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縣中醫藥發展基本情況彙報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縣中醫藥發展基本情況彙報

縣中醫藥發展基本情況彙報

 

近年來,我縣貫徹《中醫藥法》,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不斷加快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實施中醫藥能力提升工程,開創了我縣中醫藥事業新局面。

一、我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現狀

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99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個,縣直衞生單位4個,鄉鎮衞生院11所(中心衞生院4所、一般衞生院7所),村級衞生室68所,私立醫院1所,個體診所11所(其中中醫診所3所)。縣、鄉兩級共有醫療衞生技術人員1125 人,鄉村醫生94人,個體醫生12人,全縣開放牀位數 710 張(縣直醫療機構 570張,鄉鎮衞生院140張), 每千人口擁有病牀4張。縣中醫院現有職工279人,開放牀位數220張,編制數160,在編人員141人。現有中醫藥從業人員37人,占人員總數的13.26%,其中中醫師28人(高級5人,佔比17.9%;中級11人,佔比39.3%;初級12人,佔比42.9%),研究生學歷2人;中藥師9人(高級1人,佔比11.1%;中級3人,佔比33.3%,初級5人,佔比55.6%),研究生學歷1人。人民醫院、鄉鎮衞生院的中醫科、中藥房設置率為100%;村衞生室均設置了中醫診療室。2018年,全縣醫療機構門急診59.92萬人次,其中中醫門診逾12.5萬人次,約佔門診總量的20.87%。

一是加快了中醫醫療機構建設。近年來我縣加大了中醫藥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投資3700餘萬元在縣義峯路新建縣中醫院,佔地面積26.8畝,建築總面積13571平方米,於2011年初投入使用。對部分鄉鎮衞生院、68所村衞生室進行了新建和改擴建。投入11萬元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了必要的中醫藥設備,極大地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藥服務能力。縣人民醫院投入20餘萬元設立中醫科和中藥房。

二是擴大了中醫藥服務覆蓋面,培育了中醫特色品牌。縣中醫院以專科專病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強科室建設,中醫特色明顯, 2015年9月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複審,2015年第一批掛牌成立江西省熱敏灸醫院德安分院。鍼灸科康復科為省級基層特色專科,配備了腰椎四維牽引牀、頸椎牽引器、站立牀、吞嚥障礙治療儀、腦循環治療儀、燻蒸牀、中頻治療儀等康復理療設備,結合中醫傳統和藥物輔助治療,可開展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的診斷和康復治療。未病先防,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九灸等活動,雷火灸、隔姜灸、長蛇灸、熱敏灸、拔罐、推拿等中醫技術深受患者點贊。2018年鍼灸科康復科收治住院病人470人次,熱敏灸2857人次,鍼灸、推拿、康復、理療2.1萬餘人次。中醫骨傷科為省級重點建設中醫專科,開展的椎間孔鏡、膝關節鏡微創診療、中醫正骨手法等效果顯著。脾胃科和糖尿病科正在創建省級基層特色專科。國醫堂充分發揮名老中醫效應,外科中藥薰蒸治療、兒科小兒推拿按摩等。使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在醫療實踐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縣中醫院成立了基層中醫指導科,安排專人負責鄉鎮中醫藥業務指導和培訓。鄉鎮衞生院均成立了中醫科,建成了規範的中藥房(庫),中藥品種達200餘種,配備了飲片櫃、藥架、電針儀,神燈等中醫設備,能夠提供常見中醫適宜技術、中藥煎藥等服務。村衞生室能夠開展5項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服務。

2017年中醫院潘蜀受葡萄牙傳統醫學院邀請,在里斯本、波爾圖、布拉加三地進行理論授課和現場治療教學,深受好評並被聘為葡萄牙傳統醫學院客座教授。縣人民醫院設立特色專科(燒傷科),主任程偉研製的純中藥製劑創面外傷敷料“複方燒傷寧”,對火焰燒傷、熱液燙傷、電燒傷、化學性燒傷、放射性燒傷、糖尿病皮膚潰瘍、褥瘡、手術切口久治不愈、各種外傷創面、手指斷離傷、慢性潰瘍等療效顯著。車橋中心衞生院積極創建中醫示範區,將中醫、鍼灸、理療、康復有機結合,方便周圍患者就診。

三是發揮了中醫藥在公共衞生服務中的作用。縣中醫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中的作用,成立了中醫“治未病”中心。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將中醫藥與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等工作相結合,通過為居民提供中醫體質辯識服務和中醫健康指導,在老年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羣中推行養生保健、食療藥膳、運動療法,積極參與傳染病預防,開展慢性病中西醫結合防治一體化服務等措施,將中醫藥工作融入公共衞生服務工作中,中醫藥服務範圍得到拓展。

四是重視了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院圍繞中醫藥開展多項主題活動。2018年6月,在愛民鄉紅巖村開展了以“走近中藥,愛上中醫”為主題的中草藥野外調查活動;端午節開展了"悠悠艾草香、濃濃醫患情"為主題的驅蚊香囊製作大賽和贈送香囊活動; 8月,開展了首屆“中國醫師節”慶祝活動,安排了傳統醫療保健功法“八段錦”表演,評選了“十佳優秀醫師”,組織中草藥辨識大賽;積極策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加強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先後在塘山、豐林、聶橋、吳山、磨溪等鄉鎮開展健康扶貧義診,送醫藥下鄉、中醫藥文化科普等活動十餘次。繼續開展冬病夏治“三伏貼”和冬病冬養“三九灸”,500餘人次參與體驗。組建了一支業餘陳氏太極拳愛好隊伍。

鄉鎮衞生院精心設計和建設傳統風格中醫診療服務區——中醫館。其中,車橋、豐林、鄒橋、磨溪、高塘、河東、愛民等7箇中醫館已建成使用,聶橋、林泉、吳山等3箇中醫館已完成主體工程。

二、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我縣中醫藥事業雖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

一是中醫院負債嚴重。中醫院整體搬遷工程概算為3731萬元,共支付各項工程款3713萬元(含貸款利息600萬元)。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是: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177萬元、國債建設資金(項目)16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800萬元、縣政府處置原婦保院資產撥入831萬元、醫院自籌資金1745萬元。由於財政投入不足,現在中醫院欠銀行貸款720萬元,欠藥品、設備材料供應商貨款1978.72萬元,共負債2698.72萬元。負債經營,經費緊張,不能引進中醫藥診療新技術,信息化建設不完善,中醫藥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羣眾中醫藥就醫需求得不到滿足。

二是中醫院民展空間不足。中醫院是我縣中醫藥的主陣地,在中醫院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是中醫院一直以來規模小、基礎差、底子薄的狀況仍然沒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另一方面是中醫院缺少進一步發展空間。突出表現在:醫院已建成的門診樓(含醫技樓)、住院樓,面積偏小,住院牀位緊張;沒有教學用房;中藥煎藥室狹小,沒有地方進行中藥膏方等製劑製作;停車位緊張;已經沒有空餘的建設用地,醫院進一步發展難,這些都嚴重製約了我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從現狀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我縣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與周邊縣市相比,已呈現逐步落後的趨勢;從長遠看,應當考慮新建具有中醫特色的國醫堂大樓和醫養結合型的中醫院。

三是中醫藥事業扶持政策力度不夠。自從國家確立中西醫並重的發展方針以來,國家、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出台,以及新醫改方案中對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強化,中醫藥事業面臨着難得的新一輪發展機遇。但從實踐來看,相對於西醫,中醫藥還是處於弱勢地位,中醫藥事業發展與人民羣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還有不小差距,中醫藥服務能力與新一輪醫改的目標任務要求還不相適應。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出台扶持中醫藥發展的相關政策舉措。我縣醫保政策對中醫藥扶持政策體現不夠,在醫保政策上沒有充分鼓勵使用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政策較少,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水平較低。如在中醫院住院患者起付線低於綜合醫院以及中醫藥特色項目的報銷方面優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實到位;中醫藥治療方法最能體現“簡、便、驗、廉”特點,可是中醫藥治療尚未列入門診醫保報銷範圍;有些中醫醫療服務收費標準過低,如耳針治療收費12元,刮痧16元,小針刀44元,遊走罐10元。這些項目價格偏低而且耗時長,不能體現中醫藥服務價值,嚴重影響其推廣應用。

四是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不樂觀,中醫特色還不明顯,優勢不突出。人才是中醫藥發展關鍵,名醫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靈魂。我縣因人才原因導致中醫藥服務網絡功能薄弱,中醫醫療整體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不高,尤其鄉鎮衞生院中醫藥利用率不高,中醫特色專科優勢不明顯;中醫藥資深專家較少且大多年事已高,名老中醫更加缺乏,除了中醫院楊環、管榮高、潘蜀等之外,像我縣中醫名家餘立波這樣有份量的名老中醫已不見;中青年專業技術骨幹隊伍尚未完全建立,年輕中醫藥人才成長週期普遍較長,不能滿足中醫藥工作的現實要求,農村中醫藥人才匱乏現象更為突出。中醫治療率、中藥使用比例還不足,中醫院中醫藥項目收入佔全院業務收入不足20%,中藥收入佔藥品收入比為32%。中醫特色專科專病診治手段和診療優勢還不明顯,與綜合醫院相比竟爭力明顯偏弱。

三、加快發展我縣中醫藥事業的對策建議

中醫藥事業在我國有着悠久的傳統,既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因為其價格低廉、利於養生、副作用小的特點受到廣大基層羣眾的特別歡迎,發展基層中醫藥事業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從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西)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都明確了各級政府完善中醫藥扶持政策,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職責。為進一步加快我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大中醫藥事業政策扶持力度。首先是化解縣中醫院債務,支持中醫院用地供給。縣中醫院整體搬遷負債中央化債資金908萬元去年已到了我縣,當時到了縣中醫院賬户,兩天後隨即被縣財政撥走。希望政府能把這筆資金撥回給縣中醫院,化解中醫院債務。中醫院正在申報國醫堂建設項目,該項目計劃建五層6000平方米,主要用於做門診及病區,預算資金2400萬元。希望政府在土地利用上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在項目用地劃撥等方面給予支持,解決中醫院的發展瓶頸。

其次儘快出台我縣中醫藥事業扶持政策。建議這個政策以政府正式文件下發。扶持政策的具體內容,一方面要制定對中醫服務的扶持政策,增加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將中醫經費實行預算單列,逐年增加事業經費;設立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經費,支持開展重點學科、專科建設、中醫科教、人才培養、適用技術推廣、中醫突出貢獻獎勵、農村中醫先進集體創建及中醫藥工作的監督管理等;堅持中醫院的公益性質,落實政府優先向中醫院傾斜的補助政策,激勵其開展中醫藥服務,尤其要重點支持中醫院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中醫藥服務的醫療保障措施,落實中醫藥醫保扶持政策。落實門診統籌基金用於支付城鄉居民在定點的中醫院門診中醫藥治療按40%報銷政策。實行醫保中醫藥報銷傾斜政策,擴大醫保中醫藥支付範圍。中醫院住院起付標準比同級綜合醫院住院起付線降低100元,報銷比例在原報銷基礎上提高5%。結合公立醫院改革,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的收費項目和標準,調整中醫藥收費價格,提高中醫診療費標準、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價格,體現中醫醫療服務成本和專業技術價值。

二是加強中醫藥隊伍建設。首先是紮實開展中醫藥人才培訓,推進中醫藥人才梯隊建設,特別是抓好鄉村醫生的培訓,切實提高鄉村醫生運用中醫藥技術水平,加快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普及。其次是在人員招錄政策上給予傾斜。現有的事業單位招聘辦法,對於招聘農村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尤其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極為不利。要制定符合基層醫療機構實際的招聘辦法,解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再次是開闢引進人才綠色通道。不僅要引進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還要注重引進已負盛名的中醫專家人才,特別是引進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醫人才,開闢醫療單位引進所需人才的“綠色通道”。最後是積極做好傳統醫學師承工作,積極動員基層合格人員參加傳統醫學確有專長人員考核,組織開展傳統醫學師承考核,加強中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把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中醫師送出去進修或拜師學習。

三是加大中醫藥宣傳力度,引導中醫藥事業“錯位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中醫藥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六進”活動,普及中醫藥基本理論知識,推廣培訓中醫藥“治未病”養生保健知識,讓全社會更加了解、支持中醫藥事業。

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一般認為,中醫在治療“已病”方面,不如西醫“立竿見影”,但是在治療“未病”和“末病”方面,中醫有着獨特的優勢。因此,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引導中醫 “揚長避短” “錯位發展”,研究和確立中醫藥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定位。即:秉持“中”的特色,強化“醫”的功能,彰顯“藥”的療效。堅守中醫藥姓“中”,堅持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中西醫結合,推進“五個拓展”:服務對象由單一的診療病人,向服務健康、亞健康人羣拓展;服務範圍由治已病的傳統領域,向“治未病”的養生和“治末病”的臨終關懷兩端拓展;服務內容由治病向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拓展;服務藥劑由傳統的“一抓一大把、一煎一大鍋、一喝一大碗”,向研製更多更好的中藥劑型拓展;服務方式由等病人到醫院就診,向更多地面向基層、面向羣眾,送服務上門、送宣傳上門拓展。

四是探索中醫祕方的保護與開發應用。部分中醫醫師通過自身多年摸索而形成治療某種疑難疾病的祕方無法正常傳承,也未能有效推廣應用。對於這種情況,建議相關部門給符合條件的民間中醫祕方授予認定證書,讓其享受新藥研發等方面的政策優惠。還可以設立民間中醫祕方開發基金,對於緊缺、臨牀療效顯著、開發前景好的民間中醫祕方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增強持有者的信心。同時,鼓勵祕方持有者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所有者還可以將中醫祕方轉讓給企業,或者以入股形式參加中醫處方的開發,從而使中醫祕方得到有效的推廣,產生規模效應,造福廣大百姓。