土教育,我們從小被灌輸以後一定要離開農村去城市生活,農村是沒前途的,其次是作業量無限的加大,各種不大對勁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幾年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我們發現農村的教育卻越來越差了,上高等學校的孩子人數急劇下降,許多農村孩子半路輟學。他們不知道為誰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就開始放棄學業出去打工,當然他更不願意回到農村,他嚮往城市那燈紅酒綠的生活方式。我們試圖通過我們設計一些課程培養孩子的鄉土情結讓他們愛家鄉,愛親人,讓孩子充滿自信,積極的面對生活。比如我們的課程有英語口語,語言類科目,演講類,鑑賞類等等。

三、鄉村調研,我們一直強調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但在學校這樣的課程幾乎沒有,我們也沒機會去做。在下鄉之前我們會做培訓,也會請一些老隊員講一下他們的經驗,列好調研提綱,然後下鄉時讓有經驗的人帶着大家去做調研。

我們今年的下鄉也基本是按這個框架來做的,這中間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突然拒絕我們進村,導致我們很無奈;拒絕我們進入學校給孩子們上課,不提供活動場所;遇到了往年所不見的大雨,出行很艱難;有的村子裏缺水,像我們這外來人口根本沒法做飯更談不上洗漱了,有的隊員兩三天都洗不上臉。

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抱怨,因為這是我們自己要做的,因為這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滿懷着熱情,去做這件事。

回顧今年的下鄉的整個過程,希望這些總結與建議對大家以及對我們社團有借鑑意義。

首先我們在準備工作中存在幾個不足之處:

1、招募志願者的時間有些晚,一直推遲到六月份了,這影響了後邊的培訓時間,不得不把往年的培訓時間壓縮在10天左右;

2、分工不明確,我們開始在做培訓之前,對每個人主要負責哪塊講解工作未作出明確分工,許多負責人不瞭解整個培訓工作的狀況,這和我們自身的組織能力有絕大關係;

3、對於培訓的內容事先準備不充分,開始培訓之後我們對需要講解的內容自己不熟悉,到了該講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講,也不知道講多少;

4、負責人自身不嚴格要求自己,在培訓中,許多老隊員是今天來明天不來,常常來遲到,很容易影響到整個團隊的學習進度與紀律作風;

5、整個團隊要求太鬆散,從志願者招募一直到下鄉,這個問題一直很突出,招志願者沒有經過任何面試,也沒有任何考核措施,對於志願者違反紀律的情況也未作出任何有效地措施,許多人進進出出,只是看了個熱鬧,這對我們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煩;

其次在下鄉過程中我們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前期我們準備工作不充分,下鄉過程中在紀律方面有的隊做得挺好,有的隊做得不太好,有的小隊長要求嚴格,有的相對鬆散。另外在下鄉過程中隊員自身學習沒跟上,隊員可能在身體上感覺挺苦的,但在思想上對許多問題沒有一個較為客觀深入的認識,這樣的話下鄉完之後回到學校大多數人還是迴歸了那種懶散的生活,並沒有對自身的成長形成多少幫助。各隊也都存在的是沒有將調研做好,這個問題每年都是我們的瓶頸,很難突破,今年亦沒有突破。

但是可喜的是,我們這四個隊伍在進到村子裏之後,心態都是好的,他們積極的面對遇到的各種困難,及時的調整活動方案,使活動順利的進行下去。

總的來説有這麼幾個特點:

三個突破:

1、今年下鄉我們在人數上比往年有所增長,許多人也都是慕名而來,其中大三大二的以及研究生佔多數,足見我們下鄉的人數也是在逐步增長,這樣我們的下鄉規模也在變大,我們應該對這一新的趨勢有所準備。可以積極的和團委商量,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活動的機會,另外我們自己也要將我們的各項工作理順,使其質量不會隨着下鄉人數的增長而下降,二者應該成為正關聯。

2、在課程設計上,xx負責這塊,使得今年下鄉支教的課程相比於往年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增加了許多以前沒有的課,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勢頭我們應該保持下去,並繼續有所創新,可以慢慢的形成自己獨特的下鄉支教體系,當然我們也會請一些專門做短期支教的機構幫我們做培訓。

3、在工作思路上我們也有新的突破,比如將短期的支教工作改成夏令營活動,這樣我們在做支教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更大的活動範圍與自主性,可以將我們的專業與孩子們的需求更好的結合起來,發揮我們的特長,設置更多切合實際的課程。

兩個不足:

1、在工作作風與紀律方面,我們支農隊這幾年能一直這麼做下去,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大家覺得很重要一點就是我們支農的紀律與我們整個團隊的內部邏輯是和一般社團有着很大不同的。我們一直要求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慢慢的也形成支農紀律十六條,這樣我們在下鄉的過程中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會使村民容易接受我們,認可我們。

2、另外我們一直在團隊裏邊強調把所有不同的意見本着誠懇的態度當面説出來,不能背地裏説一些影響團結的話。特別是民主生活會,希望大家勇於做自我批評與表揚他人。這是多年形成的一種文化,我們做社團不收取任何費用,也從沒學校得到一分錢,所以沒什麼利益之爭,大家為着共同的理想來做事情,有時候自己還經常往裏邊貼錢呢,但是大家沒什麼不滿意的。

但在下鄉過程中我們在這兩方面做得不太好,我參加了郝村的一次會議,大家許多話本該當面説出來的,但一直有很多顧忌,怕被人誤解等等,然後就不説。這樣的話導致在工作中就存在許多小矛盾,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不願説。如果連溝通都是個問題,那我們就很難使事情做得更好。大家在學校裏過慣了那種比較個人的生活,很難和別人處在一塊,也不願意打開心扉與朋友交流,在下鄉過程中我們就想通過那種氛圍,讓大家有所感悟與收穫。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還是和我預想的有差距。

一個難點:我們的鄉村調研一直持續好幾年了,但是調研的能力一直沒有任何的提升,好幾年了我們一直頭疼。但由於一些主客觀因素,這塊確實很難做,今年下鄉前準備了大量工作,但發現到頭來還是原樣子,不免讓人有些哭笑不得,其實自己內心裏多了幾分悽楚。

針對這次下鄉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有所反思,更應該積極的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事知其不可為也要為之,用極大的熱情去做,用平常心來對待最後的結果。

首先,在學習方面,在這新的一年我們應該加強隊員們自身的學習,特別是和農村密切相關的一些知識,這樣我們在下鄉前的培訓以及下鄉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帶領志願者去做一些事。另外我們要擴展我們的知識面,雖然大學的圖書量非常大,但真正看書的人卻少之又少,有的人只侷限於讀那幾本課本,也有人兩三年就只抱着那幾本考研書來讀,結果一考完研全忘了。我們得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必須有所行動,去積極的做有意義的事。

在社會實踐方面,我們一直做得相對來説面比較廣,但深度不夠,這和我們自身社團成員的年級構成有絕大關係,現在大部分成員都是大一大二的,而大部分成員一到大二就只作為組織者而很少再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樣就導致有點經驗的人不能帶領大一的來做,很容易斷層。特別是這次下鄉,大二參與的就很少,想給每個隊配一個大二的跟隊但配不齊,在下鄉過程中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另外許多人不願意去做社會實踐,實踐本身對我們的要求比較高,其難度要較大,當讓我們去做這個的時候,許多人心裏有所顧忌,就會避而不去,這也會影響到社會實踐的質量。所以我們就得在新的一年將這些難點突破,爭取給大家帶去更多的東西。

其實我們主要的工作就在這兩大方面,其他很多工作都涵蓋其內或者説都圍繞着這個中心。我們在社團一直強調要讓每一個加入我們讓社團的人在最後有所收穫,有成長,但是收穫不是説出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就有成長的。所有的收穫、成長都必須以社會實踐與學習活動為載體,如果要有大收穫那就必須有高質量的活動,這就涉及到了我們整個團隊的各個方面的工作。如果我們有哪一方面做得不好,那我們整個工作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

雖然我們現在還存在諸多問題,有的問題到現在由於一些主客觀的因素我們暫時還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但我們肯定還會走下去,還會盡最大可能的將它做好。

大學生支農在十餘年的歷程中,已經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文化與精神。在當下許多人崇尚金錢與與名利,放棄了個人奮鬥,鄙視艱苦奮鬥,嘲笑追求理想的人,而宣揚自己所謂的現實庸俗文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主張個人從自身做起,自強不息,心懷責任,敢於追求理想,堅持正義,積極行動,樂於奉獻。

進入21世紀,三農問題愈演愈烈,大學生勇敢的挑起了歷史的責任,積極的投身於支農事業,這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歷史上的鄉村建設有很多,各地也有不同類型的組織形式,在民國期間可謂是盛極一時。代表人物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似乎還有山模範省長閻錫山等等,以至於當時形成一個學派,特別是晏陽初將平民教育發揚到東南亞以致全世界,更彰顯了這一文化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大學生作為國家戰略人才,承擔着重要的責任,面對歷史的重擔,我們青年大學生會責無旁貸的去做這些事。面對這些事情,雖然遇到的困難以及阻力比干其他的會更多,更大,但我們這個社團以至於我們整個大學生支農羣體都會滿懷着熱情,去積極的面對我們做的這些有意義的事,至於難些困難只是做事情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小插曲,當我們克服它的時候,它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