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題階段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52K

課題階段總結精品多篇

課題階段總結 篇一

在各級教育專家的關心幫助下,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思路清晰,目標明確,行動紮實,已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現將本校的課題研究工作如下彙報:

一、課題實施的進展情況: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含有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知識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基本工具。地圖是學生汲取地理知識的一個源泉,又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的基本手段。新課程要求學習“對生活又用的、對終身有用”地理,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學會閲讀地圖、使用地圖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加強理論學習,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

1.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大,綜合能力顯著增強. 一個人能力的高低,並非取決於專業知識,而是緣於知識的廣度.我們所教地理學科的老師開始了艱苦的學習:請教同事,翻閲資料,交流心得,往往一個問題跑幾個辦公室還不能解決??光靠知識的堆砌是無法讓學生信服的。為了讓學生把生活經驗,學科知識結合起來,我們地理與歷史,政治老師經常坐下

來剖析知識的銜接點,理解的關鍵點??久而久之,自己在教的過程中,同學生一樣開始成長起來。

2、教育觀念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1)樹立了課題研究思想

因為經驗作用,過去的 學科知識論,重結果輕過程,教教材的一貫做法和認識,一下子無法適應讀圖、識圖的新念。我們用教材的 過程中應圍繞課標和會考考點進行,完成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經過不斷的學習接收指導,理論指引,再加上考試指揮棒的不斷糾正,目前我們心中已基本確立了農村國中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方向。

(2)學生觀的 認識不斷深化

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繪圖教材方面的教育教學理論,總結過去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繪圖的研究目的,我 一直以為學生是知識的 容器,只有知識積累到 一定程度就會轉化成能力。課題研究以來,隨着理念的不斷更新,在頭腦中和 教學實踐中,我們都能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當作一個孩子來看待,隨時隨刻都會把他們當作一個發展的人來引導。

(3)課堂教學方式的顯著變化

基於課程觀、學習觀、研究觀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一言堂已不存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較為靈活的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學會傾聽,學會讀圖、用圖、繪圖,

學會爭論,在説與爭論中抓住矛盾體,學會分析比較,進而生成新的知識,並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如何做人。

二、課題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地理新課內容主要集中在七、八年級,要在短短的二年內達到標準規定的要求,難度有點大,再加上沒有相應配套教輔,如地圖,學生的認圖、讀圖分析能、尤其是學生的空間概念、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現象的能力相對薄弱,但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綜合能力比較好。

所以,我們地理課題研究組的兩位老師千方百計的自設課件和收集資料去為上課有圖文資料做準備。開始教學之後,尤其是在一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提高,一問哪科難學,學生總是異口同聲:地理。但經過一個學期的磨合、學習之後,學生基本上都具備了讀圖、分析、繪圖等基本能力及技能,但學科綜合能力較差,空間能力無法遷移。

三、問卷調查及分析:

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課題剛開始時,由於心理重視、領導關心課題研究,“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確確實實改變了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 備課方式,課堂教學過程結果同樣重視多種評價方法檢測學生的讀圖、識圖、繪圖能力。隨着課題研究的深入,這種意識也逐漸滲透到教學中,但社會關注“成績”,尤其是學校及領導對課題研究重心的轉移,課堂教學評價、學生評價都大有滑坡的趨勢,使教師不得不讓學生的發展為評價服務。

四、今後的工作思路:

隨着教學的進行,教學中存在的矛盾、問題越來越多,為此我們的課題研究也相繼深入展開。由於地理讀圖、識圖、繪圖具有實踐性,特別強調學生的親身經驗、動手動腦,但如何開展實踐活動就成了一個難點。為此我們課題組的地理教師認真閲讀有關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繪圖教材方面的教育教學理論,總結過去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繪圖的經驗教訓,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指導學生的方法、技巧為重點,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設施、條件,並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讀圖、識圖、繪圖的技巧,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淡,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還有待改進完善。

以上是課題組所做工作的簡述研究設想,我們也在不斷的成長,收穫多多,但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也在不斷凸現,困惑也 在不斷增多。我們雖盡力而為之,但還有不盡人意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對我們的階段性成果分析報告指導和批評。

課題階段總結 篇二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語文學習中的發展性評價策略探究是本學期我所申報的市級課題。本課題主要是針對現行中國小學生評價與考試製度同我校學生實際要求不相適應的現狀,特別是要解決對學生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功能;過於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過於關注結果,忽視學生髮展過程;評價方法過於單一”等問題,克服由此產生的弊端,探索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適合我校學生特點、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強的學生語文學習與語文綜合素質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為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發展狀況,並據此引導教師去改進教學,完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立足點,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我將本階段工作總結如下:

一、課題遵循的原則:

通過研究探尋在我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語文學習中如何開展發展性評價策略探究的途徑和方法,積累切合我校實際的、有自己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語文學習發展性評價的教學經驗。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語文學習現狀進行科學的測查分析,掌握基本情況,並針對實際提出相應的教育教學對策。增強外地務工人員子女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促進語文學習的全面發展。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評價中的主人,在評價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採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評價。在小組評價中,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分析,教師主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情況,關注全班出現的共性問題,適時地指導點撥,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學生能自己解決的絕不包辦代替。例如,在字詞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裏相互檢查字詞掌握的情況,對於不認識的字大家互動幫助,教師只是對出現的共同認為難掌握的字,加以指導點撥。這樣有的放矢地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全面性原則。評價的內容應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既有終結性評價,又有平時成長記錄;既測查知識,又測查能力,同時還要測查學習習慣、情感態度、認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情況,記錄學生平時表現、興趣、潛能等,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3、民主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學校、教師和家長把學生當做平等合作的夥伴來對待,克服傳統評價把學生及其他一切有關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產生緊張、對立的現象,充分發揮民主,尊重學生評價的權力。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的學習和同學的學習,還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甚至可以評價教材,發表對教材的不同看法,從而塑造創新性人格,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4、個性化原則。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注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閃光點或進步之處,及時給予評價鼓勵,使他們看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成績,而這一點成績必定會促使他們在其他方面努力,以求獲得更大進步。如激勵大膽發言時,教師這樣評價:“你的觀點我同意,可是你發言時聲音得響亮些,你大聲地再説一遍好嗎?”在評價中,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在自評、互評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自己收集有意義的材料、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人格,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5、發展性原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在評價中,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努力程度,引導學生通過對評價結果逐項細讀,對照反思,全面瞭解自身的素質發展狀況、發展水平、發展差異(優缺點),從而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找到繼續發展的方向。

二、課題主要操作方法

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僅僅依憑一、兩次測試就認為完全評價出學生的真實語文水平的做法往往會出差錯。我們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期末我們又進行朗讀、背誦、口語交際和綜合內容的筆試,對學生本學期的學習狀況評出星級。這樣,既詳細地記錄學生一學期的學習過程,又全方面地測出學生的語文水平。

2、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參與相結合。《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就改變了過去的評價由教師一個人定論,學生處於被評價的被動地位的評價形式,構成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參與的整體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他們的評價作用,每月定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勞動、衞生、行為習慣等加以評定,評出等級;建立聯繫本,不定期地與家長聯繫,從而使學生能客觀全面地瞭解自己,體驗成功,看到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又能從評價中得到改進教育教學的反饋信息,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得到矯正性的信息反饋。

一是自我評價。根據本人答卷情況,結合本單元所學情況,學生自行評價,得出等級,從中找出優點和不足,自己找准以後的努力方向。

二是小組評價。由小組長帶領組員相互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瞭解他人之長處和自己之短處,在今後學習中自我完善。

三是教師評價。教師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這一段時間的表現,鼓勵學生進一步發展。四是家長參與。家長每月為學生的課外學習加以評定,如實填寫問卷調查,實事求是地彙報孩子在家的表現,提出希望。同時,使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課外學習表現情況,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家長的參與也是極其重要的。召開家長會,從“培養興趣”“端正態度”“訓練習慣”“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等幾方面與家長交流,有利於家長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課程標準》指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既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量化處理,又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質的鑑定。針對學生渴望得到他人認可和表揚等心理特點,在評價結果的表述中,實行“等級制”,並把“等級制”化為形象化的標記,如五顆星、三角等等,從而真正使“等級制”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種激勵和促進作用。例如,在教師寄語中,教師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這段時間內的表現,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不足,從正面引導學生進一步發展。

4、實行“重試”制度。重試,就是當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時,可以再考一次。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複習時間,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利。在評價中,學生自行改正錯誤視為正確;當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時,可以再考一次,只要學生答對了在第一次考試中做錯的題,就説明通過改正過程達到了掌握的目的,在統計成績時,記第二次重考的分數。這樣,既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以後的努力方向,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三、體會與思考

1、進一步建立多元化發展性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所進行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不以評價指標套學生,將評價伴隨教學過程之中,採用分項測評、綜合評價的方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悦,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特長。評價方法靈活多樣,有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定量表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變苦學為樂學,以獲得求知的滿足感、情緒的愉悦感、學習的成功感。評價的內容是全面的,從三個緯度,檢測學生的語文水平,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建立多元化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有利於教師改進教學。過去,評價技術落後,過於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教師多半通過期末測試評判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成績,既不能真實測出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也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出教師教學的功與過,只是估測教學中的主要成績與問題。“評價建議”強調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強化教師科學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識,使評價不僅僅是甄別與選拔學生,而是挖掘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教師從每月評價中,瞭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從學生出現的問題中,找原因,有利於教師更加科學地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3、建立多元化發展性評價體系,便於與家長溝通。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支持,在多元化評價體系中,家長積極參與。為了讓家長及時瞭解到學生在校語文學習情況及教師及時瞭解到學生在課外語文學習情況,每月進行問卷調查、建立聯繫本,使教師可從自己的記錄和家長的信息反饋中及時瞭解到學生語文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還能瞭解到外部環境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同時加強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交流,有利於指導家長進行課外輔導。如在學生剛剛學習寫字時,楊蕾的字總是寫不好,我就在聯繫本上講明輔導的方法,家長按老師的方法輔導孩子,楊蕾的字很快寫得規範了。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溝通了教師與家長的思想,架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樑,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力度,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營造出了良好的氛圍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本學期研究思路已基本清晰,輪廓初顯。在前面的研究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着好多問題:

1、雖然在研究中想了很多辦法,但策略方法還顯不足,特別是學生成績不如意或某些行為表現達不到教師要求時,容易產生急躁心理,

2、關於課題研究方面的理論水平有待於提高。開課題研究工作以來,本人撰寫了多篇論文,但發表及獲獎率不高。

3、與外來工子女的家庭聯繫還不夠,還要進一步發揮家長的作用,提高外來工子女家長的思想認識,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的問題。

其實在實際的研究操作中我們還有許多的問題,我會繼續努力,勇於實踐,真正通過科研促質量!總之,多元化的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建立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的,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的,從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的要求出發,使學生客觀全面地瞭解自己,體驗成功,看到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又能從評價中得到改進教育教學的反饋信息,從而真正實現其“導教”“導學”的目的。

課題階段性總結 篇三

本學期我們課題組進行了《國小語文“主題式話題作文”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我們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課題研究為中心,用心參與專題課改活動,加強對課堂、教師、學生的發展性評價研究,發揮學科中取得經驗和實際效果的示範作用,強化教育科研,以校本教研為主線,。努力學習網絡技術,學習課件製作,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善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從而改善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並善於總結昇華,透過全科組同事的努力,在上級和校園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取得了必須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明確課題內含

本課題組成立之初,課題組成員對該課題理解不深,因此,學習課題相關理論是第一階段的首要任務,使每個成員能深刻了解該課題各種相關知識,指導課題組成員在新的形勢下,轉變教育觀念,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的轉變,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認真學習學科知識,現代教育理論,在網上收集超多的優秀教師案例,借閲了一些教育科研、教育教學改革等理論專著等超多的書籍,我們課題組經常學習、閲讀這些資料,將學習心得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平時我們課題組成員還上網瞭解、關注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動態,認真學習教學課例。此外觀看了一些教學錄像帶,從中吸取優秀的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發揮羣體優勢,抓實專題教學工作。

1、在認真學習“主題式話題作文”教學方式,領會其精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科組的作用,組織羣眾備課,研究如何將新課程標準的思想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常規。本學年,全科組老師都深入課堂第一線聽了超多的課,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着並進行羣眾備課、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等工作。在全校數學教師努力學習下,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師每節課的備課、上課和教學評價中都能較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有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教學效果也水漲船高,

2、結合理論學習,在第七週我校全體數學老師精心準備了一節校級語文作教學課,每一節課都較好的體現了教師個人的特長,同時在科組教研時,對暴露出來的不足或需要改善的地方集思廣益,精益求精,使得各位教師的對教材的把握和課堂的調控潛力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進步。透過此次競賽,我們取得了幾點收穫:

(1)競賽課中,可看出教師的課堂主角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有了較大轉變,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為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和學習潛力的培養,課堂中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也在必須程度上發生了變化,一些教師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方式,在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潛力的同時,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用心性。

(2)努力發掘學生喜歡而有適宜的話題。選好了話題,讓學生敢説,喜歡説。注意寫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教師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引導學生主動、用心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潛力。教師能參與到合作小組中,及時反饋狀況,不斷調整教學。

(3)合理、恰當地運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此次活動中,全部參賽教師都使用了教學媒體,體現出教師們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電腦、網絡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並學會製作使用這種現代教學媒體,在數學教學中合理、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從直觀上去學習、感受,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初步構建“主題式話題作文”教學的模式

“主題式話題作文”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先以話題定主題,然後以話題打開作文打開創作思路,最後百花齊放共賞。在教與學的關係上,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辯證關係,重視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動性,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程結構上,強調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以培養通才;在教學方法上,主張應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並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研究的收穫

1、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評價觀轉變較明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用心互助,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大膽説,到達我口抒我心的效果。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3、學生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如: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討論。

四、研究反思

如何讓學生敢説、樂説,根據所説的用規範的生動的語言來表達,竭力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培養學生的積累詞句的潛力和寫作潛力,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正如專家們所預言的那樣,“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取;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以實現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對未來的展望,期盼能獲得更多的輝煌。

課題階段總結 篇四

自從開始確立課題到現在已經快一個學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做研究課題的艱辛,也收穫了許多,也為進一步的開展研究積累了充分的經驗。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在課堂的結構上進行了一定的變化,也對傳統的教學程序進行了調整。將老師的教受者地位變為了指導者、引導者的地位,從而更好地讓學生體驗,交流和分享知識。

“先學後教”首先是學,讓學生自學。我帶的學生他們從來就不曾有自學的習慣,將課堂交給學生他們一個個就沒有了方向,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有的學生有牴觸情緒不願參與到自主學習。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確定了先讓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每節課都開展五分鐘自學,然後讓學生將主幹知識自述一次,已鞏固預習的知識,或者用筆記的形式上交。還要做個別學生的思想工作打消他們心裏的顧慮,也讓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在獲取知識上的有益性。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學生已基本上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會自覺的在課前進行預習並能做好筆記。

養成自學的習慣也僅僅是這次研究課題開展的開始,有了自主學習的習慣還要檢查自主學習的效果和督促學生學習。因此,我又對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在劃分學習小組的過程中我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了摸底,還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了參考,也充分考慮的學生自身的要求,最後將所帶班級劃分為四個學習興趣小組。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他們還主動的為小組制定了組名,有的小組還有自己的口號。每個小組確立組長一名,主要負責領導小組預習和學習,並檢查學習效果。組員之間是相互督促有疑問就共同解決,不能解決由組長彙總,最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學習小組建成之後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揚,原本有懷疑牴觸情緒的學生也很快的融入其中,課堂氛圍大有不同。

在學生自主學習已經培養起來的情況下,我又增加難度,讓學生尋找問題並自己講解問題的答案,可以説這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開始時幾乎沒有學生參與,我就不斷鼓勵,讓每個小組選定一名發言人所有小組成員共同解決問題給出答案再由發言人講解。但是這樣也出了很多問題,有的發言人聲音很小,有的答案不正確這都影響教學的流暢性。經過多次的探索我將這種模式主要運用在講解綜合探究課中,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也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目前的課題研究我還是放在調動學生的學上,我認為這是很主要的一個環節,如果這個環節沒做好那我的課題研究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先學後教”解決好了學生學,然後在後一階段就是要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希望不斷的努力完成這項研究任務。

課題階段性的個人工作總結 篇五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小數學教學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的洗禮,學生變得愛提問、愛交流,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斷閃現。數學教學煥發着充沛的活力。但事實上,有些教師只注重形式和表面,忽視實效和本質,在國小教學的課堂上,低效、無效或根本不講成效的現象俯拾即是。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機械教學”、唱獨角戲式的“表演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等等。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為教與學的阻礙。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極為寶貴的東西“有效性”;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提出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生的知識獲得不是通過教師簡單的講授而獲得,而是在一定學習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2.動機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能否進行有效而持久學習的最重要變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備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機,課堂教學有效性實際上是一種密切關注並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

3.認知結構理論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一種充分關注每個學生認知結構及認知發展狀況的教學。

三、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想解決以下問題:

1、影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如何界定和評估一節課是否是有效教學,學生的學習是否是有效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影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因有好多種,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找到影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然後進行鍼對性地矯正。

2.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有效性教學策略包括:

(1)有效的情境創設策略

(2)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

(3)有效的合作與交流策略

(4)有效的課堂練習策略

(5)有效的課堂評價策略

3.如何界定和評估一節課是否是有效教學,學生的學習是否是有效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調查和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並更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總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學生獲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的機會,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形成,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形式

1、教育調查:按照確立的研究對象,對學校的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訪談,收集關於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

2、文獻資料: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策略為核心,查閲,鑽研相關資料。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鑑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3、行動研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

七、課題研究的實施與管理

1、制定研究計劃,選取典型課例,進行專題研究。

2、對選取的專題進行個案分析。

八、具體做法及措施

確立研究對象,以本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跟蹤課堂觀察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總結提煉專家引領推廣應用。

九、實驗成效

經過初步的實驗研究,本研究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實驗班級的聽課及檢查情況看,學生四十分鐘的課堂學習收益對比與以前有所提高,但由於本研究模式在我校處於初級階段,效果還不能做到完全體現到每一位學生身上,還有待於在今後長期的研究中進一步改進方式、方法以期受益於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