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精選12篇)

欄目: 學校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0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2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的範文。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精選12篇)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遺傳學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狀: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舉例:兔的長毛和短毛;人的捲髮和直髮等。

性狀分離:雜交後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如在DD×dd雜交實驗中,雜合F1代自交後形成的F2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DD及Dd)和隱性性狀(dd)的現象。

顯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表現出來的.性狀;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現出高莖,即高莖為顯性。決定顯性性狀的為顯性遺傳因子(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如高莖用D表示。

隱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現出矮莖,即矮莖為隱性。決定隱性性狀的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如矮莖用d表示。

(2)純合子:遺傳因子(基因)組成相同的個體。如DD或dd。其特點純合子是自交後代全為純合子,無性狀分離現象。

雜合子:遺傳因子(基因)組成不同的個體。如Dd。其特點是雜合子自交後代出現性狀分離現象。

(3)雜交: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之間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之間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測交:F1(待測個體)與隱性純合子雜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見問題解題方法

1)如果後代性狀分離比為顯:隱=3:1,則雙親一定都是雜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後代性狀分離比為顯:隱=1:1,則雙親一定是測交類型。即Dd×dd 1Dd :1dd

(3)若後代性狀只有顯性性狀,則雙親至少有一方為顯性純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離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

篇二: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兩對相對性狀雜交試驗中的有關結論

(1)兩對相對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

(2) F1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一定分離,非等位基因(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且同時發生。

(3)F2中有16種組合方式,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結論只是符合親本為YYRR×yyrr,但親本為YYrr×yyRR,F2中重組類型為10/16,親本類型為6/16。

2、常見組合問題

(1)配子類型問題 如:AaBbCc產生的配子種類數為2x2x2=8種

(2)基因型類型 如:AaBbCc×AaBBCc,後代基因型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後代3種基因型(1AA:2Aa:1aa)Bb×BB後代2種基因型(1BB:1Bb)

Cc×Cc後代3種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雜交後代有3x2x3=18種類型。

(3)表現類型問題 如:AaBbCc×AabbCc,後代表現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後代2種表現型 Bb×bb後代2種表現型 Cc×Cc後代2種表現型

所以其雜交後代有2x2x2=8種表現型。

3、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篇三: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

4、生物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結構越簡樸抵抗力穩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強,草地破壞後能恢復。而森林恢復很困難。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它的恢復力穩定就弱。留意: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穩定性,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5、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適當栽種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風沙的侵蝕,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圖)。再比如避免對森林過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四: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四、基礎習題

1、假如水稻高杆(D)對矮杆(d)為顯性,抗稻瘟病(R)對易感染瘟病(r)為顯性,兩對性狀獨立遺傳。現用一個純合易感染稻瘟病的矮桿品種(抗倒伏)與一個純合抗稻瘟病的高稈品種(易倒伏)雜交,F2中出現既抗倒伏又抗病類型的比例為:( )

A、1 / 8 B、1 / 16 C、3 / 16 D、3 / 8

2、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與aaBb個體雜交,F1的表現型比例是:( )

A、9:3:3:1 B、1:1:1:1 C、3:1:3:1 D、3:1

3、南瓜的果實中白色(W)對黃色(w)為顯性,盤狀(D)對(d)為顯性,兩對基因獨立遺傳。下列不同親本組合所產生的後代中,結白色球狀果實最多的一組是:( )

A、WwDd×wwdd B、WWdd×WWdd

C、WwDd×wwDD D、WwDd×WWDD

4、一對雜合黑豚鼠產仔4只,4只鼠仔的表現型可能是:( )

A、三黑一白性 B、全部黑色 C、三黑一白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5、兩個親本雜交,基因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其子代的基因型是:1YYRR、2YYRr、1YYrr、1YyRR、2YyRr、1Yyrr,那麼這兩個親本的基因型是( )

A、YYRR和YYRr B、YYrr和YyRr

C、YYRr和YyRr D、YyRr和Yyrr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

第一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基本概念:

1、減數分裂――

2、受精作用――

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1、 部位:動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葯、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細胞的形成

1個精原細胞(2n) 1個卵原細胞(2n)

↓間期:染色體複製 ↓間期:染色體複製

1個初級精母細胞(2n) 1個初級卵母細胞(2n)

↓前期: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2n) ↓前期:聯會、四分體…(2n)

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後期:配對的同源染色體分離(2n) 後期:(2n)

末期:細胞質均等分裂 末期:細胞質不均等分裂(2n)

2個次級精母細胞(n) 1個次級卵母細胞+1個極體(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後期: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組染色體(2n) 後期:(2n)

末期:細胞質均等分離(n) 末期:(n)

4個精細胞:(n) 1個卵細胞:(n)+3個極體(n)

↓變形

4個精子(n)

4、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形成的比較: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部 位

子細胞的數量

細胞是否均等分裂

是否有變形期

三、受精作用及其意義:

1、受精作用――

2、受精作用的意義:

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樣性及精卵結合的隨機性導致後代性狀的多樣性。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生物細胞染色體的數目恆定有重要意義。

篇五: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1、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一、相對性狀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的形態特徵、生理生化特徵或行為方式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1、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

顯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表現出來的性狀。

隱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沒有表現出來的性狀。

【附】性狀分離:在雜種後代中出現不同於親本性狀的現象。

2、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

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

等位基因:決定1對相對性狀的兩個基因(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

3、純合子與雜合子

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能穩定地遺傳,不發生性狀分離)

顯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

隱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

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不能穩定地遺傳,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

4、表現型與基因型

表現型:指生物個體實際表現出來的性狀。

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關係:基因型+環境 → 表現型

5、 雜交與自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指植物體中自花傳粉和雌雄異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測交: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可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屬於雜交)。

二、孟德爾實驗成功的原因:

(1)正確選用實驗材料:

①豌豆是嚴格自花傳粉植物(閉花授粉),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

②具有易於區分的性狀

(2)由一對相對性狀到多對相對性狀的研究 (從簡單到複雜)

(3)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4)嚴謹的科學設計實驗程序:假説—演繹法,即觀察分析—提出假説—演繹推理—實驗驗證。

三、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

(1)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

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

在F2 代中: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

第1節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減數分裂的概念

減數分裂: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所特有的細胞分裂方式。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體細胞減少一半。

【注】體細胞主要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新產生的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

二、減數分裂的過程

1、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部位:動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葯、胚珠

2、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

三、精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體:

①形態、大小基本相同;

②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因此,它們屬於體細胞,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們又可以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並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所以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

(4)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

(5)減數分裂形成子細胞種類:

假設某生物的體細胞中含n對同源染色體,則:它的精(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可形成2n種精子(卵細胞);它的1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2種精子。

它的1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

特點: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

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精子,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圖像辨析步驟:

1、細胞質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分裂中的卵細胞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目:

若為奇數——減數第二次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看一極);

若為偶數——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

3、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

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

聯會、四分體現象、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

一極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

一極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後期。

【注】若細胞質為不均等分裂,則為卵原細胞的減Ⅰ或減Ⅱ的後期。

例:判斷下列細胞正在進行什麼分裂,處在什麼時期?

第2節 基因在染色體上

薩頓假説:基因由染色體攜帶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體上。研究方法:類比推理。

第3節 伴性遺傳

一、概念:遺傳控制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

二、_Y型性別決定方式:

1、染色體組成(n對):

雄性:n-1對常染色體 + _Y

雌性:n-1對常染色體 + __

2、性比:一般 1 : 1

3、常見生物:全部哺乳動物、大多雌雄異體的植物,多數昆蟲、一些魚類和兩棲類。

三、三種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_隱性遺傳的特點: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遺傳(交叉遺傳)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_顯性遺傳的特點:

① 女>男

② 連續發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遺傳的特點: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孫

【附】常見遺傳病類型(要記住):

伴_隱:色盲、血友病

伴_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

常隱:先天性聾啞、白化病

常顯:多(並)指

第三章 基因的本質

第1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和結論

(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過程和結論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2)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第2節 DNA 分子的結構

1、DNA的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單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種)

3、DNA的結構:

①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②外側: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內側:由氫鍵相連的鹼基對組成。

③鹼基配對有一定規律:A = T;G ≡ C。(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4、特點:

①穩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的順序穩定不變

②多樣性:DNA分子中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多種多樣(主要的)、鹼基的數目和鹼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異性:DNA分子中每個DNA都有自己特定的鹼基對排列順序

5、計算:

第3節 DNA的複製

一、實驗證據——半保留複製

1、材料:大腸桿菌

2、方法:同位素示蹤法

二、DNA的複製

1、場所:細胞核

2、時間:細胞分裂間期。(即有絲分裂的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3、基本條件:

① 模板:開始解旋的DNA分子的兩條單鏈(即親代DNA的兩條鏈);

② 原料:是遊離在細胞中的4種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過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鏈;③形成子代DNA

5、特點:①邊解旋邊複製;②半保留複製

6、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7、精確複製的原因:

①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複製提供了精確的模板;

②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複製能夠準確進行。

8、意義:將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簡記:一所、二期、三步、四條件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條件:

①能自我複製;

②結構相對穩定;

③儲存遺傳信息;

④能夠控制性狀。

三、DNA分子的特點: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

第四章 基因的表達

第1節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一、RNA的結構:

1、組成元素:C、H、O、N、P

2、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4種)

3、結構:一般為單鏈

二、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體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

1、轉錄:

(1)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的過程。

【注】葉綠體、線粒體也有轉錄

(2)過程:

①解旋

②配對

③連接

④釋放

(3)模板:DNA的一條鏈(模板鏈)

原料:4種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U、T—A、G—C、C—G)

(5)產物:信使RNA(mRNA)、核糖體RNA(rRNA)、轉運RNA(tRNA)

2、翻譯:

(1)概念:遊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注】葉綠體、線粒體也有翻譯

(2)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種)

能量:ATP

酶:多種酶

搬運工具:tRNA

裝配機器:核糖體

(4)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5)產物:多肽鏈

3、與基因表達有關的計算:

基因中鹼基數:mRNA分子中鹼基數:氨基酸數 = 6:3:1

4、密碼子

①概念:mRNA上3個相鄰的鹼基決定1個氨基酸。每3個這樣的鹼基又稱為1個密碼子

②特點:專一性、簡併性、通用性

③起始密碼:AUG、GUG(64個)

終止密碼:UAA、UAG、UGA

【注】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個,終止密碼不編碼氨基酸。

第2節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一、中心法則及其發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內容: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複製;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流向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遺傳信息從RNA流向 RNA 以及從RNA流向 DNA 兩條途徑,是中心法則的補充。

二、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

(1)間接控制: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如囊性纖維病、鐮刀型細胞貧血等。

【注】生物體性狀的多基因因素: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與環境之間多種因素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細的調控生物體的性狀。

第五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第1節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一、生物變異的類型

1、不可遺傳的變異(僅由環境變化引起)

2、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二、可遺傳的變異

(一)基因突變

1、概念: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原因:物理因素:_射線、紫外線、r射線等;

化學因素:亞硝酸鹽,鹼基類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細菌等。

3、特點:

(1)普遍性

(2)隨機性(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細胞內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3)低頻性

(4)多數有害性

(5)不定向性

【注】體細胞的突變不能直接傳給後代,生殖細胞的則可能

4、意義:它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組

1、概念: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類型:

(1)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四分體時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第2節 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結構變異:

實例:貓叫綜合徵(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

類型:缺失、重複、倒位、易位(看書並理解)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1、類型

(1)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

實例:21三體綜合徵(多1條21號染色體)

(2)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減少:

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

2、染色體組

(1)概念:二倍體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體組成一個染色體組。

(2)特點:

①一個染色體組中無同源染色體,形態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個染色體組攜帶着控制生物生長的全部遺傳信息。

(3)染色體組數的判斷:

① 染色體組數= 細胞中形態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幾個染色體組

例:以下各圖中,各有幾個染色體組?

② 染色體組數=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個數

例: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體組數分別是多少?

(1)Aa ______

(2)AaBb _______

(3)AAa _______

(4)AaaBbb _______

(5)AAAaBBbb _______

(6)ABCD ______

答案:2 2 3 3 4 1

3、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單倍體:由配子發育成的個體。

幾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如含兩個染色體組就叫二倍體,含三個染色體組就叫三倍體,以此類推。體細胞中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三、染色體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

1、多倍體育種:

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原理:染色體變異

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培育

優缺點: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產量高,營養豐富,但結實率低,成熟遲。

2、單倍體育種:

方法:花粉(藥)離體培養

原理:染色體變異

實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對矮杆(d)是顯性,抗病(R)對不抗病(r)是顯性。現有純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純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兩個品種,要想得到能夠穩定遺傳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 ,應該怎麼做?

優缺點:後代都是純合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但技術較複雜。

【附】育種方法小結

?

誘變育種

雜交育種

多倍體育種

單倍體育種

方法

用射線、激光、化學藥品等處理生物

雜交

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花葯(粉)離體培養

原理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染色體變異

染色體變異

優缺點

加速育種進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狀,但有利變異個體少。

方法簡便,但要較長年限選擇才可獲得純合子。

器官較大,營養物質含量高,但結實率低,成熟遲。

後代都是純合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但技術較複雜。

第3節 人類遺傳病

一、人類遺傳病與先天性疾病區別:

(1)遺傳病: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疾病。(可以生來就有,也可以後天發生)

(2) 先天性疾病:生來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遺傳病)

二、人類遺傳病產生的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三、人類遺傳病類型

(一)單基因遺傳病

1、概念: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2、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3、特點:呈家族遺傳、發病率高(我國約有20%--25%)

(二)多基因遺傳病

1、概念:由多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

2、常見類型:齶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簡稱染色體病)

1、概念: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包括數目異常和結構異常)

四、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1、產前診斷:胎兒出生前,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產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

2、遺傳諮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五、實驗:調查人羣中的遺傳病

注意事項:

1、調查遺傳方式——在家系中進行

2、調查遺傳病發病率——在廣大人羣隨機抽樣

【注】調查羣體越大,數據越準確

六、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需要測定22+_Y共24條染色體。

第六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第1節 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

一、各種育種方法的比較:

?

雜交育種

誘變育種

多倍體育種

單倍體育種

處理

雜交→自交→選優→自交

用射線、激光、化學藥物處理

用秋水仙素處理

萌發後的種子或幼苗

花葯離體培養

原理

基因重組,

組合優良性狀

人工誘發基因

突變

破壞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誘導花粉直接發育,再用秋水仙素

方法簡單,

可預見強,

但週期長

加速育種,改良性狀,但有利個體不多,需大量處理

器官大,營養物質含量高,但發育延遲,結實率低

縮短育種年限,

但方法複雜,

成活率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種

高產量青黴素菌株

無子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第2節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一、基因工程

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通俗得説,就是按照人們意願,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裏,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原理:基因重組

3、結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獲得人類所需要的品種。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簡稱限制酶)

(1)特點:具有專一性和特異性,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

(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鍵

(3)例子:EcoRI限制酶能專一識別GAATTC序列,並在G和A之間將這段序列切開。

(4)切割結果:產生2個帶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斷。

(5)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將外來的DNA切斷,對自己的DNA無損害。

【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後露出的鹼基能互補配對。

2、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1)作用:將互補配對的兩個黏性末端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DNA分子。

(2)連接部位:磷酸二酯鍵

3、基因的運載體

(1)定義:能將外源基因送入細胞的工具就是運載體。

(2)種類: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

1、提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3、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4、目的基因的檢測和鑑定

四、基因工程的應用

1、基因工程與作物育種:轉基因抗蟲棉、耐貯存番茄、耐鹽鹼棉花、抗除草作物、轉基因奶牛、超級綿羊等等

2、基因工程與藥物研製:干擾素、白細胞介素、溶血栓劑、凝血因子、疫苗

3、基因工程與環境保護:超級細菌

五、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兩種觀點是:

1、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不安全,要嚴格控制。

2、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應該大範圍推廣。

第七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説

1、理論要點: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進步性:認為生物是進化的。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

1、理論要點:自然選擇(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2、進步性:能夠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3、侷限性:

(1)不能科學地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

(2)自然選擇對可遺傳的變異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僅侷限於個體水平)

三、現代達爾文主義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

1、種羣:

概念: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種羣。

特點:不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而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羣基因庫:一個種羣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了該種羣的基因庫。

3、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1)按定義計算:

例:從某個羣體中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則:基因型AA的頻率為______;基因型Aa的頻率為 ______;基因型 aa的頻率為 ______。基因A的頻率為______;基因a的頻率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個等位基因的頻率 = 它的純合子的頻率 + ?雜合子頻率

例:某個羣體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佔30%、基因型為Aa的個體佔60% 、基因型為aa的個體佔10% ,則:基因A的頻率為______,基因a的頻率為 ______

答案:60% 40%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羣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四)突變和基因重組、選擇和隔離是物種形成機制。

1、物種:指分佈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徵,而且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並能生殖出可育後代的一羣生物個體。

2、隔離:

地理隔離: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羣,使得種羣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

生殖隔離:指不同種羣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後產生不可育的後代。

3、物種的形成:

(1)物種形成的常見方式:地理隔離(長期)→生殖隔離

(2)物種形成的標誌:生殖隔離

(3)物種形成的3個環節: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②選擇:使種羣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③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四、生物進化的基本歷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級到高級逐漸進化而來的。

2、真核細胞出現後,出現了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從而出現了有性生殖,使由於基因重組產生的變異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進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五、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進化的關係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斷進化的結果;而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又加速了生物的進化。

2、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篇六: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一、細胞增殖

(1)細胞週期: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有絲分裂:

分裂間期的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體的主要變化為:前期出現;中期清晰、排列;後期分裂;末期不見。個性注意後期由於着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差異:a.前期紡錘體構成方式不同;b.末期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3)減數分裂:

對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時期:原始生殖細胞構成成熟的生殖細胞

特點:染色體只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

精子和卵細胞構成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複製,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構成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常出現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地分佈於細胞中,中期染色體的着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染色體的着絲點分裂染色體單體分離。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形的鑑別:(以二倍體生物為例)

1.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體聯會、構成四分體、排列於赤道板或相互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體沒有上述特殊行為……有絲分裂

記憶點: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説明染色體具必須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構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複雜的變化構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構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説,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遺傳的基本規律

(1)基因的分離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優點:

(1)豌豆能夠嚴格進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閉花授粉,自然條件下能持續純種。

(2)品種之間具有易區分的性狀。

②人工雜交試驗過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擾)→人工傳粉

③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後代表現為一種表現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為3:1。

④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必須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①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子親本雜交後,產生的F1自交,後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四種表現型中各有一種純合子,分別在子二代佔116,共佔416;雙顯性個體比例佔916;雙隱性個體比例佔116;單雜合子佔216×4=816;雙雜合子佔416;親本類型比例各佔916、116;重組類型比例各佔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構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③運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優良性狀分別在不同的品種中,先進行雜交,從中選取出貼合需要的,再進行連續自交即可獲得純合的優良品種。

記憶點: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必須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構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着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構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範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三、基因的本質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①生物的遺傳物質:在整個生物界中絕大多數生物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有DNA的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遺傳物質;只有少數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沒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遺傳物質。

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想: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

①DNA分子的結構

a.基本組成單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鹼基組成)。

b.脱氧核苷酸長鏈:由脱氧核苷酸按必須的順序聚合而成

c.平面結構:

d.空間結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e.結構特點: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

②DNA的複製

a.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b.特點:邊解旋邊複製;半保留複製。

c.條件:模板(DNA分子的兩條鏈)、原料(四種遊離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等),能量(ATP)

d.結果:透過複製產生了與模板DNA一樣的DNA分子。

e.好處:透過複製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持續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3)基因的結構及表達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透過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構成信使RNA的過程。

翻譯:在核糖體中以信使RNA為模板,以轉運RNA為運載工具合成具有必須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分子

記憶點:

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透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2.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細胞內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由於絕大多數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説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4.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透過DNA分子的複製來完成的。基因的表達是透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複製帶給了精確的模板;透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複製能夠準確地進行。在兩條互補鏈中的比例互為倒數關係。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鹼基之和=嘧啶鹼基之和。整個DNA分子中,與分子內每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

6.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複製的一份DNA的緣故。

7.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8.由於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內含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時:基因的鹼基數:mRNA上的鹼基數:氨基酸數=6:3:1。氨基酸的密碼子是信使RNA上三個相鄰的鹼基,不是轉運RNA上的鹼基。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注意:配對時,在RNA上A對應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透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狀況,是透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四、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1)XY型的性別決定方式:雌性體內具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雄性體內具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減數分裂構成精子時,產生了內含X染色體的精子和內含Y染色體的精子。雌性只產生了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受精作用發生時,X精子和Y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後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機會均等,比例為1:1。

(2)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如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女婁菜葉形等遺傳)

①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

②屬於交叉遺傳(隔代遺傳)即外公→女兒→外孫

③女性患者,其父親和兒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為攜帶者

(3)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如抗VD佝僂病、鐘擺型眼球震顫)

①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連續現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親和女兒必須是患者。

(4)Y染色體上遺傳(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為父傳子、子傳孫、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

(5)伴性遺傳與基因的分離定律之間的關係: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也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伴性遺傳從本質上説貼合基因的分離定律。

記憶點:

1.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能夠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2.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遺傳現象(由於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一般是男性透過女兒傳給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必須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必須是其母親傳給致病基因。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連續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必須是患者。

(3)伴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患者全部為男性;致病基因父傳子,子傳孫(限雄遺傳)。

五、生物的變異

(1基因突變

①基因突變的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②基因突變的特點:a.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c.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d.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e.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變的好處: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帶給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變的類型:自然突變、誘發突變

⑤人工誘變在育種中的應用:透過人工誘變能夠提高變異的頻率,能夠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狀。

(2)染色體變異

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貓叫綜合徵。

②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減少。

③染色體組特點: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b、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含的染色體形態、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個染色體組中內含控制生物性狀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體或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均為單倍體(可能有1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⑤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和幼苗。原理: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前期紡錘體構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⑥多倍體植株特徵:莖杆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單倍體植株特徵: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植株獲得方法:花葯離休培養。單倍體育種的好處: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只需二年)。

記憶點:

1.染色體組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者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

2.可遺傳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最大的特點是產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體的某個位點上的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既普遍存在,又是隨機發生的,且突變率低,大多對生物體有害,突變不定向。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帶給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組是生物體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並沒產生新基因,只是透過雜交等使本不在同一個體中的基因重組合進入一個個體。透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帶給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構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好處。上述二種變異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而染色體變異就是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改變,顯微鏡能夠明顯看到。這是與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別。其變化涉及到染色體的改變。如結構改變,個別數目及整倍改變,其中整倍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好處,從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類型,如: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等。

六、人類遺傳病與優生

(1)優生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進行遺傳諮詢、提倡適齡生育、產前診斷。

(2)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近親結婚的夫婦從共同祖先那裏繼承同一種致病基因的機會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記憶點:

1.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聾啞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紅綠色盲、血友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脣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屬於對基因遺傳病;另外染色體遺傳病中常染色體病有21三體綜合症、貓叫綜合症等;性染色體病有性腺發育不良等。

七、細胞質遺傳

①細胞質遺傳的特點:母系遺傳(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母細胞);後代沒有必須的分離比(原因: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去)。

②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在細胞質內存在着DNA分子,這些DNA分子主要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中,能夠控制一些性狀。

記憶點:

1.卵細胞中內含超多的細胞質,而精子中只內含極少量的細胞質,這就是説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這樣,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性狀實際上是由卵細胞傳給子代,因此子代總表現出母本的性狀。

2.細胞質遺傳的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後代不出現必須的分離比。細胞質遺傳特點構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細胞中。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質結構中的DNA。

3.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各自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因為,儘管在細胞質中找不到染色體一樣的結構,但質基因和核基因一樣,能夠自我複製,能夠透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也就是説,都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變異性和獨立性。但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又相互影響,很多狀況是核質互作的結果。

八、基因工程簡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標準概念:在生物體外,透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細胞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複製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裏,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切酶(簡稱限制酶)。

①分佈: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點:特異性,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

③結果:產生黏性未端(鹼基互補配對)。

B.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①連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鍵,不是氫鍵。

②結果:兩個相同的黏性未端的連接。

C.基困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作用:將外源基因送入受體細胞。

②具備的條件:a、能在宿主細胞內複製並穩定地保存。b、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

c、有某些標記基因。

③種類: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

④質粒的特點: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島素基因、抗蟲基因、抗病基因、干擾素基因等。

提取途徑:

B.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用同一種限制酶分別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DNA(運載體),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將切割下的目的基因與切割後的質粒混合,並加入適量的DNA連接酶,使之構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C.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

D.目的基因檢測與表達

檢測方法如:質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腸桿菌細胞放入到相應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長,説明細胞中內含重組質粒。

表達:受體細胞表現出特定性狀,説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如:抗蟲棉基因導入棉細胞後,棉鈴蟲食用棉的葉片時被殺死;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後能合成出胰島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發展前景A.基因工程與醫藥衞生B.基因工程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C.基因工程與環境保護

記憶點:

1.作為運載體務必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複製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夠自主複製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3.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後,受體細胞務必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説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4.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5.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鑑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到達檢測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到達治療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進化

(1)自然選取學説資料是: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物種:指分佈在必須的自然區域,具有必須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羣個體。

種羣: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羣個體。

種羣的基因庫:一個種羣的全部個體所內含的全部基因。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取及隔離是物種構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透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羣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構成。

(4)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取使種羣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構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構成標誌着新物種的構成)。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自然選取學説。

記憶點:

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2.以自然選取學説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取及隔離是物種構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透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羣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構成。

3.隔離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羣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作用就是阻斷種羣間的基因交流,使種羣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取中向不同方向發展,是物種構成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

4.物種構成與生物進化的區別: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範圍,物種的構成務必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構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

5.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內含該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取性表達的結果。

篇七: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基因的本質

的化學結構: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組成DNA的基本單位——脱氧核苷酸。每個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組成:一個脱氧核糖、一個含氮鹼基和一個磷酸;③構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種。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能夠得到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鳥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組成四種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樣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種含氮鹼基:ATGC;④DNA是由四種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為單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鏈。

的雙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脱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構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鹼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鹼基透過氫鍵連結構成鹼基對,DNA一條鏈上的`鹼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的特性:①穩定性:DNA分子兩條長鏈上的脱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的順序和兩條鏈之間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是穩定不變的,從而導致DNA分子的穩定性;②多樣性:DNA中的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千變萬化的。鹼基對的排列方式:4n(n為鹼基對的數目);③特異性:每個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這種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就構成了DNA分子自身嚴格的特異性。

4.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在鹼基含量計算中的應用:①在雙鏈DNA分子中,不互補的兩鹼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佔整個分子鹼基總量的50%;②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嘌呤之和與嘧啶之和的比值與其互補鏈中相應的比值互為倒數;③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不互補的兩鹼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與其在互補鏈中的比值和在整個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樣的。

的複製:①時期: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②場所:主要在細胞核中;③條件:a、模板:親代DNA的兩條母鏈;b、原料:四種脱氧核苷酸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種,DNA複製都無法進行;④過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細胞帶給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扭成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稱為解旋;b、合成子鏈:然後,以解開的每段鏈(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脱氧核苷酸為原料,在有關酶的作用下,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隨的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不斷地延長,同時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互相盤繞成螺旋結構,c、構成新的DNA分子;⑤特點:邊解旋邊複製,半保留複製。⑥結果:一個DNA分子複製一次構成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好處:使親代的遺傳信息傳給子代,從而使前後代持續了必須的連續性;⑧準確複製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夠自我複製,一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能為複製帶給模板;二是因為它的鹼基互補配對潛力,能夠使複製準確無誤。

複製的計算規律:每次複製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條鏈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個DNA分子複製n次則構成2n個DNA,但內含最初母鏈的DNA分子有2個,可構成2?2n條脱氧核苷酸鏈,內含最初脱氧核苷酸鏈的有2條。子代DNA和親代DNA相同,假設x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鏈的數量,構成新的DNA所需要遊離的脱氧核苷酸數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總數2nx減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鏈的數量x。

7.核酸種類的決定:首先根據有T無U,來確定該核酸是不是DNA,又由於雙鏈DNA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T,G=C,單鏈DNA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來確定是雙鏈DNA還是單鏈DNA。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必須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構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着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構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範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細胞增殖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説明染色體具必須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構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複雜的變化構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構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説,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人類遺傳病

1.決定順序及方法

①決定是顯性還是隱性遺傳病方法:看患者總數,如果患者很多連續每代都有即為顯性遺傳。如果患者數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個別有患者即為隱性遺傳。(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

②先決定是常染色體遺傳病還是X染色體遺傳病。方法:看患者性別數量,如果男女患者數量基本相同即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數量明顯不等即為X染色體遺傳病。(個性:如果男患者數量遠多於女患者即決定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反之,顯性)

2.常見單基因遺傳病分類

①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紅綠色盲、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假肥大型)。

發病特點:男患者多於女患者;男患者將至病基因透過女兒傳給他的外孫(交叉遺傳)

②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發病特點:女患者多於男患者

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發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得病。

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白化病、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症發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不連續。遇常染色體類型,只推測基因,而與X、Y無關

3.多基因遺傳病:脣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體異常病:21三體(患者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

5.優生措施:①禁止近親結婚。(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②進行遺傳諮詢,體檢、對將來患病分析;③提倡“適齡生育”;④產前診斷。

染色體變異

1.染色體組的概念及特點:①由合子發育來的個體,細胞中內含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②而由配子直接發育來的,不管內含幾個染色組,都只能叫單倍體。

2.染色體組數目的決定:①細胞中同種形態的染色體有幾條,細胞內就內含幾個染色體組;②根據基因型決定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根據細胞的基因型確定控制每一性狀的基因出現的次數,該次數就等於染色體組數;③根據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形態數確定染色體數目。染色體組數=細胞內染色體數目染色體形態數。

篇八: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

第一節 減數分裂

一、減數分裂的概念

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所特有的細胞分裂方式。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體細胞減少一半。

(注:體細胞主要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新產生的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

二、減數分裂的過程

1、精子的形成過程:精巢(哺乳動物稱睾丸)

減數第一次分裂

間期:染色體複製(包括DNA複製和蛋白質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稱聯會),形成四分體。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交叉互換。

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排列在赤道板上(兩側)。

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末期:細胞質分裂,形成2個子細胞。

減數第二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

前期:染色體排列散亂。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着絲粒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後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並分別移向細胞兩極。

末期:細胞質分裂,每個細胞形成2個子細胞,最終共形成4個子細胞。

2、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卵巢

三、精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體:

①形態、大小基本相同;

②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

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屬於體細胞,通過有絲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們又可以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並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所以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

(4)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

(5)減數分裂形成子細胞種類:

假設某生物的體細胞中含n對同源染色體,則:

它的精(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可形成2n種精子(卵細胞);

它的1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2種精子。它的1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

特點: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精子,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注意:若細胞質為不均等分裂,則為卵原細胞的減Ⅰ或減Ⅱ的後期。

第二節 基因在染色體上

一、薩頓假説: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明顯的平行關係。

二、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

1、基因的分離定律:雜合體中決定某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彼此分離,互不干擾,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從而產生數目相等的、兩種類型的配子,且獨立地遺傳給後代,這就是孟德爾的分離規律。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這就是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也就是説,一對等位基因與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與組合互不干擾,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第三節 伴性遺傳

一、概念:遺傳控制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

二、XY型性別決定方式:

染色體組成(n對):

雄性:n-1對常染色體 + XY

雌性:n-1對常染色體 + --

性別比:一般 1:1

常見生物:全部哺乳動物、大多雌雄異體的植物,多數昆蟲、一些魚類和兩棲類。

三、三種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

① 男 > 女

②隔代遺傳(交叉遺傳)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顯性遺傳的特點:

① 女>男

② 連續發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遺傳的特點: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孫

附:常見遺傳病類型(要記住):

伴X隱:色盲、血友病

伴X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

常隱:先天性聾啞、白化病

常顯:多(並)指

篇九: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一、核酸的種類

細胞生物含兩種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內含一種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類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結構

1、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CHONP)。DNA的基本單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許多核苷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能夠將核苷酸分為脱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兩條脱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連構成。

3、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內含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鹼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鹼基種類為4種;脱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鹼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

原理: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於細胞質中。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

結論: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內含少量的DNA。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篇十: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一、基本概念:

(1)性狀——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徵。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3)在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的雜交實驗中,雜種一代(F1)表現出來的性狀是顯性性狀,未表現出來的是隱性性狀。

(4)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5)雜交——具有不同相對性狀的親本之間的交配或傳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的交配或傳粉(自花傳粉是其中的一種)

(7)測交——用隱性性狀(純合體)的個體與未知基因型的個體進行交配或傳粉,來測定該未知個體能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種雜交方式。

(8)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

(9)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10)等位基因——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體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篇十一: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一、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二、穩態

(1)概念: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2)好處:維持內環境在必須範圍內的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機制:神經?D?D體液?D?D免疫調節網絡

第二章動物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透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理解刺激產生高興,並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突起[樹突(短)、軸突(長)]構成。軸突+髓鞘=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齊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着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衝動。

(3)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於電位差的存在構成局部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透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人腦的高級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有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級中樞;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腦幹: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温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書寫中樞(W區)→失寫症(能聽、説、讀,不能寫)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運動性失語症(能聽、讀、寫,不能説)聽性語言中樞(H區)→聽覺性失語症(能説、寫、讀,不能聽)閲讀中樞(V區)→失讀症(能聽、説、寫,不能讀)(3)其他高級功能:學習與記憶

二、透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係: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實例:實例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並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轉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D低血糖病;過高?D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症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7)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凡是叫做反饋調節。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十分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於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好處。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

實例二、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透過體液運輸

3)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三、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係

(一)兩者比較:

(二)體温調節

1、體温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温度。

2、體温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温相對恆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持續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温調節過程:

(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温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温維持相對恆定。

(2)炎熱環境→温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温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温維持相對恆定。

5、體温恆定的好處: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透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三)水平衡的調節

1、人體內水分的動態平衡是靠水分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平衡實現的

2、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是飲食、另有少部分來自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透過泌尿系統,其次皮膚、肺和大腸也能排出部分水。人體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腎,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3、水分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負反饋)

過程:飲水過少、食物過鹹等→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抗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尿量減少

總結:水分調節主要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透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腦產生,由垂體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使排尿量減少。

四、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器官:扁桃體、胸腺、脾、淋巴結、骨髓等

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細胞(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細胞

吞噬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抗體、細胞因子、補體

2、免疫類型: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的,對各種病原體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特異性免疫(後天性的,對某種病原體有抵擋力)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3、體液免疫:由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實現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B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出效應B細胞

記憶細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時增值分化為效應B細胞

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

抗體清除抗原

4、細胞免疫:透過T淋巴細胞和細胞因子發揮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細胞刺激

T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出效應T細胞

記憶細胞→同一靶細胞再次刺激時增值分化為效應T細胞

效應T細胞使靶細胞裂解死亡、

(效應T細胞釋放某些細胞因子(如干擾素)增強免疫細胞的效應)

被釋放至體液中的抗原被體液免疫中的抗體清除

5、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區別:

共同點:針對某種抗原,屬於特異性免疫

區別體液免疫細胞免疫

作用對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細胞(即靶細胞)

作用方式效應B細胞產生的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

6、艾滋病:

(1)病的名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

(2)病原體名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遺傳物質是2條單鏈RNA

(3)發病機理:HIV病毒進入人體後,主要攻擊T淋巴細胞,使人的免疫系統癱瘓

(4)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

五、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在生產中往往應用的並非動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類似物

1、*激素提高魚類受孕率:運用*激素誘發魚類的發情和產卵,提高魚類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蟲激素防治害蟲:可在田間噴灑必須量的性引誘劑(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雌雄性昆蟲間的正常交配。

3、閹割豬等動物提高產量:對某些肉用動物注射生長激素,加速其生長。對豬閹割,減少性激素含量,從而縮短生長週期,提高產量。

4、人工合成昆蟲內激素提高產量:可人工噴灑保幼激素,延長其幼蟲期,提高蠶絲的產量和質量。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

一、生長素

1、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的試驗:

實驗過程:

①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D?D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長;

③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豎立生長;

④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

(2)温特的試驗:

實驗過程: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

未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不生長

(3)科戈的實驗: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3個實驗結論小結: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

單側影響了生長素的分佈,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於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生長。

3、判定胚芽鞘生長狀況的方法

一看有無生長素,沒有不長

二看能否向下運輸,不能不長

三看是否均勻向下運輸

均勻:直立生長

不均勻:彎曲生長(彎向生長素少的一側)

4、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橫向運輸:向光側→背光側;極性運輸:形態學上端→形態學下端(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生長素的分佈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5、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調節作用具有兩重性,一般,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生長(濃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適生長素濃度為標準)。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和抑制作用與生長素的濃度、植物器官的種類、細胞的年齡有關。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為:根、芽、莖(見右圖)

頂端優勢是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近頂端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從而抑制了該部位側芽的生長。

6、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促進扦插枝條生根[實驗];

防止落花落果;

促進果實發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頭上噴灑生長素類似物,促進子房發育為果實,構成無子番茄);

除草劑(高濃度抑制雜草的生長)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稱主要作用

赤黴素促進細胞伸長、植株增高,促進果實生長

細胞*素促進細胞*

脱落酸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聯繫:植物細胞的分化、器官的發生、發育、成熟和衰老,整個植株的生長等,是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結果。

篇十二: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小總結

二、細胞增殖

(1)細胞週期: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有絲分裂:

分裂間期的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體的主要變化為:前期出現;中期清晰、排列;後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別注意後期由於着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差異:a.前期紡錘體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3)減數分裂:

對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時期: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

特點:染色體只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

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複製,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常出現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地分佈於細胞中,中期染色體的着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染色體的着絲點分裂染色體單體分離.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形的鑑別:(以二倍體生物為例)

1.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排列於赤道板或相互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體沒有上述特殊行為……有絲分裂

記憶點: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説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複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説,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