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W

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

因為有知識,我們上了太空,我們延長了人均壽命。更因為有知識,我們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古代漢語知識點1

1.押韻:把兩個以上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詩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聲音和諧悦耳。

2.聲調:貫穿整個音節的語音的高低升降變化,是整個漢語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其性質主要取決於音高,又叫字調。

3.調值:是聲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

4.調類:就是聲調的分類,是按照聲調的實際讀法歸納出來的,調值相同的歸為一個調類。

/聲調的種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

5.音變:連音變化,在動態的語言序列中有些音節的結構受前後其他音節的影響而產生的變化,它通常是由前後的音節結構和音素間的相互影響而引起的。

6.輕聲:在語音序列中有許多音節常常失去原有的聲調,而讀成一個又輕又短的調子,它不是四聲之外的第五種聲調,而是四聲的一種特殊音變,在物理上表現為音長變短,音強變弱。

7.兒化:後綴“兒”與它前一個音節的韻母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音節,並使這個音節帶上捲舌音色的特殊音變現象。

8.口音:軟齶和小舌上升時鼻腔閉塞,口腔通暢,這時發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鳴,叫做口音。

9.鼻音:軟齶和小舌下垂時,口腔成阻,氣流只能從鼻腔中呼出,這時發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鳴,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無阻礙,氣流同時從口腔和鼻腔中呼出,發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鳴,叫鼻化音。

11.聲母:音節中語音前頭的那部分,大多是音節開頭的輔音,有的聲母不以輔音開頭,元音前頭那部分是零,習慣上叫零聲母。

/韻母:音節中聲母后面的部分。

12.語音:人類説話是發音器官發出來的表達一定意義的聲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的交際只能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語言必須憑藉語音才能表達出來。

13.音質音位:由音素成分構成的音位叫音質音位,又因為音質音位出現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聲調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徵構成的,音高不是音質,屬於非音質音位,因非音質音位不受音段的侷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15.音位變體:一個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這些音叫這個音位的音位變體。

16.條件變體;

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音位變體叫條件變體。VS 自由變體:沒有環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換而不影響意義的音位變體。

17.區別特徵:如果某種語言的語音差異可以造成意義的不同,這種語音的差異就有音位的對立,構成這種差異的語音特徵叫區別特徵。

18.互補分佈;

音位變體的分佈情況,音位的不同的條件變體各有自己的分佈條件,絕不能出現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們出現的位置是相互補充的。

19.語流音變:一個音和其他的音結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會相互影響,產生語音的變化。

VS歷史音變: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而造成的語音變化叫歷史音變。

20.詞彙: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狹義的講它是構成某種語言的詞和詞的等價物——固定短語的總彙;

廣義的講,一個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彙,叫做這個人或這本著作的詞彙。

21.理性意義:指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義,是詞義的核心部分,即詞中和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

VS色彩意義:詞彙在反映客觀事物時附加上了各種各樣的色彩,從而形成了色彩意義。

22.本義:多義詞中代表該詞的最初的意義(歷史/源頭)——來源。

VS 基本義:多義詞中幾個意義最常用、最基本的意義——應用。

23.轉義:在詞的本義或基本義的基礎上直接或見解發展而來的意義,現代的轉義通常是通過引申或比喻而來的。

24.比喻義:由修辭上的比喻手法逐漸固定下來的意義,即借用一個詞的基本意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這時所產生的新的意義叫比喻意義。

25.基本詞彙:語言詞彙中最主要的東西,它是基本詞的總彙,基本詞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須、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確,而且是被一般人所瞭解的詞,它是詞彙中最主要的部分。

26.一般詞彙:現代漢語中出去基本詞彙以外的詞彙叫一般詞彙,一般是由基本詞彙和詞根派生出來的。

VS詞根:構詞能力強的詞,它的穩定性不強,但有很大的靈活性。

27.社會習慣語;

又叫社會集團語,只由於某種社會聯繫,而在處於同一集團的人們中間自發產生的少量特殊語言,這些詞語大都能反映人們的文化程度、生活習慣、身份等。

28.行業語:各種行業上用的語言,是各種職業和某種特殊生活的的專門用

語。

29.熟語:現代漢語中有些定了型的詞組和短語,經常作為一個完整的單位來使用,不能隨意改變其成分,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後語、格言等,內容十分豐富。

30.成語:一種長期相沿襲用的具有濃厚書面語色彩的短語,既是人們長期習用的,意義完整,結構穩定,形式簡潔,整體使用的定型短語。

31.隱語:個別社會集團或祕密組織中的一種只有內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語。

32.音譯詞:以讀音相近的字翻譯外族語言而形成的單純詞。

33.真詞綴:位置完全固定,意義基本虛化,讀音大都弱化的詞綴。

VS類詞綴:位置基本固定,意義正在類化,讀音保持不變的詞綴,它是由詞根向詞綴真詞綴的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

34.多義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而這些義項又具有內在相互聯繫的詞,叫多義詞。

35.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

36.自由語素:能夠獨立成詞也能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的語素。

VS 不自由語素:不能夠獨立成詞,只能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的語素組合成詞,且位置固定的語素。VS 半自由語素:不能夠獨立成詞,只能夠和其它的語素組合成詞的語素,在構詞時位置不固定的語素。

37.詞:代表一定的語音意義,具有固定的語音形式,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結構單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

VS詞組:又叫短語,是大於詞的語言單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詞加實詞或實詞加虛詞構成的而不成為句子的語言單位。

38.實詞:表示詞彙意義,表示一個完整的、確定的和其它詞組相對立的概念。

VS虛詞:表示語法意義,表示實詞和實詞在語句組織中的相互關係或表示句子當中的語氣。

39.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

VS 合成詞:由幾個語素組合成的詞。

40.詞義:是詞的內容,是對客觀事物現象的反映,包含着人們對客觀事物各種特點的認識。

古代漢語知識點2

1、文字: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2、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性符號系統,是漢族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

3、六國古文: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變化較小,我們把秦以外的諸侯國的文字稱之為六國古文。

4、隸變:用橫、豎、撇、點、捺等筆畫轉寫隸書所發生的變化。

5、表音文字:用數目不過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種文字裏有限的音位和音節,從而標識語言中詞語的聲音。

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來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無其字而根據被記錄的詞的讀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漢字表示新詞的一種方法。

(胡)/一種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個已有的字來表示語言中與其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語素。這種由於音同或音近而被借來表示另外意義的字叫假借字。

7、轉註:部首相同,聲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字。

8、筆畫:字形的最小結構單位,是獨體字的結構單位,書寫時從落筆到提筆稱之為一筆或一畫,它由點和線構成。

這些點和線的具體形狀叫做筆形。

9、部件:漢字合體字中由一個以上的筆畫構成的可以獨立書寫的組字單位。

10、偏旁:合體字進行第一次切分而產生的兩個部分。

11、筆順:書寫現代漢字時,筆畫有先有後,書寫時的這種筆畫先後叫做筆順。

12、部首:字典為了給漢字分類而確定的字類標目,是從分析字型的結構產生的。

/ 具有字型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

13、通用漢字:在當代使用的漢字,除去專用漢字(人名、地名及科技專用字)以外的字。

14、六書:古人把漢字的結構方式和使用方式歸結為六種類型,稱為“六書”。

“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漢字的結構形體,轉註、假借指的是漢字的使用方式。

15、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16、方言:全民語言即民族共同語的地方變體或地域分支,是從屬於民族共同語的語言低級形式,是為全民範圍內某一地區的人民服務的,並不是與普通話並立的獨立形式。

17、漢語規範化:根據漢語發展的規律來確定和推廣語音、語法、詞彙各方面的標準,以便更進一步的發揮漢語的社會交際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18、樂音:週期性出現,重複波形的音波。

18、噪音:不是週期性出現重複波形的音波。

19.語言的社會屬性:作為社會交際作用的語言其語音總是附載着一定的語音內容—詞義,表示特定的社會概念,而用什麼樣的語音形式表示什麼樣的語音內容不是由個人決定的,而是由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成員約定成俗的,即詞語所表示的意義是由社會賦予的,這就是語言的社會屬性。

20.反切:是我國傳統的注音方式,是用兩個漢字相拼來標註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是由上字取聲,下字去韻和調想拼和而得出的。

21、音節:聽覺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語言單位,也是最自然的語言單位,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由一個或幾個音素構成。

22、音素: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

23、音位:一個語言系統中能夠區分詞義的最小的語言單位,也就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劃分出來的語言單位。

24、元音:氣流振動聲帶,在口腔、咽頭不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

/ 發音時氣流不受阻礙,聲帶一定振動,響亮清晰的音素。/氣流從肺裏出來振動聲帶,形成音波,通過口腔時又沒有受到任何阻礙而形成的音。

25、輔音:氣流在口腔或咽頭受到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做輔音,又叫子音。

/ 發音時氣流受到發音器官的各種阻礙,聲帶不一定振動,不夠清晰響亮的音素叫輔音。/氣流從肺裏出來不一定振動聲帶,通過口腔時受到一定的阻礙,這種主要依靠阻礙發出的音叫輔音。

26、鼻化元音:發音時,軟齶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時打開,元音就會帶上鼻音色彩,這種元音叫做鼻化元音。

國際音標用附加符號“ ”表示。

27、發音部位:輔音聲母發音時口腔裏發音器官構成阻礙的兩個部位。

28、發音方法:發音時,喉頭、口腔、鼻腔節制氣流的方式和狀態,包括髮音時構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氣流強弱的情況及聲帶是否振動等幾個方面。

29.韻腹:由兩個或三個元音音素或元音帶輔音韻尾構成的韻母中,口腔開口度較大,聲音較響亮的那個元音叫韻腹,韻腹前的叫韻頭(介音),後面的叫韻尾。

30、韻頭: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表示複韻母的發音起點,發音輕而短。

30、韻尾:表示複韻母最後滑動的方向,音質含混不清。

30.單元音:發音時,舌位、脣形、開口度始終不變的元音叫單元音。

31、複元音:發音時,舌位、脣形都有變化的元音叫複元音。

古代漢語知識點3

1、六書:是漢代人對古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2、象形:是通過描摹詞所概括的客觀實體來表達詞義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號來表現詞所概括的客觀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會意: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表意符號以表達新義的造字法。

5、形聲:是以聲符表示詞的讀音、形符表示詞義範疇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關係,借用別的詞的書寫形式以記錄新詞的用字法。

7、古用今廢詞:是指詞彙在新陳代謝中被歷史拋棄了的詞。

8、古今通用詞:是指在漢語史上生命力很強的、一直流傳至今仍活躍在口語或書面語裏的詞。

9、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

10、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伸出來的意義。

11、假借義:是從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產生的意義。

12、單音詞:是一個音節代表一個詞,在書面語裏是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

13、複音詞:具有兩個或幾個音節的詞就是複音詞。

14、同義複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成,其意義是一個詞素的意義為主,另一個詞素起輔助作用。

15、偏義複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互對舉的詞素組合而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成為該複合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

16、單純複音詞:從音節上説,它屬於複音,而就結構上説,它又是具有一個詞素的單純詞。

17、合成複音詞:由兩個或幾個詞素按照一定的構詞方式組合而成的複音詞。

18、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

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19、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20、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1、數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22、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23、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

2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

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25、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27、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

28、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29、為動用法:所謂為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係,是為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釋本義。

30、對動詞用法:所謂對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係,是對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斷句:是指由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對主語做出判斷,表示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的句子。

32、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的關係是被動關係的句式。

33、傳:秦漢之際,把《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把解釋經書的叫做“傳”。

“傳”就是對“經”的解説。34、正義: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説”有時也可稱為“正義”。

35、“疏”:“疏”是相對“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對注的解釋。

36、箋:“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和補充,後來只指註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對古書的註解,狹義的“注”只指註解,而廣義的則包括傳、箋等。

38、章句:解説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

39、集解:選取各家註解通釋經傳的叫“集解”。

40、曰,為,謂之:釋義術語,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41、謂:釋義術語,放在被解釋的詞後面,用它後面的話説明前面詞語所指的範圍或比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釋義術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説明被釋的詞表示事物某種性質或狀態。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

43、猶,猶言:釋義術語,表示註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往往用近義詞作注,或用引申義訓釋本義。

44、之言,之為言,之猶言:聲訓術語,被釋詞與註釋詞在聲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義上相關或相通。

45、讀為,讀曰:注音術語,一般是用本字來注假借字。

被注字在術語之前,註釋字在術語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