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分享(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4W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分享(多篇)

2022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篇一

一、原因(根源) 因素 關鍵 條件

1、之所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最主要原因: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2、英國自耕農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運動

3、英國新貴族與資產階級結盟的根本原因:雙方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4、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

5.18世紀70年代,英國城鄉人口比例為1:2,19世紀初上升為2:3的最主要原因

6.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喪失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資本輸出多而工業投資少

7、促成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新貴族害怕人民羣眾的革命運動,於是同陰謀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妥協

8、從英屬13個殖民地的抗英鬥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轉變的主要因素:統一的美利堅民族形成

9、美利堅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經濟發展與交流

10、美國獨立戰爭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阻礙其發展的英國殖民統治間矛盾激化

11、薩拉託加大捷被稱為美國獨立戰爭轉折點的主要原因:美國國際地位提高並增強信心

12、法、荷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原因:打擊英國海上霸權

13、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美國人民為正義事業而戰

14、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促進西部振興的根本因素:資本和勞動力資源

15、美國南方種植園主階級和北方資產階級進行內戰的根本原因:經濟利益衝突

16、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兩種階級制度的尖鋭矛盾

17、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爆發的共同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

18、英國議會軍和美國北方軍隊在各自內戰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領導者政策有所失誤

19、19世紀晚期,美國壟斷組織形成的直接原因: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20、壟斷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1、發源於西歐的啟蒙運動能迅速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原因:它適應了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的需要

22、法國大革命成為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羣眾積極參加和推動

2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

24、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導致失敗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雅各賓派專政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現失誤

26、法國“霧月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亂中的法國需要獨裁者穩定秩序

27、拿破崙對外戰爭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戰爭具有侵略性和非正義性

28、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國的擴張引起歐洲人民的廣泛反抗

29、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復辟的波旁王朝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30、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剷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

31、決定聖西門成為空想社會主義者而恩格斯成為科學社會主義者的根本原因: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

32、法國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分享統治權

33、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34、法國“六月起義”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執行委員會強徵工人入伍

35、決定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

36、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的主要原因:工業革命深入進行

37、英國干涉法國大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的共同原因:爭奪歐洲霸權

38、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政治統治腐敗

39、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軍隊偷襲蒙馬特爾高地

40.19世紀晚期,形成法帝國主義特徵的主要原因:大量資本投在信貸領域

41克里木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俄國擴張與英法的利益發生衝突

42、克里木戰爭俄國失敗的根源: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後與腐朽

43.1861年俄國改革的根本原因:農奴制已成為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

44、1861年俄國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

45、19世紀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統一的原因:分裂現狀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矛盾

46、德意志在19世紀中期要求統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7、19世紀末的德國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其直接原因在於:容克階級掌握了政權

48、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其共同原因在於:資產階級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49、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但中國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關係的變化程度

50、19世紀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統治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51、日本經濟壟斷組織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其歷史原因在於: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不徹底

52、俄、日帝國主義都帶有封建性,其歷史原因之一在於:領導改革的核心原屬封建階級

53.18、19世紀俄國沙皇主動進行兩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無力阻擋資本主義世界潮流

54、俄國糾合法德兩國,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圖獨佔東北,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55、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相似原因:舊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

56、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尚具有不成熟性,導致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業生產階段

57、史學界認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對歐洲大陸來説,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同時也是歷史性變革的時代。”這一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迅速擴展

58、與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歐洲革命的新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

59、19世紀60、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工業革命廣泛開展

60、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能夠逐步形成世界體系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

61、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62、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原因:科技與工業生產的結合程度不同

63、19世紀70年代以後,導致動力工業發生革命的主要原因:電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

64、19世紀晚期,推動石油開採業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內燃機的發明

65、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平衡性加強的決定因素:各國科技和壟斷組織發展水平不同

66、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壟斷資本主義的本性

67、17-18世紀中西科技文化出現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

二、目的 目標 意圖 用意

1、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權利

2、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接受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目的: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3、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國王分別召開新議會和三級會議的共同目的:解決財政困難

4、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主要目的:維護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5、1787年,美國召開制憲會議的目的: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6、美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户開放”政策的主要意圖:進佔中國市場

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的根本目的: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

8、雅各賓派實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鎮壓反對派

9、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終目的):使俄國成為西歐式的大國,增強俄國實力,鞏固貴族地主商人的國家

10、彼得一世鼓勵發展手工工場的目的:增強俄國實力

11、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根本目的:確保貴族地主利益

12、推行“鐵血政策”來統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13、普魯士於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的直接目的: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1869年日本政府實行“奉還版籍”的主要目的:實現全國政治統一

三、作用 影響 結局 結果 後果

1、《權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國王專政

2、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最重大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生產力

3、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5、19世紀中期,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在歐美國家取得全面勝利

6、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7、法國1794年熱月政變、1799年霧月政變、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秩

四、特徵 特點 表現 標誌

1、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徵: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工場

2、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主要特點: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進行鬥爭,開始鬥爭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

3、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顯著特徵:生產和資本集中,產生壟斷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徵: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

5、日本壟斷組織產生的最大特點:在政府保護下產生

6、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與彼得一世改革時俄國社會狀況的相同特點:工業發展落後於西歐國家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標誌:英吉利共和國的成立

8、英國資產階級最終奪取政權的標誌:1688年宮廷政變

9、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進入高潮的標誌:波士頓傾茶事件

10、北美獨立戰爭前,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的主要標誌: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英語逐漸成為通用語言

11、南方奴隸主挑起美國南北戰爭的標誌:南方軍隊炮轟薩姆特要塞

12、19世紀末美國壟斷的標誌: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國侵華新階段的標誌:“門户開放”政策的提出

14、18世紀晚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高潮的標誌:雅各賓派(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權

15、標誌近代世界體系開始真正形成的兩大歷史事件:新航路開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的標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17、衡量一個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機器製造業已實現了機械化

18、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19世紀30、40年代裏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19、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發表

20、標誌法國資產階級最後戰勝封建勢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國七月流血事件標誌着: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政權完全落到資產階級手裏

五、實質 本質 性質

1、英國圈地運動的實質:促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分離的資本原始積累

2、1640年英國議會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這種要求的實質:資產階級要求掌握國家政權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內戰,大塊拍賣土地的政策,其實質在於: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成資本主義所有制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兩次內戰之間的議會同軍隊鬥爭的實質: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農民的矛盾

5、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國的性質: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

6、英國“光榮革命”的實質: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奪權

7、英國《權利法案》的實質: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

8、啟蒙運動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實質:反映發展商品經濟和對自由勞動力的要求

9、《人權宣言》的實質: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

10、拿破崙的失敗和維也納體系建立的實質:法國的資本主義還不具備戰勝歐洲封建勢力的力量

11、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性質:金融資產階級和大工業家的帝國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實質:農奴主階級實行富國強兵的改革

13、日本明治維新中廢藩置縣政策的實質:清除封建割據狀態

14、美國內戰前南方種植園經濟的實質:使用奴隸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經濟

15、19世紀晚期出現的壟斷組織的實質: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局部調整

六、依據 條件 前提 背景

1、拿破崙能在1799年奪權的歷史條件:資產階級希望他穩定政局

2.19世紀晚期,德國經濟長足發展的根本前提:統一市場開闢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條件:隨着工業革命的深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日益暴露

4、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前提條件:武裝倒幕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歷史重要結論總彙(世界近現代史下)

一、原因(根源) 因素 關鍵 條件

1.19世紀末的德國有着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其直接原因在於:容克階級掌握政權

2、意大利被俾斯麥拉入三國同盟的原因:與法國爭奪突尼斯的矛盾

3、一戰前夕,巴爾幹半島局勢空前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歐洲列強擴張勢力介入當地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

5、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根本原因:參戰國革命運動高漲

6.20世紀初,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俄法結盟,造成這一行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7、一戰後召開巴黎和會,歷時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歐洲列強間爭奪激烈。

8、日本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專注亞洲事務及其權益。

9、一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10、一戰後引起美日之間在東亞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國金元勢力的膨脹。

11、在華盛頓會議期間,中日會外談判,日本被迫讓步的主要原因:中國堅持鬥爭。

12、美國提出建立國聯,又沒有參加國聯的主要原因:巴黎和會的結果對美國不利。

13、薩拉熱窩事件之所以能成為一戰導火線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主要大國均完成戰爭準備。

14、俄國二月革命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

15、決定蘇俄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到新經濟政策上來的根本原因:蘇俄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16、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破產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17、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18、20世紀30年代美國能夠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國有三權分立的民主傳統

19、羅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於:高速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20、20世紀30年代,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走上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國內嚴重的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

21、希特勒納粹黨在德國勢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招牌騙取支持

22、一戰後,引起日美在亞太地區深刻矛盾的根源:對中國的激烈爭奪

23、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圖以侵略中國轉嫁資本主義世紀經濟危機造成的社會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的根本原因:實施奪取東南亞的方針,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25、導致德國在職941年的蘇德戰場上戰略計劃落空的主要原因: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

26、希特勒發動不列顛之戰的直接原因:丘吉爾拒絕與德國和談

27、導致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國人民與法西斯國家的矛盾。

28、蘇聯沒有成為《波茨坦公告》簽署國的原因:尚未宣佈對日宣戰。

29、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政策由削弱轉為積極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國革命的勝利。

30、德意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壟斷資產階級要求建立恐怖統治。

31、二戰後,美蘇關係從結盟走向對抗,其根源在於: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和衝突。

32、二戰後初期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廢除了生產關係中落後的封建因素。

33、二戰後造成德國分裂的根本原因:蘇、美、英、法對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蘇、美、英、法對德及柏林分區佔領

34、二戰後,資本主義進入高速局長時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運用

35、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繫較戰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於: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際分工協作日益加強

36、歐共體成立的原因:歐洲實力消弱;蘇聯的嚴重威脅;美國對西歐控制的加強

37、聯合國成立初期被美國操縱的原因:美國經濟實力強大

38、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9、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蘇形成實力均拋

40、國際格局變化的根本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41、促使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認為同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42、蘇聯失去東歐的根本原因:蘇聯不具備對東歐的經濟吸引力

43、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本身經濟力量的衰弱

44、兩極格局瓦解的決定性因素:蘇聯解體

45、蘇聯解體最主要的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46、影響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源:世界經濟力量結構多極化

48、當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強”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國實力增強

49、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直接原因: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

50、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衝突、地區衝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戰結束,力量對比失衡

二、特徵 特點 表現 標誌

1、1918——1920年的德國與1792-1794年的法國相比,國家局勢的相同特徵:新生的社會制度遭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

2、俄國二月革命後政治形勢的最大特點:兩種性質的政權並存的局面

3、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突出特點: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4、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其基本特徵在於:大危機、大動盪、大較量

5、法西斯主義道路的主要特徵和表現:通過戰爭和軍事工業擺脱經濟危機

6、二戰前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過程中,德國不同於日本的特點:民族復仇主義思潮氾濫

7、羅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現新政特點的措施:《國家復興法》

8、羅斯福新政的特點:確保資本主義私營企業自由制度,但為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局部調整原有生產關係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顯著特點:由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

10、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變化的最大特點:形成兩極國際格局

11、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雅爾塔體系演變的特點:逐漸形成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舊格局變化的特點:由兩極對立的格局轉到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

13、歐洲統一過程的顯著特徵:由經濟聯合逐漸到政治統一

14、歐洲統一過程反映了當今世界發展的特點: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集團化的趨勢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顯的特點: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相互滲透,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明顯加快

16、日本確立天皇制的法西斯軍事專政的標誌:1936年二二六事變

17、德奧合併標誌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徹底崩潰

18、英國放棄綏靖政策的標誌:丘吉爾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國法西斯軸心集團形成的標誌:意大利加入《產國際協定》

20、1942年1月,26國共同宣言標誌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21、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標誌着:美蘇冷戰全面展開

22、標誌着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形成的標誌: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

23、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的標誌:華約組織的建立

24、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最顯著特徵:遏制共產主義,但不訴諸戰爭

高中歷史知識要點歸納總結 篇二

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現代價值。

(1)春秋創立—孔子提出仁,禮,主張以德治國,主張逐步改良。

(2)戰國發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對苛政,保證農時,寬刑薄税。

(3)秦朝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由民間轉入地下。

(4)西漢獨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5)宋朝系統—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儒學系統化,但也逐漸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書五經僵化了思想,李贄指責批判孔子,揭露道學虛偽;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制;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樸素辨證,發展的思想,主張革新。

(7)近代崩潰—在戊戌變法後開始受到批判,新學的傳播,科舉的結束都是對儒家的打擊;新文化運動中徹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後儒家受極左思潮影響,被當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時期以來,儒學對東南亞,東亞等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代價值—和諧論;統一觀;重視德化;重視家庭人倫;民本思想。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1、雅典民主政治

瞭解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財產多寡來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氏族貴族制度殘餘,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克斯提尼實行改革,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意義:打破了血緣關係,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瞭解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被稱為“黃金時代”。主要內容: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期間的日常事務;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雅典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公民。

瞭解《 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 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誌。

公民法和萬民法:羅馬法從形式上可以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等。公民法基本上屬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萬民法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萬民法。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了實際意義。

認識羅馬法在維護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

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繫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②為羅馬統治者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③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鞏固了帝國的社會基礎;④順應經濟發展和變化,對公民的平等權利予以理論上的承認,保護私有財產;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羅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國每一個角落。進一步穩固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從新古典主義美術到浪漫主義美術

1、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於大革命前後的劇烈動盪中。

(2)在資產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誕生了。

2、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

(1)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

(2)在表現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新古典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五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宂官、宂兵、宂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 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 “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六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複種制,標誌着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如何學好歷史方法 篇七

一、如何閲讀教材

1、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徵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閲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説,閲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二、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説“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麼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覆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三、如何理解歷史概念

歷史學科就是由歷史概念建立起的體系。怎麼掌握呢?分析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和內涵。

歷史概念一般分為:歷史人物類、歷史事件類、歷史現象類、歷史著作類、歷史結論類、理性型概念等。

例如歷史事件類中的“文藝復興”,外延是時間、地點、代表人物、主要成果;內涵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覆封建鬥爭。

四、如何探究歷史結論

從歷史史實説明為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例如“鐵血宰相”俾斯麥,書中列舉了他的哪些活動,來表明他是一個鐵碗人物,從他的時代屬性來理解個人評價。

五、何總結階段特徵

歷史階段特徵有橫向,也有縱向。總結橫向特徵就是由史到論,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出事物發展的本質趨勢。例如綜合17、18世紀歐美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主要矛盾、革命性質的變化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既建立資本主義正常統治秩序時期。

縱向特徵可以用建立專題和縱向梳理知識線索的方法進行。

六、如何梳理歷史線索

也就是分類構建歷史專題線索。比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窯堡會議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為日本進攻盧溝橋通電》組合在一起,對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有一個整體認識。

七、如何培養概括、比較和評價能力

1、概括

任何歷史事件的知識結構都是由各層次的“概括和舉例”構成的。概括是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得出的觀點、結論;舉例是對概括的充分論證。我們所説的史論結合就是概括與舉例的結合,論點與論據的結合。

2、比較

有同學在思考比較類的問題時,往往感到很困惑,無從下手。有一個化難為易的方法,就是確定要比較的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比如説改革類,都包括改革的原因,領導階級、內容、結果、性質和影響等要素,根據構成要素自己設定比較項目。

3、評價

基本方法是:找準時間和空間範圍,使被評對象定格,歸位;抓住被評對象相應的典型的歷史事實;重視被評對象的屬性,階級的、社會的、時代的等。

八、如何培養材料解析能力

要充分運用課本中選取的材料,培養自己的答題技巧;注重老師平時對這類題目所進行的訓練,歸納總結方法和思維操作。

九、如何培養識圖和用圖能力

1、地圖

運用地圖的方法就是把獲取的歷史地理信息與特定的歷史階段或重大事件聯繫起來分析。

2、插圖

明確觀察目標,把觀察到的歷史信息和特定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得出相應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